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的教学论文三篇

上传人:冇种爱&****;兂可... 文档编号:539740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历史的教学论文三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关于历史的教学论文三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关于历史的教学论文三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 于 历 史 的 教 学 论 文 三 篇关于历史的教学论文三篇【篇一】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多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飞速变化,日新月异同时又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交织的存在着,这不免让我们的中学生感到迷茫。如何在精彩纷呈的世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如何引导学生在善与恶、对与错的一念之间跨出正确的一步?显然,加强中学生的审美教育,加强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历史教学就应该趋时更新,从现实需要出发,为端正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付出我们最大的努力。关键词:历史教学 审美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多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各大媒体、网络、电视以及报刊每天都在播放各种世界变化发展的新奇事物,也传播着各式各样的非主流思想。如今,中学生的价值取向不仅仅受到自我成长的制约,更受到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那么,如何在精彩纷呈的世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如何在迅速发展变化的现实社会和青少年犯罪不断发生的今天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呢?这无疑成为了当今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作为中学教师,绝不能只教书不育人。历史教学在这方面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是任重而道远。“教育即创造”,是人们公认的原理。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时代发展对人的要求又日新月异,历史教学需要趋时更新。目前,科学知识的价值力量和现实的升学压力,使得中学生们把绝大部分的精力和热情都放在学习和各种“考级”、“考证”上。特别是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中学课堂还存在一些灌输式教学、把知识硬塞进学生的头脑。从当下的现实教育来看,审美教育常常被忽视,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审美,即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一个评判过程。人之所以要审美,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需要我们取舍的方面,存在着许多我们需要的美的东西。面对周围缤纷多彩的世界,很多学生不知道哪些是美的东西,不能对美丑作出正确评判,更不用说用审美去完善自己了。今天,有些中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存在着淡化和庸俗化的态度,以纯粹的感官快感取代美感。很多同学在看待事物时,对其评价和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从而忽视了事物美的本质。例如近几年“芙蓉姐姐”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在网络迅速走红,在“韩流”的影响下,中学生们也盲目跟风,衣服要买韩版的,发型也要韩式的。追求时尚无可厚非,但中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由于学生对审美标准的把握不准,对判断对象的美丑和价值高低的尺度把握艰难,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自己的主观感受去评价一个事物的美丑,往往收获的只是表层。审美标准不是个人的尺度,它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帮助广大学生形成一种抵制丑恶、向往美好的心灵,使广大学生性格变得高尚,并陶冶其情操。如果一个人缺乏起码的感受美丑的能力,那他就不是一个受过教育的文明人。如果一个人审美能力低下,那么他就丧失基本的辨别美丑的能力,就会受到社会上丑恶现象的影响,不利于其形成健康的心灵。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他看来,一个君子的培养,要通过学习诗歌等这样美的事物得到知识的启发。古代哲人对育人规律的总结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今天的审美教育从学校角度来讲,应该打破原来那种陈旧、呆板的灌输式教学。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审美向高层次发展。具体在历史教学方面,历史老师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分利用美育资源,把审美纳入自己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如名胜古迹,历史文物、人文景观等等,都是历史教学的好去处。同时也可以进行审美教育活动,例如去年本人所在的历史教研组带领学生参观了平坝的佛教圣地高峰山以及中国屯堡文化之乡的天龙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等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取向就自然地给学生以美的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在审美中摆脱庸俗的功利主义观念,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去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观察我们的世界,让他们能够抓住自己身边无数的“美丽”。那么,这样的教育就将是一种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教育。另外,审美教育实际上就是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是一个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人生的立身之本。当今中国社会中的一些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比较混乱,毕竟改革开放引进来的除了菁华还有思想的多元化,拜金、享乐、自私等观念充斥人心。而我们中学生的认识价值观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尚处于形成之中,他们又怎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我想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已给出了答案。时下流行的网络游戏QQ 农场把“偷”作为升级的认可行为,虽说是网游,可谁又敢保证它不会被中学生带到现实生活中来?太多的社会因素在干扰着学生的价值取向,由于人生价值观的不明确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走上犯罪道路。可见,在飞速变化,日新月异同时又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交织的存在着,这不免让我们的中学生感到迷茫。如何引导学生在善与恶、对与错的一念之间跨出正确的一步?显然,加强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既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创造了不屈不饶、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借鉴历史、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情感、人生态度、价值观于历史教学,在历史课教学中进行正常的引导和培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打破单一的授课制,进行“两结合”实验。历史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只是升学,要从“一切为了分数”的框架中解脱出来。运用一切方法激活历史课堂,实现“教”与“学”的结合,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大大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通过对天龙屯堡的参观和历史了解,学生更能认识屯堡人代代相承、不断发展的奋发向上精神,然后将这一精神应用于现实生活。其次,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加强价值观教育。