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八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22669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6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八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八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近代史部分专题八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八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考点一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2)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3)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虽然拥有政府并是独立国家,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大量主权沦丧。“半封建”是指虽然形式上仍然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但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不断发展。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原因: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2)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原因:根本原因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义和团运动。(2)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3)影响: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重点深化全面认识近代列强的侵华(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美国转移的变化。(3)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4)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说明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建设性(客观影响):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017江苏卷,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抓题眼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官员掩盖社会阶级矛盾(“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欺压良善”、自骄自大(官犹诩诩自得自命为能员)。“吏制腐败”可涵盖这些意思。找错点“贫富不均”、“莠民作乱”现象是官员所掩盖社会现实,“民性懦弱”是官员粉饰太平的说辞,皆为耆英国以说明吏制败坏的论据,意在于说明官员腐败而不是揭示战争失败原因。答案D1(2018苏州高三调研)“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场战争()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使中国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答案B解析近代中国,发端于广东一隅的侵华战争只有两次鸦片战争,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向北仅至南京,未深入华北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皇俄国通过1858年的中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先后攫取中国东北多达10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致使中国失去了北方的大片领土,故B项正确。2(2018广东百校高三质量分析联考)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就是想瓜分中国,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也是实行瓜分的有利时机,但在辛丑条约中却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这说明()A义和团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B列强“以华制华”方针失效C列强最大化维护在华利益D中国民族危机逐渐趋于缓和答案A解析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粉碎了其瓜分中国的计划,故A项正确。考点二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1太平天国运动(1)起因主要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2)重要文件前期:天朝田亩制度是对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宗法等级制度和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礼教思想的否定,强调绝对平均主义,带有明显的革命性和落后性。后期: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3)评价: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失败。2辛亥革命(1)条件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多次起义。(2)经过建立政党:1905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1911年发动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成立共和国:1912年1月1日,成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宪法:1912年3月,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失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最终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3)辛亥革命的功绩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重点深化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1)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主要源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革命性则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进程中,一开始资产阶级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具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表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起民主共和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许多措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性和进步性。(2)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原因:资产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特定社会环境决定了资产阶级具有同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妥协的一面。表现:辛亥革命中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更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2016江苏卷,6)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B基督教平等思想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D“中体西用”思想抓题眼对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的思想产生影响的有三大思想因素;有中国传统的和西方基督教的。找错点“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晚于洪秀全。答案D3清朝张德坚在评述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时说:“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这说明太平天国的科考()A改变了传统科考的方式 B赢得了知识分子的支持C注重对知识人才的选拔 D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答案D解析太平天国的科考从选拔方式和选拔对象看都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故D项正确。4(2018盐城七校联考)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A完成中国民主政治的任务B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C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答案C解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中国民主政治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建立了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向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发展,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革命反帝的任务,故D项错误。