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比较.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5423744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392.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比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比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比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自然条件的比较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 包括上海市 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由沪 苏 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 具体包括上海市 江苏省的南京 苏州 无锡 常州 镇江 南通 扬州和泰州 以及浙江省的杭州 宁波 嘉兴 湖州 绍兴 舟山和台州市 其土地面积为10 96万平方公里 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 2002年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 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 北起广州 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 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和与之相邻的东莞市 西面由北至南有 佛山 江门 中山以及与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珠海市 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 广州 深圳 珠海 佛山 江门 东莞 中山等7市 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 惠东 博罗三县 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 四会两市 其土地面积为4 17万平方公里 人口总数为2365万人 2002年 一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特点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自然条件优越 土地平坦肥沃 水资源丰富 水运条件得天独厚 形成了公路 铁路 水运 航空等组成得综合运输网 加上经过多年建设形成的通讯 网络等资讯条件 使本区域拥有了良好得投资环境 铁路方面 铁路营运里程占全国铁路总营运里程的6 4 区域内按国土面积计算的铁路网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 7倍 公路方面 京沪 沪宁 沪杭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上海到成都高速公路共同构成快速公路网 水运方面 上海市是全国的海空运输枢纽 全国第一大港上海港 2002年上海港吞吐量达到26384万吨 占同期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吞吐量的15 8 宁波港是全国第二大港 吞吐量达到15398万吨 占全国的9 2 空运方面 上海是国内第一个拥有两个大型机场的城市 周边有若干机场与之呼应 改革开放以来 该地区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展 工业新区不断涌现 目前在浦东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之外 还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8个 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6个 保税区3个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4个 省级开发区88个 在数量上和功能齐备方面都居全国之首 从而使城市用地不断扩大 这些条件 使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投资环境最好的区域之一 二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特点1 珠江三角洲的地貌类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它的中部是珠江三角洲平原 平原上散布着丘陵 地和残丘 在其东 西 北面边缘分布着成片的低山 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南 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暖 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21 9 年均降雨量1776毫米 但夏秋多台风和暴雨 仍有洪涝威胁 2 珠江三角洲历来是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区 素有 鱼米之乡 之称 珠江三角洲具有十分突出的农业资源优势 土地肥沃 灌溉水源充足 农作物可全年生长 良好的水热组合和丰富的土地资源相结合 加上充裕的劳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 使本区成为广东省稻米 甘蔗 蚕桑 塘鱼和水果集中产地之一 珠江三角洲濒临南海 海岸线长达1060多公里 滩涂面积715 51多平方公里 对围垦和发展海水 淡水养殖及捕捞十分有利 3 珠江三角洲交通发达 到2000年底 公路通车里程达29029公里 公路网密度达0 70公里 平方公里 珠江有八大口入海 河网水系发达 港口众多 水上交通极为便利 京广 京九 广九 广茂和广梅汕铁路贯穿并交汇于三角洲内 还有广深准高速铁路 目前 以广州为中心以及珠江三角洲各中心城市为中心的高速公路网正逐步形成 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的珠三角航空港与全国主要中心城市和众多国际城市通航 4 珠江三角洲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毗邻港澳和东南亚 是我国著名的侨乡 中国有约500万海外华人 大约拥有2万亿美元的资产 其中70 集中在东南亚地区 而在东南亚华人中 65 以上的祖籍为珠江三角洲地区 因此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先天的人缘优5 珠江三角洲为我国最早成功推行改革开放的区域之一 改革开放20年来 珠江三角洲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和外向型经济体系 