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核心素养在试题中落地生根

上传人:焦** 文档编号:528741 上传时间:2019-03-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让核心素养在试题中落地生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如何让核心素养在试题中落地生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如何让核心素养在试题中落地生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让核心素养在试题中落地生根以一道改革开放试题的命制为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简称核心素养),是当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词,“核心素养” 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随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历史老师们展开了热火朝天的探讨研究。目前主要聚焦于概念解读和课堂教学落实,如何在命制试题中彰显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对较少。即便有关注到的,也大多停留于前三项核心素养,很少谈及如何在试题命制中落实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之所以如此,一是命题本身牵制因素较多,不易落实;二则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考查相对比较直接明了,而后两项核心素养较难有效考查。尤其是家国情怀,在纸笔考试的形式中,容易落入泛泛而谈的窠臼。基于此,笔者在一道有关改革开放的试题命制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尝试。一、试题设计说明改革开放是历史教学的绝对主干内容和长效热点,尤其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大背景下,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探究价值。有关改革开放的试题,可谓数不胜数,但大多围绕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展开,了无新意,更谈不上有什么层次和深度。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些试题背后所反映的是当前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对改革开放的片面化认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材很少提及改革开放的困难(基本上只是在开始时提到“两个凡是”的阻碍),另一方面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尖锐斗争的了解。四十来年的改革开放固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并非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辉煌背后隐含着无限艰辛。因此,当我们满怀信心地站在新的起点时,也有必要不时回味回味个中的艰辛。强调回顾历史,绝非只是简单的“忆苦思甜”,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正视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激烈斗争,既是对历史本真的回归,更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今日大好局面来之不易,珍惜现在,放眼未来,有助于达成对当下深化改革的共识。命题如作文,当以立意为核心。考试固然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但正如“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 的道理一样,考查知识固然是考试的需要,但考试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考查知识,更重要的是借助所考查的知识表达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实现一定的思路引领,而这些恰恰与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两大核心素养密切相关。基于上述考虑,笔者选取农村改革的曲折进程为切入口,意在引导学生感受改革的艰辛与不易,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步入“深水区”的改革的艰辛复杂。试题设计如下:自古改革功难成,中国的改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来之不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8 分)材料一:1978 年新华社记者沈祖润等到安徽的定远、凤阳、嘉山去采访,看到的情况使他们心酸:凤阳县前五生产队,10 户人家有户没有大门,户没有桌子,68 人中有 40 多人没有棉裤。当过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史成德,7 个孩子,10 口人,只有 3 只缺口碗据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的统计,1978 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平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 74.67 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低于 50 元。有 1.12 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1.9 亿人每天能挣一角三分钱,有 2.7 亿人每天能挣一角四分钱。相当多的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仅挣不到钱,还倒欠生产队的钱。陈大斌饥饿引发的变革材料二:1978 年 12 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粮食生产获得空前丰收。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的同时,也开始试行包产到组。人民版必修二教材材料三:1979 年 3 月 15 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发表了一篇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文章,明确提出要继续稳定地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不能从“队为基础”退回去,搞“分田到组”、“ 包产到组”。已经发现“分田到组”,“ 包产到组”的地方,应坚决纠正错误作法。马立成交锋三十年材料四:1980 年 2 月邓小平和胡耀邦明确表示:中央不反对包产到户我们不要把包产到户同单干混为一谈,即使是单干,也不能把它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不要一提到单干就认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说单干就等于走资本主义道路,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单干户,也就是个体所有制农民,已不同于旧社会的小农经济,它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密切联系着的,他本身没有剥削,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发展到资本主义。不要自己吓自己。吴象胡耀邦与万里在农村改革中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农村极度贫困的政治、经济原因。(4 分)面对困境,中共中央如何应对?(4 分)(2)材料三中 人民日报 刊载的文章是否与材料二中的做法相矛盾?为什么?(6 分)(3)材料四中邓小平和胡耀邦的观点是什么?与材料三中人民日报刊载的文章是否一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央是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的。(8 分)(4)从农村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迪。(6 分)参考答案:(1)政治: “文革”极“左”错误的严重冲击;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压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 分) 应对: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亦可回答改革开放相关具体措施)。(4 分)(2)矛盾。材料二中“包产到组”和“包产到户”等形式是农村改革起步之初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措施, 而人民日报刊载的文章则否定了上述做法。(6 分)(3)观点:包产到户不是分单干,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不一致;推进措施:1980 年 9 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包产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 和资本主义的观念,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 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包产到户” 和“ 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人民公社体制也随之在全国逐步废除。(8 分)(4)改革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阻力,并非一帆风顺;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改革需要上下合力、共同推进;改革需要勇于创新。(答出三点即可)(6 分)二、解题思路分析本题试用于本校学生测试之后,所反映出的最大问题是学生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思维定势,主要表现为对人民日报刊载文章的盲目相信。许多学生在试卷讲评时纷纷质疑:1979 年 3 月 15 日的人民日报,已经进入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了,又怎会刊载反对改革的文章呢?正因如此,许多学生即便感觉到材料三中人民日报刊载的文章与材料二中的做法有些矛盾,却不敢下笔,反而挖空心思辩解两者不矛盾。于是,将近一半学生第(2)小题与第( 3)小题的中间一问 “与材料三中人民日报刊载的文章是否一致?”总计 8 分全军覆没。可以说,对人民日报刊载文章盲目相信的背后,所隐藏的正是对改革开放曲折艰辛的无知,也折射了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两大核心素养的缺失。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换言之,具备历史解释的素养,就应该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岂能盲目相信人民日报刊载的文章?通过自己的整理辨析,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并揭示其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如此“解释”历史,才能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个生长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青少年,学习和探究历史时如果具有价值关怀,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又怎会对改革开放的曲折艰辛毫无所知?一道看似简单的题目,却极大地暴露了学生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两大核心素养的严重缺失。令人担忧的是,对于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老师理应在教学中有所渗透,学生应该并不陌生,不少人甚至可以讲得头头是道。可问题是,一具体到试题里,就立马露陷了。哪里跌倒当然就要从哪里爬起来,但爬起来绝不是靠一遍又一遍地强调所能解决的,通过试题的惨痛“教训”,或许不失为一个有益的选择。最后,从解题技巧层面来说,审题时必须注意题头的提示。倘若能够从“自古改革功难成,中国的改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来之不易” 这句话中领会命题意图,就不难客观地认识改革开放的曲折历程,并以之审视改革的进程,再辅之以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解题便会比较顺畅。其实,对于非选择题而言,很多时候题头的寥寥数语往往正是题眼所在,蕴藏着题目的立意(即命题者的意图)。抓住题眼,就等于正确把握住了题目的大方向,解题过程自然就八九不离十了。但是很多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至关重要的关键点,看都不看就直奔下面的材料和问题而去,结果自然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