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2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 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14758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2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2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2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2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 新人教版必修2考点清单1.商业的发展。2.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一、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商业的发展整体把握古代商业的三“先”与三“后”2城市的繁荣3重农抑商政策易混易错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业始终是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未能占据主导地位,封建社会后期虽然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但总体上仍不受认同和重视。线索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西周“工商食官”(官府控制商业)春秋战国(商品市场和商人大量出现)秦汉隋唐(政府抑制政策,坊市分区制度,农产品进入市场)宋元(坊市分区制度被打破、纸币出现并广泛流通)明清(市镇商业兴盛,商帮出现,对外“闭关锁国”)。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1发展整体把握几种经济政策的关系易混易错“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赐贸易”,如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固定贸易场所广州十三行进行。2迟滞知识图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基准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商业主题一古代商业发展概况及作用和影响(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商业兴起:商朝人善于经商,后经商之人被称为“商人”;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初步发展:秦汉至隋唐发展较艰难,但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繁荣时期:两宋、元朝商业繁荣,明清时期出现“商帮”。(2)商品经济发展对封建制度的作用和影响在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如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在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稳定了统治秩序。如西汉、隋唐和两宋时期,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往往也是封建政权的都城,商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加大。在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特别是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促进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冲击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主题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1)唐都长安与宋都东京的商业特点史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 墙垣圈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信息解读史料说明唐政府对“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并设专门官员予以管理。史料二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中国商业简史信息解读史料说明宋代城市开始打破时空限制。(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和市的界限,如晓市、夜市的出现。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转移关系密切,明清时,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主题三资本主义萌芽视角1图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条件和因素视角2判断资本主义萌芽的依据史料明朝中后期,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棉纺织业中心松江的一些暑袜店主统一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缝制暑袜,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利。史学界一般认为上述现象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信息解读要判断某一经济现象是否是资本主义萌芽,主要依据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为市场的需要,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而进行商品生产;二是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雇佣劳动关系。只要出现上述因素,就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史料反映了机户与机工、暑袜店主与当地居民形成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所以这已经是资本主义的萌芽。视角3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评价(1)进步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2)革命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有重要意义。(3)弱小性:资本主义萌芽只在部分地区的少数行业中出现,稀疏而微弱。(4)缓慢性: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徘徊,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基准考点二“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主题一重农抑商政策1主要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2影响(1)积极影响:在封建社会前期,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2)消极影响:阻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阻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积累,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的专制统治,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主题二闭关锁国政策视角1闭关锁国的原因(1)清朝前期自然经济比较稳定,生产的产品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来商品,自然经济这一经济基础是清朝闭关自守的主要原因。(2)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夷”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而危及其统治。史料一清文献通考卷33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境澳(今澳门),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后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人载货下澳贸易可也。”信息解读史料反映了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史料二1793年,英国为了建立与中国的通商关系,派马戛尔尼访华,但是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双膝下跪之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隆帝。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英国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乾隆帝的回答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从而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信息解读史料反映了乾隆帝非常傲慢,其原因在于中国国力强盛和对世界的无知。