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一生物3月月考试卷有解析

上传人:yoush****ohua2 文档编号:533153 上传时间:2019-03-31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高一生物3月月考试卷有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18-2019高一生物3月月考试卷有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18-2019高一生物3月月考试卷有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 高一生物 3 月月考试卷有解析一、单选题1下图表示淋巴和另外三种体液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A如果甲与乙之间的水分交换失去平衡,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B丙与乙之间的关系表示错误C淋巴不仅可以调节甲与乙之间的水分平衡,而且能将甲中的少量蛋白质运回乙D四种液体之间不断发生物质交换,为细胞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并排出了代谢废物2蛋白类食物中的氨基酸进入胰岛 B 细胞合成胰岛素的途径是A消化道血浆细胞内液B消化道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C消化道组织液淋巴血浆细胞内液D消化道淋巴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3下列过程,哪些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A B C D4下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 表示细胞外液。下面罗列的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c 周围的管壁破损 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淋巴管阻塞 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只有 B只有 C只有 D5如图表示实验条件下,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不断改变海水浓度,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正常浓度约为0.5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的强弱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A B C D6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 0.9%的 NaCl 溶液(生理盐水)20mL 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 10mLC细胞内液 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 Na+的增加D输入的 Na+中 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7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A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 B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 C02 和吸入 O2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8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B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C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 Na+浓度增加所致D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 KCl 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9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为脑细胞,处的氧气浓度低于处,而 CO2 的浓度相反B若为骨骼肌细胞,饭后五小时处的血糖浓度低于处C若为胰岛 B 细胞,饭后半小时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处D若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于和10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有几项?神经递质小泡存在于内环境中过氧化氢酶、载体、抗体、血浆蛋白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当血液的化学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生病运动员进行跳高比赛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有变化,说明人体内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A2 项 B3 项 C4 项 D5 项11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ATP 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 ATP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 ATP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 ATP12某人右侧下肢因受外伤造成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感受器 神经中枢 效应器A B C D13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 A1 和 A2 的两极a、c 、d、e 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 b、f 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代表神经元细胞体,代表神经末梢,且 ab=bc、ac=de)A在 b 点与 f 点刺激时,A1、A2 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B在 b 点刺激时,A1 偏转两次,A2 偏转一次; f 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 偏转一次C在 b 点刺激时,A1 不偏转,A2 偏转一次; f 点刺激时,A1 不偏转,A2 偏转一次D在 b 点刺激时,A1 不偏转,A2 偏转两次; f 点刺激时,A1 不偏转,A2 偏转一次14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下列有关处理方式、作用机理或对应结果,正确的是A图甲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某种药物处理使 Na通道未开放B如果某药物使 Cl通道打开,会出现图丁所示结果C如果利用药物阻断 K通道,会出现图乙结果D图乙和图丁结果的处理方法相同15下图为有髓神经纤维的局部,被髓鞘细胞包裹的轴突区域(b、d)钠、钾离子不能进出细胞,裸露的轴突区域(a、c、e)钠、钾离子进出不受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缺图)Ab、d 区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B c 区域处于兴奋状态,膜内离子均为正离子C a 区域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膜对 Na+的通透性较大D局部电流在轴突膜内的传导方向为 ac 和 ee16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负责调控的生理功能不同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D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 ,说明排尿活动只受高级中枢的调控17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所示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 Na+通道,阻碍 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 -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 Cl-内流,促进突触后膜产生兴奋C局麻药和 -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不一致,但不是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D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18下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 