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0 人体内环境稳态和免疫调节学案.docx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20251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0 人体内环境稳态和免疫调节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0 人体内环境稳态和免疫调节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0 人体内环境稳态和免疫调节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 人体内环境稳态和免疫调节1.本专题与人体健康、生活实践联系密切,五年的高考题中均有涉及,多以糖尿病、脱水等内环境稳态异常疾病为载体进行考查。命题主要分布在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的实例和免疫调节。其中对于体温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的能力考查尤为突出。2.在题型方面,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考查到。内环境稳态的考查多以选择题为主,侧重考查考生对机体各项理化指标对稳态影响的理解;血糖调节主要考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的作用及关系;对免疫调节的考查,侧重于对免疫过程的考查,题型多样,借助实验或结合具体实例或借助图形等。3.考纲第5条“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的要求由I变为了II,预测2018年高考会考查此考点。备考时,利用图解认识内环境组成并进行三种细胞外液的分析。列表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异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借助实例构建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的模型。考点1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的维持1.内环境图表的识别与分析(1)营养物质: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循环系统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组织细胞。(2)空气中的O2: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组织细胞。CO2的排出途径正好相反。(3)其他代谢废物:经过内环境及循环系统的运输,到达肾脏、皮肤等器官以尿液或汗液的形式排出。2.稳态变化的原因3.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图解归纳例1. 如图为人体肝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为毛细血管壁,分别表示不同部位的液体。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处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B.正常情况下,液体处的CO2浓度最高C.人体剧烈运动时,会导致的pH明显降低D.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Na的含量【解题思路】分析图示可知,图中液体的名称分别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和血浆,故处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位于其一侧的血浆和另一侧的组织液,A错误;人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内的线粒体,故细胞内液中CO2浓度应最高,即图中的液体处,B正确;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故人体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会被缓冲物质中和,血浆(液体)的pH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错误;细胞外液(液体)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而细胞内液(液体)渗透压的维持主要靠K起作用,D错误。【答案】B“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考点2神经体液调节4.血糖平衡(1)调节中枢:下丘脑。(2)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血糖浓度(最主要):高浓度血糖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低浓度血糖可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神经调节: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可直接调控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在此种调节方式中,内分泌腺本身就是反射弧效应器的一部分。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影响:胰岛素可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5.体温平衡的调节(1)产热: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主。散热: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便、排尿等。(2)感受器:皮肤、黏膜和内脏。(3)调节中枢:下丘脑;感觉中枢:大脑皮层。(4)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6.水盐平衡的调节(1)调节中枢:下丘脑;渴觉中枢:大脑皮层。(2)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3)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7.以下丘脑为中心的调节方式例2. 下丘脑是调节水盐、血糖、体温平衡和内分泌的中枢,在机体内环境稳态中作用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1)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_渗透压升高,_中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促进抗利尿激素合成分泌、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并可将兴奋传至_产生渴觉,增加饮水,维持水平衡。(2)人体血糖降低,可直接刺激胰岛_细胞分泌_,促使血糖升高;另一方面下丘脑可通过神经作用于_,使其分泌_,促使血糖升高。(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_。如果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就会_,这是一种_调节机制。【解题思路】(1)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并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以增加饮水,维持水平衡。(2)若血糖浓度降低,可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使肝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此外,下丘脑可通过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促使血糖含量升高。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均能使血糖浓度升高,二者为协同作用。(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增强,并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如果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就会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答案】(1)外液下丘脑大脑皮层(2)A胰高血糖素肾上腺肾上腺素(3)加强减少负反馈与下丘脑关联的生命活动调节解题策略(1)透彻理解四个功能和三个中枢:四个功能:感受、传导、分泌和调节;三个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2)辨清产生渴觉的部位:产生渴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而不是下丘脑。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高产生兴奋下丘脑中的传入神经传导兴奋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产生渴觉。(3)关注神经分泌细胞的双重功能:如下丘脑内的神经分泌细胞,这类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4)明晰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下丘脑除分泌抗利尿激素外,还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相应的促激素,作用于相应腺体,并使该腺体分泌相应的激素;生长激素由垂体合成并释放。考点3免疫调节8.免疫细胞的功能9.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1)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缺乏T细胞几乎无特异性免疫。