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学基础04信息用户.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195218 上传时间:2020-01-22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536.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管理学基础04信息用户.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信息管理学基础04信息用户.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信息管理学基础04信息用户.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信息用户 3 1信息用户的概念与类型3 2用户的信息需求3 3用户的信息行为3 4信息能力培养 1 信息用户的不同称谓及其解释沈继武编著的 读者工作概论 中认为 广义地说 凡有阅读能力并从事阅读活动的社会成员皆称为读者 凡是利用图书馆的一切社会成员 包括个人 集体 单位 都是图书馆的读者 严怡民编著的 情报学概论 中认为 情报用户指的是在科研 技术 生产 管理及其他各种活动中需要利用情报的人 绍兴 和宝荣主编的 档案管理学 一书中指出 档案用户或档案利用者是档案部门的服务对象 3 1 1信息用户的概念 3 1信息用户的概念与类型 2 信息用户概念的界定 我们认为 信息用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信息用户是指具有一定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能力并通过信息交流活动汲取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狭义的信息用户是指具有一定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能力并从信息机构获取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无论是广义的信息用户 还是狭义的信息用户都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1 信息用户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需求 2 信息用户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利用能力 3 1信息用户的概念与类型 3 用户在信息方面的多重身份 1 信息加工者 2 信息传递者 3 信息创造者 3 1信息用户的概念与类型 3 1 2信息用户的类型 信息用户这一概念有着十分广泛的外延 从大的方面来看 信息用户可分为个人用户和团体用户 无论是个人信息用户还是团体信息用户 都可以按其与信息机构的关系不同 或者说按其利用信息机构的程度不同 划分为正式用户 临时用户和潜在用户 1 个人信息用户 不同职业的个人信息用户按其职业不同 个人用户可分为科学研究用户 工程技术用户 教师用户 管理用户 学生用户 工农兵用户 其他专门职业用户等 不同层次的个人用户 按其水平和能力不同 信息用户可分为初级用户 中级用户和高级用户 用户的水平和能力主要以专业技术职称为依据 3 1信息用户的概念与类型 2 团体信息用户 按其组织形式不同 团体信息用户可分为小组用户和单位用户 小组用户是指由若干个人组合起来以小组的名义获取信息 利用信息机构的用户 小组用户可以是读书小组 学习小组 科研小组 技术开发小组 新产品开发小组 教材编写小组 工具书编纂小组等 单位用户是指以固定机构的名义获取信息 利用信息机构的用户 各种社会机构都可以成为信息机构的单位用户 3 1信息用户的概念与类型 正式用户也称编内用户 是指在信息机构登记注册的用户 临时用户也称非在册编外用户 是指未与信息机构建立正式关系 没有在信息机构登记注册而临时利用信息机构的用户 潜在用户是指应该或有可能与信息机构联系且尚未利用信息机构的用户 3 正式用户 临时用户和潜在用户 3 1信息用户的概念与类型 3 2信息用户需求 3 2 1用户信息需求的概念与层次 1 用户信息需求的概念 简单地说 用户的信息需求就是用户对信息的需要和要求 具体地说 用户的信息需求就是信息用户对信息内容 数量 质量和形式的需要和具体要求 有些学者也将用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包括在用户信息需求之内 我们认为 用户的信息需求只能是用户对信息本身的要求 而不能包括用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 用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是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的一个方面 2 用户信息需求的层次 用户信息需求的层次是按用户所需信息的隐显程度来区分的 包括深层 中层和表层三个层次 如果用A表示实际的信息需求 用B表示认识到的信息需求 用C表示表达出的信息需求 则这三种信息需求的关系可用图3 1来表示 深层信息需求 即用户的实际信息需求 是指由用户的组成形式 工作性质 生存环境 知识结构等客观需要所决定的信息需求 是用户为达到某一目的而所需信息的全部 包括有意识的需求和无意识的需求 中层信息需求 即用户认识到的信息需求 而不包括未被用户认识和发现的信息需求 表层信息需求 是指用户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信息需求 3 2 2影响用户信息需求的因素影响用户信息需求的因素可归纳为环境因素 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三大类 1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信息用户所处的生存环境 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 影响用户信息需求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 社会政治因素 2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 经济发达程度 4 社会教育水平 5 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 6 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 