在历史课的教育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典型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例如,岳飞精忠报国,豪情满江红荡气回肠;史可法血溅扬州,禀然正气,虽死不屈等等。在进行这些这些人物的教学时,如果我们把他们的英雄事迹和言论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使他们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进行倾听和记忆的同时,体会到一种悲壮、正义、崇高以及博大的美感。那样,不仅使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上得到升华,还可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面对国家、面对社会的责任感,让他们成为立志勤奋、自强不息、奋勇进取的青少年。再次,以史为鉴,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来面对我们的现实世界。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都可以找到认识世界、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即历史的借鉴作用。例如:秦亡汉兴,汉初统治者重视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出现“文景之治”;唐太宗“以古为镜”,出现了“贞观之治”。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提高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树立各种科学观念和意识。例如通过整个人类的发展,可以让学生树立发展的观点,从而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历史上各种改革的认识,让学生们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深刻理解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这些从历史中得到的各种观念意识都将成为中学生立足社会、创造美好人生的根本点,最终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动力。最后,解读历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认识问题,作为一名真正的历史教师,有责任指点他们一些基本的观点和做人的准则。历史给予我们极好的素材,我们可以解读历史,将漫漫历史积淀的民族文化精髓、潜移默化为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情操。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提升他们的民族意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综上所述,学生无论对历史知识的获得,还是在思维能力上的增强,如果最终没有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没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那么这样的历史教育很难说是一种成功的教育。因此,历史教学就应该趋时更新,从现实需要出发,扩展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正确的引导,为端正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付出我们最大的努力。【篇二】摘要:在现在教育教学当中,学生视野广,信息量的吸收越来越丰富,老师上课若只是简单的采取应试教育下的分析、归纳、背诵,学生就会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如果选准时机和素材,适时的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烘托气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关键字:历史教学 、 学习趣味性18 世纪法国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就是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可见,学习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新课改内涵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没有兴趣的诱导又谈何学习的主动性呢?因此,增强学科的兴趣性对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主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精巧导入,先声夺人教师在课堂中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导游”,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每一节历史课都要进行精心准备,通读教材。我认为,一节课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新课的导入。对于导入新课首先要选准素材,另外要采取新颖的形式,将同学们带入到历史情境当中来,从而激发他们对这节课的好奇心。老师要采取有没得语言,使同学们身临其境。才能让他们有兴趣的开始本节课的学习。例如:在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播放毛泽东写的诗篇七律长征,同时配以诗朗诵,滚动播放长征当中经过的千山万水,声图并茂,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们就会对长征这段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就会集中,学习积极性就会提升。另外,还可以让朗诵好的同学来朗诵,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这样这节课导课部分就会抓住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学习。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环紧扣1.突出教学重点。历史教材,讲课时要讲教材的精华部分,每一部分都要恰当的进行过度,不能生硬。适当进行知识拓展拓展,每节课上课前,把握教参的重点内容分析,抓住每课的重点内容,有的放矢的讲,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环节清晰,学生们听的清楚明白,必然会集中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2.突破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有多种策略和手段,可以化繁为简,提要讲解,例如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由于苏联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第一次试验,限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学中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结合改革开放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状况加以说明,这样学生就能很快理解,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基础政治体制进行彻底改革。3.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课堂上,教师要设置一些带有思考性,讨论性,趣味性的题目,让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参与其中,让他们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三、历史与现实结合,激发学习热情如果只是向学生传授过去的知识,学生会不喜欢。历史教学中适当穿插生活中的时事、时尚,让历史课也具现代气息,即在教学中联系相关的现实事例进行比较和分析,达到认识历史、进行思想教育之目的。让历史“活”起来,对学生来说,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枯燥无味的往事。历史教学中要抓住时代脉搏,把学生关心的事情拉入到历史课堂中来。当然,并不是让教师东拉西扯,漫无边际,而是要使历史与现实顺理成章地结合起来。可结合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来讲述。比如:在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谈到有人要重修圆明园,启发学生思考:要不要重修?一些人要求重修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马上表示反对,于是归纳:被烧毁了的圆明园是近代中国屈辱的见证,它时刻警惕我们要不忘国耻,关切民族的前途命运。让历史走进学生,才不会觉得陌生。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如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媒体,不仅扩大了学习容量,节省了时间,还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展现了生动的历史场景、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复杂的历史事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具体的、直观的感性材料。