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秋*** 文档编号:4991522 上传时间:2020-01-1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4.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人教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人教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篇一】教学目标:1 认识“丘”、“渲”等 7 个生字,会写“毯”、“陈”等 9 个生字。会写“草原、线条、柔美”等 22 个词语。2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 1 自然段。3. 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2. 难点: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准备:1. 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最好蒙语演唱)。2. 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 教师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到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2. 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草原。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3. 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就是对茫茫大草原的赞美!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美丽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民族风情,体会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板书: 1. 草原)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 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2. 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 )检查生字读音。小丘( qi )渲染( xu n )迂回( y )蒙古包( m ng )襟飘带舞( j n )鄂温克()( 2 )指导易混淆的字。“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服胸前的部分。“涩”是左右结构,右边下面是“止”,不能写成“上”。“裳”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微”:中间部分不能少一横。( 3 )理解较难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洒脱”的意思是:潇洒自然,不拘束。这个词语反映了草原的广阔无边。理解“襟飘带舞”一词的意思,可以出示蒙古族鲜艳的服装来分析,意思是: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翠色欲流”一词可以从难字入手理解,比如“欲”在这里表示“将要”的意思,“翠色欲流”就是绿得太浓了,将要流下来,写出了草原的绿,是充满生命力的。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 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 )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 )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2. 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 )这篇是一片访问记。何谓访问记,就是记录自己访问的过程。访问记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地点转换的顺序)( 2 )访问的地点究竟是如何变化的?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3 )按照地点变化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初入草原,感到草原的景色美丽迷人。第二部分(第 2 自然段):接近公社,蒙古族人民来到很远的地方欢迎远客。第三部分(第 3 自然段):蒙古包外,大家互相握手,非常热情。第四部分(第 4 自然段):在蒙古包里,蒙古族人热情款待我们,并与我们进行了联欢。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我们与蒙古族人在大草原上依依不舍地告别。3.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啰嗦。)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 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知道那个富有诗意的结尾吧!齐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3. 导入新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意的结尾不仅点出草原的美 “天涯碧草”,还点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蒙汉情深”,接下来请走进草原,感受草原的美丽。二、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1. 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指导学生想象: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你想到了什么呢?出示大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 )你们的想象真的很有趣,此刻,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相机出示语句: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种境界”是指什么?指作者看到的美丽、一望无边的大草原。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因为草原太美了,美得让他感到很惊叹,美得让他内心舒畅起来,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一首诗表达出来。如果作者写“一首奇丽的小诗”,会写些什么呢?学生大胆想象,触景生情,尽情表达。总结学习方法:1. 认真阅读句子,理解意思。2. 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3. 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是对内容的补白,可以是好词佳句的批注,还可以是感情的深入体会2. 梳理关键词,准备背诵第一自然段。天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小丘羊群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这种境界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三、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1. 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画出有关的句子。2. 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这个场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蒙古族人的一种热情。)“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发挥想象。(会情不自禁地说:“哇!这场面好盛大呀!好热情呀!分明是迎接贵客才这样做的!看来蒙古族人就是热情好客,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亲如一家人呀!”)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2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蒙古族人脸上喜笑颜开,个个很兴奋,握手又握手。听到了蒙古族人的话主要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还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作者的欣喜与兴奋。( 3 )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理解“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说明我们与蒙古族人民都很开心,大家亲如一家人,都懂得民族团结互助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激动与开心。3. 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四、回顾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1.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齐声朗读。2. 说说你的理解。( 1 )从字词入手,理解“何忍别”、“话斜阳”的意思。怎么忍心分别呢;对着快要落山的夕阳诉说。( 2 )由“天涯碧草”展开想象,看到了怎样的大草原呢?一碧千里、一望无边的绿色、翠绿欲滴的大草原( 3 )紧扣“蒙汉情深”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蒙汉情深”表现在,表现在,还表现在(蒙古族人的远迎、蒙古族人与我们的热烈交谈、蒙古族人与我们的依依惜别)3. 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站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面对着渐渐西落的太阳,作者会说: _ 。( 多么美丽的大草原啊!多么盛情的蒙古族人啊,他们的热情款待象征着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这些空的答案,要有关键词提示或答案示例,以方便参考。五、作业。1.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2.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板书设计1. 草原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反思:1. 出示草原的图片,播放草原的民歌,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语言文字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感受草原的美。2. 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在画面中感受蒙古族人的热情与好客,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形成“民族大团结”的新理念。【篇二】【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3.理清课文行文思路,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4.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 谈话引入,创设情境(播放关于草原的歌曲)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们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受呢?谁能谈一谈草原在你心中的印象?(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自由交流)当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去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弄懂词义。