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2019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议论文阅读15篇.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15816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沈阳市2019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议论文阅读15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辽宁省沈阳市2019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议论文阅读15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辽宁省沈阳市2019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议论文阅读15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议论文阅读15篇一、(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7分)从“读书好”走向“读好书”世界读书日前夕,一项阅读调查显示,在半数成年国民更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时,近一成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1/3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屏”阅读,已与传统的“平”阅读平分秋色。【A】几年前,就有人惊呼,我们已经进入读屏时代,青少年成为被电子屏夺走的一代;更有人简单将读屏与碎片化的浅阅读画上等号,呼吁多读书、少读屏。事实上,无需将读屏和读书割裂,乃至对立起来,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无可非议。【B】对于那些互联网原住民来说,他们选择读屏,拥抱更简捷的阅读方式,实则属于阅读本能。而一些人爱读纸质书报刊,也多与阅读习惯有关。双方不妨少一些“洁癖”,多一些接纳。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无论读屏还是读书,要义在读。与其纠结于读屏与读书之间的轩轾,不如反身自问:今天我阅读了吗?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读书也好,读屏也罢,惟有热爱阅读,精神才能挺立,深切理解“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把阅读当成生活方式,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人的心怀都是一道河水,多阅读多吸收,方能心灵丰沛,奔流向前。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堪称最丰盛的时代。然而,与过去单一的选择相比,如今“过剩”的选择机会,也让人困惑与惶恐。在五花八门的新书中,什么书才是好书?有作家说,在信息海啸中,读书要会做减法,要学会找“小岛”、找“海床”、找“支点”、找“自己”。诚哉斯言!当前,“读书好”已是社会共识,但得承认,“好读书”和“读好书”仍是需要努力的目标。更堪忧的是,为数不多的阅读时间,往往被营养价值不大的无效信息所裹挟,被缺乏深度的平庸书籍所填塞。于是,我们变得无所不知,却无一精通;我们看似很忙,实则很盲。更有甚的是失去了自我。这愈发证明:读屏时代,更需价值坚守。蒲松龄尝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把阅读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人一定拥有开阔的精神版图;建设书香社会,提升全民阅读的品质,这样的国家一定拥有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2.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B.C. D.3.以下这段文字应该放在文章中【A】处还是【B】处?请说明理由。(4分)“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有人在纸质书中嗅到了书香,感受到了阅读审美;也有人将视野浓缩于方寸之间,在手指翻飞的滑屏中获取信息,同样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在互联网时代,却非要固守黄卷青灯不可,未免显得有些迂腐。4.文章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5.文章结尾说 “建设书香社会”,请你再为“读书有益”补充一个道理论据。(3分)一、(17分)1. (3分)在阅读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我们要坚持“读好书”。(共3分,意思对即可)2. (3分)B【解析】文章第段引出“屏”阅读与“平”阅读平分秋色;第段具体讲了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无可非议;第段总结全文。故选B项。3. (4分)放在【B】处。理由: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事实的例证,引起下文从两个不同方面的论证。同时增强文章说服力。(共4分。判断正确1分,理由3分。意思对即可)4. (4分)比喻论证,通俗易懂地告诉我们要学会挑选好书读,强调这一点的重要性,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共4分。意思对即可)5. (3分)示例一:腹有诗书气自华。示例二: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共3分。意思对即可)二、(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7分)“不够”与“足够”庄永明如今,对物质的“不满足”,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态。我有一位朋友,已经拥有好几套房产,可每次与人聊天,总绕不开房子的话题,他经常对同事说,还想再要一套房子。同事就问,你有那么多房产,供自己和家人住早就绰绰有余了,难道还不够吗?这也不够,那也不够,说到底是不知足。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少,有的盲目攀比,别人买了一个名牌包,自己就一定也要有一个;有的看到别人在网上红了,自己就无底线地炒作,也想在网上一夜成名凡此种种,对待名利“没个底”,物质欲望“无底洞”,如此“不够”,实际上是摆位“不正”,把自己看得太重、把利益看得太重,而把职责使命、责任义务看得太轻。如此重利的结果,最终将被利所缚,被利所害。更进一步说,这种“不够”,实际上暴露的是个人的浅薄,根本原因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出了问题。与此相反,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不计较一时的名利、个人的得失,心里想的是长远的事业,谋的是人民的幸福。