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农业发展.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206931 上传时间:2020-01-23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6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儒家农业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先秦儒家农业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先秦儒家农业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儒家农业发展观 一 先秦儒家的农业发展观的思想基础 哲学思想基础 天地人物的宇宙系统观念中所含有的朴素唯物主义因素有学者根据郭店竹简所表现的儒家思想 并根据儒家文献的记载认为 儒道两家都持 无为 说 而儒道两家的无为说 及其对他们之间的异同 要作系统性的研究与论证 笔者认为 儒道两家 无为 说 基于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思考有比较一致的认识 但他们的无为说却有很大的区别 无为说与有为说构成对立统一的观点 是儒家与道家无为说的最大区别 这首先要将先秦儒家的天地人的基本概念弄清楚 将伦理道德引入天地人的关系之中 是先秦儒家的一大创造 但在先秦儒家论述中 既有渗透了伦理道德的天地人 也不乏自然意义的天地人 易传系辞 之为书也 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 有地道焉 有人道焉 这是自然意义上的天地人的 道 对于天 儒家的代表人物对此虽然有多义的概念 但也有自然意义的天 如孔子说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论语阳货 实际上承认了天有自己运行的规律化和四季转换 孟子的天是多义的 其中也有自然义的 而且构成他的农业思想体系的基础 否则他不能说出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这样正确表达出入与自然关系的论点 至于荀子的天 更加是自然义的天 荀子的天也是有意志的 只不过他的有意志的天不是以人的意志所转移的 而是依照天自己的规律运行的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 应之以乱则凶 这说明 先秦儒家在思考 天 时 对天的运行规律的认识还是有一些共同点的 地上生长的万物按照 天道 的规律生长 就是所谓的 地道 如 易传序卦 有天地 然后万物生焉 中庸故至诚 今乎天 日月星辰系焉 万物覆焉 今乎地 万物载焉 今乎山 草木生之 禽兽居之 宝藏兴焉 今乎水 鼋鼍蛟龙龟鳖生焉 货财殖焉 所述意思都是自然义的 天道 与 地道 先秦儒家对于 人 是相当重视的 所以孟子和荀子都有 人本 观念 孟子尽心下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这虽是孟子从政治意义的角度来说的 但也是源于他对人的哲学意义的思考 基于儒家对人的创造力量的认识 将天地人结合考察 就产生了儒家 人道 观的 无为 与 有为 的对立统一观点 儒家认为 人对天与地的认识 最重要的是能 参 这是决定 无为 与 有为 的重要前提 人之性是以天地之性为前提的 而人之性又是 参 天地物的前提 是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礼记月令 毋变天之道 毋绝地之理 毋乱人之纪 就是说 天 地 人分别有其存在的道 理 纪 绝不可以乱的 礼记月令 在论述了 天之道 地之理 人之纪 的基础上说明了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观点 对待 天道 最重要的是对天时的认识 在先秦儒家的论述中出现 趋时 的概念 即根据天时的变化有所动作 就是 变通 易传系辞 法象莫大乎天地 变通莫大乎四时 刚柔者 立本者也 变通者 趣时者也 变通是指人根据事物的变化所要采取的行动 行动的依据是四时的变化 趋时 与 变通 的概念是先秦儒家对待天时的 无为 与 有为 的态度 先秦儒家的 无为 观 有学者已经提出过 但没有将儒家的 无为 观与 有为 观结合起来论述 实际上儒家的有为与无为的观点是对立统一的 孟子离娄下 人有不为也 而后可以有为 强调入的 可为 而且是根据 为 的对象的情况 确定 不为 和 有为 而 不为 是 为 的基础 在孟子看来 如果是人可为的事物 只要在人和的基础上 一定优于天时 地利 二 先秦儒家农业发展观的内容 先秦儒家的农业发展观涵盖了农业的技术系统 生态系统 经济系统 是将三者作为一个互相联系 相互关连的整体提出的 以下分三方面论述儒家的农业发展观 l 关于农业技术系统2 关于自然生态系统3 关于农业经济系统 对于农业的技术系统 先秦儒家首先强调天时 