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一上学期生物期末试卷附完整答案

上传人:yoush****ohua2 文档编号:516881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高一上学期生物期末试卷附完整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8-2019高一上学期生物期末试卷附完整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8-2019高一上学期生物期末试卷附完整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 高一上学期生物期末试卷附完整答案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27 题,共 100 分,共 3 页。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卷 选择题(共 48 分)一选择题(共 24 题,每小题 2 分)1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A推动诸侯扩充疆域 B强化王室对地方的控制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2嬴政认为,给死去的王上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很不合适的事情。称帝时,他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并下令今后不再给死去的皇帝上“文、昭、武、惠、襄”之类的封号,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这一做法A正式终结了古代谥号制度 B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管辖C是分封制发展的必然趋势 D旨在确立皇帝的无上权威3从下面“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行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低到高的演进趋势C这种行政区划非常不利于中央集权 D政区层级的调整导致地方割据性增强4从康熙朝开始,清廷建立了“密折奏事“的制度。到了雍正朝,更规定科道等官(中级官员)每天一人以密折轮流奏事,事无大小,都可照实奏告,即使没有什么事可说,也须说明为什么没有事可说。奏折的内容主要是各地粮价、雨水、收成、民间與论、官员的清贪。据此说明密折制度A实现了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 B有益于皇帝治理国家决策的制定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 D有益于提高各级官员的办事效率5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关于世界古代史的一些表述,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AA BB CC DD6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橡树的果实落入邻地时,得入邻地取拾” “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这体现出罗马法A维护平民利益 B限制贵族特权C保护私有财产 D消除阶级对立71841 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 ”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B首相与内阁的分歧使政府垮台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8 “废除并替代奥巴马医疗改革法案”是特朗普的一个核心竞选承诺,特朗普一上台就签署了有关废除医改法案的行政命令。2017 年5 月 4 日,美国众议院表决通过,7 月 17 日晚,全体 48 名民主党参议员均表示反对此法案。 “很显然共和党废除并替换奥巴马医疗改革法的努力不会成功” 。上述主要反映了美国A参众两院制约总统 B政党操纵政府决策C立法权高于行政权 D参议院是权力中心9恩格斯评价德意志帝国时说:“德国牢不可破的统一是摆脱它目前的贫困和创造国家财富的首要条件,统一使它走向了经济现代化、军事现代化,却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 。下列最能体现德国“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的是A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元首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皇帝C帝国议会由公民普选产生 D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10鸦片战争时期一英国侵略者说:“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太多的怪事,当我们上岸追赶那些鞑靼人时,我们看到稻田里的农民是在用一种观望的眼神看着眼前的景象,似乎这场战争与他们无关一样。我至今也无法忘记他们眼神中的冷漠,他们似乎在欣赏着发生在眼前的一切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中国人缺乏抵抗精神 B百姓的国家与民族意识淡漠C清朝的统治不得人心 D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百姓无知11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二十五家中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 ”这一规定A体现了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B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C满足了农民得到土地愿望 D首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设想12右图漫画反映了近代中国某场战争,它附有生动的文字说明:“小小的、矮矮的小家伙跑到瓷器店里欺负中国人” 。这场战争A开放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B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3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定五色旗为国旗;孙中山称:“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这旨在强调A民族认同高于国家认同 B弘扬民族精神维护民国C国家认同高于族群认同 D只联合五民族共创共和14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央委员会也缺乏知识,这是罢工失败的原因大家确信中国有实行国民革命运动的必要,但是究竟应当怎样为中国革命运动工作的问题上,我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还反对加入国民党。 ”陈独秀意在强调A国民革命的必要性 B领导工人运动C对国民党进行妥协 D国共合作的必要性15美国史学家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 ”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A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胜利 B沉重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C促进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产生 D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16罗斯福曾说, “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他们(日军)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日本可以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 。丘吉尔也承认,如果日本进军印度洋, “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 , “听任德国人和日本人在印度或中东携手,对盟国的事业必然要引起无法衡量的灾难” 。这说明A中国的抗战具有战略价值 B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主战场C中国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力 D中美英在二战中协同行动17右图直观地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对其解读错误的是A国共合作推动第一、二次革命高峰的出现 B第一次低谷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C第二次革命高峰是由于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D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曲折中走向胜利182018 年 5 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许多西方著名学者纷纷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A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C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D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191871 年 3 月 28 日,巴黎公社的提法是“公社的属于公社,国家的属于国家。 ”公社有的委员甚至认为巴黎不是全法国的政权,充其量只是一个自治市而已,认为法兰西银行是全国性的金融机构,公社无权过问。巴黎公社这些主张:A混淆了公社与国家之间的区别 B折射了巴黎公社失败的必然性C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 D肯定当时法国的国家政治体制20 “只有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集合点,在既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又拥有客观的革命形势和成熟的革命领导力量,多种因素构成一种合力的地方,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才得以建立,而这种情况只有在帝国主义统治链条比较薄弱的环节才能出现。 ”这可以用来说明A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必要性 B马克思具有非凡历史预见性C巴黎公社不是历史的早产儿 D十月革命符合社会发展规律21习近平强调的“民主观”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该民主模式被概括为“有事好商量” 。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前筹建新中国的人民政协的人员组成图,这直接反映出人民政协A确立中共领导地位B体现社会主义民主C具有广泛民意基础D通过协商监督民主22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 ,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A最早实行这一制度的地区是宁夏 B这是一种苏联模式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C它的法律依据是民族区域自治法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3全国人大于 1982 年全面修改了宪法,截止 2018 年已通过四次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制定了 200 多件现行有效法律,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了 7500 多件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了 600 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这反映出我国A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B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C依法治国取得辉煌成就 D人大是最高的立法机关24从“十三五”规划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央为香港做规划、谋发展,并留足了参与共建的空间。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逐渐成型, “一国之利”和”两制之便”在这里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优势。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A有利于香港同祖国共同发展、互不分离 B赋予了“一国两制”政策新的内涵C体现了中央政府对香港发展的主导作用 D拓展了香港在国际社会的活动空间第卷(非选择题,共计 52 分)二、非选择题(总计 3 小题。25 小题 18 分,26 小题 18 分, 27 小题 16 分。 )25 (18 分)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唐朝节度使出行图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商周到秦,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说明这种变化的进步意义。 (8 分)(2)材料二所涉制度导致唐朝中后期出现了什么局面?北宋为防止此局面出现采取了哪些措施?(4 分)(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6 分)26 (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无论是在中世纪、近代或现代英国,各阶层的人士,对议会和国王具有一种心理状态:一方面,人人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议会执掌无所不包的权力,这是合乎法律的且是必须的;另一方面,人们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对国王怀有一种敬重的心理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在国王统治下的安全感。王宇博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历史选择材料二 1787 年宪法规定,美国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关系不是中央集权制下地方从属中央的关系。州不是由联邦政府设置的行政区划,而是联邦的成员,是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的政治实体。联邦与州在宪法规定的权限范围内都享有最高的权利。同时宪法规定不设世袭国王,也不颁发贵族爵位。参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总统和众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摘自白幼缔、张文燕世界近代史内容标准解析材料三 西方国家实行的代议制,其核心是经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它形式上是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 19 世纪中期,英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进程。 (8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 1787 年宪法确立了哪些民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制度对近代法国、德国的民主实践产生的主要影响。 (6 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导致各国政体不同的因素有哪些?(4 分)27. (1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7 年俄罗斯的革命,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 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李大钊Bolshevism 的胜利1918 年材料二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的反思和探索的复杂性在于:尽管中共反思探索中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错误由于中共总结,反思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放手在农村搞土地革命,抓住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同时,采取了坚决的武装斗争方式,组织、扩大了革命的军队,与国民党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对抗,适合了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和中国国情,从而很快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 中俄保持密切的高层交往,体现了两国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也凸显了两国关系在各自外交议程中的优先地位。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的政治优势正在不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双方相互坚定支持对方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定支持对方维护自身安全和发展权益,树立了大国、邻国关系典范。双方要巩固传统友谊,加强全面协作,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再攀高峰,更好惠及两国人民。摘自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记录(1)材料一中的“Bolshevism 的胜利”指的是什么事件?怎样理解该事件是“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 (5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在探索革命道路中出现的严重错误?并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积极探索出的道路及含意。 (5 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影响当前中俄关系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俄关系发展带给你的启示。 (6 分)高一历史答案详解1 2 3 4 5 6 7 8 9 10B D A B C C C A D B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A C C D D A B A B D21 22 23 24 C D B A 1 B【解析】分封制是周朝实行的一种地方政治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周朝的统治。结合题意,封国面积较小,无法对周王室形成威胁,从而加强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故 B 正确;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不可能让诸侯国扩展疆域,故 A 错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始于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C 错误;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 错误。2D【解析】由“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知,这是要确立起皇帝的无上权威和地位,故 D 项正确;秦朝之后的皇帝依然保留了谥号制度,故 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皇帝制度,没有体现出地方行政制度,故 B 项排除;秦朝废除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故 C 项排除。3A【解析】题干材料中“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以及是县级政区说明政区层级的调整,但是县一直没有改变,一直是地方管理制度最稳定的行政区划,故 B 项正确;州的地位演变并不是从低到高,B错误。表格中行政区划变化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不利于地方割据势力增强,C 和 D 项错误。4B【解析】材料中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信息,一是密折奏事常态化、规范化,二是奏事的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这反映出皇上意在通过密折制度了解社会情况,皇上了解了社会情况,就有益于避免决策的盲目性,B 项正确。享有密折奏事权力的官员可以监督其他官员,而不是“互相监督” ,A 项排除;C、D 两项虽属于对密折奏事的评价,但材料没有体现,而且题目明确要求“据此说明” ,故排除。5C【解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工商业发展,A 错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权力,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十二铜表法是公民法,保护公民的利益,外邦人不是罗马公民,不受法律保护,B 错误;古雅典的民主政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C 正确;“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故 D 错误。6C【解析】由材料“树的果实落入邻地时,得入邻地取拾。 ”可知,自家庄稼的种植必须在自家领地,反映了罗马法中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与平民利益无关,也没有限制贵族特权,故 AB 项错误,C 项正确。 十二铜表法没有提到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也不可能消除阶级对立,故 D 项错误。7C【解析】本题考点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学生要注意题干中的几个重要信息: 内阁成员可以表达不同意见、对外内阁要说同样的话、墨尔本内阁辞职而非一个人辞职。符合这些信息总体特征的只有 C项。A 项只是说内阁制的一个方面; B 项说法明显错误; D 项说法错误, 政党的竞选决定首相继任, 但不能决定内阁政策。8A【解析】材料“特朗普一上台就签署了有关废除医改法案的行政命令” ,但“美国众议院表决通过,7 月 17 日晚,全体 48 名民主党参议员均表示反对此法案” ,说明参众两院制约总统,故选 A;材料没有反映政党操纵政府决策,排除 B;美国立法权与行政权是并立关系,排除 CD。9D【解析】本题考查了德意志帝国的民主制度。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和帝国议会由公民普选产生是政治现代化的表现,故排除 A、C 项;元首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皇帝是君主立宪制的内容,英国也保留了国王,所以不算是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的表现,故排除 B 项;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忽视了议会的作用,最能体现德国“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 ,故选 D。10B【解析】眼见英国侵略者与清军作战而无动于衷,说明百姓没有意识到清军与他们同属于一个主体国家,即百姓没有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B 项正确。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就是民族意识逐步强化的历史,民族意识对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兴衰存亡起着重大作用,即使在和平时期民族意识的作用也不可低估。三元里抗英的事实,说明 A 项不正确,只要侵略者直接侵犯百姓,他们的反抗精神便会立刻迸发出来,百姓的表现是由于他们没有把自己与清军看作是一体的。C、D 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1A【解析】依据“俱用国库” 、 “通天下皆一式”可知,此规定体现了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绝对平均主义是农民阶级落后思想的体现,不能推动中国社会进步;C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土地分配问题;D 选项错误,1859 年太平天国颁布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12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小小的、矮矮的小家伙”是近代中国遭受日本侵略后,对日本人丑化的称呼,再根据图中的中国人穿着清朝的服装可知,这场战争是甲午战争。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 C;开放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是南京条约的内容,据此可排除 A;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据此可排除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南京条约的影响,据此可排除 D。13C【解析】五色旗就要把当时五大民族统一于中华民国之下,形成真正统一的中华民族。所以强调国家认同高于原有族群的认同,C 正确。A、B 两项都忽略了材料的关系,出现颠倒的认识,排除、D 项表述绝对化。14D【解析】从材料中的“但是究竟应当怎样为中国革命运动工作的问题上,我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还反对加入国民党”可知,大家的分歧是进行国民革命的形式,在陈独秀看来国共合作非常重要。故答案为 D 项。从材料中的“大家确信中国有实行国民革命运动的必要”可知,进行国民革命是全体共识,不需要强调,排除 A项;材料中陈独秀强调的是对国民革命的认识,不是对工人运动的认识,排除 B 项;C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15D【解析】据材料关键信息“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的一切挑战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可判断该事件是红军长征,其意义是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保存了革命的力量,开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局面,故 D 项正确;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导思想是在 1945 年中国七大上。材料没有体现沉重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产生是在 1927 年。故 ABC 三项排除。16A【解析】材料主要说明中国抗战防止德、日两国法西斯的会合,这是从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全局的角度衡量中国抗战的意义,A 项符合材料的主旨。材料没有指明中国抗战抗击了多少法西斯军队,或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占的分量,所以,B、C 两项不足以说明,排除;材料虽表明中国抗战对美国、英国的反法西斯起到战略配合作用,但是这种配合是“客观”的,并非商定好的,排除 D 项。