“时代楷模”钟扬视事业重于生命,一生心系西藏,即使自己病倒了,想的还是工作,他用53岁的人生,做了一般人100岁都做不完的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退休后放弃到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回到家乡种树20多年,带领群众植树造林7万多亩,经济价值超过3亿元,最后把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上交给国家,兑现了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的诺言。在新时代,还有很多人像他们一样,付出足够努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们为党工作、为民奋斗的事迹启示我们: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物质的厚度,而在于精神的高度。周恩来同志曾说,物质生活方面,我们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觉得自己的物质待遇够了,甚至于过了,觉得少一点好,人家分给我们的多了就应该居之不安。他一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淡泊名利,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新时代,物质生活更充裕,事业舞台更广大,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重任的广大青年,更应把“不够”放在事业上、追求上、奋斗上,同时做到“足够”努力,立志成为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如此才能不负时代重托。(选自人民日报xx年5月22日第18版,有改动)1.第段列举作者朋友的情况,用意何在?(4分)2.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不够”与“足够”的根本原因。(6分)4.联系本文内容,简要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足够”努力。(4分)二、(17分)1. (4分)论证“如今,对物质的不满足,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态”这一说法;引出“不够”的议论话题。(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2. (3分)举例论证,列举“时代楷模”钟扬与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的事例,证明了新时代“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不计较一时的名利、个人的得失,心里想的是长远的事业,谋的是人民的幸福”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共3分。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3. (6分)“不够”:实际上是摆位“不正”,把自己看得太重、把利益看得太重,而把职责使命、责任义务看得太轻。“足够”:不计较一时的名利、个人的得失,心里想的是长远的事业,谋的是人民的幸福。(共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4. (4分)示例:我们应该不计较一时的名利与个人的得失,不只是追求物质的享受;心里想的是长远的事业。(共4分。意思对即可)三、(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8分)据载,唐代天德军判官任迪简一日赴宴,倒酒的侍卫一时马虎,误把醋壶当作酒壶,给任迪简斟了一大盅醋。任迪简一喝,酸不可耐,但他知道军使李景略治军极严,部下稍有过失便遭重咎。于是,他咬牙饮尽,结果“吐血而归”。这件事情传出去后,“军中闻者皆为感泣”,任迪简也日益受到官兵爱戴。因崇敬他宽厚仁恕、与人为善的人格魅力,后人誉之为“呷醋节帅”,旧唐书亦为他作良吏传。人格魅力是什么?就是人的信仰、气质、品德、才智等汇聚而成的感召力量。心理学家称之为冬天里的火把,夏日里的清风;管理学者言其为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凝心聚力的吸引力,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对于从政为官者而言,它就是感人、服人、率人的软实力。崇高的人格成就伟大的事业。在革命战争年代,工农群众文化不高,对马列原理知之不深,但为什么共产党人能“唤起工农千百万”?对此,邓小平同志曾一语道破: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当年,面对众多佃农,彭湃毅然烧毁地契,抛却“鸦飞不过的田产”;面对数百万革命经费,掌管它们的方志敏,自己却身无分文;面对反动派的屠刀,夏明翰舍身昭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读懂了革命先烈的人格底蕴,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带领群众革命的魅力所在、成功所能。这些人的人格魅力,个性或千差万别,但共性却多有可循惟其平民情怀,故能赢得民心;【A】惟其清正廉明,方能受到信赖;惟其心胸博大,才能凝心聚力。人无贵贱之分,但人格有高下之别。高尚的人格能让权力者信而有威,卑劣的人格会使权力者“威”而无信。权力者失去公信力,纵使他吐真言、为善行,社会也会给予负面评价。当下,一些党员干部缺的不是文化水平,而是精神境界;浅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道德修为;弱的不是工作能力,而是人格力量。有的人感叹官不聊生,抱怨群众工作难做,解决问题难成。究其症结,原因之一就是为官失去了人格底蕴。【B】倘若讲信仰的丧失信仰,怎能信服群众?做“公仆”的热衷官威,怎能贴近群众?为官的不思作为,怎能激励群众?喊操守的自己缺德,怎能感召群众?领导干部若表里不一,患了“人格分裂症”,即便位高权重也难以服人率众。播下一种人格,收获一种命运。党员干部能否收获人民感念、青史留名的灿烂人生,就看他是否播下了信仰坚定、品高行端、亲民为民的人格种子。(选自 人民日报 ,有删减)1.请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3分)2.文章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3.文中【A】处画线的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4分)4.试分析【B】处句子有什么作用。(4分)5.请为本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并阐述理由。(3分)三、(18分)1. (3分)人应当涵养人格的魅力。(共3分。意思对即可)2. (4分)举例论证。举彭湃毅然烧毁地契,方志敏清正廉洁,夏明翰舍身为主义的事例,论证了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崇高的人格成就伟大的事业。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共4分。论证方法1分,作用3分。意思对即可)3. (4分)不能。这句话与上文方志敏清正廉洁的事例和夏明翰舍身为主义的事例一一对应,如颠倒则不符合逻辑。(共4分。判断1分,原因3分。意思对即可)4. (4分)运用反问的句式,突出了高尚人格的魅力影响力之大;引人思考,发人深省。(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5. (3分)涵养人格的魅力。选文对人格魅力进行了解释,同时围绕人格魅力的作用来进行详细说明。因此可将本文标题拟写为:涵养人格的魅力。(共3分。