在先秦儒家文献中保留了从上古时期就已形成的农事指时系统 最早的月令体物候历 夏小正 其内容保留了不少夏代种植业 蚕桑业 畜牧业与渔猎采集业的信息 竹书纪年 卷上记载禹 颁夏时于邦国 正好与 逸周书大聚 周公旦所述 禹之禁 相对照 则有 生 土 而 不失其宜 万物不失其性 人不失其事 天不失其时 以成万财 表明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在官方农学中用指时系统安排农业生产 先秦儒家强调要根据 天道 来决定农业各个系统中的 有为 与 无为 在农业生产方面 强调按天时安排农事活动 孟子梁惠王上 对于种植业而言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 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对于畜牧业而言 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强调了天时的头等重要地位 荀子也是将天时和农业的收成好坏联系起来 荀子王制 养长时 则六畜育 杀生时 则草木殖 政令时 则百姓一 贤良服 圣王之制也 先秦儒家其次强调土宜和物宜 荀子王制 相高下 视肥墝 序五种 省农功 谨蓄藏 以时顺修 治田之事也 意思是要根据土地的具体情况作物栽培的具体情况安排生产 以及贮藏等农事活动 在对天时 地宜 物宜有所认识的基础上 特别强调人力的 有为 在农业生产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中 孟子特别强调 人事 如 孟子梁惠王上 深耕易耨 孟子万章上 竭力耕田 孟子还总结了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这一经典语言 孟子公孙丑下 说明了在认识天时的基础上 可以发挥人力的最大作用 在先秦时期 由于农业生产还不能产生足够的生活资料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因此采集业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 所以先秦儒家很关注作为人们生活来源之一的自然资源的再生产 在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季节就不能进行采集和渔猎 以便动植物有繁衍的机会 这就是 禁 要进行采集渔猎活动就要在适当的季节 这就是 发 随着农业中封建经济的发展 战国时期的儒家已经将小农经济纳入他们的视野之内 他们的农业发展观 主要是为了扶持与发展小农经济 以巩固和加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儒家在建立理想社会方面的 有为 观 与道家主张回到 小国寡民 的远古时代的 无为观 迥然相异 孟子为此鼓吹使民有 恒产 在 孟子梁惠王上 他叙述了 不违农时 与对资源实行 以时禁发 的论点之后 又将上述建立 五口之家 的主张重复了一次 总的来说孟子非常主张建立与扶持具有充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 荀子也是主张扶持小农经济的 他比较突出的观点是将农业生产上的物质投入多寡 田地的肥瘠 收成的好坏与生产资料和小农孟子滕文公上 凶年粪其田而不足 称贷而益之 认为农家在灾荒之年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足 影响对田地的投入 就要对农家实行农贷 帮助其恢复生产 对于建立与扶持小农经济 儒家将主要希望寄托于为政者 荀子主张建立保证整个农业系统 包括农业技术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 农业经济系统运行的社会控制体系 为此孟子和荀子都对君主提出了相关的道德规范要求 如果说建立理想社会是儒家的有为观 而要求君主通过 节用 爱民等具体行为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则是儒家的无为观 对于 节用 荀子富国 直接将君主是否 节用 作为国家富强的主要措施之一 他认为君主节用是节流 发展农业生产是开源 对于 天时 的认识是君主道德修为的重要方面 因为只有对天时有正确认识 才能决定国家政事的为与不为 所以孟子与荀子对此都反复提到 使民以时 即在农事季节不要征发民力 先秦儒家有丰富的农政方面的思想 梁家勉教授在 孟子的农业政策观 一文中将孟子的农业经济思想概括为 制产 与 制取 之策两部分 制产 包括劝业行政 保护行政 农事教育 土壤改良 劳动保险 农民娱乐 水利荒政七方面 制取 包括封建政府的布缕之征 粟米之征 力役之征 是孟子针对当时的横征暴敛 提出在他在井田制构想基础上的赋税徭役主张 孟子将与 民 相对立的另一方 君 的关系联结起来 从农业发展的角度 将 民贵君轻 民为农本的思想贯穿于农业生产的管理过程 从而提出 莫不具体而微 雏形毕具 的农政制度思想 荀子的观点记载于 荀子 富国 王制 等篇 主要包括节用 轻税 罕兴力役 无夺农时等方面 孟子 苟子两派儒家在对君主关于农政方面道德修为的主张有其差异 