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214489 上传时间:2020-01-23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5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中国社会 秦 元 一 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建立和发展 古代中国的组织制度 早期的政治制度 夏商 中央地方 西周 分封制 宗法制 特点 以血缘为核心 部族色彩浓厚 开创性继承性 发展性相结合 宗法制分封制互为表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形成 秦 皇帝制 三公九卿 郡县制 发展 西汉 中外朝制 郡国并行制 刺使制 巩固 隋唐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完善 宋 二府 三司 参知政事 加强 元 中书省 枢密院 行省制 加强 顶峰 明 废丞相 设三司 内阁制 强化 清 军机处 强化 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 定义 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 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 主要体现在皇位终身制和世袭制上 以及皇权至上 特征是皇帝个人独裁专断 中央集权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 经济 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 一切服从于中央 2 两者联系 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 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 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 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3 特点 1 皇权至上原则 2 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 皇帝直接任免官吏 4 决策和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5 宣扬 君权神授 实行文化专制 6 中央与地方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其始终 4 本质 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专制统治5 内部矛盾 君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6 原因 1 经济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要求强而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 社会的安定 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2 政治 巩固国家统一 镇压农民反抗 维护封建土地制度的需要 3 思想 法家中央集权 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和后来包括法家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成为这种制度的理论基础 4 实践 战国时商殃变法 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和地方行县制的政治体制 7 形成发展演变过程 1 形成 秦朝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2 巩固 西汉 中外朝制 郡国并行制 刺使制 3 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 4 完善 隋唐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5 加强 宋元 二府 三司 行省制 6 强化 明清 内阁 厂卫 军机处 8 评价 影响 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有着不同作用 1 积极 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 有利于各民族 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有利于集中财力大兴土木 修筑公共工程 推广先进生产力等 2 消极 在封建社会后期起消极甚至反动的作用 表现在 为巩固经济基础 限制商品经济发展 遏制资本主义萌芽 为达到独裁统治的目的 思想上愚昧人民 行动上约束人民 剥夺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 阻碍科技进步 二 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建立1 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1 中央 皇帝制 皇权至高无上 大权总揽一人之手 皇位世袭制 三公 丞相 御使大夫 太尉九卿 中央政府其他官职 分掌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2 地方 郡县制的建立郡县制 是秦朝设置的地方政府机关 分郡县两级 3 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点 1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 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 是按地域划分的 2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拥有封地 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 不世袭 只有俸禄没3 诸侯国拥有独立性 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2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修筑万里长城 修建驰道 直道 统一货币 度量衡 统一文字 整顿各地风俗 制定严苛的法律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建立的影响 1 秦的影响 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 巩固国家统一 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 腐败 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2 后世的影响 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开创性 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汉族的形成基础是秦朝时奠定的 1 共同地域 秦朝的统一和疆域 2 统一政治 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 共同经济生活 统一度量衡 货币 交通 封建经济制度 土地所有制 4 共同的语言 文化 统一文字 思想 1 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 但只是虚设其位 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 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A 皇帝掌握全国政务 加强中央集权B 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 使权力更加集中C 缺乏可委以此重任的优秀人才D 秦朝短命而亡 未及任命B 2 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皇位世袭 权力不可旁移 皇权至上 地位不可逾越 正确 不正确B 不正确 正确C 都正确D 都不正确3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 