意思对即可)四、(2019原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12分)读书宜循序渐进刘忠全青年人学习欲望很强,学习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时也容易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人学习内容包罗万象,学习方法贪多求快,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而“在空中起跳”,违背了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规律,因而收效甚微。古今中外学者,都懂得学习要循序渐进。南宋学者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杂乱地读书就好像一个饿肚子的人走进了饭馆,看到鱼肉糕点恨不得一口都塞进嘴巴,于是粗嚼快咽急忙吞了进去,虽然也填饱了肚子,但是没有尝到菜肴的滋味。这种贪多嚼不烂的学习方法,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人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求学问也好比盖高楼,必须先打好基础,而且要一层一层往上盖,这就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好高骛远,去学习自己暂时还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东西,就会如打造“空中楼阁”般摇摇欲坠。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的确,如果在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贪多求快,跳过某些必要的阶段,到运用时才发现并不能活学活用,不得不回过头来返工重学,速度反而慢了。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读书也是这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其结果必然是走马观花,快而不精,知识难以掌握。而且,读书求速者往往缺乏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劲头大时急不可耐,劲头下去时则松懈疲沓。任何学问都有各自的基础知识,我们学习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这是攀登高峰的起点。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最初的基础课是练简单的素描。不从起点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则难以进一步提高,更不会有后来的成功。因此,学习须从基础知识学起,狠下功夫,锲而不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否则,难以建成知识领域里的高楼大厦。(选自人民日报xx年05月29日,有删改)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第段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有力地论证了求学问必须先打好基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B. 第段引用数学家华罗庚的话,从反面强调读书必须做到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C. 所有追求读书速度的人,都缺乏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劲头大时急不可耐,劲头下去时则松懈疲沓。D. 文章最后一段是结论,强调了学习须从基础知识学起,狠下功夫,锲而不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2. 第段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3. 下面这段话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适用?请说明理由。(3分)清人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读书“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若刻刻欲速,则刻刻做潦草工夫,此终身不能成功之道也”。4.联系你的阅读经历,谈谈循序渐进的读书给你带来的好处。(3分)四、(12分)1.(3分)C【解析】C项对应原文第段,根据“读书求速者往往缺乏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可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2.(3分)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杂乱地读书比作一个饿肚子的人走进饭馆粗嚼快咽地填饱肚子,强调了这种读书方法收效甚微,论证了“古今中外学者,都懂得学习要循序渐进”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与说服力。3.(3分)这段话放在本文第段中最适用。清人陆清献示儿书强调读书要重视日积月累,不能追求速度。这与第段阐述的“读书也是这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的观点一致。4.(3分)示例:循序渐进读书,有利于理解、消化、吸收书中的知识。我曾经囫囵吞枣地阅读名人传,在期末考试中竟没有完整地写出书中三位伟人的名字。后来,我重新认真细致地阅读。现在,书中的人物、事情、道理,我都能清晰地回答出来。五、(2019原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9分)傲骨“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此言直接透过人的表相,深入骨髓。“傲气”与“傲骨”,一字之差,含义决然不同。盛气凌人是傲气,自命不凡是傲气,不可一世、目中无人,当然是傲气的极致表现,如果没有实力做内在支撑,便不免透着一种浅薄,一丝内荏。用现在的话说,这是性格里一种土豪式的张扬,是人格中低级别的傲态。而傲骨是不露声色、虚怀若谷的内敛,是有志向、有自信、有定力的品质,是力量和尊严的内蕴,也是对人“貌相”还是“斗量”的依凭。傲骨是一种风度一种气质,是高写的人格姿态,是超标于庸俗的自我要求。有傲气的人,常人觉得难以接近,更难相容,或让人敬而远之,视而疏之,及至因为走不近、看不惯而生反感,见不得、受不了而感压抑。而有傲骨的人,表面和蔼而沉稳,使人深感有亲和力,有愿与其交往的欲望,发散出一种和谐和包容的气度,流露着从善如流、天高地广但绝不苟同流俗的开阔与坚守。与有傲骨者相处,便似与善良、正直与真谛相行,不觉难堪而备生尊重,不觉偏狭而可以被他带向高处望远。傲气看似趾高气扬,一口吐完,若无内里氤氲,顿化作空虚;傲骨不卑不亢,却有定海神针在,是风里浪里屹立不倒的大写人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仙李白此句,把酷爱自由、桀骜不驯的一身傲骨展露得淋漓尽致。李太白一生怀有远大抱负,毫不掩饰地追求浪漫和自由,黄河决堤似地挥洒着诗情、诗意和诗才。当其政治理想与现实相碰撞时,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他内心是挺立的,是傲慢的,不向权贵低头的本色藏在怀袖和笔墨中,支撑着他不但嘲弄皇帝身边的佞臣,有时也让皇帝难堪。傲骨在内,被人生放逐到哪里,也都是自由。他时常畅怀痛饮,邀朋呼友,足迹遍及名山大川,大半生过着流浪的生活。