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社会主义革命.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189741 上传时间:2020-01-22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红色十月 是前苏联辉煌时代的标志 以 红色 和 十月 命名的商品或活动不胜枚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俄国 苏联 发展线索 1917年十月革命 1922年 沙俄 苏俄 苏联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1991年12月 阿拉木图宣言 独联体 6 苏联解体 90年代初 苏俄 联 历史的阶段划分 1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1917 2 1917 11 2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1917 1927 1936 3 备战和卫国战争时期 1937 1945 4 经济恢复和冷战对峙 1946 1955 5 苏美争霸 50末 80末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 十月革命的背景 条件 1 客观条件 物质基础 20世纪初 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发展落后 政治 经济 封建农奴制残余 小农经济占优势 对外国资本的依赖 沙皇专制 对外 对外扩张 瓜分世界 社会矛盾复杂尖锐 沙皇专制制度同人民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大俄罗斯同少数民族 沙俄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 一战的影响 国际 主要帝国主义国家被削弱 国内 沙俄军队忙于战争 国内空虚 战争灾难使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革命力量相对强大 如果没有战争 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发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为其创造了有利时机 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 列宁 一战中俄国群众游行示威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 十月革命的背景 条件 1 客观条件 2 主观条件 阶级优势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 布尔什维克党 能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 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强有力的同盟军 贫苦农民 成熟的革命理论和导师 列宁主义 马恩 社会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前提下在全世界同时发生 普列汉诺夫 俄国历史还没有磨出能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 列宁 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资本主义链条薄弱环节 一国首先发生 伊曼纽尔 沃勒斯坦 俄国革命该不该发生 我不知道 但是它毕竟发生了 因为这个国家崩溃了 1 20世纪初 俄国己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物质条件 这种 客观物质条件 主要是指 A 社会矛盾的激化B 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C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D 人民革命运动的不断发展2 十月革命没有首先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发生在经济落后的俄国 从主观上讲 最主要的原因是 A 沙皇专制腐朽落后B 经不起世界大战打击C 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D 有1905年革命的 总演习 C C 思考练习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 十月革命的背景 条件 2 革命的过程 资产阶级民主义革命 1 二月革命 时间 1917年3月 领导 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 性质 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结果 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苏维埃 本是俄文cobet soviet 的音译 意思是代表会议 起源于1905年革命 是一种工人和士兵的直接民主形式 1917年二月革命时期 俄国各地成立了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农民代表苏维埃 作为劳动人民的政权机关 与当时的临时政府并存 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 召开了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宣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苏维埃成为俄国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 成为各级国家的权力机关 1917年11月 1918年3月 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1918年1月25日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 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 宣布俄国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 1934年改称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1989年 最高苏维埃改作人民代表大会 由大会选举了第一任总统 苏联解体后 苏维埃这个权力机构已不存在 苏维埃 本身是立法机构 政府是从苏维埃直接延伸出来的 即立法和行政合一 议会制 议会和政府是分开的 加上法院 三权分立 相互制衡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 十月革命的背景 条件 2 革命的过程 1 二月革命 2 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四月提纲 时间 1917 4 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内容 意义 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路线和计划 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七月事件 9月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粉碎科尔尼洛夫叛乱 威信大增 时间 经过 影响 1917 7 革命和平发展阶段结束 是革命发展的转折点 政权完全转到临时政府手中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十月决议 近期武装起义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 十月革命的背景 条件 2 革命的过程 1 二月革命 2 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四月提纲 七月事件 9月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粉碎科尔尼洛夫叛乱 威信大增 十月决议 近期武装起义 3 十月革命胜利 十一月起义 工人 士兵向冬宫进攻 冬宫 俄国沙皇的宫殿 在圣彼得堡 始建于18世纪中叶 1917年二月革命后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设于此 1917年11月6日 俄历10月24日 午夜 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 彼得格勒的武装工人 士兵发动起义 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临时政府 1917年11月6日夜 列宁来到斯莫尔尼宫 亲自领导这次起义 斯莫尔尼宫 建于1806 1808年 阿芙乐尔 号巡洋舰 今天的 阿芙乐尔 号巡洋舰 阿芙乐尔 号巡洋舰 为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巡洋舰 于1917年11月7日 俄历10月25日 21时45分 投入革命阵营的该舰官兵按照列宁的起义计划 