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嘉祥第5课《杜甫诗三首》.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185224 上传时间:2020-01-22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3.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何嘉祥第5课《杜甫诗三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何嘉祥第5课《杜甫诗三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何嘉祥第5课《杜甫诗三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 下列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 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 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 大地早非李唐有 一腔君国 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杜甫 杜甫画像 杜甫 712 770 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 盛唐大诗人 号称 诗圣 生于河南巩县 曾做过左拾遗 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称杜少陵 杜拾遗 杜工部 杜甫经历了使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 目睹了战前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也感受了战后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的时代苦难 于是他的诗歌就成了乱离时代的悲歌 是唐朝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 因而被称为 诗史 代表作有 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新安吏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等 杜甫和李白齐名 世称 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穷年忧黎元 致君尧舜上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 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杜诗风格 基本上是 沉郁顿挫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 无体不工 五古 七律成就尤高 被世人尊为 诗圣 杜甫的经历和创作历程 一 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 困居长安时期 三 战乱流离时期 四 漂泊西南时期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诗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 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为人性癖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 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 南游吴越 北游齐赵 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 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 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创作 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 如 望岳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一 读书壮游时期 35岁前 二 困居长安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应试 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权术 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后来向皇帝献赋 向贵人投赠 过着 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 的生活 最后才得到一个看管兵甲器械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 兵车行 丽人行 等 有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之语 标志着他对朝廷政治 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 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 形成 沉郁顿挫 的诗风 35至44岁共十年 三战乱流离时期 由于安史之乱 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 避难流亡 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在沦陷区 山河破碎之感甚深 灾难的时代 震撼着诗人的心灵 使他写出了 春望 北征 和 三吏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 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45至48岁 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 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 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后蜀中连续发生叛乱 他漂泊到梓州 阆州 在夔州住两年 继又漂流到湖北 湖南一带 病死在湘江的船上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 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 写下了四百多首诗 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 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 或借古遣怀 或悲伤衰老 本文所选的三首 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48至58岁 1 沉郁顿挫 知识链接 沉郁 是指内容特点 主要指情感浑厚 浓郁 忧愤 蕴藉 顿挫 是指形式特点 主要包括语言的刚键 音调的铿锵有力 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2 近体诗 1 近体诗 今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 