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原理-第17章超敏反应讲.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208466 上传时间:2020-01-23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原理-第17章超敏反应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免疫学原理-第17章超敏反应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免疫学原理-第17章超敏反应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 分型 熟悉 IV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发生机制及其常见疾病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在某些情况下 过度或不适当的免疫应答可引起组织损伤或器官功能紊乱 这种免疫应答通常称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或称变态反应 allergy 根据超敏反应的免疫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分类 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 型超敏反应 由抗原特异性IgE介导 包括速发相和迟发相反应 一 参与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抗原抗体IgEFc段受体 Fc R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包括多种成分 几乎均为蛋白质 分子量为10 40kDa 以可溶形式存在于溶液中 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机体 呼吸道 花粉 尘螨的排泄物 真菌的菌丝和孢子 动物皮屑 工农业用的化学物质等消化道 鱼 虾 肉 蛋 海产品和牛奶等皮肤 昆虫的毒素 化学物质等人工注射 化学药物及异种动物血清 疫苗等 抗原 抗体 IgE 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甚微 约0 05 g ml 型超敏反应患者急性期含量可高于正常人1000 10000倍 小剂量抗原不断刺激容易诱发Th2型免疫应答 通过分泌IL 4使抗原特异性B细胞发生类别转换 产生过多的IgE IgE借助Fc段与肥大细胞 嗜碱粒细胞膜上的Fc R结合 致敏阶段发敏阶段效应阶段 二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 致敏阶段 无任何临床症状 可维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抗原进入机体 B细胞产生IgE IgEFc段与Fc R 结合 机体对抗原处于致敏状态 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 IgE交联 Fc R 传递活化信号 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及合成新的生物活性介质 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 二 发敏阶段 细胞活化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生物活性介质的种类和作用 1 种类 参与 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生物活性介质 2 作用 平滑肌收缩 毛细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加 粘膜腺体分泌增加等 三 效应阶段1 速发相反应特点 1 发生迅速 几秒钟至几分钟内发生 2 功能紊乱 3 经过紧急治疗可完全恢复 如药物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2 迟发相反应特点 1 发生较慢 再次接触抗原4 6小时后发生 2 伴有炎性改变 3 新合成介质 细胞因子等参与 三 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 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 二 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哮喘 三 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 四 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 湿疹 皮炎 神经血管性水肿 四 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一 检出过敏原并避免接触 二 脱敏治疗 三 药物治疗 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 在补体 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 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要表现的病理性损伤 第二节 型超敏反应 一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一 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靶细胞 正常组织细胞 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和被抗原或抗原表位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 表面的抗原主要包括 细胞固有抗原为正常存在于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 如ABO血型抗原 Rh抗原和HLA抗原 吸附在自身组织细胞上的药物抗原表位或抗原 抗体复合物 以及感染和理化因素所致变性的自身抗原 某些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细胞蛋白之间具有共同抗原 介导 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G IgG1 IgG2或IgG3 和IgM 少数为IgA 2 调理作用 3 ADCC 1 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 二 抗体损伤细胞机制 二 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甲状腺机能亢进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肺出血 肾炎综合症 输血反应基因型不同的个体输血引起血细胞破坏 ABO血型存在天然抗体 抗体和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使红细胞溶解破坏引起溶血 不同个体的HLA抗原性不同 在受者体内诱发抗白细胞 抗血小板类抗体 导致白细胞 血小板等血细胞的破坏 药物抗原表位可与血细胞膜或血浆蛋白结合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抗体与红细胞 粒细胞或血小板表面的药物直接结合 导致药物性溶血性贫血 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 immunecomplexdiseases 或血管炎型 vasculitictype 超敏反应 其特点为血清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 IgG IgM类 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 在一定条件下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 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 中性粒细胞等其它细胞的参与下 引起以充血水肿 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第三节 型超敏反应 一 抗原 可溶性抗原 一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自身抗原 类风湿性关节炎时的变性IgG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核抗原等外来抗原 微生物 吸入的动植物抗原等大剂量应用的生物制剂 如抗毒素血清 长期服用的药物等 二 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 抗原抗体均过剩 小分子IC 易通过肾小球基底膜滤出抗原和抗体比例适当 大分子IC 易被吞噬细胞清除抗原略多于抗体 中等分子IC 组织内沉积 抗原成分在体内长期滞留是免疫复合物形成的先决条件 中等大小的IC易于随血液循环到特定部位而沉积 IC易沉积于静脉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处 如肾小球基底膜及关节滑膜 肝 脾 血管等部位 1 补体的作用C3a C5a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上的相应炎性介质释放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渗出增加 表现为水肿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 2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释放溶酶体酶 包括蛋白水解酶 胶原酶和弹力纤维酶 使血管基底膜及其周围组织发生损伤 受体结合 三 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 3 血小板的作用 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活化 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激活血小板血栓形成 局部缺血 坏死 释放血管活性胺水肿 二 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1 Arthus反应马血清家兔2 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 胰岛素糖尿病人局部出现红肿 2 过敏性肺炎 皮下多次注射 局部多次注射 局部红肿出血及坏死 二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1 血清病2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3 系统性红斑狼疮4 类风湿性关节炎 由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24 72小时后发生的 形成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因其发生缓慢 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与效应T细胞及细胞因子有关 与抗体及补体无关 第四节 型超敏反应 一 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 抗原 胞内寄生菌 病毒 寄生虫和化学药物2 效应细胞 CD4 Th1细胞 CD8 CTL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3 CD4 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CD8 CTL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一 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二 IV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多见于胞内寄生菌 如结核 麻风 布氏杆菌 及某些真菌 病毒感染 二 接触性皮炎 四种类型超敏反应比较 超敏反应的特点1 I 和 型超敏反应由抗体介导 2 补体参与 型超敏反应 但必须依赖补体才能致病的只有 型超敏反应 3 同一变应原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 4 在同一个体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超敏反应 5 同一疾病也可由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引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