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节优秀征文6篇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524472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八节优秀征文6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三八节优秀征文6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三八节优秀征文6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八节优秀征文 6 篇【篇一】家中有女方为安。即使在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社会,女性仍被赋予了很多的功能:侍奉公婆、和睦夫妻、生儿育女,处理各样的家务琐事等等。虽然她们不需要像男人那样去狩猎、上战场、做顶梁柱,但女人的温良贤淑、知书达理却对一个家庭甚至家族的良好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从普通的家务中解放出来,她们对人生的选择更为多元,很多成为职业女性,拥有了独立的经济地位,这对女性来说是一件好事,对社会来说,也是好事。她们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既履行家庭义务又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家庭是温馨的港湾,是心灵的栖息地,事业是一个人能够获得社会地位、获得认可和尊重的重要基石。女性如果能够把握其中的平衡,也就把握了自己的人生。有一篇文章女人的好日子说得很有道理,“这世上,不是只有钱或者只有爱,当你真真明白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你才会去懂得什么样的人最适合你,去选择你最适合的那种生活,去平衡你想要的生活而好日子,也不是好端端在那儿等着,选择了以后,便是看你自己的本事。而女人最大的本事,我想只有两个字,叫做平衡。”女性应该有一颗热爱事业的心。诚然,在现代生活压力下,很多女性是不得已为减轻家庭负担而出去工作。但是,女性工作绝不仅仅是为了简单赚钱,它更是为女性赢得一个独立的社会身份,能赢得丈夫的尊重爱戴、成为子女的榜样、获得社会的认可,拥有一份可以不为外人左右、可以主宰自己的经济收入。所以,作为女人,不能因为嫁了一个有钱人或者是父母有钱而放弃对事业的追求,要明白,经济独立,思想才能独立,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努力工作,才能为自己和家人带来更为可靠和长久的保障。女性应该有一颗热爱家庭的心。事业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忽略了家庭建设。首先处理好婆媳关系,自古婆媳关系最难相处,明明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却要喊一声妈,两个女人共同爱一个男人,关系却不像夫妻那样亲密、又多了普通朋友那种约束,自然在利益方面会出现一些冲突。但倘若想明白换位思考,没有她就没有你的丈夫,她也只是站在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如果有儿子可能也会这样,既然你爱你的丈夫,婆婆也肯定不是坏人,很多问题就不会太较真了。对老人多一份谅解包容,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对处理好夫妻关系也是大有好处。其次,要爱重自己的丈夫。家庭中,夫妻关系永远是第一位的。正所谓“妻贤夫祸少”,要做好贤内助,更要做好“廉内助”,要支持丈夫的事业,激励丈夫努力工作,同时也要多吹枕边风,提醒丈夫不能为小利小益迷失自己,走正路、走长远路。