(2)抗原侵入机体后,首先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当抗原一旦侵入宿主细胞内,则通过细胞免疫发挥作用。(3)记忆细胞是发生二次免疫反应的基础,二次免疫反应与初次免疫反应相比,具有反应更快、更强烈、抗体产生量更多的特点。10.分析切除胸腺和破坏骨髓对免疫细胞的产生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影响(1)切除胸腺的结果:T细胞、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将不能产生,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体液免疫绝大部分丧失。(2)破坏骨髓的结果:造血干细胞不能产生,其他免疫细胞都将不能产生,一切特异性免疫全部丧失。例3.如图表示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下列对a、b、c、d四种细胞的判断,错误的是()A.a细胞具有吞噬、传递抗原的作用B.b细胞增殖分化后产生抗体直接分解抗原C.c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发生了变化D.d细胞通过和靶细胞密切接触发挥作用【解题思路】由图可知,a、b、c、d四种细胞分别为吞噬细胞、B细胞、靶细胞、效应T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即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不能直接分解抗原,B错误。【答案】B“三看法”辨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一看抗原的种类(2)二看免疫细胞的种类(3)三看免疫的结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细胞免疫两种成分结合,形成了沉淀或细胞集团体液免疫1.(2018海南卷)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 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增加 B. 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减少C. 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增加 D. 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减少2.(2018海南卷)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不会发生的是()A. 体温仍然能够保持相对恒定 B. 蜷缩身体,减少体表与外界接触面积C. 下丘脑感受到温度下降 D. 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心率减慢3(2018江苏卷)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B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C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D大量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4(2018江苏卷)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激素乙通过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从而减少尿量。(4)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5)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请解释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5(2018全国卷I)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mL,记录尿量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_。(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_,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_。(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显现,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_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1(2018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12月联考)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血液、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联系,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B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会刺激脑干引起呼吸加快,这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免疫能力低可能会引起人体稳态失衡,免疫能力越强越有利于稳态的维持D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温觉的部位2(2018届湖南省常德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震发生时,灾民们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食物、饮用水的缺乏和各种疾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灾民中许多人都出现了全身浮肿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体内严重缺少蛋白质B灾民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减弱C因饮水不足,灾民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D在寒冷环境中,灾民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3(2018届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高三第三次理综考试)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能产生抗体B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C过敏反应是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D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4(2018届湖南省长沙市高三理科综合第一次模拟)如图所示,正常人一次饮用1000ml清水和0.9%NaCl等渗溶液的尿量变化。(1)曲线_(填“A”或“B”)代表的是喝清水的尿量变化。(2)大量喝清水后血浆渗透压_,_激素分泌减少,肾脏对水的重吸收_,尿量增加。(3)血量过多时,左心房被扩张,刺激了容量感受器,产生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入中枢,抑制了下丘脑一神经垂体系统释放抗利尿激素,尿量增加。综合以上情况说明尿量的调节属于_调节。(4)如曲线图所示,人体能维持排尿率的基本稳定,说明它的调节机制为_。5(2018届湖北省武汉市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每年5月的最后一周是国际甲状腺知识宣传周。正常的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可以提高细胞的_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加,对维持体温恒定具有重要作用;但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_下丘脑分泌_激素和垂体分泌_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2)“桥本氏甲亢(Graves病)”患者体内产生了能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体,该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从免疫学角度分析,桥本氏甲亢属于_病。此病患者中有的体温偏高,但浑身乏力,从能量代谢的角度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_。1(2019届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叙述,错误的是()A激素可以通过体液运输然后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B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C下丘脑对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调节具有时间长、范围广等特点D寒冷刺激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属于神经调节2(2019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粟B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C感受器的兴奋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进行传导和传递D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3(2019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如下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推测最准确的是()A细胞乙的来源只有B细胞,由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与淋巴因子作用分裂分化形成B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时,细胞甲乙丙都能增殖分化C与细胞丙相比,细胞乙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都更发达D抗原-抗体被细胞丙吞噬后,消化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再利用4(2019届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高三1月考前测试)人在恐惧、紧张等情绪压力下,下丘脑支配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释放相关激素,引起一系列反应,如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根据下图信息,回答相关问题。