用炮声发出进攻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的信号 为十月革命的胜利立下功勋 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 阿芙乐尔 号巡洋舰作为革命纪念物 现停在圣彼得堡市内的涅瓦河畔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 十月革命的背景 条件 2 革命的过程 1 二月革命 2 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四月提纲 七月事件 9月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粉碎科尔尼洛夫叛乱 威信大增 十月决议 近期武装起义 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领导 布尔什维克党 主力 工人和革命士兵 成果 性质 社会主义革命 3 十月革命胜利 十一月起义 4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比较 二月革命跟十月革命有何不同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目标 性质 领导者 纲领 结果 面包 停战 建立社会主义 工兵代表苏维埃 布尔什维克党 没有纲领 四月提纲 两个政权并存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革命对象 二月革命推倒沙皇 四月提纲 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 十月革命的背景 条件 2 革命的过程 1 二月革命 2 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3 十月革命胜利 十一月起义 3 建立政权 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1917年11月7日夜 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 成立了以列宁为主席的人民委员会 图为列宁宣告苏维埃政府成立 1 通过了列宁起草的 告工人 士兵和农民书 正式宣布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 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 2 通过了 和平法令 建议一切交战国和人民 立即缔结停战协定 实现 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 3 土地法令 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 4 选举批准了新政府 人民委员会的组成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 十月革命的背景 条件 2 革命的过程 1 二月革命 2 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3 十月革命胜利 十一月起义 3 建立政权 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通过 告工人 士兵和农民书 宣告全国政权归苏维埃 通过 和平法令 和 土地法令 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宣告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你是如何理解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满足了人民的和平要求 政权归苏维埃 和平法令 土地法令 满足了人民的土地要求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 十月革命的背景 条件 2 革命的过程 1 二月革命 2 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3 十月革命胜利 十一月起义 3 建立政权 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4 苏维埃政权最初的革命措施 政治 经济 外交 目的 把革命推向深入 巩固苏维埃政权 措施 作用 内容 作用 初步建立了苏维埃国家制度 内容 作用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苏维埃政府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 十月革命的背景 条件 2 革命的过程 1 二月革命 2 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3 十月革命胜利 十一月起义 3 建立政权 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4 苏维埃政权最初的革命措施 政治 经济 外交 目的 把革命推向深入 巩固苏维埃政权 措施 作用 签 布勒斯特和约 时间 1918 3 影响 苏俄丧失了大片领土 苏俄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 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机会 布列斯特和约 全称 布列斯特 立托夫斯克和约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 立托夫斯克 今布列斯特 签订的和约 它是苏维埃俄国 以下简称苏俄 同德国及其同盟国 奥匈帝国 土耳其 保加利亚 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 里托夫斯克 今白俄罗斯共和国布列斯特 签订的条约 布列斯特和约 签字仪式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 十月革命的背景 条件 2 革命的过程 1 二月革命 2 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3 十月革命胜利 十一月起义 3 建立政权 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4 苏维埃政权最初的革命措施 政治 经济 外交 目的 把革命推向深入 巩固苏维埃政权 措施 作用 签 布勒斯特和约 成立共产国际 时 地 1919 3 莫斯科 纲领 共产国际行动纲领 性质 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 是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 影响 加强了世界无产阶级团结 赢得了无产阶级支持 共产国际 即第三国际 1919年3月 列宁领导创建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的国际联合组织 总部位于莫斯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第二国际破产 十月革命的胜利 促进了各国共产党的建立 客观形势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组织 1919年3月2日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 有来自21个国家的35个政党和团体的52名代表参加 大会通过了 告国际无产阶级宣言 共产国际行动纲领 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 等文件 宣告第三国际成立 1943年5月15日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为适应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 并考虑各国斗争情况的复杂 需要各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面临的问题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定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 十月革命的背景 条件 2 革命的过程 3 建立政权 4 苏维埃政权最初的革命措施 5 历史意义 6 十月革命的特点 从理论角度看 打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观念 在一个经济政治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从革命道路看 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 从革命的阶段性看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 从实现方式看 由设想和平夺权到用暴力革命夺权 从影响看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比较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 与大规模战争有关 没有政党领导 暴力革命 布尔什维克党领导 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1 巩固政权的斗争 1918 1920 1 背景 内忧外患 形势严峻 国内反动势力叛乱 协约国武装干涉 2 措施 军事 实行义务兵役制 组建工农红军 