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与“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家乡的路

上传人:冇种爱&****;兂可... 文档编号:506449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与“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家乡的路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与“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家乡的路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与“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家乡的路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与“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家乡的路“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在我家的书柜抽屉里,至今还保存着一个红色的小本本,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县公安局颁发的自行车证,颜色已相当陈旧,里面的纸张也已发黄,扉页上还有父亲用钢笔写的一行小字“于 1977 年 6 月 30 日购于县五金百货”。我的童年生活是在雷家店镇度过的。父亲早年就被下放到雷店镇改造锻炼,当初是我父亲用扁担一头挑着我哥,一头挑着我姐,从白马石一直走到雷店的,并且一直在那里工作生活了十三年,也是我父亲人生经历中最困难的日子。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我家的境遇就变好了许多,首先是父亲的待遇政策平反了,恢复了职务,接下来他又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购买一辆自行车,用于日常的工作和回城关看望我的奶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这是七十年代一个家庭追求的“三大件”。而父亲的第一个目标就定位于自行车,可见当时自行车对我父亲的重要性。他是一名农税征管员,负责着整个公社的农业税征管任务。每年到秋收季节,就是父亲最繁忙的时候,清晨我们还没起床,他就推着自行车出去了,到了黄昏才回来。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提个水桶到水井旁清洗自行车,而我们家里人要做的事,就是从他的公务包里帮他清理着一天收上来的税款,在昏黄的灯光下,将一角、两角,一元、两元、一直到十元的钞票分类码好叠齐,然后和本子上的数据对照,确保无误后才能去做其它的事情。父亲的自行车是一辆“二八杠式”的凤凰牌自行车,质量相当扎实,父亲闲暇的时候,把我放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带到公社对面的河堤上教我学车。我个子不高,屁股还坐不到坐凳上,只能斜胯在横梁上,双脚象“风火轮”一般踮着踩踏,父亲则快步紧紧跟在后面,用手轻轻扶着后座,不停地发出“注意,转弯,刹车.”等指令。小时调皮,等到学到半生不熟的时候,我就敢一个人将自行车骑到附近去晃悠了,并且是哪里人多就往那里骑,人越多越是拚命表现自己,把铃铛不停地拨弄出清脆的响声,让路人频频侧目而视,感觉很是威风。后来,父亲奉调回城,我们全家在城关安家落户。父亲的单位和住宿连在一起,自行车的利用频率是越来越低了,除了我们学校偶尔组织的春游活动派上用场外,其余的时间它就一直放在屋外的柴房里。一九八九年,我也参加了工作,地点在方咀乡,一个离城区只有十几公里的库区乡。报道前的头一天,父亲将那辆自行车从柴房里推出来,细心的擦拭几遍,然后又带我上街,找个修理铺重新更换了链条和轮胎,上油,整个车又焕然一新。他将车郑重的交到我手上说“从明天起,你就骑这辆车上班,记住,除了周末,平时没事别回家。”我的工作历程就从这辆有十几年年龄的“凤凰牌”自行车开始了,而偏不凑巧的是,此时的整条南河线路至浠水县全线修路,尘土飞扬,沟壑连绵,又加之我所联系的鸡鸣河片区地处偏远,多为土路,每次骑车的经历都苦不堪言。八十年代的末期,一种叫嘉陵摩托的交通工具逐渐出现在乡村,当地人俗称为“虾子”。那种红色弯梁的造型在现代人的眼光看是俗不可耐,可在当时如果能骑上嘉陵摩托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并且还是属于紧俏物资,有钱没关系的还批不到条子。我单位的领导有一辆,我们几个年轻人经常趁他不注意的时候去鼓捣它,有幸能骑上一回那就高兴得不得了。在那时,拥有一辆摩托车已成了我的梦想,而对于自行车,多多少少有了些嫌弃的意思。时代的发展让人眩目神迷。中国的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从参加工作到后来的几十年,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世贸组织的加入,让国人扬眉吐气,而我们的家庭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摩托车换了一乘又一乘,后来又购买了小车,房子也从“筒子楼”搬进了楼房,而与国家命脉同步增长的,还有日益增长的腰围与肚腩,生活质量的提高让自己的体重飚升到一百七十斤,胆固醇和血样指标达到历史新高,终于在一次痛风的经历发作后,医生对我说“小伙子,你得加强锻炼了。”就这样,我又从终点回到起点,接触到了当时在县城比较时髦的山地车,并且疯狂迷恋,一发不可收拾。现代单车运动起源于欧洲,逐步向全球传播,具有“平衡好,体量轻,变速快”等特点,与过去的那种“二八杠”式的自行车不可同日而语。