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 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酰胆碱和 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D若甲神经元上的 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19关于细胞和细胞器中有关增大表面积的方式和作用,其说法不正确的是A内质网通过膜折叠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B线粒体内膜内折形成嵴,增大了酶的附着面积,从而有利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反应进行C神经细胞表面形成了树突和轴突,主要是为了有利于酶的附着D叶绿体的类囊体堆叠成基粒,增大色素和酶附着面积,有利于光反应进行20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没有参加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21如图表示逐渐增加电刺激强度(S1S8)后,一个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刺激强度在 S1S4 期间,细胞膜上没有产生动作电位B刺激强度在 S5S8 时期,大量钠离子会从膜外流入膜内C刺激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使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D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的强度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强22电表与神经纤维的连接方式如图甲所示,图乙是在箭头处施加一定的有效刺激后,根据电表指针变化做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兴奋到达 a 处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B若刺激能引起神经冲动的传导,则图中波峰的大小不会随着刺激强度的大小而改变C若减小图甲 ab 两点间的距离,则图乙中的 d 也随之减小,当 ab=0时,则两个波峰重叠为一个,其峰电位不变D若刺激部位为 ab 中点,电表指针也会发生偏转23-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24下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 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B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过程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D过程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25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胰液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小肠黏膜+ 稀盐酸+ 沙子制成提取液 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B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C 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的调节D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26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 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27人体内酶、激素、神经递质三类物质的共性是A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B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C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D具有信息传递作用28下面有关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给正常小鼠每天饲喂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3 天后,该小鼠新陈代谢增强,血浆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增加B给正常小鼠饲喂一定量的胰岛素,一段时间后,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C在一个反射弧中,若刺激某个神经纤维,则兴奋在该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D将大白鼠从 25移至 0的环境中,由于环境温度下降,大白鼠出现的生理反应是耗氧量减少,体表血管收缩,散热量减少29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肌肉、肝脏细胞中,过程均可发生 B胰岛 B 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过程C胰岛 A 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过程 D胰岛素促进、等过程30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注射某种药物前后小鼠症状座位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31将蛙的卵巢放入含有蛙脑垂体提取液的培养液中,同时检测某种激素的含量,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再检测培养液中该激素的含量,发现该激素含量增加,这种激素是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B促性腺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 D雌激素32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随着曲线 a 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B当胰岛素浓度为 40U/mL 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C曲线 b 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 A 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33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 B 细胞(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部分化学能贮存在 ATP 中B 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C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D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34当小白鼠所处环境由 25 度降至 5 度,其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是A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B增加、减少、减少、不变C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D减少、减少、增加、不变35根据下图,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 b 物质有关B在 c 处给一足够强的刺激,钾离子从上往下流C假设这是突触前膜,则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上部D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层平展在水面上,c 与水面接触36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有A若切除垂体,则也会减少,因为减少,从而负反馈于下丘脑,导致减少B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激素分泌过多C缺碘时激素和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D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37下图表示两细胞间发生某种信息传递的过程。