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1 长春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04964 上传时间:2020-01-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1 长春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1 长春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1 长春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格律诗八首教案1 长春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这八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2.了解这八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所描绘的意境。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二、学习使至塞上。1.作者及写作背景。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擢进士第,后因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又一度赴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安史之乱,他被迫接受伪职,后被定罪下狱,旋即得到赦免,后官至尚书右丞。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人称其为“诗佛”。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2.朗读指导。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用心揣摩诗中流露出的情感。听后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再找学生朗读,最后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把握该诗的内容和情感。3.品味赏析。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交代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记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风光景物的根据。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而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于诗人,是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适得其所;诗人迎着大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另一幅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用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仿佛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以事作结:询知都护此时所在,诗人的使命也即将完成。诗的收束,顺其自然。4.品评名句。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读罢王摩诘全集,说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孤烟,一个“直”字传达出孤烟的劲拔和坚毅。“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诗人用四种景物对比构图:宽广的大漠拥抱着悠悠的长河,浑圆的落日映衬着直逼霄汉的一束孤烟。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守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因此尽管香菱对这两句诗无法作深入的分析理解,但她的体味是有道理的。5.小结。这首诗将豪逸之气融贯于出色的景物描写之中,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那无尽的长河、广阔地平线上的落日、大漠古堡上的烽烟,透露出诗人走马西来天尽头的豪迈气概。三、学习登高。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2.朗读指导。先由教师配乐范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轻重,读出感情),最后学生配乐齐读。3.品味赏析。(1)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人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这凄清萧条的秋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2)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之外,还体现在哪里?颈联和尾联。离家多年,有家难归。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万里”写出流浪之远,“常”写出流浪时间之长。“悲秋”则从季节上给人悲凉的感觉。晚年多病,孤苦无依。“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6岁。“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登台”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而此时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诗人的朋友高适、救济他的朋友严武等都已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泊在外!国事艰难,壮志难酬。“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轻的时候,杜甫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他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骨子里的!儒士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无论如何穷困潦倒都要心系天下,为国家担心。他一直忠于国家,心忧天下!因此他“恨”,恨国家仍然动荡不安,恨自己已经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人生潦倒,消愁无途。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4.品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这一千古名句,写出了秋天萧瑟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全联对仗工整,气韵流畅,加上“萧萧”“滚滚”两组叠字的对用,读来音调铿锵,气势奔放。5.小结。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秋风猛烈地吹向一个登上高处的孤苦老人,两岸的猿似乎要将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凉之情全部啼啸出来,急风中的飞鸟低徊寻找着落脚点,这又多么像流浪他乡的诗人的化身啊!此时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苦又像这落叶和江水一般,消遣不尽,驱赶不绝,此情此景达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诗人又为何如此悲苦?因为国难家愁,因为诗人对国家、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四、学习无题。