教师应该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认知,有效使用现代和传统的教学手段,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还历史课堂的生动和趣味性。如:在血腥的资本积累中,播放欧洲当时贩卖黑人奴隶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们直观看到黑奴贸易的血腥性,再次展现现在非洲贫穷的现状,九可以轻松的分析黑奴贸易给非洲带来的影响。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播放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战争的惨烈,战争给人类社会造成的灾难,从而树立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观念;在学习平津战役时,则通过讲述法,讲解“毛泽东用兵真如神”,深深地吸引学生;在教学中有时又用历史短剧表演法,结合教学内容安排提供一些资料,进行一些指导,让他们编排,既能使课堂生动有趣,又能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等。五、组织课外活动,培养爱国主义历史课外活动课不同于正规课堂的教学方式,它可由教师或同学自己组织,形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在课外活动课中,学生天真烂漫的天性得以回归,气氛轻松,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发挥学生主动性,给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天地。课外活动课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结合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纪念活动举办故事会,让学生将英雄故事,爱国壮举绘声绘色地展现在同学面前;可召开“乡土历史”讲座,讲述家乡的历史变迁,把爱国与爱家结合起来;可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寓知识于娱乐中;可举办历史辩论赛,使广大师生眼界大开。历史课外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发散思维,拓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历史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主席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对我们历史教师来说是一个鞭策。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要使历史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要取得初中历史教学的良好效果,一切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篇三】(摘要):初中历史课堂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是枯燥、乏味,2001 年,国家开始了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次改革促使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评价模式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新课改冲击下,初中历史课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本文从学生角色的改变,发展学生的兴趣、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等方面阐述了初中历史课堂的变化。当然,新课程改革处于探索中,一些地区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初中历史学科的地位偏低,得不到重视,新课程往往流于形式,一些学校继续推行“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推进素质教育而进行新课程改革阻力重重。其次,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局限性,新课程改革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有些课堂看似热闹,学生讨论、小组合作,但老师缺乏正确的引导,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尽管在新课程改革的路上,我们还存在着许多困惑与制约,但我们应当看到我们的责任,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门应该满腔热情地投身新课改,努力培养的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很长时间以来,中学历史课堂尤其是初中历史课堂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枯燥、乏味,历史老师也被学生认为是说教先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中历史教学失去了应有的光彩,学生对历史缺乏兴趣,在一些地区,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初中历史一度有被肢解的可能性。2001 年,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全国掀起了一股新课改之风,这次改革不同于以往,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的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评价体系一系列的变化。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功能。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1】 初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的浪潮中何去何从笔者想以改革实验者的身份,谈一点自己的看法。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的历史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聚焦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堂,你会发现许多喜人的变化。首先,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广大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变换角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历史课堂给人们的感觉是气氛过于沉闷,教师习惯于一支笔、一张嘴编演连续剧。这样,学生往往扮演了“观众”的角色,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常常是昏昏欲睡,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重视过程与发展,提倡体验式的学习,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从“主演”变为“导演”,变“灌输”为“引导”。因此,老师门在课堂教学中,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出发,调整教学思路,精选教学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景,师生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大大活跃了 课堂气氛,一改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从而确立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 【2】的新型教师角色。案例 1:组织学生辩论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在讲授完秦帝国的兴亡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师大版七年级上)这两课以后,组织学生进行秦始皇功过辩论。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课前布置他们围绕辩题准备资料。课堂上我担任主持人,先介绍一下秦始皇的主要功过以及辩论的规则和要求,然后由学生自由辩论。正方同学:我认为秦始皇功大于过。首先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众所周知,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使人民生活颠沛流离,人们最渴望的是和平、安定。秦始皇满足了人们的愿望,这是一项顺应历史潮流的伟大功绩。其次他还修建了万里长城,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流传千秋万世,所以秦始皇功大于过。(我在学生发言之后肯定了这位同学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反方同学:秦始皇虽然为历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暴政有目共睹,他施行残酷的刑罚、修建豪华的宫殿、征收沉重的赋,他和其子的暴政最终葬送了秦帝国。