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立法与安全文化.doc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5147355 上传时间:2020-01-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立法与安全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安全立法与安全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安全立法与安全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全立法与安全文化安全法制的完善,安全执法环境的改善及其效能的提升,是安全文化进步的标志。人类的安全法制建设经历了长期曲折、艰难的过程。从中世纪起,人类生产从畜牧农耕业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转移,从此开始发生人为事故。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矿山塌翻、瓦斯爆炸、锅炉爆炸、机械伤害等工业事故不断恶化。在早先安全技术比较落后的状况下,人们想到的是从立法的角度来控制日益严重的工业事故。人类最早的安全生产立法,可追溯到十三世纪德国政府颁布的矿工保护法,1802年英国政府制订的最初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这些法规都是为劳动保护而设,制定了学徒的劳动时间,矿工的劳动保护,工厂的室温、照明、通风换气等工业卫生标准。针对世界范围的安全立法,人类进入20世纪才迈出了步伐,这就是1919年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制定的有关工时、妇女、儿童劳动保护的一系列国际公约。中国最早的安全生产相关法规,要数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了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英国、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是安全生产立法最早和最为完善的国度。除此,很多国家的安全立法一般起步于20世纪,包括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1915年才正式实施工厂法,比英国晚了近百年。在工业社会的很长一段时期,人类的安全立法是个别的、分散的,是事后而为之,就事论事的。只到进入了二十世纪,人类的安全生产法规才从个别走向整体,从分散走向体系,特别是70年代以来,安全立法重在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系统性。二十世纪的百年之间,人类的安全生产立法,建立了如下的结构体系:1.立法的目标体系:安全的目标,不但包含防止生产过程的死伤,还包括避免劳动过程的的危害(职业病),以及财产的损失和公共生活的意外事故,甚或生存环境的保护。因此,安全法规就形成以安全事故为目标的法规门类,如国际劳工组织1993年颁布的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和各国的工业安全法规,以及以工业卫生为目标的法规,如各国的职业卫生法、工厂卫生规程等;以损失控制为目标的法规等。有更多的安全法规则是具有综合目标的特点。2.立法的行业体系:针对不同行业的生产特点,世界各国建立了自己不同行业的安全法规,如矿山安全法、建筑安全法、交通安全法等。世界上最早的交通安全法规要数美国1903年颁布的驾车的规则。3.立法的层次体系:在20世纪,人类的安全立法,已建立了最为广泛的国际通用安全法规(ISO标准、ILO法规等);各国的国家安全法规;世界范围及本国的行业安全法规(石油、核工业等)、地区安全法规(欧盟、亚太等)等。4.立法的功能体系:分为建议性法规和强制性法规。建议性法规,如ISO国际标准;强制性法规,一般各国制定的国内安全法规都属此类;承担不同法律功能的法规,如法律、技术标准、行政法规、管理规章等。建国以来,我国的安全生产立法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建时期(19491957年),主要以1956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的三大规程为标志;第二阶段是调整时期(19581966年),在安全检查、安全教育、伤亡事故处理、安全生产责任制等方面建立一些法规和规章;第三阶段是动乱时期(19661978),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受到影响和冲击;第四阶段是恢复发展时期(19781990年),最突出的表现是刑法中有了对安全事故的惩治条款,再有就是初步建立了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安全监察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第五阶段,逐步完善时期(1991年今),这是我国安全生产法规发展的黄金时代,矿山安全法(1993)、劳动法(1995)、消防法(1998)、职业病防治法(2001)为代表的安全法规得以公布执行。我国的安全立法还任重而道远,但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其今天必然会表现出如下趋势:安全法规从孤立走向整体,从分散发展为体系;安全立法的任务突出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预防性;安全立法的目标表现出综合性,即既有人身安全的要求,也有财产安全、产品安全、环境安全的要求;安全立法的领域将扩展到生产安全、公共安全、家庭安全等方面;安全立法的层次体系将更为全面,即既有国家法规标准,也有地方、行业法规标准;安立法的功能体系更为合理,即强制性和建议性法规并举的趋势。安全立法作为安全生产的保护之神,尤如锋利的兵器,置事故之魔于死地,维系着人类的安全保护、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安全法制的完善,以及水平的提高呼唤安全文化的发展。第 3 页 共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