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系统观.doc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5168376 上传时间:2020-01-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交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系统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道路交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系统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道路交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系统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路交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系统观随着在煤矿、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有效提升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继而在2010年国家安全生产总局发布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中,对各行业已开展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在形式要求、基本内容、考评办法等作出比较一致的规定;同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文)提出了全面开展安全达标的要求,要求企业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提高到更加系统化的层次;及至2011年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1】4号)明确指出在工矿商贸和交通运输行业(领域)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作为道路交通运输企业,从企业层面,做到岗位达标、专业达标甚而达到企业达标,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人、机、物、环境处于良好并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状态,让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和能力得到综合提升的效果;道路运输企业按照风险分析制度完善过程控制绩效改进程序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最终目的就是达到驾驶员(以及乘车人、行人等交通参与者)、车辆、路况(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和社会综合环境处于有利于安全运行的状态并能够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改进,而道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和能力亦随之得到综合提升。当然在进行安全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本行业的特点,依据相关标准来实现标准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早已开始进行,比如道路运输管理部门有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评级系统(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办法、机动车维修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办法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规则、机动车检测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等),是道路运输企业行业达标的参考依据,但这仅仅是政策和法规、技术标准层面的,真正要让道路交通法规、工程、教育、环境、能源五大要素都达到一个高标准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看,各地的道路运输企业没有通过上述行业标准的评比、没有通过企业质量信誉考核的很少,从一个方面说明,行业标准大家都执行的很好,但一系列统计数字可以告诉我们,道路交通事故仍然是近年来造成人员伤亡的最大的原因,2010年全国因安全生产事故死亡总人数为79552人,而道路交通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为75484人,占死亡人总数的81%;相比之下我们严重关注的工矿商贸行业总死亡人数为12860人(煤矿3215人,金属废金属矿山2063人、建筑行业2702人),为道路交通总死亡人数的17.04%。严峻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不得不让我们认真地思考,道路交通安全生产标准化这项工程是否能使我国道路交通安全达到到2015年,营运车辆万车死亡事故件数和死亡人数平均每年下降3%;运输船舶百万吨港口吞吐量水上交通事故件数和死亡人数平均每年下降5%;城市客运百万车公里死亡事故件数和死亡人数平均每年下降1%;公路水运工程建设百亿元投资死亡事故件数和死亡人数平均每年下降1%。的目标(关于印发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交安监发2011322号),即或达到这个目标,到2015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2015年当年)仍会达到约64820人,这个数字是恐怖的,在道路交通安全生产标准化进程中,究竟还存在哪方面的短板,以致道路交通安全生产事故总量仍然很大、死亡人数仍然很多,我们必须思考究竟是什么仍然在阻挡着道路交通安全发展的进程。等政府、靠政府,依照政府指令埋头清理自己的安全管理系统,为了能拿出政府或主管部门要求的材料或达到考核指标竭尽全力,而不是将企业自身置于地理环境、教育水平、科技水平、社会现状等条件下去考虑,这可能是现在绝大多数企业的思维误区。道路交通运输是一个大系统,其安全生产系统也必须放到这个系统里面去建设、去运营,如果仅仅依靠政府、道路运输企业、驾驶员去保障这个系统的安全,而忽略系统中其他子系统的影响,想要实现道路运输安全生产是不可能的,只有将这个大系统中的所有分子考虑进标准化建设中去,才能有效地实现道路运输安全生产。道路交通系统涉及方面很多,除了与安全生产密切相关的硬件系统(如道路、车辆、客运站、交通标志标识、交通信号系统、电子设备、计算机、GPS系统、控制导航系统等),还包括安全生产必不可少的软件系统(如法律法规、国家政策、信息化进程、文化传统、教育环境、环境保护、能源利用与保护等等),如此众多的硬软件系统集成到道路交通安全系统中去,需要极其庞大的信息量和计算量,远远超出了目前国内道路交通安全系统的发展水平。