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灯笼练习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21828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灯笼练习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灯笼练习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灯笼练习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灯笼1给加点的字注音。2下面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一句的表达效果比较好?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垂珠联珑的朱门也早已褪色了,只是那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_3下面是一位语文老师出的作文试题,阅读后按要求答题。冬去春来,花落花开,我们的年龄在增长,我们的情感在丰富,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在深入。回首过去,有多少成功的喜悦,多少失败的痛苦,多少期盼与憧憬,多少苦闷与()。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感悟,一定能使你的文章更加充实。(1)在括号处填写一个词语,这个词语是鲁迅的一部小说集的名字,这个词语是_。(2)这段文字运用得最多的修辞是_。(3)找出一个病句,并且改正。_4仿照句,在横线上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内容要能推出句的观点。无论是批阅十载完成红楼梦的曹雪芹,还是遍尝百草写成本草纲目的李时珍,_,_,他们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5下面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散文诗,经过文学家们的不断创造和开拓,终于水到渠成,成为常见的一种文学形式。B近十年来,我天南地北地跑了不少地方。C强化舆论监督力度,使不法分子感到人言可畏。D相敬如宾是朋友交往起码的一条原则。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同学们,你是否听到过这句格言?是啊,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其实也能体现出他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质。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具体情景,想一想,到底该怎么说为好呢?音乐课上,师生正在欣赏四川民歌川江号子,忽见一学生埋头大睡,老师叫醒他说:“你怎么把川江号子听成了摇篮曲?”学生面带愧色,却不失幽默地自我解嘲道:“_”(1)老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_(2)如果你是那位学生,你解嘲的话是:_二月兰季羡林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前年,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原来很少想到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不平常了。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我回忆的丝缕是从楼旁的小土山开始的。这种野花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后稀疏地开上那么几片。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二月兰仿佛发了狂。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放”,这个“怒”字讲得真是无比地奇妙。二月兰一“怒”,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的。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人自己多情,又把情移到花,“泪眼问花花不语”,花当然“不语”了。如果花真“语”起来,岂不吓坏了人!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然而我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到了二月兰上。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它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虎子和咪咪也不知钻到了燕园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和凄凉。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候。在十年浩劫中,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笑对春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他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婉如和延宗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我的小猫憨态可掬,依偎在我的身旁。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到了今天,否极泰来,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辞,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然而,一回到家,虽然德华还在,延宗还在。可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按说我早已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年龄,应该超脱一点了。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辨了。我想得到答复,走上了每天必登临的小山,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看见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却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7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二月兰开放的情景,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的身影。从作者对二月兰的描写中,你看到了先生人格的几个侧面?_8“形散而神不散”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作适当分析。_9作者回首往事,浮现于眼前的并不是那些所谓最辉煌的时刻,而是那些最平凡而又最亲切的瞬间。请你概述作者想到了哪些人和事。_1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展现真情、真思于情景相融之中,创造出令人难忘、发人深思的艺术境界。B作者借二月兰点染自己的悲欢,感叹大自然的永恒无穷和人生的短暂,表达了人们要自强不息的思想感情。C作者在描写二月兰时主要运用了拟人、夸张和反复等修辞方法。D从这篇散文看,作者的语言特色是十分重视在淳朴恬淡、天然本色中追求一种绚丽的美的。元镇读书元镇,长安人也。家贫,不能从师,彼时无书,尝取旁舍儿书,避人窃诵。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邻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而叱之,责往田则携至田畦踞高阜而诵,但闻书声不绝,遂毕身不忘。久之,反长安,与诸儒以时文名天下。镇自小至老手不释书,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入则秉烛达旦。其精勤若此,人皆叹之。【注释】外兄:表兄。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取而疾走()(2)但闻书声不绝()(3)镇自小至老手不释书()(4)反长安()12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断两处)责 往 田 则 携 至 田 畦 踞 高 阜 而 诵。13下列加点字与“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句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B公亦以此自矜C徐以杓酌油沥之D投以骨14小敏和小宇对元镇“取旁舍儿书”和“见诗经,取而疾走”的做法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_参考答案4*灯笼1fnlnknhyunchunwhnliolio2.第句在表达上对比明显,重点抒发对堂姊家家道中落、世事变迁的感慨;第句把情感的重点落在了对“官衔灯”的关注上。比较两个句子,还是第句的表达更加简洁流畅,抒情更加具体明确。3.(1)彷徨(2)排比(3)最后一句。改正: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感悟,你的文章一定能更加充实。4示例:抑或是摆设茶摊聊出聊斋志异的蒲松龄更有走遍神州编撰水经注的郦道元5.B6.(1)你怎么在课堂上睡觉了呢?(2)我是被这优美的音乐陶醉了,我已被川江号子倾倒了。7.逆境中巍然屹立;一切顺其自然;有自己的悲欢和真情。(答出两点即可)8.形散:漫谈身边琐事,泛论人情世间,信手拈来,娓娓动听,逸趣横生。神不散:以二月兰为线索,一线贯穿。9.老祖采荠菜;婉如匆匆而去的身影;虎子和咪咪在二月兰丛里嬉戏;“文革”遭劫难,成了“不可接触者”;“文革”后,成为“极可接触者”。10.B11.(1)跑(2)只(3)放下(4)同“返”,返回12.责往田/则携至田畦/踞高阜而诵。13.B14.示例一:我同意小宇的说法。爱读书固然是好事,但他这种行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错误的。元镇因为自己家贫无书就去偷邻家的书,这是不可取的。偷窃是道德问题,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偷窃的借口,学知识之前先要学会做人。示例二:我同意小敏的看法。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元镇的好学,他偷窃别人的书是为了学习,而且他的家庭也确实非常贫困,这是万般无奈之下的行为,情有可原。【参考译文】元镇是长安人。(他)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曾经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他)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元镇)十岁时,在邻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起(它)就快速地跑了。(他的)父亲看见了,很生气地训斥他,督促(他)到田地里去,(元镇)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只听到读书声不断,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元镇)返回长安,同诸儒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元镇从小到老手不放下书卷,出门用骡马驮书跟随,回家秉烛夜读至天明。他的勤奋就像这样,人们都对此表示赞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