细胞 I、II 以及物质 M、 N 的名称与图示含义相符的是 A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受体、甲状腺素B胰岛 A 细胞、肝细胞、胰高血糖素、肝糖原C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神经递质、受体D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38科学家用小鼠作实验材料,完成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切除胰腺及垂体可减小小鼠自身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实验的影响B该实验没有进行实验对照,需要增添空白对照组C该实验结果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具有拮抗作用D增大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注射量,实验效果更显著39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阐述,正确的选项是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 激素是有机分子 作用后被及时灭活 血液里含量极少,但对动物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激素是信息分子 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的多种生命活动A B C D40下列有关健康成年人脑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A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大脑皮层言语区的 V 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C因温度降低而产生的冷觉是在下丘脑中形成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与突触无关第 II 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41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正常情况下,血浆与组织液在成分的主要区别是_。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 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_。42下图甲为中枢神经元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图中各结构均正常,M 和 N 为连接在神经元表面上的电流计;图乙为血糖调控模式;图丙为某人餐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1)神经元轴突末端多次分支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的部分叫突触小体,它与其他神经元的_等相接触,共同形成了突触。(2)若在图甲的 A 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 ,M 的指针发生偏转,而 N的指针未发生偏转,若神经元结构和功能都正常,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_。 (3)A、 B、C 是图甲中三个位点,要证明某药物只能阻断神经冲动在突触部位的传递,而不能阻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刺激点应在_点,放药点应分别在_点。 (4)当此人血糖处于图丙中 C 点时,如果机体通过图乙中途径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其主要机理是_。43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的作用机理(提示:抗体攻击受体,会使受体遭到破坏,无法与相关信号分子结合) 。回答有关问题。(1)图中,影响胰岛 B 细胞分泌活动的物质有葡萄糖、_。(2)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会增加细胞膜上_的数量,促进组织细胞摄入葡萄糖;另一方面能促使细胞内的_合成加快,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3)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与抗体引起的糖尿病相比,抗体引起的糖尿病的症状较_,原因是_。44调定点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体温调定点,它可以使机体有一个相对恒定的温度值。正常情况下,体温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偏离调定点后,机体能通过调节使体温回到调定点水平,病菌感染等不利因素能引起人体产生致热原(EP) ,EP 引起体温调定点改变进而导致发烧。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字母 B 表示的结构名称是:_?(2)病菌感染等不利因素致使人体温呈上升趋势时,正常体温相当于_(填“炎热”或“寒冷” )刺激,此时会在形成冷觉。如果病人持续高烧 39,其产热量_(填“大于” 、 “等于”或“小于” )散热量。(3)在上述反射弧中,汗腺,立毛肌,骨骼肌等和分布于其上的神经末梢等共同构成_,其中骨骼肌为主要的产热结构,它的活动受激素和等信息分子的影响。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生物 答案1B【解析】【分析】根据图中各种体液之间的关系可知,丙是细胞内液,乙是血浆,甲是组织液。【详解】如果甲组织液与乙血浆之间的水分失去平衡,例如血浆蛋白含量过低,会导致水分流向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水肿,A 正确;正常情况下,生活在血液中的血细胞等的细胞内液可通过细胞膜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B 错误;淋巴不仅可以调节组织液(甲)与血浆(乙)之间的水分平衡,而且能够将组织液(甲)中少量的蛋白质运回血浆(乙) ,维持组织液的渗透压的稳定,C 正确;四种液体之间不断发生物质交换为细胞提供了必须的物质并排出了代谢废物,D 正确。故选 B。【点睛】准确判断题图中各体液代表的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B【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组成【详解】蛋白质在人体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被分解成氨基酸。氨基酸穿过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到达胰岛,进入胰岛 B 细胞内参与胰岛素的合成。因此,蛋白类食物中的氨基酸进入胰岛 B 细胞合成胰岛素的途径是:消化道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点睛】注意: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壁细胞之间的体液为组织液。3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考查对内环境组成及成分的理解。明确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生理过程的发生场所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于细胞内;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于内环境;丙酮酸在线粒体中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神经递质和受体的结合发生于突触后膜;血浆中存在碳酸氢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可维持血浆 pH 的相对稳定;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选 D。4D【解析】周围的毛细血管壁破损,导致血浆蛋白外渗,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从而发生组织水肿,正确;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低,引起组织液增多,从而发生组织水肿,正确;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的大分子代谢废物无法运输出去,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正确;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蛋白外渗,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从而发生组织水肿,正确;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导致血浆蛋白外渗,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从而发生组织水肿,正确。【考点定位】人体内环境【名师点睛】分析题图:图中 ABC 构成了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其中 A 为血浆,B 为淋巴,C 为组织液。