钱学森先生提出的系统工程理论与社会系统理论、开放复杂巨系统方法论,将指引我国社会发展,也是我们解决道路交通安全系统水平低下的指导思想。综合国内外的系统论成果,以及安全生产非线性系统理论来探索路径以集成这些硬软件系统,将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道路交通安全系统中去;通过实施物联网战略,以微电子、信息高速公路等科技战略的实施为基础,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建设更加智能化、全面监控的道路交通安全系统。全面智能化和全面监控的道路交通安全系统必须建立在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基础上,全面的道路交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必须依靠科学发展观、安全发展观、系统整体观、泛系安全观和安全生产系统观等五观为导向,放眼整个社会、放眼未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研究道路交通系统中法规、工程、教育、环境、能源五大要素之间的系统性联系,系统地看待岗位达标、行业达标、企业达标,并将达标工作与法规、工程、教育、环境、能源五大要素充分融合。这里所说的法规,其实包含了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及至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系统地看待法规,要从立法层面、执行层面和修订层面三个层面来入手。法规制定者必须系统地考虑这个国家的实际情况、道路交通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利用工程手段来设计,通过教育手段来宣扬,放眼未来保护环境和能源,以保障所制定的法规具有最科学的程序、最严肃的可执行性以及最广泛的适应性;企业在执行法规的时候必须系统地考虑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以最小的代价实现安全生产自我约束;同时法规的制定者、执行者以及监督环节,都必须达成全面沟通和信息交流,一方面使执行层能够及时了解制定层的意图、所代表的广大人民的利益所在,一方面使立法层及时了解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以利于修订法规,形成一个征集制定执行反馈修订不断上升的闭环系统,从而使法规的制定、执行和修订能够及时而具有弹性,充分保障公平、兼顾各方利益。工程这个要素,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因为它本身就具备系统的特征,比如说要建设智能化道路运输系统就是一个工程,而这个工程涉及到道路运输、计算机、信息、通讯、电子、控制、导航、检测、法律、政策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企业、行业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合作,同时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驱动,分步实施,不断推进。除了工程技术层次、技术科学层次、基础科学层次、指导思想与系统哲学层次等四大层次的众多分支学科理论,还必须对人文社会系统进行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安全生产模式和安健环质系统管理模式,实施统筹维安、依法治安、以德促安、科教兴安并举的企业安全生产发展战略,大量采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务必囊括宏观和微观的安全管理层次,结合安全管理实践不断创新管理理论和手段,科学量化安全生产系统的宏观影响因素、微观影响因素,构建安全生产系统分析指标群,进而建立科学的安全生产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同时依据分析指标和评价结果科学设计安全生产预防体系与保障体系,除了安全生产工伤保险制度、责任保险制度以外,应建立安全生产巨大灾难保险体系,将国家保障上升到整个社会来保障安全生产。教育在安全生产系统中的作用毋庸置言,这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交流系统,是立法者、制度制定者、安全标准制定者与社会各层直接沟通的渠道之一,是社会各层直接接受各类安全知识的重要阵地。反观教育与安全生产系统的融合度,却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因为我们往往只重视对政府监管部门、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一线的操作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方面的教育培训,而忽视了整个社会对安全教育培训的需求,人机工程、安全系统工程等只是近年来出现在大学的课程,消防知识、防地震知识、防群体踩踏事件等知识直到现在还很少出现在校园里,职业健康安全、各类财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教育更是一片空白。我们丢掉了教育的阵地,得到的结果只能是人群对安全的漠视。解决办法很简单,教育从娃娃抓起,将人群生命、职业健康、各类财产、生态环境、产品质量安全等安全知识早日带进校园,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给予系统化的安全知识教育,让她们逐步掌握安全生产技能而不是进入社会再接受填鸭式教育培训。环境安全和能源安全是一对双胞胎,环境的恶化必定导致能源的枯竭,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直接制约着国家的能源安全。无论什么生产系统,无论使用何种能源,善用则可保持优良环境从而给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反之环境遭到破坏,能源供给得不到保障,社会发展处处掣肘,谈何可持续发展,企业发展在社会大环境下必然达不到安全生产良性循环,道路交通企业亦不能独善其身。对此必须树立大安全观,从法规、工程、教育、环境、能源五大要素入手,科学发展观、安全发展观、系统整体观、泛系安全观和安全生产系统观等五观为导向,放眼整个社会、放眼未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以实施信息化战略、物联网战略为平台,以保障整个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积极开展惠及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而建立起一个智能化、信息化、全监控、全社会参与的安全可靠的道路交通系统。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