奇险的山川与他叛逆不屈的性格相映照,斗酒留诗,留下的是大量仰怀古人、壮思欲飞的佳篇佳句,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尽情无拘地书写逆境中的心路历程,苦闷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久渴后的解放,今人读来,却感受得到李白那愁怀难遣本色不改的铮铮傲骨。他是放浪形骸的,但那是他的表情;他的诗歌境界是瑰丽多彩的,内里却是超拔人格之孤高,傲视世俗之痛彻。傲骨是不低头,是不屈服,是寄怀山水背后无言的愤怒,是笔墨诗行里有声的呐喊。人因为有骨架,才能直立不倒;因为有傲骨,才能在精神上昂首挺胸,才能在文化上有不弯的脊梁。齐国饥荒严重,有一位衣袖遮脸、饥肠辘辘者过市,尽管走路已东倒西歪,但拒绝别人的吆喝,不去低三下四接受施舍的食物,最后饿死路边。宁可舍弃性命,不吃“嗟来之食”,这种保持尊严、升华人格的方式,可能在当下有些人看来觉得可笑。已过不惑之年的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郡里派督邮视察,做派了得,有人提醒道:来头不小,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去迎接吧。陶渊明听后长叹一声:我才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米薪俸,去低声下气献殷勤。言罢,毅然辞官,永远离开多少人向往的衙门。“不为五斗米折腰”决不是一时的负气,而是长期价值判断后的郑重选择。陶渊明用“宁可失去”来作为维护人格尊严的代价。是的,有人失去的是虚浮的光环,光鲜的车马,有人失去的是身体的自由乃至生命。是傲骨,让他们对崇高情操、对正直不阿、对道德修为、对大义和气节,用决绝的方式执守。如果现在的我们没有这一把“骨头”,又有什么资格去嘲哂故人?(选自小品文选刊,有删改)1. 有人说文章的第段完全可以删除,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2分)2. 请分析文章段的论证思路。(3分)3. 阅读文章第段,说说该段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2分)4. 根据你的积累,请你再补充一个能够证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事实论据。(2分)五、(9分)1.(2分)不同意。第段重点讲述了傲骨与傲气的区别,让人们知道傲骨不可等同于傲气,如果删除了,就容易让读者产生误会,这样写使文章显得更加严密,体现了议论文论证的严谨性。2.(3分)第段总说李白的傲骨,体现在他的诗词里,第段通过列举具体的诗句,举例论证李白具有傲骨,第段进一步总结上文,这三段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3.(2分)举例论证,通过列举齐国饥荒者不吃“嗟来之食”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事实确凿,说服力强,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4.(2分)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抗元,失败后被俘,只要投降就可以获得官职,妻子和孩子也能重获自由。但是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毫不动摇,慷慨激昂,用傲骨谱写了一曲正气之歌。六、(2019原创)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问题。(11分)拯救“失写症”尹长森你是否遭遇过“提笔忘字”的尴尬?某研究机构的一项社会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301人中,只有38.1%的受访者每天都会写字,62.8%的受访者遭遇过提笔忘字的困扰,85.7%的受访者认为当下有必要强调手写字的重要性,可见,“失写症”成为亟待重视的社会现实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也曾发出“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呼吁,百余位政协委员联名倡议,唤起民众对汉字的重视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拯救“失写症”,需要在传承中重视汉字的文化内涵,在与当代文化结合的过程中谋求创新发展,让汉字焕发魅力。历史上,这也正是汉字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一大动力。正确认知汉字和书法的文化内涵是基础。汉字只是书写和表达工具而已吗?当然不是。古人造字时,把传统伦理道德的标准融入其中,方正的汉字满整端直、安静敦重,通过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匀称的结构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美观、灵动、天真,正能给人一种品德教育。此外,阴阳相生、刚柔相济、虚实相间、计白当黑、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等等,作为汉字重要表现形式的书法中常见的矛盾关系无不体现对立统一的哲学观念。“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等原则,也体现出了温柔敦厚、谦谦君子的形象和道德指引。当下社会充满着变化和诱惑,浮躁已经成为当前文艺领域最突出的问题。这种氛围导致人们坐不稳、静不下。当此之时,接触优雅的汉字、养心的书法,能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追求,引导大家克服浮躁、向美向善。然而,有人发现,他们并不能在当前的一些书法作品中看到真善美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原来,一段时间以来,有人打着“创新书法”的旗号刻意求怪、博出位,所书的汉字给人以歪歪扭扭、龇牙咧嘴的印象,看不懂、摸不透。这就给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造成了错误印象和行为引导,开始萌生“写不好也罢了”“不写也罢了”的想法。可见,书法一定不能“任性”地“创新”。试看中国历代优秀书法,哪个不是眉目清秀、结构匀称?历史上每次被人们认同的书体创新,例如近现代的启功新米字格书体、刘炳森的隶书等,又哪个不是讲究“法度”和线条美?千百年来的中国书法,无不继承着和谐、自然之美,给人们带来涤荡心灵的愉悦和审美享受。书法创新须 “入得其内,出乎其上”,在掌握传统书法用笔和汉字结构的前提下,与当今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反映人民精神面貌,体现时代的大美和大爱。事实上,书法不否定阴柔美和残缺美,但刻意求怪的“审丑”书法绝不应该成为主流。黑格尔曾说: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当下民众的“失写症”不仅仅是技术变革和民众不重视的结果,更与审美教育缺失、文化创新能力不足等相关。拯救“失写症”,关键在于让民众懂得汉字之美、愿意提笔写字。 (选自人民日报xx年01月04日)1. 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2. 阅读第段,说说中国书法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4分)3. “这种氛围导致人们坐不稳、静不下。当此之时,接触优雅的汉字、养心的书法,能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追求,引导大家克服浮躁、向美向善。”中“这种氛围”“当此之时”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4.