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513382 上传时间:2019-02-24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4.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 影响因素,2,(三)血压,定义: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侧压强)。测血压时,用高于大气压的数值来衡量血压的高低。单位:kPa 或 mmHg。从动脉到静脉,血压逐渐降低。,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3,形成血压的因素,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血液停止流动时,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该数值的高低取决于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 心脏射血动能-推动血液流动压强能-血管壁的侧压并使血管壁扩张,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4,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的形成 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二)动脉脉搏*,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5,1.动脉血压的形成,动脉血压 :动脉血管内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强。,6,动脉血压的形成因素,一个前提: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二个必要因素: 1)、心脏收缩射血:提供血液流动的势能和动能。 2)、外周阻力:主要指小、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与动脉血压成正比,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7,血管顺应性,指血管内压力每改变1mmHg时血管容积的变化值。C=V/P影响动脉血压, C与P成反比关系,即顺应性愈高,则增加一定血量引起的血压增值就愈小。,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8,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青年人),收缩压:心室收缩(中期)时动脉压达到的最高值。正常值 (100120mmHg) 舒张压:心室舒张(末期)时动脉压降到的最低值。正常值 (6080mmHg) 脉 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正常值 (3040mmHg) 平均A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9,120,100,80,mmHg,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脉压 pulse pressure,平均动脉压 = 舒张压 + 1/3脉压,动脉血压的正常值,10,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11,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动脉血压,形成,影响,一个前提,两个因素,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外周阻力,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血管顺应性,主、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12,(1)心脏每搏输出量,搏出量,收缩期射入主A血量,管壁承受张力,收缩压,血流速度,舒张期存留血量略,舒张压略,脉压,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13,(2)心率,心率,舒张期,舒张期血外流,舒张期存留血,舒张压,收缩期,收缩期血外流,收缩期存留血,收缩压,脉压,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14,(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舒张期血外流,舒张期存留血,舒张压,脉压,收缩压略,收缩期血外流,收缩期射血动脉血压,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15,(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顺应性 -缓冲作用(贮存势能),血管弹性,收缩期管壁可扩张性,舒张期管壁回缩力,血液对管壁张力,血流快、存留少,收缩压,舒张压,脉压,16,(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血管容量,体循环平均充盈压,血压,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17,动脉血压影响因素,18,(二)血压概念 血管内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不流动时的侧压力称体循环平均压(充盈压);流动时的侧压力称血压(分动、静脉血压)。