2 组织因素 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 某一国家或地区团体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具有一些共性 但并非千篇一律 这是因为团体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还受到社会组织自身因素的影响 1 组织的性质 2 组织的规模 3 组织的结构 4 组织的运作机制 5 组织文化 3 2 3个人用户信息需求的规律与特点 1 个人用户信息需求的一般规律 1 用户信息需求的递进性 2 用户信息需求的多重性 3 用户信息需求的阶段性 4 用户信息需求的马太效应与罗宾汉效应 2 不同类型个人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 从用户的工作性质入手 讨论科研人员 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 教师和学生的信息需求的特点 新约 马太福音 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国王远行前 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 吩咐道 你们去做生意 等我回来时 再来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 第一个仆人说 主人 你交给我一锭银子 我已赚了10锭 于是 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报告 主人 你交给我一锭银子 我已赚了5锭 于是 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 第三个仆人报告说 主人 你交给我一锭银子 我一直包在手帕里 怕丢失 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 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 说 凡是少的 就连他所有的 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 还要给他 叫他多多益善 这就是马太效应 反应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 即赢家通吃 对贫富差距的解决办法 人类历史上也有数种方法 而且中外相通 西方社会中脍炙人口的罗宾汉和中国社会中众多 杀富济贫 劫富济贫 的侠盗 神偷的传说就是一个例子 我把这种解决办法称之为 罗宾汉思维 这种思维的核心内容是 解决贫富差距的有效方法是 同马太效应背道而驰 罗宾汉思维则可用中国古代圣人话来概括 损有余而补不足 把富人多的那部分分给穷人 这就是典型的罗宾汉思维 1 科研人员信息需求的特点 科研人员所需信息的内容主要是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信息 科研人员对信息全面系统性的要求高 对准确可靠性的要求较高 而对新颖及时性 通俗实用性的要求不太高 科研人员所需信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天然型信息 文献型信息和智力型信息 2 技术人员信息需求的特点 技术人员所需信息内容的综合性较强 需要技术信息 产品信息 市场信息 法规信息等 技术人员十分强调信息的准确可靠性 新颖及时性和具体实用性 而对信息全面系统性的要求则不高 技术人员所需信息的表现形式以文献型信息和实物型信息为主 3 管理人员信息需求的特点 管理人员所需信息内容的综合性很强 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与科技 经济 政策 法律以及职工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 本单位或本系统或本地区的基本情况有关 管理人员对信息的全面系统性 准确可靠性 新颖及时性和简明易懂性的要求都很高 管理人员所需信息的表现形式以智力型信息 文献型信息为主 对网络型信息也有较多的需求 4 教师信息需求的特点 教师所需信息内容的专业性较强 主要是本学科的科研和教学方面的信息 教师对信息的全面系统性和成熟可靠性要求较高 教师所需信息的形式主要是信息载体形式主要是图书 期刊和教学档案等文献型信息和网络信息 5 学生信息需求的特点 学生所需信息的范围较窄 内容明确 专业性强 主要是与所学有关的知识型信息 学生对信息通俗易懂性 生动有趣性和准确可靠性的要求较高 学生所需信息载体形式主要是智力型信息 文献型信息 其次是网络型信息 3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个人信息用户需求的变化 对信息具有不同程度需求的用户比例 1 用户对信息需求的迫切性增强 2 从学术研究到社会生活全方位信息需求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和实现人生价值 用户除了需要学术研究方面的信息资源之外 还需要医药 旅游 休闲 政策法规 商品营销 文化沙龙 美食等方面的信息资源 3 从完备信息趋向到及时信息的需求用户调查结果表明 绝大多数用户对信息完备性的要求较低 而大部分用户对信息实用性 及时性的要求很高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用户带来了全球范围的通信空间 信息查询空间和信息发布空间 在信息飞速增长并迅速充斥于各种媒体的信息时代 人们的信息需求观念发生了变化 用户不再认为信息愈多愈好 而是认为信息的新颖度和及时性更重要 4 从一般信息到信息精品需求最近几年 信息网络的发展使信息资源过剩 信息污染加剧 庞杂繁多的信息素材利用率越来越低 用户日益为信息资源过剩而感到焦虑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价值较高的信息资源 用户的精品意识逐渐加强 人们日渐从对一般信息的需要发展到对信息精品的渴求 5 从文本资料到声音与活动画面信息需求近十年来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用户突破对文本信息资源需求的单一模式提供了条件 人们在使用语言文字符号通信的同时 更喜欢寻求便于各种感官接受的图像信息 声音信息和影视信息 6 从注重信息载体物理形象到注重信息内容本身明确地讲 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用户不再热心对某一信息载体或信息量提出特定要求 而着眼于高质量的网点与特定信息资源的需求 与此同时 