1 表示血管,2 表示淋巴管,3 表示组织细胞。5A【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甲在海水浓度较低的情况下,能维持血液浓度正常,而在海水浓度较高的情况下,血液浓度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甲适于在较低盐浓度下生存;乙的血液浓度随海水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可见乙的渗透压调节能力最差;丙在较低和较高海水浓度下都能维持血液浓度正常,说明丙的渗透压调节能力最强。【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正确;丙的调节能力最强,其次是甲,乙的调节能力最弱,、正确,正确。因此,说法正确的是,A 正确,BCD错误。故选 A。【点睛】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够从曲线图分析三种海蟹的调节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6A【解析】输入的溶液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会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A 正确;人体体液中,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所占比重不同,注射的 20mL 的生理盐水到体内的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分配不同,B 错误;钠离子在细胞膜上有相应载体,它不断地把细胞内的钠离子运出细胞,造成细胞外的钠离子总是高于细胞内,CD错误。【考点定位】无机盐的作用7D【解析】血糖是指血浆中的葡糖糖,因此血糖含量的调节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范畴,A 正确;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 CO2 和吸入 O2,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范畴,B 正确;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C 正确;内环境是细胞外液,而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所以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范畴,D 错误。【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与调节8B【解析】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浓度增大,进而导致水从细胞内更多地流向细胞外,A 错误;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浓度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体积增大,B 正确;炎症反应引起的肿胀是组织液中的水过多引起的,组织中的 Na+浓度增加反而会导致组织液中的水含量下降,C 错误;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增大会导致钾离子外流的量减少,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下降,D 错误。【考点定位】兴奋的传导、内环境稳态、无机盐的作用【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传导、内环境稳态、无机盐作用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本题综合性比较强,涉及内环境、神经调节等知识的综合,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9D【解析】【分析】对题图进行分析可知,为血浆,为组织液,为组织细胞,表示淋巴,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详解】若为脑细胞,脑细胞进行有氧呼吸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处的O2 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脑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 CO2。CO2 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穿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处。因此,处 O2 的浓度高于处,而 CO2 的浓度则相反,A 错误;若为骨骼肌细胞,饭后五小时,血糖浓度相对较低,但骨骼肌细胞还要消耗葡萄糖,故处的血糖浓度高于处,B 错误;若为胰岛 B 细胞,饭后半小时,血糖浓度相对较高,胰岛素分泌量增加,随血液循环流动处。因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处,C 错误;若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组织液中的水可来自于细胞内液()和血浆() ,D 正确。故选 D。【点睛】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准确判断题图中各序号表示的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0A【解析】神经递质小泡存在突触前膜,不属于内环境,错误;过氧化氢酶、载体、抗体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正确;血浆成分稳定只是机体内环境稳态的一个方面,错误;体内环境稳态中,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是相对稳定的,错误;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进而淋巴增加,正确;当血液的化学成分稳定时,人也可能生病,如遗传病,错误;运动员进行跳高比赛时,通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有变化,调节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错误。因此,以上说法正确的只有,故选 A。11B【解析】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会产生大量的 ATP,A 正确;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的方式被释放出来,这个过程要消耗 ATP,但释放之后,穿过突触间隙属于扩散,不需要消耗 ATP, B 错误;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消耗 ATP,C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过程中,将 Na+排出细胞,同时将 K+摄入细胞,此过程为逆浓度的主动运输,消耗 ATP,D 正确。故本题的答案选择 B。12A【解析】本题考查了反射弧的相关知识。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人腰椎部受到了外伤,说明腰椎部的脊髓部位受损伤,有可能损伤了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或传出神经,从而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由于有感觉,所以传入神经没有受损伤。因此选 A。13D【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细胞间(突触)单向传递,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abbc,所以刺激 b 点产生的兴奋会同时传到 a、c,a 、c 间不会产生电位差,A1 不偏转,当兴奋先后传到 d 点和 e 点时,d、e 间都会产生电位差,因此 A2 会发生两次反方向的偏转;刺激 f 点时产生的兴奋,只能传到 e 点,所以 A2 只发生一次偏转,A1 不偏转。综上分析,D 项正确,A、B、C 三项均错误。【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名师点睛】此类问题常以模式图为载体进行考查,因此在平时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进而达到巩固熟记基础知识的目的。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判断电表指针的偏转次数和偏转方向。14B【解析】图甲虚线的峰值降低,说明处理后 Na+内流量减少,可能是将神经纤维置于低 Na+溶液中,A 错误;图丁虚线表示膜两侧的电位差变大,可能是处理后 Cl-内流导致的,B 正确;图乙虚线没有波动,说明处理后 Na+内流受阻,可能是种药物处理使 Na+通道未开放,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乙和图丁结果的处理方法不同,D 错误。