考点三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峙1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1)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3)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2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41927年)(1)开始: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高潮:1926年,国民政府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国共合作破裂。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1)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2)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3)1927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4)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展开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5)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开始,1935年遵义会议使革命转危为安,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战略转移完成。(6)1936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重点深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革命探索与自身建设(1)革命道路探索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但在革命道路上照搬了苏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模式。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经受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考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党的自身建设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国民革命运动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35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中共七大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做指导。1(2017江苏卷,8)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A人民的迫切愿望 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C知识分子的共识 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抓题眼“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是重要信息,向导是无产阶级的机关报,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找错点此文是国共合作前的中共主张,不会成为“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当时共产党刚建立,对知识分子影响很小,其主张不会成为知识分子的共识;“全体国民”包括“军阀”,不会选择“打倒军阀”,“共同选择”不成立。答案A2(2017江苏卷,10)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抓题眼“1937年8月”,是关键信息。找错点“粉碎了第三次围剿”是在1931年;“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是在1936年;“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非人民军队的“游击战”。答案B5(2018昆山一模)1921年底至1922年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回到上海后,建议中共加入到国民党之中,该建议立即遭到陈独秀的反对,但在1923年的中共三大上还是通过了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A可以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B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C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军事基础D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此时中国共产党才刚刚成立,主要的任务是工人运动,在发动工人运动中逐渐认识到敌人的力量太过强大,只有实现合作才能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故B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故A、C、D项错误。6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反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民主,主张工人、农民的民主,打破地主、资产阶级经济的和政治的权力,以除去反动社会束缚劳动者和农民自由的一切障碍。据此可知,这些规定()A是对中共“一大”纲领的修正B巩固了社会主义革命斗争成果C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革命热情D成为中共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反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民主,主张工人、农民的民主,打破地主、资产阶级经济的和政治的权力,以除去反动社会束缚劳动者和农民自由的一切障碍”可知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革命热情,故C项正确。考点四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1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1)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2)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奋斗目标。(4)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2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1)1945年,争取和平与民主的重庆谈判和1946年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2)1946年6月,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3)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4)1948年秋至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战略总决战胜利完成。(5)1949年4月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结束。重点深化对国共关系发展过程的规律性认识(1)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缓和”的曲折发展历程。(2)规律性认识:“分则两伤”“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十年对峙时,国民党疯狂进攻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虚而入,严重危害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退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合则两利”:国民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2018江苏卷,10)下侧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抓题眼从图表看“兵力总数占据优势”是在1948年11月,此时三大战役正在进行之中,辽沈战役刚结束,平津、淮海开始进行。答案C71937年10月,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强调“因为对外作战,首先要有后方根据地”;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公开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国民政府的上述决策()A做好了对日防御战略的准备B反映了南京沦陷后的战略调整C确立了支撑抗战的战略基地D表明了政府抗战意志趋向动摇答案C解析材料未强调做好了对日防御战略的准备工作,故A项错误;南京沦陷是1937年12月,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因为对外作战,首先要有后方根据地”可以看出支撑抗战的基地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国民政府抗战意志的动摇,故D项错误。8(2018常州一模)“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惠。”对这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大战”指的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B“建国”打算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C此电报的本质意图是为内战争取有利时机D这是中共邀请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的电报答案C解析材料“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此大战是指抗日战争,故A项错误;“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表明建立的是中华民国,故B项错误;此电报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内战争取时间,故C项正确;这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电报,故D项错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命题点1两次鸦片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比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使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C战后开放的商埠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答案A解析材料中三场战争分别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自鸦片战争后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正确。