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上文,谈谈如何才能拯救“失写症”。(3分)材料一:现在人们经常谈论汉字危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存在一个错觉,过去汉字很纯粹,使用汉字运用汉语的人都是用它来写作,创作书法艺术。而今天,大部分人使用汉字是用来交流,毫无文采。材料二:国学大师钱穆说过,汉语之美在于“精”。“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仅10个字,不仅使我心与天地大生命融凝合一,又兼及自然科学。着语不多,会心自在深微处。六、(11分)1.(2分)拯救“失写症”的关键是让民众懂得汉字之美、愿意提笔写字。2.(4分)体现出了温柔敦厚、谦谦君子的形象和道德指引;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追求,引导大家克服浮躁、向美向善;体现了和谐、自然之美,给人们带来涤荡心灵的愉悦和审美享受;反映人民精神面貌,体现时代的大美和大爱。3.(2分)“这种氛围”指当下社会充满着变化和诱惑,浮躁已经成为当前文艺领域最突出的问题。“当此之时”指在这种氛围下人们坐不稳、静不下的时候。4.(3分)正确认知汉字和书法的文化内涵;书法创新不刻意求怪、博出位;懂得汉字之美、愿意提笔写字。七、(2019原创)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问题。(11分)“跟风阅读”不可取张贺最近一篇“最难读完的十本书”在网友中引发了共鸣,许多人一看连红楼梦等“四大名著”都位列其中,不免心中戚戚:“看来没读完四大名著的不是我一个。”的确,这份书单上有的书是举世公认的难读,比如尤利西斯和追忆似水年华,不但篇幅超长,而且语言艰涩、情节平淡,即便在欧美国家,绝大多数读者也只是“听说过但没读过”。但是,读书不是为了显摆,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开阔眼界、增长才干、陶冶性情。摆正了态度,才不会因没读某本书而惭愧,更不会因读过某本书而自傲。其实,世界上没有难读的书,只有与你无缘的书。读书就跟吃饭穿衣一样,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人的口味和习惯千差万别,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你,“跟风阅读”并不可取。但现在“跟风阅读”似乎已经成了风气。拜社交媒体所赐,许多读者在买书之前常常会去打分网站上看看评分如何再做决定;不知看什么,依靠排行榜、媒体和朋友推荐也是许多读者的常态。“跟风阅读”出现的根本原因还是心无定见,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因此很容易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既然有人说好,那就去读读看”。这种被动的“跟风阅读”常常令人失望。就拿畅销书排行榜来说,用来指导阅读并不靠谱。从2000年起,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每年都会公布年度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披露当年单品种累计印数超过百万册的图书(不含课本)。有研究者把历年的数据与当当、京东等网络书店的年度畅销书排行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二者的重复率低于10%。也就是说,有90%当年发行量超百万册的书没有进入网店的畅销书排行榜之内。当然,这样的比较不算科学,因为网络书店面向个人读者,系零售渠道;而发行量巨大的政治辅导类读物通常走专门的发行渠道。不过,即使剔除了政治辅导类读物和工具书等,还是有大量销量超百万的好书没能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反映出来。另外,如果仅仅根据排行榜选书,很可能会陷入没有新书可读的窘境。因为有不少书是常销书,比如平凡的世界窗边的小豆豆等连年位居畅销书排行榜。而新书能进入榜单的就很少了。据开卷统计,在xx年排名前30的畅销书中,有19种出版时间超过3年。与其依靠榜单和别人推荐,不如依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选书。当然,在茫茫书海中遇到一本自己喜爱的书、一位自己可心的作者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耐心和坚持。日本作家山本文绪年轻的时候也曾经靠畅销书榜和杂志社推荐来选书,但翻过以后总觉得没意思。幸运的是,她并未因此放弃,而是坚持在书海中寻觅。“老大不小才终于和自己觉得有趣的书相遇。找到了一本,后面就简单了。找找同一作者的,看看这位作者推荐的,作者不同便看同一类型的,一定还能找到喜欢的其他作家。不限于小说,纪实文学和学术书籍也同样如此。”山本文绪的方法就是许多名家推荐的“顺藤摸瓜读书法”。读书说到底是自己的事,别人可以推荐,但主动权还是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否则跟在别人后面、追逐时尚潮流,不过是读给别人看的,而真正的阅读是读给自己的。因此,建议那些渴望用书籍丰富自己的读者一定要坚持下去,坚持在书海中寻寻觅觅,直到找到那本让你心动的书。(选自人民日报xx年03月29日,有删改)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2分)2 结合第段的内容,说说用畅销书排行榜来指导阅读为什么不靠谱。(4分)3. 文章第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4. 选文第段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七、(11分)1(2分)与其依靠榜单和别人推荐,不如依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选书。2(4分)有大量销量超百万的好书没能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反映出来(有90%当年发行量超百万册的书没有进入网店的畅销书排行榜之内);根据排行榜选书,很可能会陷入没有新书可读的窘境。3.(3分)举例论证,真实可信地论证了在茫茫书海中遇到一本自己喜爱的书、一位自己可心的作者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耐心和坚持,使论证更有说服力。4.(2分)总结全文,给那些渴望用书籍丰富自己的读者提出建议,强化中心论点与其依靠榜单和别人推荐,不如依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选书。八、(2019原创)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问题。(11分)选择坚持吴云青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日前落幕,总冠军被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夺得。雷海为热爱诗词,他读诗、背诗十几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诗词大会实力最强劲的选手之一。诗词储量到了这个层级,与学历、职业都没有多大关系,当外卖小哥雷海为对阵北大文学硕士彭敏,双方的身份差异更多是一个新闻看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实力或胜率的悬殊。所以,雷海为最终夺冠倒不令人意外,更多赢得的还是惊叹像他这样的人太少见了!像雷海为这样的人少见,并非由于他是一个读诗的外卖小哥,也并非由于他在诗词上战胜了北大文学硕士,而是因为他选择了一项与工作并无关联的雅致爱好,纯粹地坚持了十几年。