【考点定位】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15A【解析】【分析】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 K+有通透性,造成 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向前传导,受刺激处恢复为静息电位,即内负外正。【详解】由题意可知,b、d 区域被髓鞘细胞包裹,钠、钾离子不能进出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不能产生动作电位,A 正确;c 区域受到刺激,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但膜内同时存在阳离子和阴离子,B 错误;a 区域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膜对 K+的通透性较大,对 Na+的通透性较小,C 错误;b、 d 区域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c 区域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因此局部电流在轴突膜内的传导方向为 ca 和 ce,D 错误。故选 A。【点睛】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6A【解析】【分析】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各级神经中枢中枢神经 神经中枢下丘脑 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有关脑干 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等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脊髓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详解】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负责调控不同的生理功能,A 正确;下丘脑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B 错误;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C 错误;排尿中枢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 ,说明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D 错误。故选A。【点睛】熟记各级神经中枢的生理功能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7B【解析】图 2 显示:局麻药单独使用时,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 Na+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 正确;分析图 1 可知:-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 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 错误;该麻醉药的作用机理是是堵塞了通道蛋白,导致 Na+无法内流,使突触后膜无法产生兴奋,而 -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 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所以二者的作用机理不同,-氨基丁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局麻药不属于神经递质,C 正确;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 正确。18C【解析】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据图分析,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乙酰胆碱和 5 一羟色氨酸都与突触后膜相对应的受体结合,两者的受体不同,A 错误;乙神经元兴奋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故丙神经元不兴奋,B 错误;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 正确;若甲神经元上的 Ca2+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 错误。19C【解析】【分析】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名称 功能双层膜细胞器 线粒体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 光合作用的场所单层膜细胞器 内质网 内质网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场所;也是脂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和发送;在动物细胞中,高尔基体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液泡 液泡内含有细胞液,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坚挺溶酶体 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入侵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无膜细胞器 核糖体 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中心体 一般认为中心体与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有关【详解】内质网通过膜折叠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A 正确;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中进行。因此,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可增大了酶的附着面积,从而有利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反应进行,B 正确;神经细胞表面形成了树突和轴突,树突的形成增大了接收信息分子的面积,C 错误;光合反应的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中。因此,叶绿体的类囊体堆叠成基粒,可增大色素和酶附着面积,有利于光反应进行,D 正确。故选 C。【点睛】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0C【解析】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相关神经中枢参加,故 A 错。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只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味觉而没有作出反应,故不属于反射,B 错。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如加强神经元之间新的的突触联系,以形成条件反射,故 C 正确。铃声原本不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射活动的发生,但喂食和铃声反复结合刺激后却形成了这种反射活动,说明此过程中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构成了新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故 D 错。【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21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刺激强度从 S1 增加到 S4 过程中,神经细胞膜电位没有发生变化;S5 增强到 S8 过程中,神经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且膜电位变化并没有随着刺激的增强而增强。【详解】由图中曲线可知,刺激强度在 S1S4 期间,神经细胞膜电位没有发生变化,A 正确;在 S5S8 时期,神经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大量钠离子内流,B 正确;由图中曲线可知,刺激强度低时,神经细胞膜电位没有发生变化;当刺激强度达到 S5 时,神经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说明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C 正确;刺激强度达到 S5 以后,虽然刺激强度不断增强,但动作电位的强度不会增强,D 错误。故选 D。【点睛】结合题图分析刺激强度与膜动作电位强度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2C【解析】【分析】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 K+有通透性,造成 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膜内阳离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