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篇四】

上传人:淘气 文档编号:5425070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篇四】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篇四】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篇四】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篇四】根据政协XX县委员会年度工作安排,县政协组织综合调研组,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先后开展了产业扶贫、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电子商务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等多个方面的调研视察活动,并赴XX市和XX市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工作的先进经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小康的七大战略之一,是党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县是农业大县,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系统推进”的科学理念,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作了很多有益探索。(一)产业振兴方面。一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施特色种养业扶贫“万千工程”为抓手,重点围绕白茶、设施蔬菜、花卉苗木、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健康养殖和秸秆综合利用六大产业,引导农业主体集聚发展,建立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全县共培育县级以上“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82个,其中国家级示范村2个、省级示范村8个。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施农产品安全民生工程,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成功创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三是农村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发展。以XX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活动为抓手,整合开发XX丰富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创建省级优秀旅游乡镇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2个。四是农村电商迅速发展。引进“农村淘宝”“和沐生活”“邮乐农品网”等大型电商平台,扎实推进农村电商网点建设,全面覆盖全县259个行政村(居),成功创建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工作先进县,并借助“电商”平台推广农产品,全县农村电商网络销售额2.4亿元,同比增长46%。(二)人才振兴方面。积极采取动员高校毕业生回乡参加村级后备干部选拔、举办留引本土人才招聘会、开展形式多样的乡情传递活动等方法,激发和引导更多的外出人才“回流”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同时,大力培育本土乡村人才,认真开展乡村人才振兴情况摸底,帮助回乡创业者申报参加省乡村企业家培训,大力实施“千人农村电商”培训计划,认真推进“天下XX人”人才库建设。(三)文化振兴方面。“文化育县”战略稳步推进,累计投入资金1500万元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初步建立起县、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平台。紧扣民生工程,着力文化资源下移、重心下移、服务下移,实施“公共文化普惠、关爱、精品输送、援建帮扶”四大惠民工程,将全县22个乡镇图书分馆和259个村、社区居委会纳入总分馆体系,形成总分馆上下联动机制,实现通借通还,促进了城乡文化资源共享发展。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先后创作了黄梅戏新剧地之梦和家风。(四)生态振兴方面。一是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认真落实畜禽养殖禁养区规定,完成区内24个养殖场(户)关闭搬迁、湖泊“三网”拆除和县机械化屠宰厂主体工程建设。同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累计创建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33个。二是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稳步实施。农村环卫一体化PPP项目启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有序推进,10个乡镇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进入施工建设阶段,CC村等10个贫困村完成农村改厕试点工作,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三是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14个、市(县)级中心村12个,完成11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营造林14783亩,新增省级森林城镇2个、森林村庄6个,省级生态乡镇3个、生态村7个。四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战略思想。出台了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XX实施方案,着力构建生态系统健康、环境质量优良、资源利用高效、产业能级一流的绿色发展体系。(五)组织振兴方面。一是成立了高规格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二是顺利完成村级组织换届工作。三是巩固农村土地确权成果,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完XX村首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任务基础上,启动了全县范围内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开展23个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和“三变”改革试点。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农村产业不大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深度开发。实施乡村五大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XX有丰富的农特产品资源,但产业结构单一,大多只是初级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缺乏知名品牌,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深加工和深度开发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差,产品效益不明显。分散经营的大多数农产品可追溯体系难以建立,质量难以取信于众。二是三产融合程度不深。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农业、乡村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缓慢,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新兴支柱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还不够成熟,宣传推介力度不足、旅游产品创新不够、网络销售渠道狭窄等现象较为突出。三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依靠农业自身积累发展产业的模式没有太大改观,财政投入少,部分产业项目资金没有集中使用发挥最大效益。农民自身的经济基础弱,积累少,小额信贷门槛较高、手续复杂、时间长、可抵押担保物少、周期短、扶贫贷款资金闲置等问题仍然存在。(二)农村人才、人力资源严重匮乏。一是农村空心化严重。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尤其是年轻劳动力加速向城市地区转移,“空壳村”、“老龄村”等成为普遍现象。我县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常年在外务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偏少,能够承接网络经济时代的旅游文化产业、新业态电商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更少,导致产业发展政策在一些村难以落实。二是村级班子引领发展的能力不足。要想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好的领头人和领导班子至关重要,但我县大部分农村干部平均年龄偏大,年轻后备干部不足,选派的第一书记和选调的大学生村官数量少且流动性较大,稳定性不够,导致村级班子在乡村振兴方面的知识能力有所欠缺。三是专业技术培训较少。全县面向农村、农民的种植、养殖、特色林果产业等方面的实用技能培训较少,与农业产业发展实际需求衔接不紧。四是农村技术服务力量不足。农业部门及农技推广队伍多年没有新人补充,面临专业技术人员断层的困境。农村教育、卫生等方面人才也存在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三)乡风文明建设整体水平依然不高。一是乡村文化传承保护不够。