珠江三角洲人思想解放 改革开放的思想深入人心 从而最早形成了思想意识和经济体制的优势 一 从地理条件看 两江三角洲皆为我国大江河下游的冲积平原 二 从二者在全国形成的辐射面及影响看 珠江三角洲偏居南方一隅 位于珠江的下游 位置只是处于广东省境内 远离中原和内陆地区 而长江三角洲是由地扼大陆中部 把中国分为南北两部分的长江冲积而成的 处于整个国家海岸的中点 作为长江流域经济腾飞的 龙头 它的起飞 对于我国南北两翼和以长江为纽带的中西部发展都会产生强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区位条件呈现三个突出特点 位于太平洋的西岸 东北亚和东南亚交汇处的中心地带 处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区域经济中心 位于我国沿海的南部地区与北部地区交汇处的中心地带 能够很方便地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产生经济联系 位于我国沿海经济带与内陆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 有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 又有十分广大的内陆腹地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人口劳动力的比较 人力资源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源泉 改革开放以来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广东省总人口为8642万人 其中流动人口为3104万人 而珠江三角洲地区流动人口为2152万人 占全省流动人口的82 是全国吸引外来劳动力最多的地区之一 低劳动成本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在大量劳动力向珠江三角洲集聚的同时 也加速了各种生产要素 生产资料 资金 技术 人才 向该地区的集聚 这就大大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 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 与珠江三角洲相比 长江三角洲在高素质人力资源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该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社会经济基础较好 不但人口密集 而且人口素质相对较高 高科技人才资源丰富 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1000余所科研机构 150余所高等院校和30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 教学科研基础雄厚 科技人才密度高 高级人才比重大 此外 还拥有大批熟练的高素质技术工人 这些都对吸收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改造传统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十分有利 90年代以来 在开发开放浦东的有力推动下 长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发展呈现出起点高 规模大 增长快的特点 这与其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有着直接关系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技术条件的比较 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比较 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珠三角利用改革开放 先行一步 的制度优势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 成功地把握住了东亚产业转移的机遇 创造出与 东亚经济奇迹 相比毫不逊色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业绩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珠三角一举成为广东乃至全国商品经济最活跃 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人民收入有了巨大提高 创立了经济发展的珠三角模式 二 长三角地区在市场 技术 人力 城市化水平四个方面都非常具有后发优势和发展潜力 年国内生产总值超7000亿元的 超级巨人 上海 苏州 杭州 无锡 宁波 南京等5个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亿元以上的 巨人 以及绍兴 南通 常州 嘉兴 镇江等5个年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亿元以上的 小巨人 其中 上海市2004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一 而杭州 苏州 无锡均名列全国前10位 长三角迅猛的发展势头 直逼曾经 一枝独秀 的珠三角 过去 我国吸引外资60 来自广东地区 而长三角仅浙江一个省 这两年吸引外资增长了99 比起珠三角单一的发展模式 长三角发展更具潜力 三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资本推动型就要向技术推动型转变 而长三角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在这种转变中表现出发展的巨大潜力 另外 从城市化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来看 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 有10个位于长三角 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 该地区也占了一半 这也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体现 四 从外部的推动力来看 长三角有两个重要的外部推动力 第一个是最近开工建设的洋山深水港工程 可视为长三角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性进展 这将使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有可能成为东北亚的国际航运中心 有了这个良好的基础 其他各方面的一体化进程都可渐次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第二个是申办成功的上海世博会 据预测 上海世博会至少将吸引5000万游客 而其中近35 将顺道去周边城市一游 世博会带来的旅游人流将把长三角经济串联起来 在此基础上 再通过一系列的局部多赢合作 推动长三角从浅层次合作进入深度合作 