需要提醒的是,女性爱重丈夫不能处处过于“以丈夫为中心”,过度依赖丈夫而失去自我,要保持独立的思想,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要主动提出,要明白,夫妻关系是在为彼此付出、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中建立起来的。第三就是要教育好子女。无论是“岳飞刺字”、“孟母三迁”都体现了女性在教育子女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训练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无论工作多忙,都不能忘了陪伴子女、教育子女的重要意义,从长远来看,这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培育人才。作为孩子的母亲,要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承担起责任。女性应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热爱生活的女性,会看起来更有活力、更有光晕、更富魅力。毕淑敏有一篇文章叫我所喜爱的女性,其中写道:“我喜欢爱花的女性。不喜欢花的女性,她的心多半已化为寸草不生的黑戈壁。”“我喜欢爱读书的女人。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女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是呀,一个热爱生活的女性,应该有自己的朋友、有属于自己的书香世界,有一颗明辨是非的心,会把生活打理得有滋有味。正如在文章结尾中所说:“知道谢每一粒种子每一缕清风,也知道要早起播种和御风而行。”这样的女性,必定会为家人和周围的朋友带来长久的欢喜和安宁。【篇二】听说,幸福是有密码的,破解了密码,就能长久快乐下去。我想,我们家的幸福密码应该早都破解了吧?是什么呢?于是,我去问父母,他们笑着告诉了我:密码一:知足常乐父母都是爱笑的人,从年轻到年老,他们的容颜越发沧桑,他们的皮肤变得暗淡,他们的乌发渐渐被“银丝”取代,但有一样东西始终不曾改变,那就是他们脸上的笑容。他们常说:“咱们家不富裕,但也从不缺吃少喝,你们三个从小没受过任何委屈,别人家孩子有的你们也都有,还顺顺利利把你们从小供到大学毕业,现在也都上班了,多好哇!”父母也常说:“咱不跟别人比,咱只要自己觉得过得好就行,人比人气死人,什么时候都要知足”每次说完,爬满皱纹的脸上都是幸福的笑容。那一刻,我懂得了“知足常乐”的真正含义。对父母来说,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平平安安;老人安康,孩子一路顺顺当当,这,就是幸福。“知足常乐”,他们给这个词作了最好的诠释。密码二:平淡是真像大多数老一辈人一样,父母是经人介绍认识的,没见几次面就结婚了,但一辈子互敬互爱,相互扶持,幸福美满。父母相识的前一年,奶奶去世了。那时的爸爸像一下子没了主心骨,整个人萎靡不振,吃饭不香睡觉也不安稳,还因此落了个胃病。后经人介绍认识了妈妈,几次见面给彼此及家人都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临近年关,外婆做主:“你们结婚吧。”理由就是:“他才没了妈妈,过年家里难免觉得荒凉,你嫁过去了还能给他们好好做顿年夜饭,添添喜气儿。”就这样,父母结婚了。初嫁为人妇,母亲很多东西都不会,因为不曾做过。厨艺、家务、针线活、农活 一样一样边学边做。凭着好强不服输的精神头,没多久,母亲已轻松掌握多种技能,拿手好菜信手拈来,家里收拾的整洁干净,下地干活也不输男人。为了养好父亲的胃,母亲学会了多种面点多样菜式,每天变着花样来做,最终不负众望,老爸再也没有了胃病的烦扰,而有了百毒不侵的“钢铁胃”,吃嘛嘛香。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日里,父亲主外,母亲主内;大事小事有商有量,大风小浪共同对抗。一个主心骨,一个贤内助,他们把各自的角色扮演到最佳状态,把我们的家庭大剧场演绎的有声有色,为我们撑起了一片晴天。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有的只是平平淡淡的生活琐碎。父亲大大咧咧,母亲谨小慎微;父亲幽默,母亲认真。