公式 PQR,19,各段血管 的压力梯度:主A:100mmHg 小A:85mmHgCap:30mmHg V始:10mmHg心房(大V):0,20,21,三、动脉血压和脉搏 (一)动脉血压1.正常值与测量 收缩压(Sp) 室缩中期动脉血压升高到最高值(12.018.7Kpa)舒张压(Dp) 室舒末期动脉血压降低到最低值(8.012.0Kpa),22,2.生理变异(1) 年龄10岁Bp1mmHg(血压随年龄增加而升高,Sp升高比Dp升高更明显)(2)吸气呼气Bp:吸气负压抽吸,血贮于肺中回心血量射血量Bp(3)活动安静;站位卧位右臂左臂(1.33kPa or 10mmHg)上午下午(811时最高,08时最低)高原平原;男性女性,23,3.形成机制前提 足够的血液充盈闭合的血流环路条件 心室射血 外周阻力,心室舒张,心室收缩,射血入主A 外周阻力,大A回弹 (势能释放),推血继续流动,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 降低到最小值=舒张压,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 上升到最大值=收缩压,推血(1/3)流动 大A扩张(2/3)(动能消耗) (势能贮存+缓冲力),24,(1)每搏出量心缩期射入A血量管壁侧压力(2)心率心舒期心舒末期A血量管壁侧压力,4.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心舒末期A血量(不明显) DP(不明显),SP(明显),血流速,DP(明显),搏出量SP(不明显),回心血量,25,(3)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心舒期A血量心缩期血流速SP(不明显)(4)大动脉弹性缓冲SP维持DP(5)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失调如:大失血循环血量Bp(显著)过敏休克血管容积回心血量Bp,DP(明显),管壁侧压力,SP(明显)DP脉压,体循环平均压变Bp变,26,一神 经 调 节,(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27,(1)心脏的N支配 心交感N 心迷走N起源 脊髓胸段T1T5 延髓的迷走神经侧角神经元 背核和疑核分布 右:窦房结、房室肌前壁 右:窦房结左:房室交界、束支、 左:房室交界房室肌后壁 房室肌少量递质 NE ACh受体 1 阻断剂 心得安 阿托品,1.心 脏 的 N 支 配 和作用,28,(2)交感N和迷走N对心脏的作用,29,生理作用 心交感N 心迷走N变 时 If自动去极速 3、4期K+外流最大舒张电位 (自律性) 自动去极速(正变时) 自律性 (负变时) 自律性变传导 0期Ca2+、Na+内流 0 期 0期Ca2+内流 0 期 (传导性) 去极速幅度 去极速幅度(正变传导) (负变传导) 传导性 传导性变 力 2期Ca2+内流肌浆网释放Ca2+ 期K+外流3期复极化速 (收缩性) 生成 AP时程(2期) Ca2+内流(正变收缩) (负变收缩) 收缩力 收缩力(等长自身调节)变兴奋 阈电位Na+ Ca2+通道激活率 期K+外流膜电位距阈电位远 (兴奋性) 兴奋性 兴奋性,30,2.血管的N支配与生理作用 (1)缩血管N(=交感缩血管N)中枢 延髓的缩血管中枢分布 绝大多数血管(几乎所有血管平滑肌都受交感缩血管N支配,绝大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N的单一支配)。递质 N节前纤维ACh,N后纤维NE受体 (主)、 作用 受体血管缩受体血管舒特点 调节血压作用大 持续发放紧张性冲动: 紧张性血管缩,紧张性血管舒,31,(2)舒血管N交感舒血管N 副交感舒血管N 脊髓背根舒血管N 中枢 皮质运动区 脑干副交感核 分布 骨骼肌血管 软脑膜、消化腺递质 ACh ACh P物质或组胺 受体 作用 血管舒 血管舒 局部血管舒 特点 不参与血压调节 不参与血压调节 轴突反射平时无作用 参与调节局部血流与情绪、运动有关,外生殖器血管,S23外侧核链,32,部 位 特 点 脊 T、L、S段 活动受上级中枢控制 髓 缩血管中枢 是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 延 (头端腹外侧) 始终有紧张性,且交感紧张性心交感中枢 相互间有突触联系(尾端腹外侧) 传入神经接替站:孤束核 髓 心迷走中枢 呼吸可改变其紧张性 (迷走背核、疑核)(吸气迷走紧张交感紧张呼气:相反) 延 下丘脑、 髓 大脑边缘系统 以 大脑新皮层运动区 上 小脑顶核.,(二)心 血 管 中 枢,下丘脑是皮层下的一高位整合中枢,越是高位N元其整合功能越复杂,33,1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1)压力感受器部位 颈A窦和主A弓血管外膜下的神经末梢。适宜刺激 血管壁的牵张度血压的变化。 (2)传入神经窦N 弓N (3)中枢联系其传入冲动先到达孤束核再与心血管中枢联系。,(三) 心血管反射,34,(4) 反射效应,35,心迷走中 枢,心交感中 枢,缩血管中 枢,心 脏,血 管,窦弓压力感受器+,血 压,交感缩血管N,心交感N,心迷走N,心跳,V舒张,A舒张,回心血量,外周阻力,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血 压,+,孤束核,36,血压突然,窦、弓感受器受到牵拉兴奋性,窦、弓N,孤 束 核,缩血管中枢(-),心交感中枢(-),心迷走中枢(+),交感缩血管N(-),心交感N(-),心迷走N(+),阻力血管舒,容量血管舒,心 脏 活 动,外周阻力,V回流量,心输出量,血压,37,(5)反射特点具双向性作用 BpBp, BpBp缓冲神经感受器敏感性:Bp的阶梯突变敏感性缓慢持续的变化。:Bp在824Kpa范围内变化,敏感性高。,高血压情况下, 其工作范围可重调定血压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右移)。,38,2.