很多人做不到像他那样选择、像他那样坚持,这是雷海为故事的令人钦佩与难能可贵之处。雷海为的选择,难在不功利,难在高于生活。钻研诗词不容易,同样是消耗业余时间和精力,背诗不像众多流行的娱乐方式能带来简单直接的快感,还意味着有时需要放弃一些与身边同事、朋友的共同语言,这是一项相对孤独的、宁静的爱好。而作为外卖小哥,背诗不能给他带来额外收入,也没法帮他获得升职的机会,甚至不是为了跳槽的准备因为他只是背诗,并没想去考个文凭。有不少人,虽然也有志于某项有益的爱好,但很难像雷海为那样坚持下去。坚持是很难的,既要不为时刻变化的流行趋势所惑,又要不为自身的惰性所累,总在抵抗内在的、外在的阻力与诱惑,但一个人越是坚持,就越有底气,越会像郦波评价雷海为的那样,“内心特别笃定”。有句话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如今常见的浮躁、空虚等负面情绪,其实可以通过“坚持做一项有益的事”来排遣呢?雷海为给我们上了一课,不仅作为一个有毅力的榜样,也提供了一副帮助人们抵御空虚、浮躁的“药方”。虽然今天人们通过综艺节目的偶然机会认识了雷海为,见证了他的选择与坚持如何“柳成荫”,但这一切绝非他当初开始读诗以及十几年来勤学不倦的原因。他的对手彭敏称他为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不是机缘巧合,没人会发现扫地僧身怀绝技,然而他自练他的武功,自扫他的落叶,始终宠辱不惊,悠然自得。择一有益的爱好,可以是诗词也可以是其他,坚持下去,不一定非得求得结果,这般心态,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与豁达。无论身处何方,身临何境,大约都能感到愉悦,活得有趣吧。(选自南京日报xx年04月08日,有删改)1. 文章开头从雷海为的事例写起,其作用是什么?(2分)2. 第段中的“这”在文中具体指什么?(3分)3. 联系上下文,请为本文补充一个道理论据。(3分)4.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上文回答问题。(3分)材料一: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坚持到街头去观察、谛听,记下行人的零言碎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资料。这样,他才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写下精彩的人物对话描写,在双城记中留下逼真的社会背景描写,从而成为英国一代文豪,取得了他文学事业上的巨大成功。材料二:1861年约翰菲利普莱斯发明的电话,尽管经过多次实验,电话还只能传送音乐,无法传送人声,可惜的是,他最终没有再改进,如果他能够再坚持下去,他便会成为通讯界的大亨。请结合自身,列举一个坚持给你带来成功的例子。八、(11分)1.(2分)用具体的事例引发议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本文观点。2.(3分)“这”指钻研诗词,为诗词消耗业余时间和精力,放弃一些与身边同事、朋友的共同语言。3.(3分)示例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示例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示例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4.(3分)示例:我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使我想要放弃。在朋友的帮助下,我找到了方法,最终坚持了下来,一步一步克服困难,终于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九、(2019原创)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问题。(11分)家训中的诗教朱美禄为了确保家声不坠,先贤们留下了许多家训。而家训中对于诗教的看法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颇值得玩味。孔子曾经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既指明了应该学习的内容,也是中国人庭训的滥觞。需要指出的是,先贤所谓的“诗”,广义地说是指所有的诗歌;狭义地说则是指诗经。而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诗经,“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以历代贤哲多取以教育子弟。另外,不少家训还要求子弟能够从事诗歌创作。杜甫在宗武生日一诗中说:“诗是吾家事。”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以诗知名于世,杜甫曾称“吾祖诗冠古”,难怪他认为诗歌创作乃自己的家学传统。杜甫在诗歌艺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固然和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转益多师有关,但也不能排除与家风有内在的关联。先贤在家训中要求子弟学诗,理由不一而足。孔子从实用的角度要求儿子学诗,他曾对孔鲤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在孔子看来,周南召南中蕴含有修身的礼仪规范,所以要求儿子潜心学习,否则便如墙面而立,寸步难行。颜之推则从人生艺术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角度,要求子弟致力于学诗。他极其鄙视贵族子弟“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在颜氏家训中谆谆告诫子弟,不会赋诗的话,“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所以颜之推指出,与其这样丢人现眼,“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陆游则在家风一诗中指出:“便费闲吟亦未可,吾徒岂独坐诗穷。”纵然贫穷,也不应该废却吟诗。相对于学诗、能诗的家训共通性,也有一些先贤在训示中要求子弟远离诗文的。苏轼在洗儿一诗中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所以他才有这样的愤激之词。1936年,鲁迅在病重之际,于散文死的篇末写下了遗嘱,其中第五点是对儿子周海婴的训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这充分凸显了鲁迅对儿子脚踏实地的期许,对空洞文章的摒弃。后来周海婴没有从文,而是成为了无线电方面的专家。对于先贤要求子弟远离诗文的观点,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万不可囫囵吞枣,全盘接受。家训中的诗教,本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子弟成才,有助于家声不坠。但是家训中的诗教主张却呈现出多元化趋向,这根源于先贤人生经历和价值观念的不同。(选自光明日报xx年05月25日,有删改)1.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以“家训中的诗教”为题有何作用?(2分)2. 杜甫说:“诗是吾家事。”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3分)3. 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3分)4. 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下面的链接材料中任选其一,说说你对“诗教”的认识。