他,秦始皇是位名副其实的过大于功的暴君。正方同学: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秦始皇他是人,而不是神,是人就应该允许他犯错误。所以在同学们辩论的过程中,我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发表观点,不要人云亦云。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两组同学自由发表看法,旁征博引,气氛异常热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据课后统计,同学们在这节课上发言率达 100%。发言最多的同学有二十次之多。很多同学在这节课上思维活跃,妙语如珠,初步掌握了评价人物的方法,思维得到了发展,兴趣得到了提高。其次,新课程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脱离了现实,学习历史就失去了意义。新教材中很多地方体现了历史服务于现实这一宗旨。有些教师在课堂中充分挖掘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带领学生在现实中寻找历史的足迹,让学生能够在现实中反思历史,在兴趣中探究历史,在生活中感悟历史。案例 2:我曾经观摩 江南地区的开发,(人教版七年级下)授课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江南地区开发原因时,这样设问:“同学们,设想一下,今天如果你离开故乡,离开父母,去往他乡,你愿意吗?”让学生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当时北方人愿意离开自己的故土,而且不在少数?”学生自然联想到战争的破坏性和残酷性,教师又不失时机的点拨:“和平安定的环境,人民安居了业,经济不断发展,因此,和平安定的环境是人民永远的追求,同学门,你们何其有幸,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共鸣,一下子把久远的历史拉回到现实中间,原来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再次:历史课堂出现民主开放、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从教的角度切入,不管学生有什么样的身心基础。” 【3】因此,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从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本次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互动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4】。宽松、平等、自由的环境更有利于人们思维的发展。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现在历史课堂上,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式学习,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帮助者,和他们互相配合,相互协助,很容易建立起开放性和民主性的师生关系。第四,教师正逐步建立起对学生的科学的、正确的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建立“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很多教师的教育理念正在发生变化,不再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评价方式趋向多样化,如档案袋评价、历史留言板评价、成果展示评价、活动课中的即席即兴评价、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评价、成绩进步评价、特长评价、实践表现评价等等,将他评与自评相结合,逐步建立起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比如有位历史老师曾经设计了这样一份学生自我测评表格:1、你觉得在这一阶段的历史学习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谁?为什么? 3、你最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4、你觉得你的历史学习还存在哪些不足? 5、 你对老师有什么好的建议?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活动,冲击着每一位实验教师的心灵,毫无疑问,很多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改革之中,但是,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初中历史新课改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初中历史学科地位偏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无疑会给初中历史新课改带来很多阻力。在一些地区初中历史新课改流于形式,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在很多学校,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仍然围着“中考”和“高考”这两根指挥棒转,片面追求升学率,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很多地区,历史学科是非中考科目,或者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较小,所以上至领导,下至教师、学生,没有给予重视。在这种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初中历史新课改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第二,教师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较低,难以适应新课改的形势。从目前调查资料看,从事基础教育的历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表现在教师学历起点偏底,学科水平低,知识更新率低,视野狭窄,科研能力弱,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强。总之是一些教师本身的历史功底制约了历史教学的深度和力度,狭窄的知识面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教师的历史素养抑制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在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由于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长期积淀,不少历史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总是难以改变自身的思维定势,不能尽快地跟上改革创新的步伐,课堂教学一时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人有“穿新鞋,走老路 “的感觉。而且还有些教师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上不重视,在遇到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时,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些与考试关系不大,这些活动不能带来分数的提高,只能带来课堂纪律的混乱。教学过程偏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精神,实践能力较差。因此,学生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中学历史教师的任务是艰巨的,要读前人的优秀成果, 还要读马克思主义的原著。”“如果我们自己只会照章办事,不是学习型、研究型的人,怎么有资格, 有本钱奢谈引导和帮助学生成为有健全人格、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人呢?”【5】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广大教师要加强继续教育,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总之,在初中历史新课改的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无时不在困扰着我们,但是暂时的困难和问题不会也不可能成为阻饶我们探索的因素,课改需要时间,需要过程,需要磨合。坚定信心,更新观念,勇于实践,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参考文献:解读新课程、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1】选自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2】选自解读新课程 P53【3】选自解读新课程 P62【4】选自解读新课程 P62【5】獒奶、狼奶、狗奶和人奶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育的反思、机遇和责任(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 年 1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