经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后期 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 目的 前期 核心是巩固政权 实施概况 1918年夏开始 1919年形成特殊经济体制 1920达高潮 1921年被新经济政策取代 内容 作用 军事共产主义政策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实行余粮收集制 加速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推行普遍劳动 解决粮食供应困难 集中更多物力资源 集中和统一物资分配 合理分配人力资源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1 巩固政权的斗争 1918 1920 1 背景 内忧外患 形势严峻 国内反动势力叛乱 协约国武装干涉 2 措施 军事 实行义务兵役制 组建工农红军 经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目的 实施概况 内容 作用 特点 评价 3 结果 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 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 货币关系 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苏俄内战 是指1918年至1920年 苏维埃俄国 简称苏俄 同国内反革命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者进行的战争 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的 志愿军 相继叛乱 成立反革命政府 并着手扩充叛乱武装 英 法 日 美等协约国为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乘机进行武装干涉 扶植俄国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 1918年3月6日起 英 法 美干涉军先后在摩尔曼斯克登陆 4月5日起 日 英 美干涉军在符拉迪沃斯托克 海参崴 登陆 此外 协约国军队还侵入中亚和南高加索 4 5月 德国和土耳其违背 布列斯特和约 侵占克里木和南高加索 至1918年夏 苏维埃共和国丧失3 4领土 陷入四面受敌的险境 1919年红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1920年11月 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 1922年10月下旬 盘踞在远东地区的日本干涉军也被逐出苏俄国土 思考 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干涉下 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 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1 事业的正义性 得到人民的支持 2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3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4 红军的英勇作战 5 各国无产阶级的支援 3 对发展经济来讲 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这主要是因为两者都A 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B 严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C 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D 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制约 B 4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 实行公有制 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 取消商品和货币 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A 实施的条件B 所有制结构C 经济管理模式D 产品分配方案 A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1 巩固政权的斗争 1918 1920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经济政治危机 2 恢复经济 新经济政策 背景 长期战争使苏俄经济濒于崩溃 前提 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目的 克服经济困难 解决政治危机 巩固工农联盟 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根本 实施 开始 1921年 内容 列宁对社会主义过渡有了新的认识 取消 1928年 农业集体化推行 实行余粮收集制 加速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实行粮食税 税后农民自行支配 采取租借制和租让制 部分国企引入外国资本和私人资本 实行自由贸易 恢复商品买卖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1 巩固政权的斗争 1918 1920 2 恢复经济 新经济政策 背景 条件 目的 实施 内容 特点 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主导 多种所有制并存 管理体制 利用市场 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评价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实质 生产关系的调整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积极作用 苏维埃政权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 恢复和发展了经济 巩固了工农联盟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探索到了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相同 目的 巩固政权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侧重点 农业问题 前提 无产阶级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 结果 巩固苏维埃政权 指导思想 不同 战 照搬马克思主义 新 根据俄国国情 实事求是 工作重心 战 军事斗争 新 和平经济建设 手段 战 军事 行政 新 市场 商品 货币关系 实质 新 间接过渡 战 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 1 要从国情出发 要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3 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4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长期性 艰巨性和曲折性 5 政策要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6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启示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1 巩固政权的斗争 1918 1920 2 恢复经济 新经济政策 3 苏联成立 背景 俄罗斯帝国解体 各地苏维埃政权建立 国内战争中 各地结成政治 军事同盟 标志 1922年底通过苏联成立宣言和联盟条约 最初成员 性质 联邦制的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国徽 苏联国旗 6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 主要 新 在 A 国家控制了一切经济命脉B 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C 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发展商品生产D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7 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 A 当时的社会性质B 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需要C 消除农民不满情绪的需要D 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 5 关于十月革命胜利进程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A 四月提纲 