心肺感受器反射,机械牵张:血压、血容量 化学物质:PG、缓激肽、药物(藜芦碱),心肺感受器兴奋,迷走N,交感紧张 迷走紧张,肾血流量,垂体后叶释放ADH,心率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肾重吸收水,GFR R-A-A-S,肾排钠和排水,血 压,39,3.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PO2 H+ PCO2 等,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窦、弓N,孤 束 核,心血管中枢兴奋性改变,呼吸中枢(+),心率、冠脉舒 心输出量,皮肤、内脏 骨骼肌血管缩,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心输出量,血 压,呼吸加深加快,间接,40,动脉血压 水重吸收,动脉血压,二、体 液 调 节 (一)全身性体液调节因素,41,循环血量 等适宜刺激,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1 )刺激肾素分泌的因素( 2 )血管紧张素(A、A、A)的作用注 A:不具有活性,A:主要;A:A,42,(1)刺激肾素分泌的因素:,循环血容量 肾动脉压,入球小动脉 牵张感受器,致密斑感受器,肾动脉压 肾血流量,肾 近 球 细 胞,肾交感N兴奋,GFR,远曲小管 Na+、Cl-负荷,NE和E PGE2,循环血容量,心房容量感受器 动脉压力感受器,肾 素,反射性,+,+,+,+,+,+,NE,43,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肾素,(2)血管紧张素的作用,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收缩微A外周阻力)+(收缩V回心血量)Bp;作用于脑内一些N元交感缩血管活动外周阻力Bp,引起渴觉;刺激ADH、ACTH释放;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心率;交感缩血管N末梢,使其释放NE;刺激肾上腺髓质分泌释放;刺激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刺激近曲小管重吸收NaCl。,醛 固 酮,转换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水、 NaCl重吸收,细胞外液量,44,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E) 去甲肾上腺素(NE) 来 源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髓质、交感N节后纤维 共 性 兴奋 、受体,强心、缩血管、Bp、平滑肌舒张、 个 性 强心剂 升压剂心脏 结合1受体 基本同E正变时、正变力、正变传导作用 但在体心率心率心缩力心输出量SP (窦弓反射效应所致)血管 结合2受体 除冠脉外全身各器官血管缩骨骼肌、心、肝血管舒 外周阻力、DP 平滑肌 胃肠道、支气管血管舒 较E弱,45,3.血管升压素(VP)=(抗利尿素 ADH) 适宜刺激,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血浆晶渗压,血容量,Bp,渗透压感受器+,容量感受器-,压力感受器-,(+),血管升压素(VP),下丘脑-垂体束,垂体后叶,血管收缩、抗利尿效应,(+),(+),来 源,46,VP作用 正常时(少量VP)抗利尿效应,只有血浆浓度明显高于正常时;大量VP,提高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缓冲升压效应; 是缩血管(除脑血管外)最强烈的一种体液因素。,47,4.心房钠尿肽(ANP),适宜刺激来源作用,心血管活动 心率、每搏出量 血管舒张、外周阻力,水、盐重吸收 细胞外液量 抑制ADH的释放 抑制肾近球细胞释放肾素 抑制集合管对NaCl的重吸收 抑制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释放醛固酮 舒张出、入球小动脉肾血浆流量和GFR,BP,血容量、内皮素、VP,心 房 肌,合成释放,心 房 钠 尿 肽,48,5.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1)舒血管物质 前列环素(PGI2) 内皮细胞内的PGI2合成酶可合成PGI2;血管内的搏动性血流对内皮产生的切应力可使内皮细胞释放PGI2 血管舒张。 内皮舒张因子(EDRF) NO 刺激 低氧、缩血管物质(NE、VP、A等)血管内的搏动性血流对内皮产生的切应力能激活内皮细胞膜受体的物质,49,(2)缩血管物质 内皮缩血管因子(EDCF) 有多种,其中内皮素是最强烈的缩血管物质之一。生理情况下,可能与内皮素也可引起内皮舒张因子的释放有关,BP 先,后持续 ,BP,外周阻力,血管收缩,内皮细胞释放内皮素,血流对内皮的切应力,50,6阿片肽(吗啡样活性多肽)种类 -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等来源 纹状体、杏仁核、下丘脑前区(垂体),强刺激(内毒素、失血),纹状体、杏仁核、下丘脑前区(垂体),-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等,交感中枢紧张性 迷走中枢紧张性,交感缩血管N纤维末梢 突触前受体的突触前调制,心率心缩力,NE释放,心输出量,血管舒张,外周阻力,作用主要为中枢性作用,Bp,51,(二)局部性体液调节因素1.激肽系统 种类 缓激肽、血管舒张素来源 局部组织损伤、抗原抗体反应、炎症、胰蛋白酶唾液、汗液、胰液激肽释放酶(激活)血浆2球蛋白血管舒张素缓激肽作用 (1)最强烈的舒张血管,调节局部血流量;(2)增毛细血管通透性,局部水肿;(3)远曲小管水钠重吸收;(4)刺激N末梢产生痛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