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_蓄热式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课件】

上传人:雅*** 文档编号:534031 上传时间:2019-04-02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章_蓄热式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5章_蓄热式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5章_蓄热式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 蓄热式热交换器,蓄热式热交换器中,冷、热流体交替地流过同一固体传热面及其所形成的通道,依靠构成传热面物体的热容作用 (吸热或放热),实现冷、热流体之间的热交换。 与间壁式热交换器相比,虽都有固体传热面,但间壁式中,热量是在同一时刻通过固体壁由一侧热流体传递给另一侧的冷流体。 与直接接触式相比,差别更为明显,因为蓄热式中不是通过冷、热流体的直接混合来换热的。 蓄热式热交换器常用于流量大的气气热交换场合,如动力、硅酸盐、石油化工等工业中的余热利用和废热回收等方面。,5.1.1 回转型蓄热式热交换器,图5.1 转子回转型空气预热器 1转子;2转子的中心轴;3环形长齿条;4主动齿轮;5烟气入口; 6烟气出口;7空气入口;8空气出口;9径向隔板;10过渡区;11密封装置,回转型蓄热式热交换器主要由圆筒形蓄热体 (常称转子)及风罩两部分组成。它又分为转子回转型和外壳回转型。转子就是一个蓄热体。,图5.2 蓄热板结构图,图5.3为外壳回转型蓄热式热交换器,它由上下回转风罩、传动装置、蓄热体、密封装置、烟道和风道构成;一端为8字形,另一端为圆柱形的两个风罩盖在定子的上下两个端面上,其安装方位相同,并且同步绕轴旋转。,图5.3 风罩旋转的回转型空气预热器 1空气出口;2空气入口;3烟气出口;4回转风罩;5隔板;6烟气入口,5.1.2 阀门切换型蓄热式热交换器,图5.4 阀门切换型蓄热式热交换器工作原理图 图5.5 蓄热室结构简图,蓄热室中蓄热体大多由耐火砖砌成的格子砖构成。为连续运行,都具有两个蓄热室。这种阀门切换型常用于玻璃窑炉,冶金工业中高炉的热风炉。,图5.6 阀门切换型热交换器用于玻璃窑炉示意图,5.2 蓄热式热交换器与间壁式热交换器的比较蓄热式中的热交换是依靠蓄热物质的热容量及冷、 热流体通道周期性地交替,使得蓄热式热交换器中 传热面及流体温度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特点。 特点一:蓄热材料的壁面温度在整个工作周期中不断变化,而且加热期的变化与冷却期的变化情况也不相同。同时,除了在热交换器的冷、热气体进口处之外,冷、热气体的温度还随时间而变化。 特点二:蓄热材料和流体温度变化具有周期性,即每经过一个周期这些温度变化又重复一次。,图5.8 蓄热式热交换器中气流及蓄热材料的温度变化,图5.9 逆流下的间壁式和蓄热式热交换器,气体1所放出的热量:Q1=M1cp1(t1 t1) 气体2所吸收的热量:Q2=M2cp2(t1 t2) 忽略热损失,间壁式气体1、2间热平衡:M1cp1(t1 t1)=M2cp2 (t2 t2) (5.1) 对蓄热式,气体1所放出的热量:Q1=M1cp1(t1,m t1,m)气体2所吸收的热量:Q2=M2cp2(t2,m t2,m) 忽略对外热损失,热平衡:M1cp1(t1,m t1,m)=M2cp2(t2,m t2,m) (5.2),(a) 假想间壁式换热 (b) 蓄热式换热 图5.10 蓄热式及假想间壁式热交换器中的传热过程,设传热面积为 F,循环 周期为 0 (加热时间 1, 冷却时间 2 ), 可得蓄热传热量:Q=KF(t1,m t2,m)0 J (5.3) t1,m、t2,m热、冷流体平均温度,,传热量Q可由热气体1与蓄热体间对流换热量表示:Q=1F (t1 tw1)d =1F(t1,m tw1,m)1 J (5.4) 或可由冷气体2与蓄热体间对流换热量来表示:Q=2F (tw2 t2)d=2F(tw2,m t2,m)2 J (5.5) 综合以上三式可得蓄热式热交换器的传热系数:W/(m2) (5.6)如1=2,则:W/(m2) (5.7),设有一间壁式热交换器,传热面积为F,但冷气体及热气体各占一半,热气体的平均温度为t1,m,冷气体的平均温度为 t2,m 则在时间 0内该间壁式热交换器的传热量:Q=KF(t1,m t2,m)0, J (5.8) 而热气体的放热量为:Q=1F/2(t1,m tw1,m)0, J (5.9) 冷气体的吸热量为:Q=2 F/2(tw2,m t2,m)0, J (5.10) 如忽略壁面热阻,即 tw1,m= tw2,m,得:,W/(m2) (5.11),比较式(5.3)与(5.8)及(5.7)与(5.11)可见,由于 加热与冷却过程的平均传热壁温不相等,使得 其他条件相同时,蓄热式热交换器的传热量仅 为间壁式热交换器的 倍。