孟子一派对人的 性 及 仁 等道德修行方面有丰富的哲学思想 要求君主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来施行 仁政 达到爱民的效果 荀子则着重于强调 王制 即加强以君主为中心的集权统治以及农政制度的建设来达到发展农业的目的 荀子王制 极力主张 修宪命 即通过法律措施保证命令的执行 通过各级 序官 执行各项政令 如在农业方面设立管理国家水利的 司空 管理国家农业生产安排的 治田 之官 管理国家山林资源的 虞师 以及在基层负责农业推广的 乡师 等 三 先秦儒家农业发展观的影响和意义 儒学作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 其政治思想不断通过各时代思想家的思考 演绎 发挥 为后来的统治者加以取舍利用 而先秦时期的儒家农业发展观在不同的农业思想领域里获得不同程度的阐释 直接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 先秦儒家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 从秦汉时代起就对封建社会的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有深刻影响 保护山林的政策不断见于封建时代的法律法规中 唐六典虞部 规定在名山不得樵采 宋代大中祥符四年 下 火田之禁 令诸州县人畲田 在焚烧野草时 十月后方得纵火 以保护林木资源 在荒灾季节 以时禁发 纵民樵采的政策作为封建政府的荒政措施之一 但同时注意保护资源 在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方面 先秦时代曾经有过这一方面实践 并在中国农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而随着人口的增加 对山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让位于种植业的发展 但在秦汉以后的农业发展史上 这一方面的实践内容很薄弱 唐宋以后还出现了生态环境逐步被严重破坏的情况 虽然保护山林的政策不断见于秦汉以后的封建法规之中 但这些似乎与唐宋以后尤其是明清以来的全国性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显得微不足道 先秦儒家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张在秦汉以后没有成为农业发展观的重要部分 尤其是先秦儒家的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之类伦理道德观 是先秦儒家农业发展观的最大局限性 在农业经济方面 先秦儒家的农业经济思想大致可构成后世农政制度的框架 汉以后封建统治阶级的重农政策吸收了儒家的民本 农本思想 从而不断完善与发展了以农业垦殖政策 农业管理制度 农业推广政策 水利政策 税负蠲免政策 农贷政策 救荒政策等为内容的农政制度体系 这一体系虽然以稳定封建地主经济与封建统治为终极目标 但它对扶持小农经济 尤其在每个朝代的前期或者是盛世中对小农经济的恢复和重建起了重要作用 古代社会的农政制度体系与传统农学互为补充 是支撑小农经济的缺一不可的两个重要方面 先秦儒家的农业发展观是关于古代社会农业生产 生态环境 农民生活的相互统一 协调发展的观点 具有丰富的内涵 但它不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先秦儒家的农业发展观只是 存在 的持续或循环式的持续 所以彭世奖先生将传统农业称为 循环式的农业 古今农业发展的历史说明 在农业生产 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三者之间存在相当密切的关系 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也是现代可持续农业的目标 古今农业发展的历史同时说明 可持续农业作为一种观念 尤其要实现农业生产 生态环境 农民生活协调发展的目标 将它转化为社会全体成员一致的行为 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必须要有相关的的道德规范或价值观作为支撑 还需要一整套相关联的社会控制系统的运作 虽然儒家的 涉及对经济及物欲的看法 是要求人们减少和节制欲望 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相当的落后作用 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关于提高人民生活水乎的主张大异其趣 但它对农业生产 生态环境 农民生活的农业发展观中的合理内核与相关社会控制系统的主张 对于当代人思考入与自然 经济与生态的空前尖锐的矛盾以及为解决这些矛盾而产生的新的思维 是一笔意义非常重大的思想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