视角2闭关锁国的影响(1)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2)消极影响: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以沉重打击,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主题三“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的异同比较项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实施时期始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封建社会衰落时期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视角1影响经济转型的制度性因素(1)制度性因素土地私有制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两千多年,成为古代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2)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视角2影响经济转型的政策性因素(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增加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视角3影响经济转型的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是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视角4影响经济转型的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历代统治者大都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康乾盛世,是清朝近300年历史中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但康乾盛世犹如落日余辉,自乾隆以后,黯淡无光,清王朝也进入了离乱之秋。探究思考:试从“纵向”或“横向”的视角谈谈你对康乾盛世的认识。提示若从中国的纵向发展来看,康乾盛世是值得称道的。第一,经济继续发展,超过了前代。表现在调整统治政策,生产恢复和发展,人口和耕地面积大量增加;江南和广东地区,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性质的重工业部门增多,规模扩大。第二,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表现在中央集权巩固,疆域辽阔,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平定国内叛乱,加强对西藏、台湾管辖,边疆地区得到开发;抗击沙俄入侵,签订边界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与统一。若从横向看,盛世之名其实难副。同时期的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大工业生产取代手工业作坊,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贵族特权,科学战胜蒙昧。资本主义推动着世界历史发生深刻变化,并迅速向世界各地扩张,中国已经潜伏着近代前夜的危机。例1 (xx安徽高考)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审题突破解答本题的切入点是读懂材料信息。夜市和瓦子都属于商业场所,从“通晓不绝”“终日”等关键信息看,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限制。材料并未提到分布特点,排除B项;C项缺乏材料依据且不符合史实;宋代虽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但与材料信息没有关联。答案A例2 (xx福建高考)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审题突破解答本题要理解两点:一是隋都城图;二是材料的含义。由隋都城图可知这是发生在隋朝的事情,A项始于宋代,故排除;材料主要说明隋朝时都城中坊市界限分明,官府对城市管理严格,不利于商业活动,故D项错误,C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C例3 (xx江苏高考)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清明上河图(局部)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审题突破本题从画面提供的场景入手,解题关键是熟知宋代城市商业的特点。A项在规定区域内设置市,市和坊分开,与图片中打破市坊的界限不符,故排除。B项草市和C项夜市都与图片中白天城市商业的繁荣没有关联,故排除。“大街两边民户铺席”说明了宋代商业的特点市、坊混在一起,也与图片场景相吻合,故选D项。答案D图片类试题审题中的“四审、三判、二补”(1)对图片要“四审”:一审图片所反映的时间和空间,准确界定答题范围;二审图片所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明确定位答题方向;三审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四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确定各图片与题干的关系类别。(2)对被选项要“三判”:一是判定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排除与之相悖的选项;二是判定各被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与题干要求不符的选项;三是判定各被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3)对图片和文字要“二补”:一是要以图补文,因为有些信息在文字中交代的不明确,却在图片中给出了补充,这可能是判读信息的关键所在;二是要以文补图,这是图片题最主要的一种信息提供方式,因为大多数图片不可能全面地展示相关信息,这就需要通过题干文字或图片名称来给予补充说明,这是判读信息最不该忽视的地方。通过图文信息的互补,提炼出完整的考查信息,以准确解答。命题思想一隐含社会热点1(立意经济发展战略隐含的历史信息)“文化牌”、“文明牌”、“遗产牌”成为当前我国发展城市经济的名片,恢复历史建筑风貌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开封要展示原汁原味的皇城风貌,下列现象不适合的是 ()A街道两边遍布商铺B进行“坊”、“市”严格区分的规划C在城内四方建立游乐场所“瓦子”D建立一座活字印书坊答案B解析“开封”是北宋的都城,而坊、市要严格区分的规划符合宋代以前的史实,故选B。命题思想二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2(立意主干知识:古代货币的发展)货币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的综合反映。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符合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重大变化的是()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ABCD答案A3(立意核心概念:重农抑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其造成的后果中不包括()A市场狭小B原料不足C劳动力缺乏D资金短缺答案B解析“重农抑商”意味着商品的交换和生产都处于压抑状态,交换程度低意味着开拓市场的力度小,市场也就小,而且商业资本积累的速度和数量都处于低水平,资金就短缺,而劳动力被固定在土地上也就意味着对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自由劳动力的缺乏,而原料是客观存在的,不因有无资本而增减,是固定不变,不受影响的。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或核心价值观4(立意渗透新史观)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明清时期自由劳动力在增加,市场在扩大,手工工场的技术不断发展,商品买卖频繁,生产关系发生显著变化,这一切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着不同于农耕文明的工业文明的生产关系雇佣关系。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命题思想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5据记载,明朝“山西大同一带虽然寒冷,但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而转贩之力也。”这段材料突出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明朝山西成为全国经济中心B明朝山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C明朝长途区域性贸易发展迅速D明朝政府改变了对商业的政策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朝时期商业发展特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转贩之力”和所学史实可知由于晋商的努力,各地商品汇集山西,反映的是长途贩运弥补了区域经济的缺陷。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6黄遵宪有诗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对“大错”的理解最具理性的是()A限制外商来华阻碍了中外贸易B阻隔大陆与台湾的正常往来C禁止国人海外经商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自我封闭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答案D解析本题易错选A。最具理性的理解应该是对海禁政策的实质性认识。B项明显错误,A、C两项是海禁政策的消极影响,D项才是海禁政策造成的根本影响,答案为D。