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腾飞始于20世纪80年代 短短的20多年这个区域已从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全面转变成工业社会 成为我国著名的4大工业基地之一 该区区人口占全国6 而出口占全国1 3 与长江三角洲并称中国经济两大发动机 目前 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 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 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 传统工业向现代化工业 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化转型 形成了高起点的知识 技术密集型工业体系 高标准 大规模的第三产业以及竞争力较强的主体产业群 此外 在交通 通讯 金融 信息咨询 高科技 旅游 文化和对外交流等方面 也形成了比较优势和综合优势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是地理孕育了机会 历史创造了机会 政治催生了机会 独特的地理优势 这里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 毗邻港澳 有天然海道良港 对外贸易方便 优越的人缘优势 这里是全国较大的侨乡之一 在港澳台和海外的侨胞达1000多万人 分布在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有利于招商引资 较强的互补性优势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资本 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 但劳动力成本过高 市场容量小 澳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 但发展空间狭小 珠江三角洲的自然 人力资源丰富 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吸引了内地大量廉价劳动力和技术人员 加上其经济的幅射作用 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 经济后发展优势 与港澳和发达地区相比 珠江三角洲属于后发展地区 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 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 而且积累了经验和教训 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改革开放20多年来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翻了几番 同时形成了良好的基础和产业条件及对外开放整体化经济结构 人才和技术优势 由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较高的经济待遇 吸引了内地大批各式各样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形成了它特有的技术 人才优势 近年来 广东省获得的专利技术占全国专利总数的50 左右 其中80 又在珠江三角洲地区 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消化 吸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长江三角洲都市群 短短几年 能迅速在全国众多的城市群中崛起 并带动长江沿岸产业带的发展 这是由它的地理环境 历史基础 政治因素 经济条件 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一 良好的区位条件 广大的腹地长江三角洲素有 金三角 之称 它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所组成的 字型结合点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黄金海岸线和黄金水道的交汇口 这不仅为生产要素 商品的流通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并且通过长江水运大动脉 可以沟通占地 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 人口 亿 粮 棉 工业品产量在全国占半数以上的长江流域作为其广阔 发达的腹地和市场 可以促进经济一体化及合理的地域分工格局的形成 由于长江三角洲位于东海岸线的中段 扼长江入东海的出海口 并处在世界环球航线附近 发展外向型经济有独特的优势 使长江成为我国内地对外开放 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走廊 长江三角洲成为联结内地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纽带 从地理环境看 本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风区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阳光充足 区内水网密布 东西是长江黄金水道 南北有京杭大运河 并有太湖为中心 多个大小湖泊组成的湖泊群 内河航运四通八达 并与江 海 湖沟通 水运条件十分有利 二 合理的区域分工 相互依存的经济结构 从区域经济角度看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甚至是整个长江流域的核心与其他城市存在着相互支持 共同发展的天然的 紧密的联系 首先 该地区区域分工明确 从产业结构 自然资源 地理环境等因素出发 形成以上海为核心 杭州 南京为南北两翼副中心的四个辐射圈层 长江三角洲是一个以上海为核心的经济板块 上海不仅自身产业基础坚实 各类人才荟萃 而且有长江流域这条丰实的产业带为腹地 有长江三角洲这一城市圈为依托 因而比其它地区更具强大的经济辐射力和吸引力 强化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共同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 上海浦东龙头作用逐步显现 区内其他城市主动接轨浦东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三 强大的综合经济实力 工业基础雄厚 长江三角洲已形成加工工业 基础工业全面发展 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 技术水平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拥有一批国内先进的技术装备 集中了我国素质较好的大中型企业 是我国最大的轻纺 机电基地和重要的钢铁 石化基地 本区加工业已具备了较强的开发365JT设计能力 综合配套能力 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创新能力及争取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并拥有一批市场覆盖面大 