指唐初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 字数 平仄 对仗 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有律诗和绝句两种 2 律诗 字数 分为五言和七言 简称五律 七律 句数 一般八句 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对仗 中间两联要对仗 八句四联 依次为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末联 其中颔联 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押韵 第二 四 六 八句押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 通常押平声韵 一韵到底 平仄 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即句中二四六字平仄相对 上下句中二四六字平仄也相对 联间相邻两句的二四六字平仄相同 叫 相粘 3 绝句每首四句 不要求对仗 其余与律诗的要求相同 读准字音 暮砧 万壑 朔 漠青冢 琵琶 江渚 霜鬓 zh nh shu zh ngp p zh b n 秋兴八首 其一 秋兴八首 背景 秋兴八首 是大历元年 766 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唐宝应元年 762 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 杜甫流亡于梓州 阆州一带 正欲乘舟东下 因好友严武再来镇守四川 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 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不久 严武病逝 杜甫失去依靠 携家小乘舟东下 先是寓居夔州 今四川奉节 两年左右 后转徙于湘鄂之间 公元770年冬 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在寓居夔州的当年 杜甫年五十五岁 已处在人生之秋 眼看自己晚年多病 知交零落 壮志难酬 国家仍动荡不安 心境非常寂寞 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 不免触景生情 感发诗兴 故曰 秋兴 公元765年春 杜甫举家离开成都 公元766年暮春至768年初 杜甫羁留夔州 诗作流传至今400余首 是创作的丰收期 公元770年冬 杜甫贫病交困 卒于湘江舟中 杜甫去蜀东下路线图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 巫山巫峡弥漫着萧瑟阴森的气象 作用 1 点明时间 地点和阴沉萧索的环境特征 2 为全诗定下了感伤的情感基调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中 波涛汹涌 巨浪滔天 塞上 山上 阴云密布 低沉 天上地下 风云翻滚 惊涛骇浪 渲染了一种惊心动魄 阴晦惨淡的气氛 作用 暗喻动荡不安 前途未卜时局 暗写诗人翻腾起伏 阴沉压抑的心情 时代的艰难 家道的艰辛 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 高适等相继辞世 所有这些 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开篇前四句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而雄浑的巫山巫峡秋色图 枫叶凋零 阴云密布 低沉 峰峦高耸 恶浪排空 巫山巫峡 气象萧森 意境萧索 境界壮阔 情感哀伤 诗人把自己对时局动荡的感受 抑郁的心境 忧国伤时的情怀融入了景象的描绘中 手法 写景 点面结合 远近结合 表达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象征 滔天的巨浪 变幻的风云 象征动荡的时局 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 抑郁沉重的心境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 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 一叶孤舟靠岸系绳 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故园心 既指思念故乡之心 又指思念长安之心 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系 双关词语 孤舟停泊 舟系于岸 心念长安 系于故园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在白帝城楼的高处 听得急促的捣衣声从黄昏的暮色中传来 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 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 每到秋天 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 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 往往会增添游子的愁绪 寒冷的深秋 黯淡的暮色 四起的砧声 衬托出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与家国之思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李白 子夜吴歌 雨乍晴 月笼明 秋香院落砧杵鸣 二三更 千万声 捣碎离情 不管愁人听 张可久 迎仙客 秋夜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捣衣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 其一 萧索凄凉 雄浑壮阔 悲情顿生思乡无限 岁暮日晚羁旅无依 写景巫山巫峡秋色秋景 萧瑟 雄浑 抒情忧国忧民飘泊思归 本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 烘托出萧瑟阴森 动荡不安的气氛 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乡 孤独抑郁的情怀 概括主旨 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 767 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 已经五十六岁 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 加之心情抑郁忧愤 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杜甫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重阳登高 触景伤怀 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体现了杜甫诗歌 沉郁顿挫 的风格 登高背景 整体感知 找出诗中表达情感的词语 简要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特点 哀 悲 独 情感概括 孤独 伤感 秋风 让人感到阵阵寒意 感到秋的萧瑟 悲凉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共写了几个意象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重点意象是什么 为什么 风 猿 鸟 意境 苍凉 雄浑 猿鸣 让人感到环境的凄清 飞鸟 在急风中盘旋 似无处停息 