性格不同,但一路走来,父亲理解母亲,母亲依赖父亲,两个人互相扶持,互相牵挂,携手度过了几十年的幸福婚姻。“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每每唱起这首歌,眼前涌现的总是父母亲的面孔密码三:百善孝为先爷爷脾气怪,不爱带小孩,在曾经那段艰难的日子也没给父母提供多少帮助。我们出生之后,家庭负担越来越重,爸爸不得已必须外出务工,家里家外的担子全压在了妈妈肩上,家务样样得自己干,农活也要亲力亲为,还得照顾三个孩子,很难想象,她一米五的身高,瘦瘦小小的肩膀,是怎样撑起了这些,还把一切打理的井井有条;当然,也经受了很多困难和委屈,尤其是孩子生病时候的无助。他们在最需要爷爷帮助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得到。提起这些,妈妈总会心酸到流泪,但他们却都不曾埋怨过爷爷一句,依然把他的生活起居照顾的无微不至。天冷了,换被褥、添衣服;天热了,换凉席、买风扇;买了好吃的,先给爷爷送在我印象中,似乎所有的事情,他们都是第一个想到爷爷。他们总说:“老人永远都是最大的;不管怎样,我们都得对得起自己的心。”爷爷活到 89 岁高龄,离世时很安详,爸妈一句话让所有人潸然泪下:“以后,想端饭都不知道给谁端了”“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愿每一位子女,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密码四:艺术的爱宠爱,但不溺爱,这是父母爱我们的方式。从小到大,他们倾尽所能,给予了我们他们能给的最好的一切。他们记得我们所有的喜恶,他们记得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他们洞察到我们每一个小心思,又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帮我们实现,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只要我们在,哪怕你们活到 100 岁也还是孩子”年关,他们忙着准备年货。老爸突然说:“闺女说要吃我做的麻花,我先做完麻花咱再忙别的”“恩?麻花?老爸你会做?”“对啊,上次你回来时候我正要学,你说等再回来了让我给你做。”上次?有这事?老公出差,我又生病,老妈在家待不住了,恨不得立马过来照顾我。来了之后才知道,她因为腰疼和颈椎突出,正在家扎针做理疗,电话里听我咳嗽的厉害,担心我一个人在家不行,疗程没做完就赶过来了在这待的一个月时间里,每天算准了时间,既保证我按时起床上班,又保证我吃到温度正好的早餐;上班时候,包包里总会多出一些我喜欢的小零食;下班回家,桌上总有给我洗好的红枣或水果宠归宠,但从不过分溺爱。该担的责任,他们会给我们讲过道理之后,毫不留情地让我们承担;该做的选择,他们会帮我们分析完所有的利弊之后,毫不犹豫地走开;该放手的时候,他们会设想好所有的困难与对策,毫不留恋地放我们去做。他们从不多言,但却用实际行动教育我们:“要言出必行,答应的事情再难都要做到。”他们教育我们:“吃亏是福,凡事不要斤斤计较。”他们教育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他们教育我们:“凡事要多想好的方面,要多笑。”他们教育我们:“要勇敢,要自信,要乐观,要坚强。”他们给了我们尊重,给了我们自由,给了我们平等,给了我们肯定。他们,给了我们最好的一切。【篇三】周末,无须梳头,无须整装,一切都变得清闲、慵懒起来。我不喜欢城市的灯红酒绿,这种繁华似乎过于喧嚣,容易令人在狂热的夜生活中迷失自我。在这偏远的小乡镇,一呆就是二十多年,我已习惯了这里独有的宁静和清新。而这种环境正好适合读书和写作。工作之余静赏红尘美景,呼吸没有烟尘的清新空气,品品茶,听听音乐,抑或捧起心爱的书本,进入自由的阅读状态,累了,放下书本,静立窗前,看鸟儿自由翻飞,天边云卷云舒,这对于我来说是再惬意不过的事情。想着今晚又可以好好独自享受这美好而又宁静的夜,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舒畅。晚饭过后带上一本书漫步于校外丛林,一边赏景,一边对生活作一下理性的思考。现在已经是阳春三月天,然而我竟忽略了。暖暖的夕阳余晖穿透了整个身体,一直暖到心脏的最深处,我想这就是一种温暖的心情。