(3分)【链接材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统编八年级下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统编九年级上册行路难(其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统编九年级下册过零丁洋)九、(11分)1.(2分)引出论题,话题新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深化文章主旨。2.(3分)杜甫认为诗歌创作是自己的家学传统,杜甫在诗歌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转益多师有关,更与其良好的诗教家风有重要的关系。3.(3分)文章论述有理有据,语言准确、严密,大量引用古代经典作品内容,极富文化底蕴。4.(3分)示例:我选,阅读诗歌虽说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却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改变我们的心境。读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面对困难,不再忧愁悲观,它让我有了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波折,给了我不断前行的勇气。 十、(2019原创)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回答问题。(11分)跳出心灵的“井口”刘元通人生需要参照系。没有参照就没有比较,缺乏比较就容易迷失自我。庄子里讲了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位河伯,以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欣然自喜,等到看见茫茫大海后,才发现自己的可笑。类似故事还有“井底之蛙”,由于坐井观天,目力所及怎么也超不过井口。这启示我们,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井口”。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标尺,既衡量着自己,也丈量着他人。这把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格局在井中,心灵便容易被点滴成绩或些微挫折填满,要么骄傲自大,要么畏葸不前。从井底跳出来,努力拓展格局,成长的半径才会不断延伸,一切也就皆有可能。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有的人吃不得苦,经历一些艰辛挫折就难以承受,殊不知美好生活总是来之不易;有的人经不住夸,稍微取得一些成绩、得到一点赞赏,就开始飘飘然;有的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凡此种种,往往是因为看不到山外有山,也不懂得止于至善。类似“井口”心态一旦固化,就会在无形中为成长进步设置了天花板。跳出心灵的“井口”,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科学家牛顿曾自喻为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却对不远处的“真理大海”一无所知;国画大家李可染晚年自称“白发学童”,仍然保持一种孩童般的“空杯”心态。他们深知,世界无比广阔,有无垠的疆域等待自己去开拓,因而保持着谦逊、进取的姿态。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跳出“井口”,并不意味着跳到另一口“更大的井”里。因而,还应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实际上,对一个人来说,比所处位置更重要的,往往是正确的方向。一旦参照错了对象,规划错了路径,无异于缘木求鱼,达不到超越自我的目标。譬如,为官者与商人比财富,求学者与富人比安逸,就是南辕北辙,越用力反倒陷得越深。智者总是努力在正确的道路上找寻各种可能性,庸者只会安于现状、消极懈怠。人生的“井口”,某种意义上也会营造出一个“舒适地带”,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逐步令人失去进取心,阻塞向上跃升的通道。诚然,每个人都有资格对业已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切不可因此而自满,更不能困于功劳簿的“井口”之下。砥砺实干家的姿态、睿智者的心态,胸怀天下、登高望远,我们才能不断书写人生的新篇章。有人说,错的并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对自己的人生设限,因而限制了我的视野,看不到生命的种种可能。即刻出发,让自己动起来,勇敢跳出心灵的“井口”,你会发现,世界正绽放不一样的光彩。(选自人民日报xx年07月02日,有删改)1.通读全文,说说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选文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3. 下列两则材料,哪一则适合作为选文的论据?请简述理由。(3分)材料一:81岁的“学霸奶奶”薛敏修在天津大学现代远程教育xx年首场毕业典礼上说:“我觉得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材料二:在谢亮老人的带动下,附近的很多退休老人纷纷加入义务指路的行列,义务指路成为京城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4. “人生,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十、(11分)1.(2分)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心灵的“井口”。2.(3分)举例论证。列举现实中有的人吃不得苦、经不住夸、沉不住气等现象,真实可信地论证了“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3分)材料一。材料一中的“学霸奶奶”不断挑战自己,不断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是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的表现,与文章论点相符。4.(3分)生活是条难走的路,高低不平,坎坎坷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正确目标下的努力才会有成果,如果目标错了,无论怎么努力可能都没有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十一、(2019原创)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6分)既观其美,更“味”其德向迎佳人皆有喜好之物。在所爱之物面前,倘若能做到进退适宜、取舍得当,实属不易。据记载,道光年间,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碑帖书画,但到外地巡视,却绝口不谈自己的爱好。一下属知其所好后,献一宋拓片碑帖,结果被冯志圻原封不动退还。有人相劝:何不启封一赏?他回答:这种古物若是真的,一看就会爱不释手;不启封一赏,可以想象它是赝品,心里还会好受一些。对于一些人来说,自知难敌爱好之物的诱惑,索性来一个眼不见为好,这种警觉,也不失为一种知止。“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面对诱惑,如果能做到心如止水、洁身自好,则难能可贵。