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但我县社会各界对乡村文化遗产尤其是地方民俗、民风、民居等文化要素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部分干部群众忽视乡村文化遗产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其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延续乡村文化血脉、传承乡村文化思想的观念淡薄,致使部分古树名木被随意砍伐,一些文物保护单位破烂不堪。二是挖掘开发特色乡村文化不够深入。XX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挖掘展示出来的乡村文化内容呈现散、弱、小的状态,在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着简单化、雷同化的倾向,没有深入透彻地挖掘和总结文物建筑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导致乡村文化旅游缺乏特色。三是对乡村振兴战略宣传教育不够。广大的农村居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成效的受益主体和价值主体,但我县乡村文化宣传阵地建设滞后,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导致乡村振兴的主体发生了偏离,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水平、责任意识、参与意识都明显不足。四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乏特色创新。群众文明素养、文明习惯有待提高。(四)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仍需重视。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我县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大部分村庄均未建设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清运车、垃圾箱等基本保洁设施配备较少,还没有建立起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的一整套有效体系,导致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生活垃圾和粪便等污染源得不到有效处理,农村地区环境状况堪忧。二是环境治理经费缺口大。近年来,虽然全县在环境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民间资本带动不足,财政补助资金只能弥补部分成本,面对环境治理工作量大面广、治理成本高的现状,资金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是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程质量不高。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整治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要求较高的系统工程,但我县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程没有安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施工,未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和农村实际情况,缺乏专业技术指导,导致工程质量普遍不高。同时,后续长效管理和服务机制还不够完善,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设施的闲置与浪费。四是对农村生态环境整治认识不够。部分乡镇、村干部政治站位不高,对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工作的综合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认为环境整治就是突击打扫环境卫生,没有充分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大多数群众环保意识淡薄,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杂物乱堆乱放、乱扔垃圾、乱倒污水等现象仍然存在,人人保护环境,共建幸福家园的共识尚未形成。五是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单一。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现代农业发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等规划之间相互衔接不够,未充分融合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人文资源、建筑风格等要素,对于农村住房改造,多采用“穿衣戴帽”的方式,只关注外观的统一,忽视了民居的多样性,导致农村生态环境特色不够鲜明。(五)乡村组织振兴探索实践不够。一是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不够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组织振兴是根本保障。我县将产业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了县农委,其他相关部门参与不够,工作进展不快。乡镇和相关部门在监管治理方面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阵”的现象。乡镇作为农村环境整治责任主体,对私搭乱建、乱倒乱烧等违法违规行为监管执法难度大。二是乡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还不到位。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行不行,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好与坏。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动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还不够强,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少数村出现“无人可选”的现象,村级组织带动缺乏活力。三是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不够。当前乡村社会生产方式日益变革、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单靠行政、法律或教育手段都无法取得好效果,经常出现“说服教育太软不奏效、法律手段太硬增仇恨、行政措施太远够不着”的问题。我县在推进农村自治、法治、德治力量有机融合,实现有效治理方面,探索实践不够。三、对策和建议(一)坚持绿色引领、融合发展,全面加快农村产业提质增效。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结合脱贫攻坚产业扶持,因地制宜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扶贫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畜产品加工业、互联网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瞄准链条补短板,突出产业链条的连接和延伸,有效扩大农产品产量、质量和市场效益,探索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实现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二要创新产业融合模式。学习借鉴浙江长兴县水口乡大力推进农旅文融合发展、凭借优质周到的服务和低廉的市场价格体系快速发展的经验,加快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农耕体验、健康养生、文化传承的融合发展,全力打造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文化传承、田园风光的美丽村镇,使传统村镇、自然风貌、文化保护和生态宜居等诸多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广大农民幸福地生活在美丽家园。我县乡镇产业各具特色,麒麟花卉苗木、钱桥蓝莓、官埠桥、雨坛白茶等,在提高服务水平和政府引导确立适宜的市场价格体系的基础上,都可以探索建立产业与文化、乡村旅游、民宿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三要拓宽乡村振兴资金投入渠道。要加大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财政投入,同时紧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和“三农”政策导向,提前做好项目策划,及时对接争取项目资金向重点乡村倾斜,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可借鉴浙江安吉县鲁家村做法,在盘活集体资产、积极向乡贤募捐的同时,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研究制定优惠补贴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充分运用“农村一事一议”政策规定,在做好群众工作、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用足用活政策,做好筹资筹劳。四要完善扶贫信贷机制。建议进一步放大金融扶贫风险补偿金政策效应,鼓励金融部门降低政策性小额担保贷款的审批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放宽贷款周期,降低贷款利率,切实帮助民营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做大做强乡村产业。扶贫贷款资金要发放给建档立卡贫困户用于自主经营发展,坚持扶贫小额信贷“户贷户用”。(二)坚持创新改革、培育人才,全面激发农村内生活力。