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第X中学地理组研讨活动心得体会.doc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5186017 上传时间:2020-01-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县第X中学地理组研讨活动心得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XX县第X中学地理组研讨活动心得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XX县第X中学地理组研讨活动心得体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XX县第三中学地理组研讨活动心得体会XX县XX中学XX在这次地理组研讨活动中,我讲的是海陆的变迁一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改进和实施过程,有以下几点体会一、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海陆的变迁是新版教材中新增加的部分,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沧海桑田”、“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这节内容应该说是非常抽象的,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又变成海洋,这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根本感受不到,就单凭学生用脑想像,效果是很差的,所以如何解决这一抽象的问题就成了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因此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海陆是变迁的,用视频资料“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导入,直接点出海陆变迁的观点,使学生首先对此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随后摆出实例(喜马拉雅山发现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我国东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以及荷兰的填海造陆等),使学生在感性上认识海陆的变迁。第二部分是“大陆漂移假说”,这一部分我设计了让学生合作拼合非洲大陆东海岸和南美洲大陆的西海岸的轮廓图,由此引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从更深层次和更大尺度上认识海陆变迁。此部分内容重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第三部分,也是这节课的重点“板块构造学说”,这个学说可以说就是来解释海陆为什么会变迁的,在介绍了学说内容后,重在使学生从活动中运用板块学说解释地理现象。特别是对20*年5月12日南亚地震进行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和对受灾国家充满爱心的品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是非常有用的。二、按照学生的思维习惯,设计教学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对于教材的选择、教学方式的选用还是要取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思维特点设计教学过程,而不是根据教师的思维方法。经常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大陆漂移学说”的教学设计时,试讲时我采用先让学生默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再演示大陆漂移全过程的动画,尽管学生们学得津津有味,但总是感觉缺少点什么。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发现这样的教学缺乏深度,带着“为什么”去思考问题才会使学生加深理解。于是我尝试换了一种方式先根据学生得到的世界的海陆分布原本不是今天的形状再进入大陆漂移的演示,再提问人类是凭借什么得到这样的结论的,使学生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魏格纳的故事,就能加深学生们的思考和记忆,更容易理解。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细节本课课文内容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本课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多少海陆变迁的资料,而是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态度。因此,在备课时我就考虑到对于海陆的变迁这个课题,讲深了七年级的学生听不懂,讲浅了又不能为完成教学目标。从教材内容来看,包括了地壳的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两方面的知识,及板块构造理论。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大陆漂移的教学亮点在于古生物的证据和南极洲的煤层等资料,但是在教材中没有涉及这些问题。如果拓展的东西太多,就很难在一堂课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有些知识只能作为备用方案,时间充裕就适当讲解一些。本节课的教学改进让我深深体会到,细微的改进在教学效果上能出现巨大的差别。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多方位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果。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对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有些拓展知识可能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太适合。第 3 页 共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