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课程教材改革专题汇报.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209798 上传时间:2020-01-23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课程教材改革专题汇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课程教材改革专题汇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课程教材改革专题汇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教育的进步与回归 和高中教师说 课改 赵克礼教育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2 一 基础教育课程 释义 课改实践中不可忽视的基本概念 3 什么是教 育 4 什么是 教育 育 使其成长 教 使其从善 上所施 下所效也 善 物质世界发展的合理性 科学素养 人类社会赋予人们的社会规范与属性 人文素养 5 教育 育人 的工作 6 基础教育 为人的一生打基础的教育 7 人生所需要的基本教育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生存能力基本的做人态度 情感 态度价值观 8 课程的范畴 课程理念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包括课本 教学实施 过程 9 二 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 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 10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 11 学会认知 学会认知的核心 是掌握认知的方法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学会认知 不断适应社会发展 才能够有尊严地生活 具有终身与科学为伴的习惯与素养 12 学会做事 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工作 能够应付各种事情 包括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生都在不断做事和不断学习中度过 13 学会共同生活 倡导 地球村 概念 有认识自己和理解他人反应的素养 有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的意愿 14 学会生存 提高生存质量的前提是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人应具有独立自主 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 会生存的人应该具有判断能力 15 三 面向21世纪世界课程改革潮流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教育改革的特点 16 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2002年开始实施的新课程 力求精选教学内容 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教育指导思想突出四个方面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 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日本 17 韩国199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 强调实验 学习 讨论 自由活动 社会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 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 引入 区别性课程 从1年级到10年级 数学 英语 朝鲜语 科学和社会等五科设置分层课程 11年级到12年级 大量引入选修课程 韩国 18 美国 2000年教育战略 在课程方面提出 美国学生在4 8 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 数学 自然科学 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应付挑战 最近特别强调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美国 19 2000年新颁布的九年一贯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 把人 自然 社会作为有机整体 用整合的观点规划课程 提出培养学生科技与资讯 主动探索和研究 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表达沟通和分享等十大能力作为目标 我国台湾地区 20 英国1988年颁布 教育改革法 首次提出推行国家课程 制定课程标准 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 四项发展目标 精神方面的发展 自我成长 发展自己的潜能 认识优缺点 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 道德方面的发展 明辨善恶 理解道德冲突 关心他人 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 社会方面的发展 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 人际关系的能力 为了共同的利益 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文化方面的发展 理解文化传统 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 英国 21 2001年新加坡课程改革提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 成为勇于革新 善于获取信息 富有创造精神的人 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 新加坡 22 四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前期研制工作 高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国际高中教育的比较研究对现行高中教育的反思 23 一 高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中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较扎实 但社会责任感 价值判断能力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以及人生规划意识等方面比较薄弱 校长和教师对此也很少关注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但内容偏多 偏难 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问题严重 24 学生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对个人发展有益 但参加的机会少 希望学校开设选修课 但学校并未开设 高中生普遍喜欢亲身实践 讨论交流 实验探究等学习方式 但现行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普遍缺乏主动参与的机会 作业主要以练习 记忆或背诵为主 学校的评价主要以考试为主 缺乏全面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制度 学生普遍认为分数并不能全面反映其发展状况 近一半的校长认为公布分数对学生的发展有消极影响 25 二 国外高中教育的特征 在培养目标方面 普遍关注 公民的责任 个性的发展与生存能力 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 交流 合作与团队精神 信息素养 国际视野 在课程结构与内容上 通过设置多样化 具有选择性的课程 使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在课程实施和管理方面 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实行学分制 评价方式与内容多样 鼓励学生跨班跨年级修习 26 三 对现行高中课程的反思 难以全面体现 纲要 的精神 课程结构 内容 实施 评价 管理等方面存在有较大的局限性 具有不同潜质的学生必须用同样的时间 进度 学习同样的内容 达到同样的要求 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27 五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 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及培养目标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结构 28 一 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及培养目标 定位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 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培养目标 通过高中教育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成为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9 二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 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 科技发展 学生经验的联系 使学生形成参与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素养 构建重视基础 多样化 有层次 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 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规划人生 30 创设有利于建立新型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批判性思维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督导评价制度 重视过程性评价 纠正仅仅依据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 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31 三 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32 1 学习领域 语言与文学 数学 人文与社会 科学 技术 艺术 体育与健康 综合实践活动 33 2 科目 语文 数学 外语 含第二外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艺术 或音乐 美术 体育与健康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 34 3 模块 以科目内容为基础 遵循学科逻辑 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 将通常需持续2 3年才能学完的科目内容分为若干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每个模块一般为36学时 2学分 35 四 课程内容 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 36 五 课程实施与管理 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建立校内选课制度实行学分制充分挖掘校内课程资源 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37 六 改革评价制度 建立目标多元 方式多样 注重过程的评价机制 改变仅仅用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状况 综合运用观察 交流 测验 成长记录 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 全面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 改变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和单纯依赖纸笔测验的做法 由学校认定高中生的毕业资格 38 七 对高考的建议 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与普通高中课程同步改革 为选修不同课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考试内容 高校逐步实现自主招生 39 六 课改 的理论与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启示 40 1 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活动的哲学思考和本质认识 教学方法是在教育理念指导下 为达到教育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41 2 形式与实质的关系问题 脱离实质的形式主义 是教育果效低下的主要原因 形式与实质的统一 是课堂教学改革中应坚持的原则之一 42 3 三维教学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 片面强调 双基 是教育活动中的弊端之一 片面强调学生亲自感知 否认间接知识的学习 是对课改精神的错误理解 基础知识的学习 是人类学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 43 4 教学改革与最新教学手段的使用问题 以多媒体手段为主的新教学设备是当代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新的教学手段不等于新的教学理念 更不等于课程改革 44 5 课程的有序性与生成性的关系问题 有序性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 重视课程的生成性 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 有序性与生成性的结合 是教学艺术性的体现 45 6 课堂教学的 活 与 乱 活 活动 活泼 鲜活 乱 混乱 杂乱 无秩序 新课程追求学生主动参与和活而不乱的教学气氛与效果 46 7 课程资源的 缺乏 与开发 课程资源的相对贫乏是一个永远存在的客观问题 对课程资源的片面理解 束缚教师教学中创造性的发挥 教师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合理发掘和利用已有课程资源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47 8 教学改革与教师教学基本功 教学基本技能 基本功 是一切教学改革活动的基础 教师基本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质量 48 谢谢大家 赵克礼教育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Zhaokeli 139092686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