占有率高的 拳头 产品 此外 一些高新技术工业的发展势头看好 汽车工业在国内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微电子和通讯设备工业实力雄厚 钢铁工业已形成若干工业基地 装备工业规模大 水平高 具有较强的开发和综合配套能力 贸易先行有了新的含义 长江三角洲地区历个朝代以来都是我国主要的商品贸易中心 本区承担着国内市场大部分工业品和日用消费品的供应任务 是全国最重要的商品贸易区 四 完备的基础设施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海岸线的中段 临江濒海 大陆海岸线长千余公里 长江优良岸线 公里 区内有由上海港 宁波港 舟山港 乍浦港 南京港 镇江港 张家港 江阴港 南通港等组成的我国最大的沿海沿江港口群 其中 以上海港 宁波港 舟山港三个远洋港口最为重要 上海港 年货物吞吐量即已突破千万吨 成为世界十大港口之一 是国际著名的良港 年货物吐吞量已达到 万吨 占全国 个沿海港口年吞吐量的 奠定了上海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体中的中心地位 本区内年吞吐量超过千万吨以上的还有宁波港 杭州港等 个港口 此外 长江三角洲还有内河港口 多个 这一港口群同世界 多个国家和地区 多个港口有着经济贸易关系 成为我国对外联系的重要门户 五 科技教育力量的强劲依托本区是我国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 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高度集中 各类人才荟萃 科技力量雄厚 研究成果和高技术产品数量多 质量高 还有千余所科研机构 形成一批以科研机构 高等院校和企业技术开发相结合的联合体 拥有一批高素质业务人员 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人员和熟练的技术工人 对吸收 消化国外先进技术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科技 教育发达 区内劳动者素质相对较好 有较强的开放 竞争意识 较浓的市场经济观念 这对本区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潜在力量 六 上海 龙头 作用更加突出中心城市的发展 离不开周围区域的支持 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有赖于中心城市的带动 上海正是具备了这一条件 浦东开发开放以来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城市 全方位推进对内对外开放 在 资金流 物流 人流 商流 技术流 信息流 等方面显示了强大辐射功能 上海浦东的迅速崛起 使之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范围内成为新的联结点 在加速自身的生产国际化和流通国际化的同时 通过全方位对外开放 发挥扩散效应 使中国最具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长江经济走廊同世界联结起来 上海所具有的这种强大的经济辐射力和吸纳力也正是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有别于其他沿海发达城市的根本所在 珠三角经济发展的新特点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高速发展 珠三角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其中 电子信息产业等高科技制造业发展迅猛 珠三角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已占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的96 8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产值在全国的比重分别达32 1 和25 1 居全国第一位 初步形成了现代的IT企业群和家电企业群 珠三角IT类和家电主要产品产量均占全国的19 以上 目前 珠三角已经形成了三大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分工体系 第一是以珠三角东岸的东莞 深圳 惠州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 被称为 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 其中 惠州不但是中国重要的彩电制造基地之一 拥有TCL王牌 康力 彩星 乐华四个在国内外市场颇有影响的彩电品牌 也是国际高级电工产品基地 拥有奇胜 国际电工两大品牌 占据国际电工市场份额的2 3 还是亚洲重要的电路板制造基地 第二以珠三角西岸的珠海 中山为中心形成的以家庭耐用品 五金制品为主的产业带 如中山市以 一镇一品 为特色 北部为小家电 小五金 中部为服装业和家具业 西北部为灯饰加工 南部以外向出口加工企业为主 第三以中部的广州 佛山 肇庆为中心形成的传统的电气机械 钢铁 纺织 建材产业带 广州曾建设过标致汽车和乙烯工程 拥有广日电梯等多个品牌 佛山照明 日丰建材管等都是省内乃至全国驰名的品牌 由此可见 珠三角无论是在传统的制造业产品方面 还是在现代新兴的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业方面 都正在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 二 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新特点第一是长三角地区开始由重点发展小城镇转向重点发展大中城市 空间布局上再次由分散走向集中 各类开发区建设成为原有城市外延扩张的主要标志 第二是上海浦东大力度的开发开放 将大大增强外国和国内其他地区的企业在上海投资的积极性 对于整个长三角的发展作用显著 第三是长三角新一轮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已出现一体化的特征 上海明确把 建设三角洲大都市圈 作为其基本战略之一 着手 推进三角洲经济的紧密化 一体化 促进 优化城市功能和产业分工 三角洲城市间的合作势头明显增强 在方式上 由过去单一的横向配套协作 逐步向整合生产要素 共同进行制度创新发展 在领域上 由过去单一的产品加工营销 逐步向商贸 旅游 房地产等领域延伸 在机制上 由过去单一的企业自发行为 逐步向政府协调 企业推进 市场运作的方向发展 第四是投资日趋多元化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目前长三角已成为外商在我国新的投资热点和制造业转移的重点 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这一地区落户 其中 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的就有近200家 仅在苏州投资的就有81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