望着远处的田野,似乎有新的生命在萌动,春的气息已扑面而来。生命如此的神奇,而我却差点忽略了这个季节,然而生命却不会因为人们的不关注而停止不前。它们在走,不管是什么样的环境,不管有没有雨,有没有风,一直在顽强的生存。想到自己,有时因为工作、生活的不顺心,而心生抱怨,止步不前,在这些不息的生命面前,我有些汗颜!我想,无论今后我生命的天空如何阴晴变幻,我都要心向远方,迎着太阳,沐着风,和这一个个不屈的生命结伴而行,让自己的生命里永远都有一抹真正属于自己的不败的绿色。真是有春天的地方,就有希望啊!走累了,坐下来,看着不远处因采矿而日渐裸露的荒山,听着那阵阵揪心、刺耳的机器轰鸣声(这也许是这块净土中唯一一处最败的风景,最不和谐的声音),我想。为了眼前一时的蝇头小利,而牺牲后世子孙几代人的幸福,这鼓胀的钱包里真的能盛满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每每想起曾经有这么一天,一个学生拿着作文本,笑得一脸灿烂,用溢满童真快乐的语调对其他的同学说:“这是老师批的!”因为,他的作文被我用红笔描了许多“”,且得了“”分外加“优”。这时,我的心里湿漉漉的,我想那就是幸福感吧。一个红对勾,一朵手折的小红花也许就能让一个孩子拥有了全世界。推己及人,我想如果换做我们什么事情都能够简单些,或许幸福来的就更容易些吧。想到这二十几年,生活虽然比较清贫、寂寞,但生活在孩子的那种透明的世界里,没有孰是孰非的面红耳赤的争论,没有明争暗斗的尔虞我诈只有雨打芭蕉的清静,我亦感到幸福与满足。细细的品来,繁华三千,富贵也好,贫穷也罢,只不过是一场过眼烟云。在教育的这块晴空里,无风无云无雨,抛开世间繁华,抛开烦恼怨叹,只有自己一颗纯净的心,简单从容,就像这水滴成弦,须用简单、毫无利欲之心才能聆听成是美妙的乐音!阳春三月天,也有让我始料不及的时候,刚才还暖阳斜照,一会儿就下起了雨,虽小树林离校不远,我疾步回走,但还是受到了雨的眷顾。不知怎的,我非但不懊恼,反而一身清爽。这一刻,我嗅到了雨袭烟尘的芳香,似乎也看到了被雨水洗礼后的更蓝的天,更绿的叶,更美的虹,更蓬勃的生命,更纯净、透明的世界!人生又何其不是如此,在历经了世俗尘埃的沾染之后,如能去掉浮华和贪念,对生活不寄予过多、过高的奢求,最终能得到良知和道德的净化,又何愁我们的生活不简单、不充实,人生的天空不亮丽、不精彩!回房后,随意地翻看手中的意林,任思绪一如草原上的野马自由驰骋。突然有这样一段文字映入眼帘:“小时侯,幸福是一件东西,拥有就幸福;长大后,幸福是一个目标,达到就幸福;成熟后,发现幸福原来是一种心态,领悟就幸福。”我虽不敢妄自定义幸福究竟是什么,但是我却知道平和、健康、良好的心态是滋生幸福的沃土,得到它其实也很简单。聆听自然、感受生活,你就能得到幸福!甘清贫、寂寞,怀揣纯真,平淡从容地工作,你就能得到幸福!抛却过高的物欲,懂得感恩,积极、有爱地生活,你就能得到幸福!沧海之大,生命如沧海一粟。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而这一生谁又会不想幸福地度过呢?在这空气日益污浊,物欲日益横流,幸福指数日益下滑的今天,人们的眼睛开始迷乱,有许多曾经美好的东西日渐同化甚至是遗失。但此时,虽注定今生必将与清贫结伴,与寂寞为伍,青春只能在三尺讲台上挥洒的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擦亮眼睛,不触碰道德的底线,不放逐欲念的恶魔,方能守住清贫,守住纯真,守住希望,守住心底的纯净和良知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得到并守住属于我们的幸福。【篇四】遇上茶不是偶然,是因家人与朋友,总认为我与之很相配。于是乎,遇到好茶或包装精美的茶都会想到我,认为只有我才更能品出茶的味道。其实不然。我与茶之间,只能算是若即若离,并没让茶走入心,也没让心走至茶。即便如此,这其间的缕缕情丝,总是相互缠绕,在梦里,在心里,在我的手指之间,亦或在我的诗词里。不知是茶蕴养了我的诗情,还是我的诗词赋予了茶之情愫,就像刚刚萌发的爱情,带着莫大的神往,焦灼的渴盼,还混杂着淡淡地思念。茶是有感情的,与其说彼此心仪,倒不如说是彼此尊敬,就像一对情侣,或是一双姐妹。从茶事到人事,从茶道与人道,往往就在简单的过程之中,不必将其复杂化,或引申到其他层面。