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5355466 上传时间:2020-0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备课大师 www.shidaiedu.com!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础知识;把握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苏联模式的利弊。【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引导学生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了解苏联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应该实事求是的总结成就与失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苏联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之前的课程,我们讲到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在政权建立以后,国内外的反动势力对它进行了反扑,但是苏维埃政权推行了一种“特殊政策”,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个政策保证了他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在这种政策引导下,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苏维埃政府必须调整政策。苏联是如何建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新课讲授(一)新经济政策1.教师讲解:国内战争结束后,无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苏俄逐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在当时的俄国,尤其是经过一场战火洗礼之后的俄国,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要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我们刚才谈到过,苏维埃政权在战争时期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领导人本来希望继续实施这种政策,但结果证明这种政策不适合当时的经济建设。经历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那么他们探索出来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学生回答:他们实行了“新经济政策”。2.教师提问:这个新政策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呢?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是不是达到了发展经济的目的呢?学生回答:(1)时间:1921年春。(2)主要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二)苏联的工业化1.教师提问:我们都知道俄罗斯这个名字是在1991年开始使用的。那么之前它叫做什么呢?这个名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呢?学生回答:叫作“苏联”。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2.材料展示:教师讲解:上面的图片就是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加入苏联的国家有包括俄罗斯联邦在内的很多国家,最后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在1924年的时候,伟大的革命家列宁逝世。之后上台的是谁呢?学生回答:斯大林。3.材料展示:教师讲解:图片上的人物就是斯大林。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继续他们的经济建设,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工业上。在19281937年,他们采取了什么方式进行经济建设呢?学生回答:在这十年中,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4.教师提问:在这两个五年计划中,苏联在进行工业发展时,发展的重点是什么?学生回答:重点是发展重工业。5.教师讲解:斯大林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落后,他决定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他们的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苏联的经济有何改变?学生回答: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6.教师讲解:苏联的工业化在历史上确实给苏联带来很大的利益。但是评价历史时,我们也应该从全面客观的角度进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苏联的工业化呢?学生回答: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三)农业集体化教师讲解: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苏联的农业集体化,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学生回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教师总结:苏联领导人为了加快农业集体化,采取了一些极端的措施。斯大林认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民必须要作出牺牲。这种过粗、过大的方式,必然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从而不利于苏联今后经济的继续发展。(四)苏联模式1.教师讲解: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苏联公布了一部新宪法,有谁知道是什么时候颁布的吗?学生回答:1936年。2.教师讲解:这部宪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一个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这部宪法的颁布,有什么重大意义呢?学生回答:这部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3.教师提问:那么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4.教师讲解: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教师提问:这种模式的实施,对当时的苏联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教师补充:苏联模式既有进步作用,也存在弊端。从长远来看,这种“高度集中”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苏联最后的解体也和它有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迄今为止关于苏俄(苏联)的历史我们也可以从下面表格当中总结。19171936年苏俄(苏联)历史大事年表时间重大事件1917.3二月革命1917.11十月革命19181920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21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1922苏联成立1928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36苏联通过新宪法三、课堂总结本课讲述的是苏俄(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探索。“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出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上时,只是理论,是列宁第一次将理论变成了现实。板书设计历史备课大师 www.shidaiedu.com历史老师自己的下载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