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 世代相袭B 考试选拔C 皇帝任命D 地方推举 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统一的第一人 他的千秋功过历史都有评说 当朝有人称赞说 今陛下兴义兵 诛残贼 平定天下 海内为郡县 法令由一统 自上古以来未有 五帝不及 晋朝有人指责他 无道 视杀人如狗彘 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 始皇出世 李斯相之 天崩地裂 掀翻一个世界 是圣是魔 未可轻议 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 答案一 秦始皇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他统一六国 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王朝 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他采取的一糸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不愧为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答案二 秦始皇是历史著名的暴君 他统治残暴 制定严刑苛法 实行焚书坑儒 箝制了思想 摧残了文化 不利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修建豪华宫殿 陵墓 耗费了巨大的财力与人力 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激化了阶级矛盾 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答案三 秦始皇有功有过 但功大于过 一方面 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创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 他推行暴政 导致了阶级矛盾的迅速激化 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1 西汉 汉承秦制 有所损益 1 中央 加强皇权 中朝 外朝制度 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 建立中朝作为决策机构 2 地方 郡国并行 刺史制度 实行推恩令 酎金夺爵 3 历史影响 积极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 易造成外戚和宦官互相倾轧 政局动荡 二 汉至元时期政治制度沿革及特点 1 公元前112年 汉武帝为祭宗庙 要列侯献酎金助祭 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 废列侯106人 这段材料说明了A 汉武帝贪财暴虐B 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C 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 汉武帝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2 贾谊 治安策 载 欲天下之治安 莫若众诸侯而少其力 力小则易使以义 国小则无邪心 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A 削夺王国的封地B 夺去王侯的爵位C 颁行推恩令D 继承西周分封制 CC 材料一 秦兼天下 建皇帝之号 立百官之职 汉因循而不革 明简易 随时宜也 其后颇有所改 相国 丞相 皆秦官 掌丞天子 助理万机 秦有左 右 高帝 汉高祖 即位 置一丞相 十一年 更名相国 孝惠 高后置l左 右丞相 文帝二年 复王一丞相 太尉 秦官 御史l大夫 秦官 汉书 百官公卿表序 材料二 秦少府 官职 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 谓之尚书 尚 主也 汉承秦制 武帝游宴后庭 始用宦者主中书 成帝建始四年 罢中书宦者 置尚书五人 一人为仆射 四人分为四曹 通掌图书 秘记 章奏及封奏 宜示内外而已 其任犹轻 通典 尚书省 材料三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 忿强臣之窃命 矫枉过直 政不任下 虽置三分 事归台阁 自此以来 三公之职 备员而已 后汉书 仲长统传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 二 以中央机构的情况 说明西汉初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西汉基本沿袭秦朝的制度 史称汉承秦制 但对秦朝的一些制度又有所损益变化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均为秦官 西汉依旧设置 2 据材料二说明汉武帝与汉成帝的做法及其目的 汉武帝任用宦者 担任中书 汉成帝不再用宦者 但进一步加强尚书的职权 他们逐渐参与国家机要和决策 这样改革官制的目的是加强皇权 3 据材料三 说明东汉光武帝的有关措施 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使尚书台实际成为最高决策施政机构 三公的权限进一步被剥夺 这样 大权总揽于皇帝 4 上述材料 反映了什么发展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 皇权进一步加强 专制集权的封建政治体制发展 材料1 汉兴之初 海内新定 同姓寡少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于是剖裂疆土 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 尊王弟子大启九国 藩国大者夸 同跨 州连郡 连城数十 宫室百官 同制京师 可谓矫枉过其正矣 引由 汉书 诸侯王表序 材料2 主父偃 说上曰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 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 地方千里 缓则骄奢易为淫乱 急则阻其强而告从以逆京师 今以法割削之 则逆节萌起 前日晁错是也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 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 上以德施 实分其国 不削而削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引自 史记 平律侯主父列传 材料3 曹魏 功臣无立锥之地 子弟君不使之人 徒分茅社 实传虚爵 本根无所庇荫 遂乃三叶 指曹魏政权仅三代 而亡 有晋思改覆车 复隆磐石 或出拥旄节 莅岳牧之荣 入践台阶 居端揆之重 机权失于上 祸乱作于下 楚 赵诸王 相构衅 徒兴晋阳之甲 竞匪 没有 勤王之师 引自 晋书 八王传 序 回答 1 据材料l 3 说明汉初 晋初统治者分封同姓王的共同原因 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都是认为前代没有分封子弟为王 使中央政权孤立无援 错误地总结了前代覆亡的教训 2 据材料1 2 说明王国问题的危害 评述晁错 主父偃对此问题的看法的异同 西汉初期 王国问题严重 威胁着中央集权政治 晁错 主父偃都认为应当解决王国问题 强化中央集权 但晁错采取直接 削藩 的办法 主父偃则采取推恩分子弟的策略 削弱各王国 3 据材料3 指出晋初封王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西晋初期分封诸王 他们在地方 中央都有很大权利 晋惠帝时 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争夺皇权的斗争 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大量破产逃亡 西晋的封建统治秩序无法维持下去了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1 背景 1 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与强大2 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3 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4 