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方向B 七月事件 表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C 十月决策 决定近期进行武装起义D 攻占冬宫宣告十月革命取得全国胜利 C D D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1 巩固政权的斗争 1918 1920 2 恢复经济 新经济政策 3 苏联成立 4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原因 现实 国际 在资本主义包围下 需加强国防力量 2 社会主义工业化 1 目的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 1925年 苏联仍是落后农业国 进程 1925年 通过 社会主义工业化总方针 1928年起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成就 1937年 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欧洲第一位 世界第二位 初步实现农业机械化 牺牲农民利益 扩大剪刀差 高投资高积累 特点 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中心 快速发展 评价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1 巩固政权的斗争 1918 1920 2 恢复经济 新经济政策 3 苏联成立 4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2 社会主义工业化 1 目的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 3 农业集体化 原因 手段 小农经济无法满足工业发展需要 1928年苏联粮食收购危机 行政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消灭富农 形式 集体农庄 完成 1936年 苏俄 联 农业政策的变化作用及启示 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巩固苏维埃政权 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1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 巩固工农联盟 从而巩固苏维埃政权 1 十月革命后颁布 土地法令 3 新经济政策 征收粮食税 4 1927年 农业集体化方针 1 满足战争需要 巩固政权 2 掠夺农民 遭到农民的反对 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启示 关注农民 善待农民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1 巩固政权的斗争 1918 1920 2 恢复经济 新经济政策 3 苏联成立 4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2 社会主义工业化 1 目的 3 农业集体化 4 建设中的严重问题 5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1936年 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依据 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以占绝对支配地位 颁布 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 基本内容 意义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1 巩固政权的斗争 1918 1920 2 恢复经济 新经济政策 3 苏联成立 4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5 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即苏联模式 1 含义 2 原因 外因 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威胁 经济文化落后 缺乏民主制传统 内因 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阶级斗争激烈 苏共缺乏建设经验 封建专制思想的残余 斯大林个人专断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1 巩固政权的斗争 1918 1920 2 恢复经济 新经济政策 3 苏联成立 4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5 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 含义 2 原因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3 标志 4 特征 5 评价 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评价斯大林模式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 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原先怀疑的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 有些国家 指资本主义国家 甚至开始了持续不一的计划 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危机 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 斯大林认为 工业化的中心 工业化的基础 就是发展重工业 至于轻工业 农业都是次要的 从属的 为重工业发展效力的部门 斯大林主张 提高工业品的出售价格 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加快资金的积累 历史功绩 基本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 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 在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重要作用 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提供借鉴 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 弊端和消极作用 经济上 片面发展重工业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指令性计划使经济失去活力 效益低下 忽视经济规律 阻碍生产力的提高 影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政治上 滋生个人崇拜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受到破坏 文化上 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评价斯大林模式 功在当代 弊在千秋 小结 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 为了能在帝国主义包围中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为了能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苏联采取了优先高速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3 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任务目标 苏联采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管理模式 以集中全国人力 物力 财力 这样以 高度集中 为突出特点的斯大林模式最终形成 2 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粮食短缺问题 苏联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以牺牲农业 农民利益为代价 换取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工业化的任务 我们可能走的太远了 以至于忘了当初出发的目的 史学家科林伍德回到实验的原点 无论物质的海拔还是精神的海拔 原点最终只有一个 那就是人的解放 8 对 斯大林模式 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 其形成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关系密切B 使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就C 后来成为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障碍D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结果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