17B【解析】第一次低谷是在国民大革命后,出现低谷的原因的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对中共的血腥屠杀,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题干图示可知,第一次高峰是在 1921-1927 年,第二次高峰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结合所学可以知道,两次高峰出现的原因是因为两次国共合作,故 AC 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的图示可以看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曲折中走向胜利,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8A【解析】由材料信息“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可知,马克思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故 A 项正确;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并不认可马克思主义,故 B 项错误;列宁在十月革命期间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故 C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故 D 项错误。19B【解析】题干这些主张反映了巴黎公社政治上不成熟,意味着其失败的必然性,故 B 项正确;A 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但“公社的属于公社;国家的属于国家” 、 “但它不能管理整个法国”这些主张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无产阶级政权的主张,故 C 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巴黎公社肯定当时法国的国家政治体制,故 D 项错误。20D【解析】从材料“多种因素构成一种合力的地方” “只有在帝国主义统治链条比较薄弱的环节才能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的十月革命以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伟大创举,故 D 项正确;AC 项不符合“只有在帝国主义统治链条比较薄弱的环节才能出现” ,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马克思的预见性,故 B 项排除。21C【详解】本题考查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根据新中国的人民政协的人员组成图可知,第一届政协的参会人员包括各党派代表、国内外代表、各民族代表、各地区代表、各人民团体代表等等,由此可知第一届政协的召开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A、B、D 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 C。22D【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有利于民族繁荣和发展,故选 D 项。A 是内蒙古;B 说法错误,是中国特色;C 依据错误。23B【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虽然截止 2018 年我国已经制定通过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但依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并未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故排除 A 项;题意无法体现依法治国的内容,故排除 C 项;我国最高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非人大,故排除 D 项;根据题意可知,我国不断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故选 B。24A【解析】 “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定位,使香港的发展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相互促进,经济联系的加强有利于政治关系的巩固,作为命运共同体的香港与祖国也就难以分离了,A 项正确。“超级联系人”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它得益于“一国两制” ,但并没有影响“一国两制”的内涵,B 项排除;“中央为香港做规划、谋发展” ,是在对香港经济发展给予宏观指导或建议,香港在政治与经济发展上是有“自主权”的, “主导作用”不准确,C 项排除;香港在国际社会的活动空间,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确定的,根本原 则是不能动摇的,D 项排除。25. (18 分)参考答案(1)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2 分)意义: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为后世历代所沿用;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6 分)【评分说明】本设问总分为 6 分,学生可从以上答案中任意选取三个角度作答,其他答案如果言之有理,亦可得分,但总分不能超过6 分。(2)局势:“藩镇割据” (1 分)措施: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监督将地方上财赋收入,除一小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外,其余全部送至京师。 (3 分)【评分说明】本设问总分为 3 分,学生可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角度作答,方可得 3 分,如答出: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等信息,可酌情给分。(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或始终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 。 (2分)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系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4 分)【评分说明】本设问总分为 4 分,学生可从任意两个角度作答,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总分不得超过 4 分。26. (18 分)参考答案(1)特点: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立法权) ,同时保留国王。 (2分)进程:1689 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 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 “国王统而不治” ;1832 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评分说明】本设问总分为 6 分,学生需答出英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三个历史进程可得满分 6 分。(2)制度:实行联邦制;确立了总统共和制。 (2 分)影响:1781 年德国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1875 年初,法国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4 分)【评分说明】本设问总分为 4 分,学生需分别答出对德国和法国政体的影响,方可得到 4 分,如答出一个国家,得 2 分。(3)特点:代表民意的议会有立法权;实行民主原则;实行分权制衡;实行政党政治。【评分说明】本设问总分为 2 分,学生可以从任意两个方面说明代议制的特点得到满分 2 分。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传统;阶级力量对比;资产阶级政党成熟状况。【评分说明】本设问总分为 2 分,学生可以从任意两个方面说明导致各国政体不同的因素得到满分 2 分。如有其他答案亦可酌情给分。27. (16 分)参考答案(1)事件:十月革命的胜利。 (1 分)理解:冲破世界帝国主义阵线,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工人运动从理论变成了现实,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开辟民族解放运动新时代)。 (4 分)【评分说明】本设问总分为 4 分,学生可从任意两个方面说明十月革命的影响,即可得满分 4 分。(2)错误:仍然坚持“城市中心论” (1 分)成果: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坚持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的建设相结合,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4 分)(3)因素:密切的高层交往;外交议程中的优先地位;坚定支持对方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支持对方维护自身安全和发展权益;传统友谊。 (2 分)【评分说明】本设问总分为 2 分,学生可从任意两个方面概括影响当前中俄关系的因素,即可得满分 2 分。启示:两国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只有坚持合作共赢才能推动两国关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国家利益是影响中俄关系的根本因素;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影响中俄关系的重要因素;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在特定条件下影响中俄关系。 (4 分)【评分说明】本设问总分为 4 分,学生可从任意两个方面说明中俄关系发展的启示,即可得满分 4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