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林局农林工作总结.doc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5243025 上传时间:2020-01-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农林局农林工作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市农林局农林工作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市农林局农林工作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农林局农林工作总结今年以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团结和带领农林系统广大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坚持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农林工作有序推进,任务目标基本实现,农村经济态势良好。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xxxx年农林工作总结(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高效农业规模化得到新发展。一年来,我局紧紧围绕xxxx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牢牢抓住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在雪灾、涝灾等自然灾害频繁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仍然取得了丰产丰收。一是粮食总产持续增长。全年粮食总播种面积161.91万亩,总产量65.5370万吨,平均每公顷产量6072公斤,实现了丰产丰收。二是油菜单产持续提高。油菜播种面积15.24万亩,总产2.5908万吨,平均每公顷产量2550公斤。三是主导产业持续发展。我局始终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继续大力发展花木盆景、优质畜禽、栽桑养蚕、瓜果蔬菜四大高效主导产业,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推动大棚西瓜、大棚草莓等设施果蔬和设施养禽、设施养鱼等设施养殖业发展。全市新增高效种植业面积达7.99万亩,其中,新增花木面积0.93万亩、湖桑1.12万亩、果蔬2.94万亩、特粮特经等2.09万亩。全市年上市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户5440户,同比上升27.03%,年上市生猪54.55万头,占60.38%,同比上升8.38个百分点;栏存500只以上蛋禽的规模养殖户2685户,栏存蛋禽674.44万只,占蛋鸡总栏存的91.45%,同比上升10.45个百分点;年上市XX只以上的肉禽规模养殖户1334户,累计上市1407.42万只,占比为91.64%,同比上升5.64个百分点。特色高效、休闲渔业建设面积新增3150亩,总面积达14500亩。四是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其中猪肉产量49693吨,牛肉产量5.22吨,羊肉产量2220吨,牛奶产量1057吨,禽肉产量34552吨。(二)以“三资”投入为抓手,农业投入总量实现新突破。我局注重招商引资,积极申报项目,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高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围绕项目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一方面,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参与组织了新春农业招商推介会、花木盆景艺术节等活动,并先后到上海、浙江等地开展系列农业招商活动,充分展示我市农业发展成果,宣传推介如皋农业,扩大如皋知名度,提高如皋影响力,吸引客商来如投资兴业。今年完成“三资”投入近20亿元、到帐外资XX万美元。另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坚持跑部跑省,千方百计、百计千方地积极向上争取上级财政项目,通过财政项目的导向作用,推动“三资”开发项目农业。共争取南通市级以上农业项目36个,资金近亿元,向上争取的项目总数和项目总量创历史新高。(三)以农业园区为载体,项目农业建设掀起新高潮。坚持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科技推广的示范区、产业辐射的带动区、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重要载体,通过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予以强势推进,种养园区特别是养殖园区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全市新发展市、镇、村三级种养园区437个,其中,市级17个,镇级50个,村级370个。项目农业势头良好。全市新建成30万元以上“三资”投入农业项目492个,累计投资19.12亿元,其中投资超500万元和超千万元的项目分别达到133个和69 个,总投资额分别为12.36亿元和8.83亿元。涌现出丁堰森果、友联畜牧、顾庄生态园、高明麒麟生猪养殖、桃园野鸡岭生态养殖、白蒲齐鸣禽业、东陈长三角观赏鱼等一批高效规模农业新典型。(四)以体系创新为动力,科技支撑能力实现新提升。注重农业的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品种、技术、知识更新工程,初步实现了主导产业的培育由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全市共引进优良品种200多个,推广新技术65项,其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在全省领先,科技对主导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60%以上。