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实验设计(4学时).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312083 上传时间:2020-01-25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2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准实验设计(4学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准实验设计(4学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准实验设计(4学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准实验设计 一 效度问题 841 准实验研究是指一个实验运用原始群体 保持原样的组 而不是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 所以 其分组表示中必须去掉R 因为它对实验条件要求相对较低 且比较符合学校的实际 所以常被一线研究者采用 2 对于准实验来说 它没有做到随机的挑选或组合 因此存在着被试挑选的偏差损害实验结果的可推广性的可能 在一线教育科研实践中 人们为了有个好效果通常怎样做 集中高才生和优秀教师于实验班 这样做对实验有利还是有弊 有弊 为什么 降低了实验效度 3 避免方法 为了实验的可推广性 必须在同一的逻辑基础上对试验组的典型性加以论证 出于对内在效度的考虑 研究者必须尽力证实两个试验组间对等的程度 这需要对与所研究的变量有关的特征或变量加以认真考虑 当考虑到准实验研究的效度问题时 应该对它的缺陷有清楚的认识 并对实验组间的对等性进行确定 同时在逻辑的基础上对其可能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加以论证 就准实验设计来说 对其结果效度的可信性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证实验组间在相关变量或特征上的相似点 相似性 二 仅施后测 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此类设计的优点是什么 省力 易行 常为中小学采用 缺点是效度不高 2 为什么是非对等的 因为没有进行随机等组化处理 用符号怎样表示 书上的符号有错吗 为什么 X2应去掉 因为G2是控制组 没有实验因子 3 用符号表示非对等多组仅施后测设计 假如运用两次或多次实验处理而没有对控制组进行实验处理 那么这种设计就可以称作非对等多组仅施后测设计 符号设计见85 86页 注意列的对应性 非对等控制组仅施后测设计包含与实验处理次数一样多的实验组 再加上一个控制组 K 1 4 结合例6 1讲87页的多组仅施后测实验的设计 分析这种设计的缺陷 任何实验的效度依赖于特定的实验条件 采用非对等控制组仅施后测设计的实验效度一般是较低的 获得可以提供有关各试验组相似程度这样的现成资料 否则不应该采用这种实验设计 5 以上解释教育科研结果的复杂性 干扰性导致了当前教育科研大假的必要性 而其中最为有效的做法是将教育科研的实效性与教师利益直接挂钩 包教到班 到学科和教师个人 三 前测 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87 1 让学生写出前测 后测控制组设计 书68页 引导学生推导 非对等 设计 抓住 非对等 的关键是去掉 R 2 举例6 2说明该种设计的操作方法 对不同结果的3种解释 分析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干扰因素 教师经验的差异 学校环境差异等 调整设计的措施 均匀分配教师 经济条件相同的学校分别执行一种方案 四 时间系列设计1 时间系列设计的使用条件是什么 对一段时间自然地周期性的产生影响的实验因子进行测试 反复测量 在中间随机插入实验因子是 路遥知马力 在科研中的具体体现 这种设计的特征是什么 可能的结果模式有很多 2 让学生根据 单组时间系列设计 的定义 对准实验时间系列设计进行变形设计出单组时间系列设计 对比变形前后说说 单组时间系列设计 的内在效度是高于还是低于准实验时间系列设计 如果低于前者 思考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 多组时间系列设计 3 让学生回忆坐标的定位和图象的描述知识 强调设计结构横线就是横坐标 观测数值就是纵坐标 先根据观测数据在坐标上标出各点 然后连成线 就是 一行 的变化曲线 对比实验区间与控制区间 再对比其他曲线 就可以作出解释 引导学生描述书91页的图 6 3板书 坐标图 横坐标表示 观测次数 从坐标表示测得结果的数据 即因变量的量度 抽学生说出实验处理关键点 对比说明三根线的变化状态 90页末尾 启发学生思考呈现三种状态的内在原因 思考可能的干扰因素 91页 4 教师讲述例6 3 让学生用符号表示设计图 再用坐标描述效果图 书91末 92顶 五 多组时间系列设计 引入 既然单组设计降低了内在效度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内在效度 增加控制组 形成多组时间系列设计 让学生复习78页的符号设计 推导出这里的设计符号图 教师简介这种设计的结构特征并说说其实际用途 1 结构特征见93页方框内容 两个或以上的被试组 至少一个实验组 其中一个控制组 2 主要用于排除成熟 意外如测试水平变化等干扰 以便于测试出长效或迟后影响之用 3 其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取决于各组间的相似性 结合例6 4讲解多组时间系列的设计与实验结果的解释 特别注意O3与同列数据的比较 板书 书93页6 4的设计图 时间系列设计的变形 1 多次随机插入X 连续插入X 让学生观察其区别 六 单个被试设计 引言 请同学们想象将单组时间系列设计应用到个人身上 会形成什么样的设计呀 1 单个被试设计适用的条件 95页1 2段 特征 反复观测 仅有一个变量改变 