用户对自动化检索途径与检索工具的易用性要求也愈来愈高 他们希望获得信息的渠道愈来愈多 查询操作愈来愈简单 计算机界面愈来愈友好等 3 2 4企业的信息需求特点 1 当前我国企业信息需求的总体特征 1 企业信息需求数量大 2 企业信息需求范围广 3 企业信息需求类型多 4 企业信息需求质量高 2 不同类型企业的信息需求特点 1 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的信息需求特点比较在信息内容方面 工业企业对信息的需求比商业企业广泛 在信息载体形式方面 工业企业所需信息的载体形式多于商业企业 在信息质量方面 商业企业对信息新颖性的要求高于工业企业 2 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的信息需求特点比较在信息需求内容方面 大型企业侧重于对技术信息的需求 而中小型企业则侧重于对市场信息的需求 在信息载体形式方面 大型企业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多于中小企业 中小型企业对口头信息和实物信息的需求多于大型企业 在信息质量要求方面 中小型企业对信息准确性 及时性的要求高于大型企业 3 三资 企业的信息需求特点 三资 企业的信息需求具有较强的政策性 外向性 层次性 中外双方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3 2 5政府部门的信息需求特点 1 政府部门所需信息内容涉及面广 综合性强 2 政府部门要求信息新颖及时 准确可靠 精悍实用 3 政府部门所需信息的形式主要是印刷型的文件和档案 口头信息和电子型信息 3 3用户的信息行为 3 3 1用户信息需求转化为信息获取行为的机制 1 信息获取行为与信息需求的关系 2 决定用户将信息需求转化为信息获取行为的因素 1 用户所需信息的价值大小 2 用户所需信息的急缓程度 3 用户的信息意识 4 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 用户的信息获取行为是由其信息需求决定的 但转化为信息获取行为的信息需求 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3 3 2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方式1 用户获取信息的基本途径与方式 1 从自己收藏的文献资料中获取信息 2 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信息 3 通过正式渠道获取信息 4 通过Internet获取信息 2 决定用户采用何种信息获取途径和方式的因素 1 获取途径和方式的易用性 2 获取途径和方式所提供的信息的质量 3 获取途径和方式提供信息的经济性 4 获取途径和方式的新颖性 5 用户的信息获取习惯 3 传统环境下用户获取信息行为规律 1 用户选用信息获取途径的顺序 首先从自己收藏的文献资料中获取信息 然后转向非正式渠道 最后转向正式渠道 2 各类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 科研人员获取信息的途径 获取信息的途径是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并用 十分注意亲自查找信息 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实际工作者获取信息的途径 获取信息以正式渠道为主 非正式渠道为辅 管理人员获取信息的途径 管理人员获取信息主要是通过正式渠道 教师获取信息的途径 高校教师获取信息也是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并用 但正式渠道相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用得多一些 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 4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的变化 1 从馆藏需求到国际互联网络资源共享 2 从传统的手工检索到Internet和CERNET引擎查询 3 3 3用户的信息提问 1 用户信息提问的含义与意义 用户的信息提问就是指用户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 用语言或文字将自己的信息需求向信息提供者表述出来的过程 用户的信息提问是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的一个主要方面 是用户信息获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此外 信息提问的正确与否还关系到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 2 信息提问大于信息需求 3 信息提问小于信息需求 4 信息提问与信息需求交叉 1 信息提问与信息需求一致 2 信息提问与信息需求的吻合程度 3 提高信息提问与信息需求吻合程度的措施 1 加强用户教育 2 让用户以文字形式提问 5 信息提问与信息需求无关 3 3 4用户的信息吸收用户的信息吸收就是指用户在得到信息以后 把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或应用到自己的工作 学习和生活中去 发挥信息潜能并产生实际效果的行为 1 用户吸收信息的认知过程用户吸收信息的过程包括信息摄取 信息理解 信息反应三个阶段 1 信息摄取 2 信息理解 3 信息反应 2 用户吸收信息的效果 1 改变知识结构 2 指导日常生活 3 优化各项工作 4 创造新的信息 3 影响用户信息吸收程度的因素 1 信息本身价值的大小 2 用户对信息作用的认识程度 3 用户对信息的理解程度 4 信息与用户需求的相关程度 5 用户获得信息的及时程度 6 用户的个人素质和所处的环境条件 END 作业 题目 试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与方法论文要求 论述信息资源对于现代企业的意义 研究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 总结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 论文字数不少于4000字 文章要写出英文题目及英文摘要 注意论文格式与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中至少要有一篇英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