在推进过程中,重点健全了三大体系:一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建设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认证认定体系,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全市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2个,面积84万亩;认证了无公害农产品36个、绿色食品38个和有机食品5个。二是健全农业科技培训体系。组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2次,计1822场,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0万人次,完成农民创业培训16期,农民创业培训2674人,培训讲师团成员177人次,积极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发放绿色证书917人。三是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健全了动物疫病的监测预警、准确诊断、预防、控制和扑灭系统,建立和完善植物疫病预警、测报和快速反应系统。强化农业信息服务,认真实施省农业信息化工程项目,积极做好与电视台、电台联办农业专题节目的相关工作,组织开展全省乡镇农业信息网上大联播活动,各镇都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和上网系统,实现农技系统全面信息联网。(五)以绿色清洁为追求,农业生态水平取得新进展。我局根据科学发展提出的“五个统筹”要求,围绕建设生态强市,注重提高生态效益。一是全面推进绿化造林。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全面小康目标,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抓住绿化的关键时节,深入开展“绿化突击月”活动,营造了领导重视、全民发动、大家参与的绿化造林、美化家园的浓烈氛围,全市造林面积创历史之最。为了彻底解决“栽树易、成林难”的问题,我局下大决心全面推进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针对江堤、河堤、农田林网、农村通达工程等不同情况,分门别类地出台了相应的导向性意见,在全市推广了江堤、一二级河堤绿化的“袁桥、常青模式”,农田林网的“树随田走模式”,农村通达工程、三四级河堤的养路队管护模式。全市共完成成片林面积为2979.2公顷,其中防护林XX.9公顷、经济林842.1公顷、其他124.2公顷;新增农田林网控制面积15.6万亩,新增花木面积1.33万亩,四旁植树237.5万株;建设以宁通高速、沿海高速、S334以及市镇道路为主的绿色通道224.32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7.12%。二是加快实施农村“三清”工程。积极抓好“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各型猪场沼气工程,完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2100只,建成中型猪场沼气工程3处和其它污水净化沼气工程31处,农村可再生能源和环保建设工作处于全省前列。三是有效遏制秸秆露天焚烧。通过加强宣传、强化督查、严格考核等措施,堵疏结合,推广利用技术,综合利用秸杆资源,鼓励秸杆还田,鼓励进行生物处理,秸杆露天焚烧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四是全面完成农业面源污染普查。按照全国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的要求,我局坚持质量第一,历时8个月,经历了普查准备阶段、全面入户普查阶段、普查表数据录入等三个阶段,按时、保质、保量上报了普查数据,共上报10330个污染源数据。(六)以依法行政为要求,法治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党政班子全体成员带头学法普法,定期举办执法人员培训班,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和普及涉农法律法规,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加强法制宣传。通过各种媒体,对典型的坑农、害农事情予以曝光,先后二十多次在电视上宣传打假执法情况,营造农资经营的良好氛围;参加3.15、政风行风户外宣传、耳听八方等宣传活动,向上级业务部门提供法律信息100多条。加强农资监管。大力开展了种子、肥料、饲料、兽药、农药市场专项整治10多次,全面开展牛奶、鸡蛋、饲料的突击检查,加强林政(野保)综合整治,开展保护渔业资源专项整治,活动做到有部署、有方案、有成效、有总结。出动执法人员1586人次,检查农资经营网点100余处,立案查处87件,已结案82件,罚没款总额50万元。三是强化农业政务服务。规范行政审批。在健全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的前提下,按照市政府要求,进一步精简了行政许可事项,加大了行政许可整合力度,加强服务功能,实现便民、快捷、高效服务。做好窗口审批。农业行政服务中心农林窗口坚持优质高效的服务理念,共审批办结xxxx件,办结率100%。四是理顺生猪屠宰管理职能。加强生猪屠宰管理,有力地打击了私屠滥宰、制售病死猪肉的违法行为,有效地净化了肉品市场;按照上级要求,经多次请示,促成了生猪屠宰管理职能的理顺,确保了人、财、物的顺利、平稳移交,于8月1日顺利划归经贸委。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今年来,尽管我市在加快农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的现代高效农业,目前仍处起步阶段,体制机制创新仍显不足,突破瓶颈制约的举措不多,突出表现为:1、农业资源十分紧缺。