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5 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 学习先进汉文化坚定态度 2 主要内容1 实行均田制 缓和社会矛盾 便于赋税和徭役的执行前提 政府手中要掌握大量的土地 国家要掌握精确的户口 主观目的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核心内容 政府将国家控制的荒地授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 并承担徭役和兵役 主要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发展 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时期 隋唐时进一步发展 唐朝中后期逐渐瓦解 意义 使农民拥有少量土地 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客观上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有利于社会稳定 也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局限性 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并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地主利益 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2 改 宗主督护制 为 三长制 加强基层行政管理影响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 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3 制定俸禄制度和任期考核制 整顿吏治影响 吏治得到改善 农民安心从事生产 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4 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1 原因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理2 作用 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 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5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全方位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穿汉服 改汉姓 说汉语 与汉人通婚 废鲜卑旧制 改行汉人的典章制度 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 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2 学习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3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北魏统一北方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 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 实质上是A 封建化过程B 农业化过程C 工业化过程D 汉化过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 迁都洛阳B 实行汉化措施C 颁布均田令D 采纳汉族统治制度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 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A 佛教的传入B 疆域的扩大C 民族的融合D 全国的统一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角度讲 以下改革最相似的是A 管仲改革与商鞅变法B 王安石变法和孝文帝改革C 管仲改革和魏文侯变法D 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BACD 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 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 其主要目的是 A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B 当时人民喜欢儒家文化C 冯太后的影响D 适合巩固统治的需要有人在看到洛阳风貌后大发感慨 自晋以来 视洛阳为荒土 此中谓长江以北 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 始知衣冠士族 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 人物殷埠 洛阳面貌的改变是 A 东汉建设的结果B 曹魏建设的结果C 魏孝文帝改革的结果D 隋唐时期经济发展的结果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 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 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这是对哪次改革的描述 A 大化改新B 商鞅变法C 忽必烈改革D 孝文帝改革 DCD 右图 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A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B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 改鲜卑人为汉人D 消灭了鲜卑陋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和 十有八年 十二月 革衣服之制 十有九年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 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 不得还北 于是代人南迁者 悉为河南洛阳人 九月庚午 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十有二月 甲子 引见群臣于光极堂 班赐冠服 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 引自 魏书 高帝纪下 材料二魏主下诏 以为 北人谓土为拓 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 以土德王 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 黄中之色 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自代 按 代 郡名 今山西省东北 河北省西北一带 来者 姓或重复 皆改之 引自 资治通鉴 回答 1 据以上材料 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 汉化 的主要措施 回答 1 据以上材料 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 汉化 的主要措施 2 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 答 迁都洛阳 改姓氏 用汉姓 禁胡服 穿汉服 说汉话 消除鲜卑族和汉族的隔阂 答 主观动机是想缓和民族矛盾 巩固统治 但在客观上对当时经济发展 推动各民族的融合作出了贡献 3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及其特点 1 内容及运行机制 中书省 起草 门下省 审议 尚书省 执行 2 作用 互相牵制与补充 提高了办事效率 加强皇权 表明封建国家的专政机构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 3 注意 三省互相制约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 三省长官绝对听命于皇帝 4 科举制 导致汉初 七国之乱 和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异同点 