对点训练考点一商业的发展1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诗中的“草市”指的是()A汴梁城固定的商品市场B边疆繁荣的茶马市场C城乡间通宵营业的夜市D乡村里形成的农贸集市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即草市。到唐代时,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据此草市指的是乡村里形成的农贸集市,选D项。2“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A隋朝长安城B唐朝长安城C北宋汴京D明朝苏州答案C解析从材料“御街一直南去”中可了解到这一城市是都城,D项排除。材料“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反映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说明“市”已打破了空间限制。据此本题选C项,根据所学,北宋时“市”的时间、空间限制已被打破。3丝织重镇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nin,载)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盛泽镇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措施失效C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发展D自然经济受到工商业的冲击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清代盛泽镇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注意本题不能选A,因为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出现雇佣关系,材料体现不出这一点。4农业社会的都城往往是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功能的新趋势是 ()A政治中心的地位消失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C文化中心的地位显著D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从三图城市布局的变化,可发现主要的区别是“市”逐渐增多以及宫廷和“市”距离在缩小,另结合中国古代商业的学习可知选择B项。考点二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5“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材料反映了()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对商人和农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商人没经过农夫的劳苦就坐享其成感到不满,实质上反映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A、C两项虽然在材料中有所体现,但不是材料信息的主要内容,B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6旧唐书:“(唐朝)长安(年号)中,(苏环)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江、淮之间,广陵(扬州)大镇,富甲天下。”材料没有反映出的信息是,扬州()A地处交通要道B出产精美工艺品C是繁华的都市D市场受官府控制答案D解析本题可对应材料采用排除法。“扬州地当冲要”可排除A选项;“广陵(扬州)大镇,富甲天下”,可排除C项;“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可据此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7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B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D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答案B解析注意所给定的材料,最大限度地吸取有效信息,体现了雇人做工,按日取值的情况,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8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生产力的发展B粮食产量增加富裕了一定的劳动力C劳动力专业化出现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答案C解析一些人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并且依靠的是专业技能,这就充分说明劳动力专业化出现,与生产力的发展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A;一些人之所以出卖劳动力,是为生活所迫,排除B;明朝万历年间,这种情况只是在少数地方出现,并没有普及,排除D。9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海外渡航证明书(见下图)的主要目的是()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B加强外航海船管理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答案C解析由于英国等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的活动,清朝政府传谕外国商人,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海外渡航证明书,目的就是严格限制中外贸易活动。深化训练1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A政府推行工商皆本政策B宋朝商品经济发展C徽商有超前的经商理念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的是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地位不断提高。2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盛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指出当时经济的突出特点是()A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B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C区域性经济分工的扩大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答案C解析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一些经济功能较强的中小市镇。题中未涉及“机工出力,机户出资”的雇佣关系,故B项排除。3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有两个关键,一是对题干的“从经济的角度看”这一限制要求的把握,二是对“近代前夜”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经济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新事物,而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就是指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答案为C项,即雇佣关系(也就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铁锄 铁犁铁镰材料二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史记平准书材料三(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并写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其阻碍的因素。答案(1)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2)盐铁官营。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3)规模大(投资大),分工细,雇佣劳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本抑末和海禁闭关政策。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吕氏春秋上农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材料三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依据材料二,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泛起微澜”的表现。(3)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变化?并据此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答案(1)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统治。另一方面,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2)指商品经济。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商业都市繁盛;海外商贸发展迅速;宋词元曲市民文化兴起等。(3)突破性: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清时期,尽管封建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居世界领先,但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下,新经济因素未能顺利发展,导致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落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