1.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因牛李党争,处于夹缝之中的李商隐终生仕途坎坷。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其“无题”诗以爱情为题材,深情绵邈,历代传诵不衰,但诗旨隐晦曲折,众说纷纭。他的诗精于用典,色彩瑰丽,寄托遥深。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学生齐读。注意语调、节奏和诗中作者流露出的情感。3.品味赏析。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首句写离别的痛苦,却从相见之难着笔,两个“难”字的重复使用,总括了被阻隔、受摧残的爱情历程,奠定了全诗深沉、缠绵、无望的悲剧基调,有总领全篇的作用。“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是景语以百花凋谢的自然景象象征爱情的被摧残;又是情语是苦恋着的双方的心态刻画:由于刻骨铭心的爱情无望成功,眼前的景色也成春风渐衰、群芳凋残。妙在两句浑然天成,毫无人工雕琢之痕。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千古名句。首先以蚕丝象征情思,爱的情思如春蚕吐丝绵绵不尽。这是何等深沉、何等美丽的境界啊!但仅此仍不足以表达感情的强度,于是又以蚕死丝尽,表达对爱情的执著到死方休。至此,痛苦爱情的表达已到极致,似已无以再进。然而诗人又以蜡炬燃烧这一极平常的事物来比喻自己的爱情之泪。一个“泪”字尽情表露了诗人执著而又无望的内心世界;痛苦的情思因“泪”而推进一层,进而由蜡炬成灰、蜡泪始干,象征爱情的痛苦永不消逝,直到生命完结。真可谓神来之笔。这两句,诗人通过巧妙的谐音喻义,写出主人公悠悠不绝的缠绵情爱,因一往情深的思念而痛苦煎熬。自觉的牺牲精神,感人至深,使首联奠定的悲剧色彩更为浓厚。后人在引用这两句诗时,往往超出了爱情的范畴,被用来代指对某种事业的执著态度。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两句用白描的方法着力抒写男女双方在离别后的无穷思念。诗人神思飞越,设想对方每到晨起梳妆之时,便会目睹镜中因痴心思念而不断改变的鬓发,慨叹年华流逝,从而倍增对诗人自己的思念之情。自己想念着对方,对方也牵挂着自己,“夜吟”句从女方角度设想男方同自己一样,也在经受着爱情的痛苦折磨,以致夜不能寐,借吟诗来排遣内心的愁情。这两句诗蕴涵着恋爱的双方精神上的沟通相容、心心相印,隐含着对爱情更多的期待和渴望,比直接描摹双方的心态更为细腻,更为曲折,也更为缠绵。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带有梦幻般的神话色彩。“蓬山”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青鸟”是神话中给王母娘娘当信使的神鸟。句中的“无多路”,可作“没有多远的路”或“没有别的什么路”来理解,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诗人却都只能寄希望于“青鸟”来探听消息,可见他们的相见是多么的难!以此回扣“相见时难”,也更进一步突显出“别亦难”,这样就使得全诗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了。4.小结。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贯穿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著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连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五、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2.反复朗读登高,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300字左右。)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典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二、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1.朗读指导。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教学设想:先查工具书或参照注释弄清字词的读音、意义,扫清朗读障碍,再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义划分节奏,总结五律、七律的停顿规律。)2.整体感知。破山寺指江苏常熟兴福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细腻,意境优雅,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3.作者简介。常建,生卒年不详,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与王昌龄同榜。仕宦不得意,寄情山水名胜,过着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其实他对现实并未完全忘情,他有所感慨,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责。有常建集。4.品评赏析。(1)开头两句点出了入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景色?诗人在清晨来到兴福寺。看到旭日初升,阳光照耀山上树林。(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3)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曲径通幽。(4)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景色后,产生了哪些感慨?这两句诗对仗非常工整,这样幽美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消除净尽。(5)整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却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的向往之情。5.品味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两句诗中的景物描写,平中见奇,“幽处”生辉。诗人沿着蜿蜒的竹林小径前行,只见浓阴蔽日,青苔满地,于曲折幽深疑无路处,忽见花团锦簇中的后禅房。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这样曲径通幽的行程,使诗人惊叹、陶醉。描绘小径的幽深曲折和花木的扶疏掩映,实际上暗示出禅院远离尘嚣、深藏不露的特点,也烘托出诗人对唱经礼佛生活的心向神往。6.小结。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多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但常建这首诗不一样,在优游自得中写诗人的心灵感悟,于禅宗佛音中净化人的心灵,跟随诗人一路行来,我们除了欣赏幽美绝世的自然风光,也时时沉浸在神与物游、情与景会的心灵世界当中,也许,这才是常建苦心孤诣要告诉我们的“另一个世界”吧。三、学习题李凝幽居。1.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边读边理解诗的内容,最后学生齐读。2.作者简介。贾岛,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人。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后受韩愈影响还俗。曾任长江主簿、普州司仓参军等职。3.整体感知。这首诗通过写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4.品评赏析。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住。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幽居的静寂。友人幽居之旁有一池塘,池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轻叩门扉。