据晋书记载,当时岭南广州一带,多有象牙、珍珠和名贵药材,历任刺史皆贪污受贿、中饱私囊。吴隐之被委任为广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到达一个叫石门的地方,听说当地有水名“贪泉”,人饮此泉,便会贪得无厌。吴不以为然,掬水而饮:“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到任后,以伯夷、叔齐等先贤为榜样,清廉勤谨,饮食用度极为简朴,对高档物品更是心有提防,不为所动。最终,他赢得了后人“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的赞誉。“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对身外之物,当有这样的自觉。而当超越了那种占有、攫取的欲念之后,与喜好之物建立起健康、有机的联系,反而有助于开阔视野、提升审美情趣。这其中的关键,是要学会了解和懂得所爱之物中蕴含的文化元素、精神内核,进而由对物件的钟爱升华为心灵的激荡,并将之转化为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正能量。苏东坡平生爱好文房四宝,尤其对砚台喜爱有加。他早年玩砚,只是“留意于物”,如他本人所言,“仆少时好书画笔砚之类,如好声色,壮大渐知自笑”。后来,他在送给友人的一方砚上,曾作端砚铭:“与墨为入,玉灵之食。与水为出,阴鉴之液。懿矣兹石,君子之侧。匪以玩物,维以观德。”摆脱把玩器物的初级享乐,抵达“维以观德”的精神境界,才是修养之要。今天,不少人喜玉玩玉佩玉。殊不知,古人以玉为美,将其视为象征君子美德、敦品厉行的明志之物,借此寓意做人的品德和情操。修德止玉、守身如玉,一个人便能脱离低级趣味,变得更加纯粹。现实中,善于发掘蕴藏于器物之中的精神养料,就能滋养心灵、提升自我。譬如,绘画书法能让人的心静下来,在动静结合中涵养定力;喜爱梅兰竹菊能使人少一点俗气,多一些淡泊明志的追求。只要运用得当、把握边界,即使一方普通的石头,也能帮助我们懂得坚守的重要、沉潜的可贵。适当的爱好,能给生活增添乐趣和诗意。既观其美,更“味”其德,让爱好与心灵相契合、与美德同行,我们所获得的就不只是对器物本身的欣赏,更有浸润其间的精神滋养与人格升华。(人民日报选自xx.8.8)1. 下列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适合的一项是(2分)( )A. 既观其美,更“味”其德。B. 让爱好与心灵相契合、与美德同行。C. 适当的爱好,能给生活增添乐趣和诗意。D. 在所爱之物面前,倘若能做到进退适宜、取舍得当,实属不易。2. 下列对论证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碑帖书画,原封不动退还下属所献的宋拓片碑帖。(举例论证)B. 他早年玩砚,只是“留意于物”,如他本人所言,“仆少时好书画笔砚之类,如好声色,壮大渐知自笑”。(引用论证)C. “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面对诱惑,如果能做到心如止水、洁身自好,则难能可贵。(引用论证)D. 绘画书法能让人的心静下来,在动静结合中涵养定力;喜爱梅兰竹菊能使人少一点俗气,多一些淡泊明志的追求。(道理论证)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本文标题中“味”字加引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B. 第段中的加点词“据记载”,突出事例的准确可信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C. 第段告诉我们:当今,喜玉玩玉佩玉的人多为“取舍得当”的志人。D. 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十一、(6分)1.(2分)B【解析】结合文章来看,文章论述与“爱好”有关。A项,题目中的“其”指代不明确,作为中心论点欠妥。C项只指明了“适当的爱好”的意义。D项没有表明“德”的观点。只有B项总结全文,对标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故选B项。2.(2分)B【解析】B项虽然引用了苏东坡的言语,但整体上看这是在列举苏东坡的例子,是举例论证,而不是引用论证。3.(2分)C【解析】C项所阐述的内容,并不属于第段或行文中的核心内容。十二、(2019原创)阅读全文,回答问题。(6分)用另一只眼睛审视自己陈大昊有位著名画家创作的肖像画里,许多成年人的肖像只有一只眼睛露出来。别人问其是何用意,他说:“因为我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用另一只眼睛审视自己。”仔细思量,这话富有哲理。按理说,每个人对自己应该是最了解的,何须“用另一只眼睛审视自己”?原因在于,人们常常习惯于盯着别人的缺点,却容易忽视自己的不足。有的人被浮云遮眼、欲望遮心,沉迷于灯红酒绿,沉沦于功名利禄,把自己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甚至是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类人,而不自知。正因此,人们视“人贵有自知之明”为宝贵品质,把“认识你自己”看成很不容易的事情。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生就是自己与自己的较量。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是每次较量的开始。北宋名臣范仲淹每晚睡觉前进行“自计”,算算一天所做的事情与自己的俸禄是否相称;明朝尚书杨鼎以“十思”为座右铭,常常检视自己的德行。古往今来,坚持“三省吾身”,持续进德修业,才能成就人生、抵达高境。倘若那些落马官员,当初在面对权钱色的诱惑时,能坚持反躬自省,而不是在别人的吹捧中飘飘然,在相互的攀比中昏昏然,甚至在被“围猎”时还悠悠然,又怎会最终迷失自我,直到身陷囹圄才认清自己?认清自己,更多的需要审问自身存在的缺点,追问成绩背后还有哪些不足。有缺点不可怕,犯错误不可耻,关键是如何正视缺点、改正错误。如果总是采取鸵鸟埋头式的讳疾忌医,或者是掩耳盗铃式的文过饰非,就可能小错引发大错,量变引起质变,最终积重难返。查找问题,正视不足,进而“把错误变成肥料”,从错误中吸取营养,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审视自己、检身正己,既是党性修养的要求,也是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方法。谢觉哉经常“跟自己打官司”,省察一言一行;陈毅“中夜尝自省”,以便“改正再前行”。这种对待错误的积极态度,是少犯错误、不犯错误的密码所在。“自高必危,自满必溢”。正确认识自己,是立身做人、立德为官的根本。人生路途漫漫,唯有永无止境地自我追问,坚持不懈地自我认知,永不停歇地自我革命,保持不离本心的自省、不忘初心的清醒,人生坐标才不会偏差,人生航向才不会偏离,人生之路才能行稳致远。(选自人民日报xx.8.17)1. 下列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适合的一项是(2分)( )A. 认识自己。B. 人生就是自己与自己的较量。C. 认清自己,更多的需要审问自身存在的缺点,追问成绩背后还有哪些不足。D. 正确认识自己,是立身做人、立德为官的根本。2. 下列句子不能当作本文论据的一项是(2分)( )A.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B. 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张写着“世界为我而造”。C. 邹忌没有被旁人的吹捧弄昏头脑。他说:“妻之美我者,私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