但对于一个刚刚与茶萌生感情的女人来说,却不能将其真正的简单化,她更渴望在选茶时拓展一下思维,在品茶时滋生一些情绪,于是,整个茶事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即使是一个人,也要摆上几个小碟子,里面放上自己喜欢吃的零食,一边品茶,一边享受美味。女人喝茶是很讲究环境的,在茶台边缘摆放一只花瓶,插上一只玫瑰,再打开音响,放上一段轻音乐,一切准备就绪,才会安坐下来,认认真真的料理茶事。女人爱茶亦爱茶器。比如说漂亮的陶炉,漂亮的茶壶,漂亮的茶杯,不管是颜色和品相都是用心挑选来的。女人的茶器是很有讲究的,什么茶需要温煮,什么茶需要干泡,那是不能随意的,而是要根据茶的特性来选择的。女人认为只有这样,遵循历史规律,才能让每一道茶都发挥到极致。比如白茶,我是最喜欢用白瓷扣碗,其中温壶热杯、巡城点兵的技法,是十分惬意和享受的。对于红茶,我一般都是用玻璃器具,因为红茶茶汤的颜色特别好看,好比那淡淡的云霞,赋予你生气,给予你思考。红茶我一般都是在上午喝,总是会盛出一碗倒入牛奶中,放在文火上慢慢的煮,红茶煮出来的奶茶,茶味浓郁,奶味甘甜,绝对是上好的饮品。在红、绿、白、青、黑五种茶中,我最喜欢的是普洱了,所以,对于煮茶,更是用尽了心思。过去只是用一只养生壶去煮,近日与南方一位茶友交流,方得知普洱和黑茶最好用陶瓷器皿来煮,于是从淘宝搜来颜值比较高、价格比较合理的宝贝,开始迫不及待的学习煮茶新技术,享受新茶器带来的不一样的感觉。茶有美器犹如美人在侧也。即便是同一款茶器,不同女人使用时会散发出不同的感觉和味道,所以,在茶文化比较深厚的地方,很多人认为茶器与主人之间是有心灵感应的,是可以相濡以沫,相融互通的。女人理茶,漂亮的茶杯、漂亮的杯托是不可缺少的,虽然杯托是可有可无之物,但在女人的感觉中,杯子是花,杯托是叶,相互映衬,才会完美。女人爱茶器,不只是因它漂亮的外表,更因它能体现身份和品味。情趣不同,器皿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富者雍容,儒者文艺。茶器对我来说,更是爱上就不想错过,因此我的茶器有点小多,办公室、家、乡下的老宅都有备份,不管身居何处,随时可以品茗说道,禅定清心。对于茶,虽然我极其投入,但依然还是个茶雏。在探究茶源、茶文化、茶艺、茶道之时,更喜欢动手实践。料理茶事的过程,是心至茶的过程,也是茶入心的过程。从茶事到人事,是人赋予了茶一些思想和情感,让茶变得富有生命并鲜活的绽放。而茶在绽放生命的同时,也将其全部能量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温润六腑,温暖人心。茶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它需要懂茶的人赋予生命,更需要爱茶的人赋予情感。茶如女人,越品越有味道。女人如茶,需时时倾心,方可获得芳心。爱上茶,不是偶遇,是前生的因缘、来生的相许,三生三世,你若不离,我定不弃!【篇五】姑姑的一生,似乎都是靠抓阄度过的,每一次抓阄,都如同命运的一个拐点,把姑姑带到不同的命运漩涡中去。听爸爸说,姑姑七岁那年,爷爷去山里给生产队伐木被砸伤了腿,从此不能再劳动,家里的重担也全都重重的压在奶奶一个人的肩上。当时姑姑七岁,父亲五岁,我的小姑姑刚刚三岁,祖母咬紧牙关,一边照顾爷爷,带着三个孩子艰难地度日。左邻右舍也时不时的帮忙,可是那时候家家都很穷,邻居们连自己的孩子都勉强养活,何况是邻居家的孩子呢。一转眼,姑姑八岁了,村里的孩子陆陆续续的上学了,姑姑每天拾柴火回来,都路过学校门口,她无数次偷偷的往里面看,希望能看到老师讲课的样子,看到村里孩子拿的课本是什么样的尽管姑姑从来不说,但是奶奶还是知道了姑姑的心思。她说,咱家现在这种情况,如果你去上学,就没人帮我挣工分,那样弟弟妹妹就要挨饿,再说小姑姑也快到上学的年龄了姑姑点点头,从那天开始,每次路过拾柴火回来,她都绕道村后面的小路回家,再也不路过学校了。第二年,爸爸也到了上学的年龄,按照村里的规矩,大孩子上学是可以带一个弟弟妹妹的,九月份开学前,村里来了一位老红军,据说他在抗战时曾经得到过奶奶的帮助,现在看到奶奶困难,想帮个忙。奶奶说:“别的都好过,就是孩子想上学”老红军答应了奶奶的请求,但是因为他也很困难,所以只能资助一个孩子去上学,另一个孩子要留在家里帮忙干农活。奶奶说,那段时间姑姑走路都带着风,她每天都畅想着,自己可以去学校上学了。