月夜之下一片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它们发出了声响,或飞出盘旋一阵又回到巢中。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写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斓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诗人反说此景,别具特色,因为“石”并未动,是“云”在动。这样更显出了环境的幽深而迷人。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点明诗的主旨:我暂且离去了,但不久会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前三联是写景叙事,作为铺垫,最后方托出这一主旨,即对隐逸生活的向往。5.品味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两句写景独特、炼字精准。据说,贾岛骑驴入城,仍搜索枯肠,忽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初拟用“推”,又改为“敲”,不觉撞上了京兆尹韩愈的车骑。韩愈细问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帮他分析,确认“敲”字佳。那么佳在何处呢?诗人寻访友人,是在月光皎洁的晚上,友人外出未归,柴扉紧闭。诗人上前轻敲门扉,惊动了树上栖息的鸟儿,引起一阵喧闹。鸟儿或许还飞出几只,旋转几回又飞回巢中。这两句表现了清幽空灵的景象,暗含着诗人自愿远离尘嚣的真实情怀。6.小结。此诗紧扣“幽”字,首联写李凝所居之地的幽僻,颔联写所居之地的幽寂,颈联写所居之地环境的幽美,尾联抒发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幽情,层层铺垫,将诗人归隐志向表达得水到渠成。四、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2.任选其中一首诗,改写成散文。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领略一下不同朝代的诗人带给我们的不一样的诗风。让我们共同学习泊秦淮登飞来峰和己亥杂诗。二、学习泊秦淮。1.朗读泊秦淮,注意朗读节奏,读出感情。2.作家作品简介。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诗人。大和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世称杜樊川。杜牧工诗、赋及古文,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秦淮,河名。发源于江苏省溧水县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流入长江。相传秦时凿钟山以疏淮水,所以叫秦淮河。秦淮河两岸曾是酒家林立的繁华地区。3.品读赏析。(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首句写作者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皎洁的月光洒在烟雾迷蒙的水面上和水边的白沙上,显得那么旖旎、凄迷。(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指以卖唱为生的乐伎。后庭花又名玉树后庭花。陈后主在金陵时,荒于声色,作玉树后庭花舞曲。终日与妃嫔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最终亡国。世人以玉树后庭花为亡国之音。诗人在人们习以为常的歌声中听出了亡国之音,并加以艺术概括,具有典型意义,表现诗人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这首诗描写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淡烟寒水,夜幕朦胧;一幅是歌楼酒肆,灯红酒绿。迷茫的景色与淡淡的哀愁取得了和谐的统一。三、学习登飞来峰。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读,学生齐读。注意语调、停顿和感情。3.明确全诗注释。(1)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像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2)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3)“不畏”句: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4)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5)缘:因为。(6)最高层:比喻自己得到皇帝的信任,有很强的实力。4.整体感知。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有千寻高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鸣的时候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入云天的气势吧!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也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只有登上“飞来山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典故;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世俗、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四、学习己亥杂诗。1.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2.朗读指导。(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要求: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3.研读赏析。本诗从结构上看,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天涯、日暮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第二部分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内心的情感。至此,诗中的离愁已变成崇高的献身精神,天涯、日暮、落花,已和春泥孕育的未来高度融为一体,从而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春天的憧憬,把读者带进一种瑰丽的、霞光艳艳的境界。4.品味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景理交融,被视为名句而广为流传。从这两句诗中你会联想到什么?这两句诗为读者展现了动人景象:一片片飞花离开故枝纷纷坠落,在那一丛丛花树下堆砌起来,化成红粉香泥,养护新苗新花。诗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天发誓:我们这片落花啊,决不是无情的废物。花落归根,最后化成春泥了,我们也还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今天用此句来表达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即使自己像花一样凋谢了,也要化成“春泥”去护花,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5.小结。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著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义深刻,耐人寻味。五、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2.课后积累杜牧的其他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