一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好股份合作制改革、“三权分置”、“三变”改革,完善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股份合作制改革和“三变”改革试点。要把改革成果用足用好,重点要在明晰农村产权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农村各类产权交易,开展股份合作,发展集体经济,实现脱贫致富。二要全力实施农村人才引进战略。要把引进与农业产业发展相配套的高学历人才纳入人才工作考核体系,把农业人才指标纳入发展指标。要用宽松的政策、良好的环境,吸引农民工、农村大学生和先富起来的农村能人返乡创业。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从资金支持、政策保障、财政优惠、公共服务、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为乡村人才引进建立全面的保障体系,充分调动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科技、教育、医疗等多方面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三要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建议实施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和农业科技、教育、医疗等多方面的人才安心工程,关心他们的真实工作生活状态,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实现感情留人;完善激励机制,畅通晋升渠道,实现事业留人;加大对乡村运转经费、工资待遇、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实现待遇留人。同时加强荣誉鼓励,使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基层干部脱颖而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四要加大专业技术培训力度。要立足现有农村人才资源,切实提高劳动技能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紧盯农民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实用技术服务,精准培训到合作社、到产业、到农户、到田块。全面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三支队伍”培育力度,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精心遴选一批乡村发展的带头人,使能人带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三)坚持传承文化、弘扬乡风,全面构建记得住乡愁的农村。一要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保护。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乡土风味,体现人文特点,彰显地域特色,最大限度留住千百年来传承的生产方式、邻里关系、民风民俗民歌等乡村文化。建议实施“XX乡村记忆”工程,加强对乡村古民居、古庙宇、古树名木等文物古迹遗存的保护,挖掘传承弘扬其中蕴含的乡村文化。二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内涵。要坚持以开发利用促保护的工作思路,对于那些具有市场属性和产业属性的乡村文化,要和XX历史名人文化、红色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不同的创意形式进行深度开发,融入村民生产生活各方面,将文化底蕴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三要加大乡村振兴战略宣传报道力度。要充分运用各类新兴媒体,及时总结提炼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好的经验做法,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载体,引导主流媒体深度、广泛报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氛围。四要发挥好文化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文明乡风活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四)坚持生态宜居、全域覆盖,全面推进美丽乡村提档升级。一要全力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供水供电、通讯网络、垃圾污水处理等方面,持续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为推进农村经济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要提高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程质量。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坚持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施工。工程设计要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和农村实际情况,不搞“一刀切”。严格把握施工主材产品质量关,加强对施工人员培训,切实保障工程质量不出问题。三要统筹建立公共设施管护机制。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和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过程中,提留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长期管护。将乡村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管护等岗位设置与贫困户就业结合起来。四要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要全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要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开展工作。农村污水能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要接入污水处理管网进行处理;不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的,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村庄绿化不但要搞森林围村,还要注意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提升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品质。五要注重乡村环境的长期维护。要加大对农村自然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重要水源涵养区、自然湿地的保护,重点是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检查和打击力度。借鉴XX市安吉县鲁家村村干部“四诺履职、纪实管理”制度,对道路两侧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乱扔垃圾、乱倒污水等现象加大治理力度,切实打造农民认可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六要加强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科学合理地确定“一般村”、“重点村”、“特色村”,将发展潜力弱、人力资源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庄,加大力度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推动乡村特色化发展。深入挖掘人文、生态特色内涵,在民居外部改造上融合地方风格和特色,使其与乡村建设相得益彰,充分彰显文化魅力。要兼顾农民生产生活和游客休闲旅游双重需求,统筹规划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休闲场所、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优化乡村服务功能,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游人。(五)坚持健全机制、强化保障,全面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一要持之以恒抓好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切实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切实强化对“三农”干部的培养、储备、管理和使用。要选好农村致富带头人,着力发挥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头雁作用。二要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整合资源,建立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加大日常综合监管执法力度,切实形成上下联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三要健全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以党建为引领,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基础,以村民自治为根本,积极引导各村级组织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成立适宜乡村建设发展的理事会、保洁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营主体发展水平,全力提升基层群众自治能力。四要发挥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要制订长期规划,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