(教师重点指导“勾勒、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的意思。)2.再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1)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小结:作者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作者感受到了一种境界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主人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收束全文。(板书:初到草原远迎客人热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2)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印象,可与读此文之前对草原的印象进行对比并探讨。)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1.老舍初到草原时的感受是独特的,指名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草原之美的?画出优美的词句,印象深刻的地方可以作上批注。2.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1)课件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茫茫”是什么意思?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写出了草原什么样的特点呢?(广阔)(2)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而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说说“渲染”和“勾勒”分别是什么意思吗?(渲染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轻声读读这句话,想象“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3)课件出示:这种境界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是什么“使人惊叹”?又是什么“叫人舒服”?你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4)课件出示:在这境界里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你认为草原还有哪些乐趣?这句话里的“绿毯”指的是,“白色的大花”指的是。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的情景。四、视频演示,再现草原之美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了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有关草原的视频资料,自由交流感受)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3.试着背诵第1自然段。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作者围绕草原写了哪两部分的内容吗?(草原的景色美,草原的人情美。)(欣赏草原风光图)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现在我们就走进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之“大”1.作者初入草原,欣赏了草原美丽的风光,还感受到了草原的另一个特点。请你快速浏览第2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的特点。(大)2.品读句子。课件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1)理解“洒脱”一词。(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1.师: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作者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2.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用哪个词?(热情好客)3.指名读,思考: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4.交流讨论。出示句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1)(出示图片,体会“襟飘带舞”一词)师:瞧,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身着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写法: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出示句2:太阳已经偏西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3)师: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4)体会句意: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5)师: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也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文中从迎客、款待、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四、总结全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景色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款待客人、热情欢腾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本文在写作中成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使文章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与景融为一体。【教学板书】1.草原草原景色美 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一碧千里人情美 远迎客人、热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教学反思】开课伊始,我播放了关于草原的歌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解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的基础上,借助图片和视频资料边读边想象,并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析充分领略草原景色之美和人情之美。不足之处在于没能花太多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足,导致思维不够发散,这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篇三】教材分析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欢迎远客、盛情款待、深情话别的动人情景,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绿毯、渲染、勾勒、拘束、羞涩、摔跤”等词语。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5.背诵第一自然段。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教师播放 腾格尔的歌曲天堂 ,请同学们欣赏。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 (板书课题:草原) 学生齐读课题“草原”。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 老舍 , 满族正红旗 人,生于 北京 ,中国现代 小说家 、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 骆驼祥子 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2)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4)迂回:回旋,环绕。(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8)羞涩:有点难为情的样子。(9)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10)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4.教师总结。(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1.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后写产生的感想。)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 (板书:风光美)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多媒体出示“ 草原风景图片” ,用草原歌曲请到草原来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辽阔的草原等配乐,学生用感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道欣赏了草原上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重点理解“洒脱”:(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3)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板书:人情美) 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热情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3)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板书: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1)热情迎接: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的急切心情。“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还是比喻一种热情。“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激情相见: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么?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3)盛情款待: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有感情地朗读。(4)尽情联欢: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5)深情话别:出示课件: “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 响起。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历历在目。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这正是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2.作业(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学反思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 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