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215917 上传时间:2020-01-23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96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公共物品和公共需求 主讲 胡奕璇 本章要点 1 公共物品与公共需要 概念 特征 2 公共物品的提供 生产和定价3 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节公共物品的提供 生产和定价 一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求二 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三 公共生产三 公共定价 一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一 纯 公共物品 准公共物品 混合物品 纯 私人物品 纯 公共物品 publicgoods 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 是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 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纯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纯 私人物品 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纯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 排他性 一种物品所具有的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该物品的特征 竞争性 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将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的特征 准公共物品 混合物品 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特征 1 排他性和非竞争性2 非排他性和竞争性根据概念能否举例说明 有无非竞争性 具有排他性吗 私人物品 市场能有效提供 技术上可排他吗 排他成本很高吗 纯粹公共产品 意味着市场失灵 通过财政预算来提供 属于有竞争性 非排他性物品 公共资源等 属于排他性 非竞争产品 不拥挤性公共物品 是 否 是 是 是否 否 否 公共物品的判定 二 公共需要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需要而言的 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由市场提供私人物品用于满足私人的个别需要 公共需要的特征 1 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 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 不能进行分割 2 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 3 社会成员享用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 但并不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4 满足公共需要的载体是国家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二 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一 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二 纯公共物品提供方式 三 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四 关于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一 公共物品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均衡 图2 1公共物品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均衡 d1d2d3 S Q 数量 价格 0 D P E 二 纯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 为什么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 三 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准公共物品具有两种类型 1 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 2 具有外部性 1 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 举例 选择何种提供方式主要依据效益和成本的比较 2 具有外部性举例 主要根据外部性大小决定提供方式 同时要考虑政府的负担能力 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方式 1 政府授权经营2 政府参股3 政府补助 三 公共生产 一 公共生产的地位和类型 二 提供公共物品的国有部门和单位 宜采取国有国营模式 三 垄断性国有企业宜采取国有国控模式 四 竞争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宜进行公司制改造 五 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放开搞活 一 公共生产的地位和类型 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 即由预算拨款 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公共物品的生产方式和提供方式可以形成多种相互交错的组合 1 公共提供 公共生产2 公共提供 私人生产3 公共生产 混合提供或私人生产 混合提供 二 提供公共物品的国有部门和单位 宜采取国有国营模式 三 垄断性国有企业宜采取国有国控模式 四 竞争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宜进行公司制改造 五 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放开搞活 思考题 如果学校是政府办的 但办学的成本全部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补偿 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在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上采取了下述哪种组合 A 公共提供 公共生产B 公共提供 私人生产C 市场提供 公共生产D 市场提供 私人生产 四 公共定价 一 什么是公共定价 二 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 三 自然垄断行业的公共定价 一 什么是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分为纯公共定价和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 二 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1 平均成本定价法2 二部定价方法3 负荷定价法 三 自然垄断行业的公共定价 单价 Pm Pat Pmt I H E MC AC D MR AR O C B A 数量 图2 2自然垄断的公共定价法 G F 第二节财政的法制化 民主化和财政监督 一 公共选择理论简介二 我国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三 财政监督 一 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一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 TheoryofPublicChoice 是当代经济学领域中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分支与学说 是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一种理论 其主要贡献在于 证明了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 同时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以及 政府失败 问题作为研究重点 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和制约体系 二 代表人物由维克塞尔首创 布坎南发展 美国人 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 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 政治法规的选择 198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增加阅读 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 詹姆斯 布坎南 经济人 假定是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基础 布坎南以 经济人 这一假定为分析武器 探讨在政治领域中经济人行为是怎样决定和支配集体行为的 特别是对公共选择所起到的制约作用 并由此证明政治领域存在缺陷是可能的 他将公共选择学科所使用的经济学方法归纳为三个方面 或称为研究政治问题的公共选择方法或公共选择思路 1 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布坎南强调 无论是在集体活动还是在私人活动中 在市场过程还是政治过程中 个人都是最终的决策者 选择者与行动者 而不管产生总体结果的过程与结构有多复杂 2 经济人理性原则与利己主义本性布坎南认为 理性原则并不总是意味着利己主义或一味追求个人主义 但另一方面 他在理论分析中又实际上把利己主义因素放在主要地位 认为个人即使在公共选择活动中也主要是追求个人物质利益 只是可能比在私人市场活动中要弱一些 但决不是像传统理论中认为的那样 只存在公共利益而不存在个人利益 不过 布坎南也指出理想行为假设有其局限性 第一 与经济活动相比 政治活动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从而难以做到行为理性化 甚至连理性行为的定义都难以给出 第二 与经济活动相比人们在政治活动中对活动的结果承担的责任要轻的多 因而不大会进行理性的比较计算 3 政治的交换过程性质布坎南认为民主政治活动中的个人活动也具有交换的性质 人们在政治活动达成协议 协调冲突 制定规则无不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 因而类似市场中的交换 另外 布坎南也特别强调把政治作为一种过程来理解 理解为一个在解决利益冲突时进行交换达成协议的过程 布坎南对政府失灵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及其根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 并就如何补救这种 失灵 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使这些特权机构或特权人物受制于某一硬约束机制 并且由公民真正地而非形式上地掌握该约束机制的最终决策权 三 公共选择的基本内容公共选择 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 供给与产量 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 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是一种政治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 立宪 立法或议会 行政和司法 四 政府决策程序与选举制度 直接民主决策 全票通过原则 多数票通过原则 简单多数 2 3多数 1 政府决策程序有直接民主决策与间接民主决策之分 1 直接民主决策全体选民都参与决策 采用一人一票原则 投票表决通过决策 试分析全票通过原则与多票通过原则的利弊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种决策方式 2 间接民主决策选民通过投票选举产生一定数量的代表 并授权这些代表代表选民作出公共决策 在间接民主决策中 有三种参与者的行为会对决策结果产生影响 选民 政治家 管理者 四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1 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2 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3 对实现公共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 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 正视政府行为的 经纪人 特征具有借鉴意义 二 我国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财政领域的民主化与法制化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 确定国家预算收支规模 实现国家预算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国家预算方案一经法律程序确立 即具有法律效力 非经立法程序 任何人 任何机关团体都无权擅自更改和变动 具有不受任何干扰的权威性 2 按国家的方针政策确定公共项目的种类 包括公共支出项目和公共投资项目 确定各公共项目的支出数额及其所占比例 3 通过立法确定预算收入的筹资方式和制度 即确定税种 税率 纳税人和合法收费等事项 4 对预算执行实施日常财政监督 审核国家决算 三 财政监督1 财政监督的内涵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 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对国家机关 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 稽核与检查活动 2 财政监督的地位和作用财政监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依法理财 切实执行国家财政政策和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保证 因此 加强财政监督 对于建立稳固 平衡 强大的国家财政 促进财政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财政监督的构成要素 1 财政监督主体 各级财政部门 2 财政监督范围 预算监督 税务监督 国有资产监督 财务会计监督 预算外资金监督 4 财政监督的流程检查 调查 建议 反映 5 财政监督方式 1 日常监督检查 2 专项监督检查 3 个案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