(1)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_发生变化。如激素A能与肝细胞结合并使血糖升高,其原因是肝细胞膜上有激素A的特异性受体,且激素A能_。(2)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其原因_。(3)下丘脑对激素D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类似,由此推断当激素B的分泌量上升会使激素D的分泌量_(增加、不变、减少)。但健康人体内激素D浓度不会持续过高,其原因是激素具有_调节机制(4)激素D能抑制T淋巴细胞合成和释放淋巴因子。研究发现,情绪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人体体液免疫能力会有所下降,分析其原因是。5(2019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正确用药不仅能消除或减轻病症,还能减少药物对身体的不良作用;错误的用药方法,既不能发挥全部的药效,又会对身体造成危害。请回答相关问题:(1)溶菌酶含片可用于急慢性咽喉炎、口腔黏膜溃疡的治疗。该药物对进入人体内环境的细菌_(填“能”或“不能”)起作用。人体自身的某些细胞也能产生溶菌酶,它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_,其在人的体液中与吞噬细胞共同构成保卫人体的_防线。(2)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运用_ (试剂)可以提高成活率,这些药物使_淋巴细胞的增殖受阻,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所以必须控制适当的剂量。(3)左甲状腺素钠是一种适用于甲状腺激素缺乏的替代治疗药物,该药物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为_。若摄入过量,则可能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性_(填“不变”“提高”或“降低”)。(4)吗啡是一种麻醉镇痛药,使用不当,对人体B细胞无明显影响,但会使T细胞数量大量减少,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弱,长期使用,极易成瘾,易患恶性肿瘤,这是患者免疫系统的_功能受影响所致。(5)某糖尿病患者其病因是胰岛B细胞损伤,该患者可以通过注射_激素来达到降低血糖的治疗目的。参考答案1.【解题思路】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结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B正确。【答案】B2.【解题思路】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会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A正确;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可以通过蜷缩身体,减少体表与外界接触面积,进而使机体散热减少,B正确;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下丘脑的冷觉感受器会感受到温度下降并发送信息,C正确;寒冷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D错误。【答案】D3.【解题思路】效应T细胞可以由T细胞和记忆T细胞分裂分化产生,A错误;细胞免疫的二次应答与记忆T细胞有关,体液免疫的二次应答与记忆B细胞有关,B正确;健康人的T细胞经过肿瘤免疫以后,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C错误;因为杂交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所以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不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只要将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杂交产生的杂交瘤细胞经过筛选后进行培养就可以生产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了,D错误。【答案】B4.【解题思路】(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其中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收缩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图示增加产热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即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3)高温持续期,人体温度维持相对稳定,因此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减少尿量。(4)体温下降期,机体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还可以通过汗腺分泌增加散热量。(5)体温上升期,由于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导致人体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因此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体液运输(2)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上升到38.5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3)等于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重吸收水量增加)(4)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5)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5.【解题思路】(1)b中注射的是垂体提取液,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导致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2)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mL,会使血浆的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血糖水平,过多的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导致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升高, 同时会带走大量的水分,使得尿量增加。斐林试剂可与还原糖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葡萄糖。(3)实验兔出现腹泻会导致大量的水和无机盐丢失,使得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抗利尿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引起尿量减少。【答案】(1)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2)增加葡萄糖(3)下丘脑1.【解题思路】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而不是血液,A错误;血液中较高浓度的CO2可以刺激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二氧化碳属于化学物质,因此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会刺激脑干引起呼吸加快,这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免疫能力过强,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不利于稳态的维持,C错误;下丘脑有体温调节的中枢,大脑皮层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和热觉的部位,D错误。【答案】B2.【解题思路】体内缺少蛋白质时,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导致全身浮肿,A正确;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B错误;饮水不足会导致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C正确;在寒冷环境中,灾民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正确。【答案】B3.