村里的小学开学前一天,奶奶做了三个纸团,上面分别写着上学和不上学,让他们兄妹三人抓阄,姑姑当时脸一下子就白了,她的泪水在眼里打转,她说:“我是老大,我先抓!”说完,用颤抖的手抓起一个纸团,打开看了一眼,说:“我的是不上学,娘,让大弟带小妹去上学吧。说完,把桌上的纸团都抓起来扔到了炕下的灶里。”纸团忽的一下子燃着了,照得姑姑的脸愈发的白,但这种白很快就被弟弟妹妹能上学的欢呼声淹没了,再也没有人注意到。没学上的姑姑更勤快了,她白天跟着奶奶去生产队挣工分,晚上回来跟着爸爸和小姑姑一起学习,姑姑特别聪明,每次爸爸回来的考试题她都能答对,奶奶常常遗憾地说:“大丫要是上学,就肯定能出息。”小学毕业后,爸爸去了公社的初中上学,姑姑不放心,每天都去村口的路边等着接他。小姑姑因为是女娃,小学毕业也不上学了,跟着奶奶干活挣工分。爸爸上初二那年,在病榻上多年的爷爷去世了,因为爷爷是工伤,所以可以有一个人顶替去供销社上班,那时候供销社的售货员可是个人人羡慕的职业,爸爸听说了,不想上学,他也急着上班好改善家里的生活。奶奶又做了三个阄,说:“咱谁也别争,还是抓阄,抓到谁谁就去上班。”这次,姑姑让小姑姑先抓,小姑姑刚抓起一个纸团,姑姑就抢过来看了一眼,说:“三妮子抓到了,她去上班吧,大弟你就别惦记上班了,没那命,还是小妹命好啊你就踏踏实实好好上学吧。”几年后,爸爸考上了省城的师范学院,姑姑乐得放了好几挂鞭炮,到处说:“我大弟有出息啦,我家出了个大学生呢!”爸爸大学毕业后,留在县城当了老师。那时大姑已经嫁给了当地的一个农民,奶奶临终前,把爸爸和小姑姑叫到面前,对他们两个说:“我不在了,你们要多照顾你大姐,你们有今天多亏你大姐。”爸爸和小姑姑都说:“照顾大姐是应该的,这么多年家里外头全靠大姐张罗啊。”奶奶摇摇头,用力的咳嗽着,她艰难地说:“不是的,不是的,抓阄那两次抓阄”姑姑看到奶奶要说话,她急忙说:“娘,别说了,原来您都知道了。”是啊,直到奶奶临终前,爸爸和小姑姑才知道,原来那两次抓阄,姑姑都是故意的,她把能抓到的上学机会和上班的机会都留给了弟弟妹妹,奶奶当时看出来了,但是她没有说,因为他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善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自己的女儿是多么的善良!多么的懂事!为了这个家庭,她付出的何止这些,为了供爸爸上大学,她才嫁给现在的姑父,因为当时在众多的追求者中,至于姑父愿意出钱供爸爸上大学。那个老实得近乎木讷的农民,才成了我的大姑父。如今,姑姑已经七十多岁了,我每次去看姑姑,看着她慈爱的面庞,满鬓的风霜,总想问一问,姑姑,如果命运再次让你做出选择,你还会那样做吗?我问不出口,因为姑姑已经用她的一生给了我回答。【篇六】孔母颜征在一书用诗意而简洁的笔触,介绍了孔母颜征在短暂而伟大的一生。善良的颜征在为了培养儿子,自办学校,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承而来的“仁与礼”的圣贤文化和仁爱之道,采取了富有个性、科学合理的家教方法,用温馨的亲情、浓浓的母爱滋润着孔子幼小的心灵,教育孔子逐步塑造诲人不倦、安贫乐道、与人为善的生命品格,继而最终成为中国哲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家。爱是一切存在的理由,孔母颜征在用“爱吾爱以及人之爱”的理念,将爱的种子让幼小的孔子心中发芽,成为战胜困难、感知幸福的重要力量,故而“仁爱”的思想,成为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这一个字在论语中被提到前后有 100 多处,可以说贯穿于孔子主张的政治、教育、伦理、文化诸多方面。在孔子看来,“仁爱”是做人的根本,它不仅是一种人格情怀,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这种大气度、大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复礼的结果;它需要人身体力行,用责任、宽容、坚强、果敢的态度,发自内心地去对身边的每个人好;需要每个人去探寻自己的内心,发现内心的爱,并将内在的爱转化为外在的善;需要足够的勇气,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并持之以恒地付诸行动。