史论链接近代列强侵华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列强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实质上体现了它们以资本主义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它们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列强在发动战争之前总要寻找借口,但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决定的。史料实证命题点2国民党抗战有关国民党抗战的三条记录:1940年12月16日,国民党自卫队特务团渡湖返乡,与日伪军在小屯发生激战,斩获甚丰。1941年国民党游击队拔除了二郎庙、封新庄、栖山等日伪据点。1943年国民党游击队夜袭县城,击毙伪军大队长宋好禄,一时声势浩大。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这些史料可以纠正下列哪一认识()A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整体上积极抗战B国民党抗战主要采取阵地战C国民党只在正面战场抗战D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答案C解析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国民党只有在抗战初期执行的才是较为积极的抗战态度和政策,在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之后,其政策的重点就变为“消极抗日”和“积极反共”,故A项错误;运动战和阵地战,都是国民党抗战采取的主要战法,故B项错误;国民党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同日军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故C项正确;“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即只依靠政府军而不敢发动人民群众,表述虽然正确但是材料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实证主要包括: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团结民众及民族意识命题点3国民革命的兴起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十)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十一)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这表明中国国民党()A土地革命实现了“耕者有其田”B意识到革命成功需要发动民众C民族革命目标是为了扶助农工D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答案B解析国民党一大是中国国民党于1924年在广州召开的会议,由于辛亥革命和以后历次斗争的失败,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认真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决定学习俄国革命的经验和方法,会上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故B项正确。命题点4“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的上升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认为,“九一八事变”后的抵制日货,主要是由国民党中央机构主持领导的,抵御活动逐渐由民间自发发展到官民结合。时代周刊的报道认为,此次抵制日货运动的全面化和激烈化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时期,并出现了民族主义热情下的暴力化和政府积极参与的制度化倾向。材料反映了()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B国民政府发动群众开展局部抗战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D民族矛盾的上升影响了民族意识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积极抵制日货的斗争,说明民族矛盾的上升导致近代的民族意识的增强,故D项正确。史论链接九一八事变及时向全国人民敲响警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越来越成为华夏儿女的共识。在民族危机感逐步加深的过程中,民族责任感也迅速提高,并付诸实践,广大民众和各界人士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随着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民族团结也日益增强,国共两党的民族使命感迅速增强,有力地促成了两党的再次合作。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研究命题点5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一结论是基于辛亥革命()A结束了被奴役的历史B动摇了儒家正统地位C建立了一个民主共和国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以与结束了被奴役的历史不符,故A项错误;动摇儒家正统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故B项错误;建立民主共和国与题干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上、思想上的解放作用”可知从政治上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D项正确。命题点6抗日战争的历史评价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日战争,一种叫法为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另一种叫法为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对此评价合理的是()A两种叫法无本质上的区别B前者凸显了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C两种叫法都不利史学研究D后者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的差别答案D解析称呼抗日战争,体现了日本的侵略性,而中日战争则无法体现这个性质,故A项错误;抗日战争无法看出日本的法西斯特性,故B项错误;两种叫法均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这个历史事件进行研究,故C项错误;前者体现了侵略性,后者无法体现侵略的情况,故D项正确。史论链接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此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奴役、掠夺的正义的自卫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题点7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中流砥柱作用“今日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这段文字出自()A八一宣言B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C自卫抗战声明书D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答案D解析八一宣言的主要内容是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题干信息不相符,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基本要求,与题干信息不相符,故B项错误;国民政府于1937年8月14日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其公告了卢沟桥事变以来事变推演的经过,声明“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与题干信息不相符,故C项错误。命题点8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相继制订和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奖惩暂行条例等法规。这表明当时()A国民政府和参议会注重廉洁自律B中共把廉政建设纳入法治的轨道C国民党要借助反腐实行一党专政D敌后的抗日根据地注重反腐倡廉答案B解析题干中体现的是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参议会注重廉洁自律的情况,未体现整个国民政府和参议会情况,故A项错误;据题干可知,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参议会制定和公布了一系列惩治贪污,加强政务人员管理的法规,表明中共把廉政建设纳入了法治的轨道,故B项正确;题干仅涉及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情况,无关国民党的党政建设,故C项错误;D选项没有全面体现题干信息,故D项错误。史论链接加强廉政建设是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政权的需要。抗战时期,党在边区建立的政权是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不仅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而且包括中小地主和部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由于各阶级的进步程度不一,一些官僚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不可避免地被带入革命阵营中。为了巩固政权,领导人民取得抗战的胜利,党有必要在边区进行廉政建设。常规型大题(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这是一种中国病其根本原因是“统治阶层的颓废”,在中国古老政治肌体上引起的综合并发症: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混沌、失衡、无措、衰朽我称之为“政治植物人综合症”,病症如“眼”科:视野短浅,目光狭窄;“心”“脑”科:思维陈旧,苟且偷安;“精神”科:没有核心价值观,萎靡不振,畏敌如虎;肢体部分如官僚病:自私自利,腐败无度;文人病:文弱无耻,空谈漫议;军人病:贪污浪费,惜死顾身。