如皋人口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4倍,人均土地仅为0.75亩,全市土地利用率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开发潜力有限,而且随着我市沿江大开发的纵深推进,接轨上海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必然高速推进,耕地资源将会日趋减少,可用资源将十分有限。2、技术推广缺乏抓手。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相脱节,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科技对现代农业支撑力度不够。基层农业科技队伍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不强,特别是镇级科技队伍接近十年,未能补充新鲜血液,人员年龄严重老化、知识更新缓慢、技术手段陈旧、整体素质能力较弱,培育典型少,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贩、为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服务的能力弱。3、农业生产经营呈现小规模、兼业化、老龄化的特点。特别是本地务农人员老龄化普遍,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不适应市场、不适应结构调整、不适应农业提升。农业规模效益不能体现,农业不能成为其家庭收入的主业,大多数农民对承包地种什么、收多少,抱无所谓态度,但也不轻易放弃对土地的权益,导致土地规模经营难、有专业特长的农民不多,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缺乏。4、资金筹措十分艰难。要建设现代农业就要有投入,由于土地制度、农业政策机制还不健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再生产和产业化能力很弱。由此造成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不能满足抗灾保丰收的要求,全面取消公用工后在给农民减轻了负担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村级基础设施用工困难,投入不足,一些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不能正常运行;二是农村金融机构支持有限,农村种、养大户的贷款比工业企业难得多,且有30万元的上限限制,小额扶贫贷款最多只有5000元,手续繁杂(主要是财产抵押和担保问题不好解决),给种、养殖大户的做大做强带来了资金瓶颈的制约。5、农业风险难以规避。由于农业生产规模小、兼业多而不能形成专业分工,不能产生社会化服务环境,缺乏产前信息对接、产中技术服务、产后加工销售,给种养大户带来风险。同时,种养大户除了受市场风险的制约外,还受自然风险的制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虽然近年来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保险开始启动,但相对于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发展要求还略显薄弱。三、xxxx年农林工作目标和举措我们将以市委十届三次会议召开为契机,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充分体现在各项工作中,充分落实在各项实践上,认真抓好当前,科学谋划09年,努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力确保农业持续增效。具体做到“围绕一个核心,把握两大主题,抢抓三大机遇,推进四个转变”。(一)围绕一个核心。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为己任,用新理念谋划新农业,用新农民发展新农业,用新技术支撑新农业,用新园区引领新农业,用新举措推进新农业,切实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农业,保持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势头。(二)把握两大主题。在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将牢牢把握“高效农业规模化,传统农业商品化”两大主题,全力开创“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养殖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的现代农业新局面。一是全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全市高效农业面积占比达58%,年增6%;园艺(包括蔬菜、花木、草坪、林果等)、特粮特经面积分别新增3万亩、2万亩;家禽、生猪规模养殖占比分别达到96%和62%;积极稳定发展蚕桑生产,湖桑面积保持在12万亩以上;项目农业投入突破22亿元,到账外资达到7500万美元;特种水产养殖新增3000亩。二是全力推进传统农业商品化。突出稻、麦等传统粮食产品的加工增值,积极研究粮食作物的新产品开发,做出特色,打造品牌,提高稻、麦等传统规模农业的综合效益,确保全市粮食加工企业带动稻、麦面积分别达到20万亩、30万亩。大力发展小杂粮商品化,通过无公害栽培和深加工使传统的青玉米、青花生、青蚕豌豆、芥麦、花生、薯类等特粮特经,80%实现商品化,全市商品小杂粮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三)抢抓三大机遇。一是宏观政策环境机遇。近几年,中央连续出台了以农业农村工作为主题的1号文件,在农业生产、农业产业、农村发展等方面,中央、省、市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和农业保险政策。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更是高度聚焦农业农村农民,为农林工作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