当今,家庭教育的本质就应该是爱的教育。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快了,对物质追求得太多,往往忽略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很多父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一生下来就注重知识教育和竞争意识的培养,往往从两三岁起就恨不得将所有知识都教给孩子,倾其所有、尽其所能地为其铺平将来的道路,不注重爱心培养和情感教育,导致很多孩子虽然拥有很多学识,却没有友爱礼让和协作精神,既不知道怎样爱自己,也不知道怎样爱别人,长期在父母面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养成唯我独尊的习惯,最终使孩子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不学礼,无以立”。如果一个孩子文化程度很高,却不懂得仁爱礼仪,那他也是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将来更难以有立身之处。道德往往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生命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无法取代的。对父母来说,当孩子在成长的最初阶段,努力培养孩子对爱的感知,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真爱,渴望得到一份真心,这是人之常情,但一定要教育孩子不但懂得爱自己,而且学会去爱别人,传递爱。当我们有了足够的能力照顾自身,将内心的爱转化为外在的善行,去帮助别人,照顾别人,这种爱是从我们内心真诚流出,然后与天地连接,又从整个宇宙流转而来,像日月星辰一样永恒存在,又像汪洋大海一样永不枯竭。孔母颜征在教育孔子,爱是产生一切的源泉,也只有爱的力量才能代代相传。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真诚、文明、富有魅力的交往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需要我们互相理解、宽容待人。一个内心洋溢着爱的孩子,他的人生一定是可以期待的。只有心中有爱,才能做一个心灵健康、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去创造一个充满爱的新世界,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温暖、和善的新秩序。“仁爱”会改变我们的生命状态,让人以一种愉悦的信念去面对世界,在世界和自我之间去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在需要为社会、为国家去承担使命的时候,将自己的个人命运与家国天下命运紧密相连。“仁爱”不拘泥于个人的利益得失,让人自觉地去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人,并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社群、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大空间考虑,去感召更多的人,一起追求一种更加积极向上、健康美好的生活,继而将自己与天地字宙成为一体,天人合一,天心即我心。这才是“仁爱”的最高境界。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内心充满爱心和善行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做一个仁爱友善、对社会有用的人,一定会真正立于天地之间。“仁爱”离我们远吗?“仁爱”就来到我们的生命中,提升我们的生命状态,创造出更多爱的空间,这个世界才会真正和谐美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