1 原因 1 相同点 1 中国封建经济的分散性2 地方割据势力的恶性膨胀 2 不同点 1 为了了铲除异姓王 确保刘家天下 形成王国问题2 安史之乱期间和平叛之后 各地节度史乘机扩大地盘和军队 形成了藩镇割据 2 影响 1 相同点1 王国问题和藩镇割据的形成了 枝强干弱 的局面 破坏统一 2 严重了破坏农业生产 妨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2 不同点王国问题历时短 造成的损失相对较小 而藩镇割据持续了100多年 藩镇之间不断战争 使唐朝后期政局更加混乱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唐朝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使人民蒙受了更大的灾难 3 解决方法 1 相同点 自上而下削夺地方势力 2 不同点西汉政府是通过平叛战争和 推恩令 等形式逐步地 削夺地方势力 北宋政府是通过统一战争和 杯酒是兵权 削夺地方势力4 认识 当中央集权不力时 就会出现分裂割据 妨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当中央集权强有力的时候 则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秩序的安定以及经济的发展 AD 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 其积极意义在于A 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 有利于选拔人才 保证政治清明C 加强了皇权 有利于社会稳定D 中央机构有了明确的分工与制约 提高了办事效率 4 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府 计相 制 及特点 1 措施 1 收精兵 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2 削实权 分割相权 增参知政事为副相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州郡直属中央 设通判 派文臣做州郡长官 3 制钱谷 2 影响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有利于社会安定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 三冗 积重难返 利 使中央 地方机构的权限大大分解 基本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 割据势力与中央争权的问题 弊 机构臃肿 形成 冗官 军队指挥不灵 形成 冗兵 战斗力下降 地方财政负担沉重 形成 冗费 造成积贫积弱 例题2 北宋社会经济发展了 为什么会出现 积贫积弱 的局面 解析 北宋中期 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但同时却出现了 积贫积弱 的局面 财政危机 边患危机等 其原因有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地主隐瞒土地 少纳赋税 官僚可以减免赋税 结果国家减少了大量赋税收入 北宋重文轻武 通过科举考试 起用大批官僚 扩大统治基础 结果形成庞大的官僚机构 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官俸开支与日俱增 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 从地方军队中选派精壮士兵编入禁军 结果军队士兵的数目越来越多 军费开支越来越大 加重了财政负担 北宋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 大量禁军入宿京师 少量禁军屯驻边境 驻边禁军三年一轮换 造成兵不识将 将不识兵 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与辽 西夏的作战中屡屡败北 往往以送岁币议和 加剧了财政危机 因此 北宋虽然经济发展了 但同时也出现了 积贫积弱 的局面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106年 分全国为13部 州 每部 州 派刺史一人 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 按 六条问事 的职权 监督郡国 材料二 北宋 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 长官之外另设 通判 使其互相牵制 后来 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 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 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 提点刑狱 管司法兼监察 安抚使 管军事 有时也兼管民政 在边境地区设置 提举常平 管常平仓救济 农田水利等 等四司 统称 监司 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 1382年 洪武十五年 改称都察院 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 专职弹劾百司 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 纠察内外官员 号 代天子巡狩 大事奏裁 小事可立决 明太祖 置锦衣卫指挥使 下属南北两镇抚司 除负责侍卫 密缉盗贼奸宄外 北镇抚司还掌管诏狱 各地重罪逮至京师 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 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以上材料均摘自朱绍侯主编的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 概括指出汉 宋 明三朝的官制有何相同之处 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 4分 1 共同点 设置严密的监察制度 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材料二特点 分散地方官吏的职权 4分 2 明朝制度同汉 宋两朝有何不同 反映了当时时代的什么特点 3分 2 增设特务机构 1分 特点 封建统治日益腐朽 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2分 3 简述三朝上述措施的共同进步作用 3分 3 有利于整顿吏治 防止官吏腐败 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3分 4 王安石变法 1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 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 财政危机 边疆危机和政治危机2 范仲淹 庆历新政 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3 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 三不足 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以及宋神宗的支持 2 目的 摆脱危机 巩固封建统治 3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4 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 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5 最终结局 失败原因 触犯了大地主 大官僚和富商的利益 遭到激烈反对 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 引起民间不满 新法变质 徽宗时蔡京以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 直接原因 王安石变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根本原因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不能真正缓和北宋封建统治的危机 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财政危机 