基线的定义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基线的理解 常况下若干次观察得到的相对稳定的变化情况 单个被试设计在效度上有何特殊性 96页第3段 要考虑对实验观测数据结果的其他解释 A B设计 符号表示的含义 A 基线条件 B 实验处理条件 1 实验实施的基本条件 在基线条件下观测单个被试 直到因变量趋于稳定才引入实验处理 且TA TB 2 符号表示 基线条件O1 OK 实验处理 起始点是在OK基础上增加一次 即OK 1 终点 因TA TB 推导出是O1 OK的重复 所以是上一终点OK再加上一个OK 即O2K 于是 可以设计出96页末尾的符号图 3 结合例6 5讲解A B设计的具体应用 因为K 8 TA TB 4周 所以O1 OK直接表示为 O1 O8 OK 1 O2K直接表示为 O9 O16 描绘出坐标和曲线图 见97页图6 6 4 解释例6 5的实验结果 书97 98页 作业 设计一个测试某家长辅导子女5周见效的学法辅导影响图 七 单个被试设计 导入 A B各代表什么 推测这种设计的结构这样 增加A的目的是干什么 增强内在效度 A B A设计 98页 1 观察A B A设计 中间才是采取实验处理的部分 后面又取消实验处理 2 分析例6的结果 1 条件TA TB TA 教师期望破坏性高还是低 低 观察99页的图 分析实验效果是短期的还是长期 短期 3 教师指着图解释模式1 2的现象 A B A B设计 99页 板书 图6 7 1 其本质是什么 是 A B 的重复的两次循环 这种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增强实验的内在效度 每一次循环都是以上次终点为起点K 1 2K 1 3K 1 终点为K 2K 3K 4K 且TA TB 2 结合案例6 7和图表6 9进行解释 1 比较时注意以竖线分组 每组内部的观察数据是否相等 相等是水平线 不等是曲线 然后主要是比较区间和组间的差异 2 将观察数据点在坐标上连成曲线图 更方便判断 3 让学生绘出模式1的曲线图 教师加以解释 4 根据图6 9 引导学生解释实验情况 板书 模式1的曲线图 八 多重基线设计 假如要对一个人进行多方面的实验处理和检测又该怎样设计呢 我们可以将多组时间系列设计应用起来 将 多组 看成一个人的 多方面 这样就可以对单个人的多方面进行分解设计 这便是多重基线设计 1 主要适合对象 适用于那些实验处理开始后就不宜再撤除的研究 研究多种影响发生在同一个体身上的不同情况 同一种实验方法在个体不同方面的作用差异等 往往在设计对实验影响效度需要作深入分析时采用 2 多重基线设计的行为交叉 1 一个被试 在同一情景中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行为表现受到观测 2 各类基线稳定后 才将实验处理运用到一类行为中 3 保持一段时间后再将实验处理应用到第二类行为 依次类推 3 多重基线设计的两类情形 1 被试交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被试 依次以一定时间间隔 独立参加实验 比如 对两名学生实施科利华 光碟 软件教学 先测试这两名学生某一阶段 5周 的学习成绩5次 再用该软件教一名学生 经过一段 5周 时间后 才用在第二个学生身上 通过对比分析解释实验效果 2 情景交叉 同一被试 同一行为 情景不同 比如对同一学生在家庭辅导中无人监督的条件下实施科利华软件教学 5周 之后改为在家长监督情景下实施科利华软件教学 比较其实验成效的差异 进行解释 4 结合案例6 8 同一被试 同样是学习行为 应用到不同学科的情景当中 和图6 10讲解多重基线设计的描述及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1 学生阅读例子识别图6 10 2 阅读例6 8我们知道实验处理因子有多少 3个 他们是阅读 数学 社会科学的个别化教学 3 观察图6 10 其基线条件的周期是多少 2周 每个周期内观测次数多少 4次 三个实验因子依次介入的基线周期是阅读1 数学2 社会科学3 由此推知其基线的测试次数分别是 周期 4 4 8 12 实验结果观测次数 整个次数 基线次数 整个周期 基数周期 4 所以分别为阅读 4 1 4 12次 数学 4 2 4 8 社会科学 4 3 4 4次 4 由此即可以推导出图6 10 5 将各个实验因子的基线数据与实验数据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即可直接对实验结果作出解释 6 让学生解释图6 11的实验结果 四 思考 设计一下你做英语家庭教师时 在听力 阅读 作文三个方面所采取的个别教学影响差异分析 九 行动研究与准实验研究 当时我们把它定义为由地方教育工作者进行的研究 而没有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可运用各种定量的或定性的研究方法 当行动研究涉及到实验时 它在性质上更接近准实验研究 教师 顾问 管理人员很少有随机地选择和安排被试以便进行实验处理的机会 更多的情况是 作为行动研究被试的学生已分到班中 或者学生作为研究被试是因为他们具有研究所需要的特征而不需要进行随机组合 行动研究与准实验研究的关系 因为行动研究经常用于原始群体和个人 如果在研究中涉及到实验处理 这样的研究往往是准实验研究 大量的行动研究都是准实验研究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单个被试研究设计 它是本章中其他研究设计的修改和延伸 单个被试设计对中小学的顾问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因为他们主要是同单一的个体进行接触 教师们旨在帮助个别学生的矫正教学和改进教学 也可以运用单个被试设计 当一个或多个教师对一个或多个班级进行教学法实验时 更多使用的设计类型是准实验设计中的仅施后测设计或前测 后测实验设计 总结 准实验设计要强调小组间的相似形 单个设计需要反复观测 准实验研究在行动研究中相当有用 思考 作为一名中学学科教师 怎样开展富有针对性的行动研究 怎样进行有实际意义的实验假设和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