似诗人孤独无依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感情 哀伤 孤独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 由落叶飘零 想自己已到生命的晚秋 有生命短暂之感 长江 人生弹指一挥间 江水万古奔流 无边 不尽 意境博大 雄浑 苍凉 这两句 抒发了诗人韶光易逝 壮志难酬的凄怆 透露出浓重的沉郁悲凉的情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诗会让你联想哪些语句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毛泽东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罗贯中 三国演义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 湘夫人 内容上 意境上 前四句写景 为抒情作铺垫 这四句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 高远的天空 强劲的秋风 萧萧的落叶 盘旋的飞鸟 江洲的白沙 滚滚的江水 意象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苍凉而雄浑 意境 的秋 时节 景图 一般要素 意象 意境 时节 时间 地点 万里 地之远也 秋 时之凄惨也 作客 羁旅也 常作客 久旅也 百年 齿暮也 多病 衰疾也 台 高迥处也 独登台 无亲朋也 2 宋代罗大经曾说本联含有八层意思 你能读出几层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此联中表现诗人此时处境的词是哪几个 万里 秋 作客 百年 多病 独 登台 感情 孤独 沉痛 联系杜甫生平 理解 艰难 苦恨 的含义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悲叹年老多病 忧时愤世 心情悲苦 艰难 国运多艰 民生多艰 自身命运多艰 情感 苦恨 国势不能扭转的深深遗憾 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深深遗憾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的描写 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 老病孤愁 忧国伤时的复杂感情 慷慨激越 动人心弦 总结主旨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而杜甫无论穷达 都心忧天下 思想境界更高 不愧为 诗圣 比较 秋兴 登高 一 背景相同 秋兴八首 其一 写于766年流寓夔州期间 登高 写于767年秋夔州 讨论 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点 二 意境都萧瑟苍凉 雄浑壮阔 1 秋兴八首 其一意象 秋景凋伤的枫林 萧森的巫峡 汹涌的江水 塞上的风云 两开的丛菊 孤独的小舟 急促的砧声意境 阴森萧瑟 雄浑壮阔 2 登高 意象 秋景急风 高天 哀猿 清渚 白沙 飞鸟 落木 长江意境 萧索苍凉 辽阔雄浑 比较情感 1 秋兴八首 其一 悲秋 悲自然之秋 悲人生之秋 悲国运衰落之秋 两行他乡泪一片故园心 2 登高 悲 身逢乱世 时值悲秋 漂泊他乡 家国多难 孤独无依 体弱多病 人到老年 三 情感相同 悲 四 表现手法 1 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 都是前两联写景抒情 后两联直抒胸臆 咏怀古迹 其三 杜甫 明 唐伯虎所绘昭君像 局部 鉴赏咏史诗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 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 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感慨 因此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弄清史实 所描写的古人 往事是怎样的 弄清连接点 为什么要写这个人这段往事 诗人的情感态度和表达技巧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一 弄清史实 王昭君 剧照 王昭君 名嫱 字昭君 乳名皓月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貂蝉 西施 杨玉环 汉族 西汉南郡秭归人 不仅美貌绝世 而且聪慧异常 擅弹琵琶 琴棋书画 无所不精 然入宫三年 无缘面君 据说是因拒绝贿赂画工 画像被丑化 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 汉元帝以昭君等五女赐之 呼韩邪单于死 昭君回汉的请求被成帝拒绝 公元前19年 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 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 墓依大青山 傍黄河水 后人称之为 青冢 到晋朝时 为避太祖司马昭讳 改称明君 又称 明妃 唐玄宗天宝五年 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 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 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左拾遗 很快因上疏救宰相房琯 gu n 触怒唐肃宗 被贬为华州 后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弃职 几经辗转 到了成都 蜀中连续发生叛乱 他漂泊到梓州 阆州 暂寓夔州 二 连接点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 悲昭君以自悲也 昭君诗人绝代佳人 受到冷落才华横溢 不受青睐无缘面君 远弃异域不分忠佞 无辜遭贬思归不得 身死异国漂泊西南 有家难归 二 连接点 情感的连接点 怨恨 借咏王昭君的事迹 对王昭君寄予深切的同情 抒发了诗人自己漂泊异地 怀才不遇 抱负不得施展的怨恨 三 概括主旨 四 诗歌赏析 1 简析首联在诗中作用 1 交代昭君生长地和环境特点 2 运用烘托的表现手法 化静为动 一个 赴 字凸显了三峡和荆门山势若奔的雄伟气象 从钟灵毓秀的角度烘托昭君的形象 2 颔联 颈联写昭君的遭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颔联颈联用对比的手法 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 一去 生不能归来 独留 死永葬漠北 当年的 春风面 而今的 月夜魂 这一去一留 一生一死 反差强烈 诗人通过悲凄的想象 对昭君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 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 伤感 第三联还是委婉的讽语 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 纵然杀尽画工 也是追悔莫及 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 韩愈 比较李杜 如果说李白呈现给我们的是浑身氤氲着侠气 仙气 阳刚之气的话 那么 迎面而来的杜甫则是整个的包裹着霉气 迂腐之气 李白飘逸浪漫 杜甫沉郁现实 面对朋友 李白是洒脱的 而杜甫却是细腻的 李白选择的是任性自由 纵情山水 而杜甫则在一声声叹息中浮浮沉沉 饱受折磨 李白与杜甫有那么多的不同 却结为挚交好友 你对他们二人有什么看法呢 请结合他们的诗歌谈谈你的感受 300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