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 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良 变法的内容 主要用于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 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 它虽使封建政府收入有所增加 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 因而无法真正缓和严重的政治危机 变法不能真正缓和北宋封建统治的危机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变法对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 反而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土地 而北宋封建统治危机是由地主对土地的兼并 阶级矛盾的尖锐造成的 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 那么 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 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 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 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 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 负担依然沉重 1 变法的不足 局限性 变法措施的推行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值得肯定 王安石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2 变法的进步意义 进步性 6 评价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相同点 1 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2 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3 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 遭到强烈的反对4 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5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不同点 1 背景不同 商鞅 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王 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2 根本目的不同 商 根本废除旧制度 建立新制度王 挽救统治危机 局部调整生产关系3 性质不同 商 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 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4 结果不同 商 成功王 失败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 富室连田阡陌 为国守财尔 缓急盗贼窃发 边境扰动 兼并之财 乐于输纳 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A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 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 减轻人民负担 限制大地主特权 B 4 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 废除以华而不实在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 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 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C否定了科举制度D根除了 恩荫 选官的弊端 B 王安石变法中 意图 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 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的是A 青苗法B 农田水利法C 方田均税法D 免疫法12 司马光说 中户以下大抵乏食 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 助役钱不敢少缓 鞭笞缧绁惟恐不迨 司马光的话反映了 变法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 变法中的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口实A 都正确B 都不正确C 正确 不正确D 不正确 正确 A A 王安石变法中 市易法 规定 由政府拨出巨款设 市易务 平价收购不易脱售的货物 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 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 半年出息一分 对 市易法 的看法正确的有 这是利用封建权力干预经济 它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 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 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A B C D 从如下对比表中 得出的信息是A 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 导致积贫B 三冗 两积 引起社会危机C 养兵 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D 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DA 王安石设想其变法应是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 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民不赋而国有饶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政府向农民贷款获得利息 向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钱财 没收贵族地主的家财以填充国库 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A B C D 11 王安石说 保甲之法成 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 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B 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C 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D 增强同大地主 大官僚斗争的力量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 若参加科举考试 怎样才能被 高校 录取 A 背诵诗赋词章B 学习 四书五经 C 联系实际 学习经义策论D 依靠 恩荫 BBC 二 材料题 1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安石同 青苗书 使 苏 辙熟议 曰 有不便 以告勿疑 辙曰 以钱贷民 使出息二分 本以救民 非为利也 然出纳之际 吏缘为奸 虽有不能禁 钱出民乎 虽良民不免妄用 及其纳钱 虽富民不免愈限 如此 则恐鞭必用 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安石曰 君言诚有理 当徐思之 自此逾用不言青苗 宋史苏辙传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苏辙对王安石实行的青苗法持何态度 