称它为考虑非稳定换热影响的系数Cn。 由于传热表面温度不稳定而产生的。由图5.8(b), 当换热周期 00时,曲线 tw1与 tw2 将变成同一 直线,因而 tw1,m= tw2,m,此时Cn为1。,与间壁式热交换器相比,蓄热式热交换器在结构方面有以下三个优点: 紧凑性很高。采用2050目金属网板作蓄热体时,每m3容积可容纳的传热面积为22966560 m2。而间壁式,即使紧凑性最高的板翅式热交换器一般只有2000 m2/m3左右。 单位传热面积的价格要比间壁式便宜得多,而且易于采用耐腐蚀、耐高温的材料(如陶瓷)作传热面。 有一定的自洁作用。因为周期性地受到气体方向相反流动,并且传热面上积灰较易自动去除。,与间壁式相比,蓄热式主要缺点:同一蓄热体交替地作为冷、热气体的通道和受热面,势必导致一通道中的气体带入另一通道。两气体通道间的密封不严,将会造成冷、热气体之间某种程度的混合。在阀门切换型中,也会由于阀门的切换而使冷、热气体之间有不同程度的混合。 对于回转型蓄热式热交换器来说,密封问题比较困难,因而会造成较大的漏风,特别是在高温和低温气体之间压差很大时。例如,在回转型空气预热器中,空气向烟气中的泄漏量约占流过的空气量的5%10%。,5.3 蓄热式热交换器传热设计计算特点 由于蓄热式热交换器始终处于不稳定传热工况下工作,换热流体或传热面的温度都随时间和位置而变化,所以传热系数和传热量也随时间而变。 为解决这一困难,在计算中常把加热期和冷却期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循环周期来考虑,即传热系数为一个循环周期内的平均值。这样,就可以像普通间壁式热交换器那样进行设计计算。,5.3.1 传热系数 对回转型蓄热式热交换器,基于式(5.7)同时还应考虑烟气、空气冲刷转子的份额不同 (一般烟气冲刷占180,空气冲刷占120,过渡区为230)及蓄热板表面积灰等因素,传热系数为:W/(m2) (5.12)综合考虑烟气对蓄热板表面灰污以及 烟气和空气 对传热面未能冲刷完全及漏风等因素对传热系数影响 的利用系数,一般, =0.80.9。,Cn考虑低转速时不稳定导热影响的系数,其值主要与转速有关; x1、x2分别为烟气、空气冲刷转子的份额:式中:F、F1、F2分别为总的、通过烟气和空气处的传热面积;f、f1、f2分别为总的、烟气和空气的流通截面积。,对阀门切换型,由于蓄热体是格子砖,其蓄热能力及砖表面与内部温度之差等对传热的影响较大,所以每周期传热系数表示为:J/(m2周期) (5.13) 格子砖:C平均比热;容重;厚度; 利用率;温度变动系数。 蓄热室格子体上、下部温差较大,在计算传热系数及对流换热系数时分别按格子体上部(热端)和下部(冷端)来求取,再计算平均值:J/(m2周期) (5.14) 式中:Kt、Kb分别为上、下部的传热系数值; n考虑上、下部传热系数差别的经验修正系数,5.3.2 对流换热系数 对回转型:Nu=ARem Pr0.4Ct C1 (5.15) 式中:A系数,因蓄热板结构不同而异;Ct与蓄热板壁温及气流温度有关的系数。烟气被冷却Ct =1,空气被加热Ct=(T/Tb)0.5,式中T为流过气体的温度,Tb为蓄热板壁温;C1考虑蓄热板通道长度与其当量直径比值的修正系数,当l /de50时,C1=1.0。 用式(5.15)计算时,定型尺寸为蓄热板通道的当量直径,定性温度为流过气体的平均温度。,对阀门切换型:式中:B系数,因格子体结构不同而异;de格孔的当量直径,m;Wmax折算到标准状况下气体在最小截面处流速,Nm/(m2s);与温度有关的校正系数。,W/(m2) (5.16),由于烟气温度高,对于烟气与格子砖间换热 除了包含对流换热外同时应考虑辐射换热, 即采用复合换热系数:1, t = 1, tc +1, tr (5.17a)1, b = 1, bc +1, br (5.17b) 对于空气与格子砖间换热则仅考虑对流换热:2, t = 2, tc (5.18a)2, b = 2, bc (5.18b) 这样,由式(5.17a)、(5.18a)及(5.13)可求 Kt, 由式(5.17b)、(5.18b)及(5.13)可求 Kb, 最后由式(5.14)可求总传热系数 K。,5.3.3 传热面积 对回转型,传热面积F的计算常与所消耗的 燃料量联系起来:m2 (5.19) 式中:Bj 燃料消耗量,kg/h;Q1kg燃料所产生的 烟气量(包括漏风量)在空气预热器中放出的热量,J/kg。 对阀门切换型,传热面积:m2 (5.20) 式中:Q每周期内预热气体从格子体获得的热量,J/周期;p预热气体从格子体获得的热量与烟气在蓄热室中所释放的热量之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