【解题思路】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可以合成与分泌抗体,A正确;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B错误;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C错误;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既参与了非特异性免疫过程,又参与了特异性免疫过程,D错误。【答案】A4.【解题思路】(1)大量饮用清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会下降,为了使渗透压恢复到正常范围内,机体排尿量会增加,分析图形应是曲线A所代表的。(2)大量喝清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使尿量增加的。(3)由题意可知迷走神经传入中枢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在抗利尿激素作用下最终使尿量增加,这说明了尿量的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所以是神经-体液调节。(4)由图可知排尿量增加时会通过机体的调节使其下降,这是因为渗透压下降后作用刺激作用于下丘脑渗透压的感受器,然后通过调节最终使渗透压恢复到正常,排尿量也恢复到正常,所以是一种负反馈调节。【答案】(1)A (2)下降抗利尿下降(3)神经一体液(4)负反馈调节5.【解题思路】 (1) 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细胞的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这种调节机制称为(负)反馈调节。(2) 桥本氏甲亢的致病机理是由于机体产生的抗体能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从而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这是一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过强所致的自身免疫病。此病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高,细胞代谢旺盛,产热增加,导致患者体温偏高,但浑身乏力,从能量代谢的角度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更多地以热能形式散失,合成的ATP不足。【答案】(1)代谢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促甲状腺(负)反馈调节(2)自身免疫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更多地以热能形式散失,合成的ATP不足1.【解题思路】人体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然后通过血液运输到靶器官、靶细胞发挥作用,A正确;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其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B正确;下丘脑对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调节为神经调节,具有时间短、范围小等特点,C错误;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生的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后可引起骨胳肌收缩、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等反射活动,D正确。【答案】C2.【解题思路】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会导致代谢旺盛而抵御寒冷,不是导致骨骼肌不自主战粟的原因,且骨骼肌不自主战粟是神经调节的结果,A错误;饮水不足,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升高,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错误;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C正确;寒冷环境下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较大,故其产热量多于炎热环境,其散热量也多于炎热环境,D错误。【答案】C3.【解题思路】图中细胞甲可能为记忆B细胞或B淋巴细胞,细胞乙表示浆细胞,浆细胞可以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A错误;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时,只有细胞甲能进行增殖分化,细胞乙和丙都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增殖的能力,B错误;细胞乙为浆细胞,可分泌抗体,细胞丙为吞噬细胞,可以消化处理抗原,因此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溶酶体更发达,而细胞乙的高尔基体更发达,C错误;抗原-抗体被细胞丙胞吞后,消化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再利用,D正确。【答案】D4.【解题思路】(1)激素能够调节代谢,因此激素的作用能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有可能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加快,也有可能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减慢,如激素A能与肝细胞结合并使血糖升高,其原因是肝细胞膜上有激素A的特异性受体,且激素A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及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2)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具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特点,下丘脑对激素D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类似,从图中可以看出,下丘脑对激素D的调节属于分级调节,由此推断当激素B的分泌量上升会使激素D的分泌量增加。下丘脑对激素D的调节也应属于反馈调节,因此当激素B分泌增多时,会引起激素D的分泌增多,当激素D含量过多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使健康人体内激素D浓度不会持续过高,这属于(负)反馈调节。(4)T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够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情绪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激素D长期偏高,抑制T淋巴细胞合成和释放淋巴因子,(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阻),降低体液免疫的水平,进而导致人体免疫力有所下降(或减弱)。【答案】(1)生理活动(或代谢)促进肝糖原分解(及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2)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结合)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3)增加反馈(4)激素D长期偏高,抑制T淋巴细胞合成和释放淋巴因子,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阻,降低体液免疫的水平5.【解题思路】(1)药片中的溶菌酶不能进入人体的内环境,故该药物对进入人体内环境的细菌不能起作用。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人体自身的某些细胞也能产生溶菌酶,它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在人的体液中与吞噬细胞一同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2)在进行器官移植时,常出现免疫排斥,免疫排斥主要是细胞免疫,由T细胞引起的,临床上通常使用免疫抑制剂药物来抑制T细胞的增殖,由于机体T细胞减少,故机体的免疫能力降低。(3)体液调节指某些化学物质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进行的调节。左甲状腺素钠是一种适用于甲状腺激素缺乏的替代治疗药物,该药物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为体液调节。由于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长期过量摄入左甲状腺素钠,可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4)吗啡是一种麻醉镇痛药,使用不当,对人体B细胞无明显影响,但会使T细胞数量大量减少,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弱,其中体液免疫也下降的原因是T细胞减少,其产生的淋巴因子减少,对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刺激作用减弱,导致产生的抗体量下降。长期使用,极易成瘾,易患恶性肿瘤,这是患者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受影响所致。(5)某糖尿病患者其病因是胰岛B细胞损伤,则该患者胰岛素分泌减少,该患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达到降低血糖的治疗目的。【答案】(1)不能免疫活性物质第二道(2)免疫抑制剂 T细胞(3)体液调节提高(4)监控和清除(5)胰岛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