答 苏辙认为借贷青苗钱的贫民到期不偿还 会导致州县事烦 二 材料题 材料二熙宁三年二月一日 大名府的韩琦上书说 今乃乡村第一等而下 皆立借钱贯陌 三军以上更许增数 坊郭户有物业抵挡者 依青苗例支借 且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户 乃从来兼并之家也 今皆多得借钱 每借一千令纳一千三百 则是官放息钱 宋会要食货 2 材料二中提到韩琦看到了青苗法实施的什么问题 答 韩琦攻击青苗法是 官放息钱 即便是兼并之家 富者 皆多得借钱 不合情理 材料三司马光曰 今言青苗之春之害者 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 为今日之患耳 而臣之所忧 乃在十年之外 非今日也 夫民之贫富 由勤惰不同 惰者常乏 故乡资于人 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 富者不愿取 使者以散为功 一切抑配 即强迫借贷交易 恐其逋员 必今贫富相保 贫者无可偿 则散而之四方 富者不能去 必责使代偿数家负 春算秋计 展转日滋 贫者既尽 富者亦佳贫 十年之外 百姓无复存矣 宋史司马光传 3 材料三中司马光的立场观点如何 答 司马光反对 抑配 和 贫富相保 的办法 认为会导致 贫者既尽 富者亦贫 的严重社会后果 4 三人立场是否一致 并说明原因 答 一致 都站在官僚 地主阶级的立场上 都认为青苗法对社会有害 反对青苗法 5 你认为青苗法对谁有利 对谁有害 请加以分析 答 对国家和百姓有利 国家可增收20 30 的利息收入 百姓可免受高利贷的盘剥 青苗钱利息低于当时高利贷利息 不利于官僚 地主 高利贷者 一则政府强迫其借苗钱向国家纳息 二则限制了其对农民的高利贷盘剥 BB D 材料一臣伏见 景德 祥符中 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 令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 其未授差遣京官 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 较之先朝 才四十余年 已逾一倍多矣 以至隋 唐虽设官浸多 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 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 县一千二百五十 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 素有定额 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千员 今乃三倍其多 包拯集 卷1材料二宋代对官吏实行三年一 磨勘 只要无大过错 照例升迁 实际上是有升无降 而且官员待遇之优厚大大超过历朝 除正俸 禄粟 职钱之外 还有各种名目的优待 宰相 枢密使的正俸 约等于北宋中朝二万四千亩土地的收入 赵矢元主编 中国通史纲要 请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评述上述历史现象及其出现的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和后果 10分 现象 北宋官僚机构臃肿 官吏过多 开支太多 3分 直接原因 增设地方官吏 2分 根本原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分 后果 造成 冗官 冗费 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2分 材料一公元前106年 分全国为13部 州 每部 州 派刺史一人 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 按 六条问事 的职权 监督郡国 材料二 北宋 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 长官之外另设 通判 使其互相牵制 后来 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 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 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 提点刑狱 管司法兼监察 安抚使 管军事 有时也兼管民政 在边境地区设置 提举常平 管常平仓救济 农田水利等 等四司 统称 监司 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 1382年 洪武十五年 改称都察院 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 专职弹劾百司 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 纠察内外官员 号 代天子巡狩 大事奏裁 小事可立决 明太祖 置锦衣卫指挥使 下属南北两镇抚司 除负责侍卫 密缉盗贼奸宄外 北镇抚司还掌管诏狱 各地重罪逮至京师 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 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请回答 1 概括指出汉 宋 明三朝的官制有何相同之处 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 4分 1 共同点 设置严密的监察制度 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材料二特点 分散地方官吏的职权 4分 2 明朝制度同汉 宋两朝有何不同 反映了当时时代的什么特点 3分 增设特务机构 1分 特点 封建统治日益腐朽 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2分 3 简述三朝上述措施的共同进步作用 3分 有利于整顿吏治 防止官吏腐败 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 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 财也收了 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 朱子语类 材料二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 则无外乱 合诸道之兵足以制京师 则无内变 朱弁 曲洧旧闻 回答 根据材料一 朱熹所说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材料二反映的是宋初统治者在集中军权方面的什么重要措施 是因为北宋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引起的 一是将禁军的统领机构一分为三 号称 三衙 互不统属 直接对皇帝负责 二是设枢密院 有发兵权而不掌兵 三衙掌兵而无发兵权 使之互相牵制 三是中央禁军由精锐骁勇者组成 一半驻京师 一半分守地方 而地方军队则人员装备都较差 四是按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的原则部署兵力 11 结合北宋建立前后的有关史实 分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及其措施的特点 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 要克服这种局面就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建立时 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为巩固统治 扩大自己的势力 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同时为防止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类似事件的再发生 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是从皇帝直接控制军权入手 把地方军 政 财权都收归中央 在中央通过分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具体特点是 通过比较温和的手段解除大将兵权 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从兵制和兵权的改革入手 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 极力削弱地方力量 加强中央政府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