其他还有如富贵病贪图安逸享乐的生活;社会病全民腐败堕落等。引自戴旭锻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光明日报2014.11.10材料二日本关东军密谋“九一八”事变。对此早有觉察的张学良却电令其部下“此时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本将要求割地赔款,东北万劫不复,宜力避冲突,以公理相周旋”。蒋介石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状态的评价是:“浑浑噩噩,毫无生气。在行动中表现为好歹不识、是非不辨、公私不分。由此,我们的官员虚假伪善,贪婪腐败;我们的人民斗志涣散,对国家利益漠不关心;我们的青年颓废堕落,不负责任使我们在天灾和外敌入侵面前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引自戴旭锻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光明日报2014.11.1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战争时期“统治阶层的颓废”的主要表现;说明该表现对战争结果的影响。(8分)指导语答题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统治阶层的颓废”是限定词,“表现”据材料可知从思想、生活、外交、军事、文化和风气等诸方面概括即可。“战争结果”是限定词,“影响”据马关条约,从社会性质上思考。试答: (2)根据材料二指出蒋介石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状态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学良、蒋介石“九一八”事变时期的对日政策。(6分)指导语“看法”:据材料关键句获取信息,从精神和行动上、官员作为和人民斗志上说明。“评述”:先明确张学良、蒋介石“九一八”事变时期的对日政策,然后再进行评价。试答: 答案(1)表现:视野上目光短浅、思维陈旧、不思进取;生活上骄奢淫逸、贪贿无度;外交上奴颜媚骨;军事上懦弱退让、畏敌如虎;文化上文弱无耻,崇尚空谈;社会上民风败坏、整体堕落。(任意答出5点即可)影响:导致甲午战争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2)看法:精神上浑浑噩噩,毫无生气,行动上好歹不识,是非不分、公私不明。官员贪腐伪善,青年颓废堕落,人民斗志涣散;在天灾和外敌入侵面前束手无策。评述:“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采取不抵抗政策,电令东北军力避冲突。蒋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内”为口号,采取不抵抗主义。一面继续“围剿”红军、镇压抗日爱国力量和排除内部异己力量;一面谋求同日本侵略者的妥协。蒋介石、张学良袭用“以夷制夷”的故伎,把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英、美等国出面干涉上,幻想依赖国际联盟(简称国联)压迫日本撤兵。张学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刺激了日本侵华的野心,东北三省迅速沦陷;国内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小论文型大题(2017江苏卷)(12分)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年)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3分)指导语材料中的日本“以武力自救”、印度“沦为列强的奴属”信息。其共同背景应从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着眼。试答: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9分)指导语参考论题近代中国独特的自救之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曲折道路;从走日本人的道路、美国人的道路到走俄国人的道路近代中国民族独立自强之路。基本论点:中国的近代自救之路既不同于日本,也不同于印度;中国经历了学日本(维新变法)、学美国(辛亥革命)、学俄国的曲折历程,最终找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经过艰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民族独立。试答: 答案(1)道路:日本:积极自救后侵略扩张。 印度:不积极自救沦为殖民地。 背景:遭受西方列强侵略。(2)略一、选择题1(2018苏北四市一模)鸦片战争前,少数士大夫针对鸦片泛滥情况提出:“纹银易烟出洋者不可计数。必先罢例禁,听民间自种莺粟。内产既盛,食者转利值廉,销流自广。夷至者无所得利,招亦不来,来者则竟弛关禁而厚征其税。责商必与易货,严银禁罪名。”下列选项最符合“少数士大夫”主张的是()A严格禁止外商走私鸦片B鼓励民间种植与夷争利C反对政府介入鸦片问题D利用市场维护经济安全答案D解析“夷至者无所得利,招亦不来,来者则竟弛关禁而厚征其税。责商必与易货,严银禁罪名”表明利用市场维护经济安全,故D项正确。2(2018南通全仿真)约翰汤姆逊曾记述:“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之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清政府)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和平谈判的进程。”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A将战火从北京扩大到了长江流域B迫使中国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C导致清政府割让了北方大片领土D逼迫清政府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答案B解析在鸦片战争中,镇江的失守使南京成为无险可守的孤城,而这两个地区被西方列强占领则直接断绝了清政府的漕运要道,极大地加速了清王朝屈膝投降的步伐,故B项正确。3(2018扬州高三期末调研)著名学家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A缺乏近代外交经验B不了解世界形势C两国治理秩序差异D不懂得国际公法答案C解析缺乏近代外交经验只是表象,故A项错误;不了解世界形势也不是本质上的区别,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可以看出此时中国与英国在外交的礼仪上存在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的背后实质上是两国治理秩序的差异,一个是先进的资本主义,一个是落后的封建主义,故C项正确;不懂得国际公法只是外交知识的欠缺,也不是实质,故D项错误。4(2018扬州调研)“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A太平天国缺乏可行的革命纲领B各地反清力量未能实现联合C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D封建制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答案C解析A项与材料中“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不符,故A项错误;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出路”表明这是时代的局限,故C项正确;清朝末年封建制度日趋腐朽,处于崩溃边缘,故D项错误。5(2018南通一模)“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这一评论提到的“文件”()A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B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C激发农民阶级开展反帝爱国运动D反映的是革命派民生主义的诉求答案B解析据材料“消灭清朝农村社会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可知是天朝田亩制度,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故A项错误;反帝与材料中“消灭清朝”“种族排满主义”不符,故C项错误;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故D项错误。6(2018宿迁青华中学质量检测)湘军的骨干多是以各种宗法关系纠集在一起的中下层知识分子。他们出身于一般中小地主家庭,功名不高,也没有显赫的政治地位。但这些人都浸透了帝制正统思想,都以坚决维护名教纲常和统治秩序为己任。这些人比腐朽的帝国官僚有才干,他们兢兢业业,有一股拼命向上爬以取得功名利禄的顽强精神和野心。下列关于湘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由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创建而成B宗法关系是维系这支军队的重要纽带C它是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的主力D湘军是一支有力维护封建统治的军队答案C解析湘军由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创建符合史实,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湘军“以各种宗法关系纠集在一起”,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镇压义和团运动是在19世纪末,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湘军“都以坚决维护名教纲常和统治秩序为己任。这些人比腐朽的帝国官僚有才干,他们兢兢业业”,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7(2018无锡高三调研)潘旭澜在太平杂说中说:(洪秀全)造反之初就砸孔子牌位,将中国文化一律称之为“妖”。占领南京后,毁夫子庙。烧寺院古迹,废除私塾院,严禁古书流传。下诏“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洪秀全此举()A体现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B表明其主张“全盘西化”C目的是传播资产阶级文化D结果实现区域的思想统一答案A解析作为农民阶级的领袖对传统文化一概否定,反映了这个阶级的不成熟,故A项正确;洪秀全一概否定儒学但是并没有主张全盘西化,故B项错误;洪秀全对儒学否定是为了传播拜上帝教思想,并不是为了传播资产阶级文化,故C项错误;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没有实现区域的思想统一,故D项错误。