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健康消费理念的转变,单车运动在我国方兴未艾,大有星火燎原之势,我很幸运的成为了其中一份子,并且从中获益匪浅。参加骑行活动快有十年了。这期间,我不仅身体变好了,还亲眼目睹了家乡正在发生的沧桑巨变,家乡向世界的宣言是“中国好空气,英山森呼吸”,我觉得我们是最好的见证者与受益者。这些年,我们用车轮丈量着家乡的每一寸土地,亲眼见证着家乡的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天更蓝了,美丽乡村的建设、全域旅游的兴起,村村通公路设施的改善,不仅让我们有取之不竭的骑行资源,同时还让我们感受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生动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一辆自行车的变迁史,折射出了我们伟大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史。从过去的“三大件”居家要素变成了现在的低碳环保代名词,我们惊异于世殊事异的同时,更加坚定地相信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同时我也相信,我与自行车的故事还将延续,用汗水交织,用双眸洞察,见证春风化雨,遍地花开。“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家乡的路“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征文:家乡的路家乡的路绵长而幽远,带着变幻的生活节奏,带着爱的絮语,时时叩击着我的心扉。想起家乡,就不由得想起家乡的路。我的家乡地处大别山南麓,位于篓子石脚下的石头咀镇方家畈村。放眼望去,山峦绵延起伏,高大巍峨,险峻陡峭。祖祖辈辈生在山里,长在山里,过着古朴宁静的生活。也因为这些山,家乡变得日益闭塞落后。山里资源原本很丰富,却没有一条通往山外像样的路,丰富的资源沉睡在大山之中,白白浪费。在时光荏苒间,岁月的痕迹,在我的家乡,深深地留下了一道履迹。这便是我那四面环山,偏僻、落后、寂静家乡的小山村里,一条通往外面世界;同时,也连接村里、村外,在我记忆中、最熟悉的一条土路。一转眼,离开家乡 35 年了。家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从那里走出来,令我最难忘的是家乡那条小路。看着他一路变迁的历史记载着改革开放以来交通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记忆里,家乡行路难、上学难、看病更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方圆十几里只有一所学校。上学时,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翻山越岭。由于交通不便,缺医少药,乡亲们生病后常常得不到及时治疗。母亲就是在生产队长期集体劳动中积劳成疾,因家里贫穷又得不到及时救治,在生下我 8 个月后离开人间。13 岁的那一年,我就沿着这条村里的土路,走出了小山村,去了镇里上学,每个星期一的早上,天蒙蒙亮启程,星期六下午放学归来。风霜雨雪,从不间断。后来,我参加工作了,从那时起,我便变成了离家的孩子,沿着这条路,每年回去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县里在我家乡计划开采石矿,掀起了开山修路的热潮。乡亲们怀着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男女老少齐上阵,在披星戴月的忙碌中,在古朴而又气吞山河的号子声中,在如雨汗水的劳作中,一条条乡间公路蜿蜒伸向大山深处。人们燃放鞭炮,举办筵席,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无边的欢乐之中。是啊,毕竟山村第一次有了公路,第一次来了汽车。虽然是一条土路,但乡亲们出门比以前方便了,感到非常高兴。家里条件稍好的,还购置了独轮车和两轮板车运送粮食和购买生产资料,减轻了劳动强度。后来由于石矿没有开采价值,简易公路无人管护,坑洼不平,晴通雨阻。晴天,风起尘沙飞扬,雨天,脚踩泥浆四处飞溅,农民送粮,买肥料靠肩担背扛,有的人用独轮车或两轮板车运货,经常陷进泥坑里,进退两难,推车的人就算满头大汗也无可奈何。进入 21 世纪,那条我 30 年前上学走的路终于变成了水泥路,而且从县城一直通到了我家门口。当各种大小车子第一次开到了家门口的时候,小村沸腾了。短短时间里,村里建起了幢幢红砖楼房,不少在外做生意和打工的村里人也开上了私家车,村里的青年小伙骑上了摩托车,姑娘们也穿上了城里人时兴的各式前卫服装。记得那年我第一次乘车沿着村里的这条水泥路,踏进小山村的那一刻,看到路边的一株草、一棵树、一朵花,都如此亲切。眼前安静、祥和的小山村,青山环抱;绿树成荫;远方高低起伏的山恋叠嶂,小山村就像一位恬静、美丽的少女,与世无争,静静地偎依在群山环抱之中路通了,茶叶、药材等山货,一批又一批运出大山,运往大江南北,一批批村民走出大山,走向五湖四海。岁月把这里的山川编织成壮美的诗行,古老的土地涌动着希望的热潮。近又欣闻县里为了加快旅游业发展,加大篓子石景区开发力度,计划从家乡修一条二级旅游公路,直达篓子石,这必将打开又一条“旅游脱贫”的致富之路。我坚信,我那心地善良、勤劳朴实的父老乡亲,一定会踏上这条“旅游路”,奔向小康,过上更加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乘坐着宽畅舒适的车,看着眼前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和两旁高楼林立,路上行驶的车辆在变,沿途的村庄在变,人也在变,家乡在变化中发展,人在变化中致富,不正是伟大祖国这些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缩影吗?家乡的路,沧桑巨变。正通往小康生活的美好愿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