8(2018南京、盐城一模)洪仁玕资政新篇记述:“恳自今而后,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谏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是天国早期的施政纲领B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C严厉批评天王独断专行D包含一定的民主意识答案D解析太平天国早期的施政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故A项错误;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的是天朝天亩制度,故B项错误:“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表明对天王的尊重,不是严厉批评,故C项错误;“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故D项正确。9(2018南京、盐城高三二模)淮军将领宋庆统率诸军时,只有身边的“毅军”各营听从调度,而“新募之伍,集不以时。其他军之征调者相与徘徊,观望不肯出关(山海关)。即关外从征之师,又或瞻徇依违,败不相救”。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淮军将领宋庆”说明是洋务运动时期,“出关(山海关)”说明是东北战役,应该是甲午中日战争,C项正确;A和B均没有打到东北;D中不涉及淮军以及“山海关”的信息。10(2018扬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著名史学家蒋廷黻说:“洪秀全得了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太平天国运动中不能反映该论断的是()A天京事变中自相残杀 B大量聚敛金银财富C等级森严的官制规定 D颁行资政新篇答案D解析资政新篇第一个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不能反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11(2018无锡一模)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二十年历史时写道:“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解,同意适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此后,列强发动的战争()A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B使中国在北方失去了大片领土C迫使清政府允许列强在华设厂D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答案D解析据材料“晚清后二十年”指的是18921912年,列强计划“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鸦片战争是1840年由英国发动,起点在广东,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的时间是1856年,其起点也是在广东,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起点在朝鲜境内而不在中国,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于1900年,其侵华路线从天津攻入北京,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正确。12(2018苏州高三调研)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下列各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马关条约开苏州、福州为商埠北京东交民巷被划为“使馆界”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A B C D答案B解析题干中时间点是“20世纪揭开帷幕”,马关条约签订是在1895年,故错误;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故正确;火烧圆明园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故错误;八国联军进驻北京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是1900年,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13(2018常州调研)学者陈旭麓在评价近代的一场战争时说:“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该战之后()A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C西方列强加快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步伐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答案B解析材料中“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正确;“西方列强加快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步伐”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C项错误;“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D项错误。14(2018苏州高三调研)某战争后的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并在克林德“遇害处所树立铭志之碑”此战争后()A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B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C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D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答案D解析材料中“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表明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故D项正确。15(2018苏州高三二模)民国法学家王宠惠针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王宠惠提出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A民主宪政与专制统治的矛盾B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C人治观念与法治理想的矛盾D袁世凯与孙中山的矛盾答案C解析材料能体现民主宪政与专制统治的矛盾,但是不符合“实质上”,故A项错误;材料能体现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也不符合“实质上”,故B项错误:“一人一时”反映人治,“一国和永久”反映法治,故C项正确;材料能反映袁世凯与孙中山的矛盾,但是不符合“实质上”,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6(2018南通二模)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运动,也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日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摘编自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运动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为改组国民党而采取的举措。据材料二,归纳国民党改组带来的积极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答案(1)意向: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措施:发动辛亥革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和责任内阁制。(2)举措: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作用:统一并壮大民主革命力量;促使民众反帝爱国运动高涨;有利于北伐战争的开展。(3)评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照搬西方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在实践中遭到失败;晚年的孙中山认识到反帝反封建的重要性,开始实施“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终于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一、选择题1(2018常州高三期末)“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辛亥革命()A推翻了清朝王朝专制统治B实现了民族独立与富强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答案C解析“此次革命”即辛亥革命,材料强调辛亥革命有“国体改革”的作用,A项强调的是推翻了清王朝,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B项错误;“国体改革”就是社会性质的改革,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建立了形式上的资产阶级政权,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封建社会其他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没有清除,故D项错误。2(2018宿迁质量检测)清皇室在某道诏书中宣布:“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表明()A清政府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南京的革命政权B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把持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C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由革命势力和军阀均分D清王朝以和平退让的方式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答案D解析这是清帝退位诏书,从“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中反映最主要的压力不是来自南京的革命政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了袁世凯把持了军政大权,故B项错误;胜利果实最后被袁世凯得到,故C项错误;“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反映清王朝统治者妥协下诏退位,故D项正确。3(2018南通二模)下面框内所述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评论一: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