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六篇

上传人:每**** 文档编号:491828 上传时间:2019-01-22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六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六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六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六篇篇一文化旅游产业是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是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保增长的重要力量。为了摸清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年 5 月至 10 月份,我带领教工委、民侨委相关人员,先后深入六县(市、区)、市直文化、旅游、统计等十多家部门以及一百余家文化旅游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全面了解了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文化旅游资源情况*市位于*省东南部,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独特的地理造就了雄奇险秀的表里山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 2 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7000 年前已形成成熟的农耕文化。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大观,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全市文物点 6767 处,名列全省第一。在众多文化资源中,与旅游业融合的主要有三类:一是远古时代的遗址遗存。如神农播谷与羊头山、舜王躬耕与历山、成汤祷雨与桑林等。二是木结构古建筑。如青莲寺、开化寺、府城玉皇庙等宋金元木质结构建筑 50余座,素有“古建筑博物馆”的美誉。三是沁河古堡古村落。明清时期,沁河两岸修建古堡达 54 处,保存完好的有 8 座。这些古堡古村落不仅较好地保存了传统建筑的非凡技艺,而且较好地保护了沁河两岸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存量也很丰富。据统计,全市市级以上非遗项目 142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19 项,省级 53 项,市级 70 项,遍及传统戏曲、技艺、曲艺、民俗等十大门类;代表传承人国家级 9 名,省级 62 名,市级 103 名;省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基地 2 个,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1 个。此外,我市红色文化资源星罗棋布。全市革命遗址 308 处,其中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 个,省级 5 个,市级 12 个;革命遗址已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 6个,市级 17 个;市级党史教育基地 4 个,县级 17 个。*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自然风光绮丽多彩,现有国家自然保护区两个、省级森林公园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四个。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最具代表性的资源概括起来有太行山水(王莽岭、蟒河、历山等)、神话故乡(炎帝、舜帝、汤帝遗迹遗址等)、围棋源地(黑白黄三种颜色天然棋石)、古建瑰宝(木结构古建筑、“古代彩塑”等)、明清古堡(沁河流域古堡、古村落)、古战遗址(长平古战场、碗子城等)、当代创举(锡崖沟、丹河特大石拱桥等)。除此之外,文化积淀深厚的历史人文古迹在*也随处可见,影响最深最广的有茶路古道(所有古道,都保留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冶炼文化(“阳阿古剑”的传说,“九头十八匠”的形成,标志着冶炼规模宏大,技艺精湛,明满九州,远销海外)、程颢书院(程颢作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曾在*任县令三年。期间,他在泽州境内建设乡学 72 所,社学数十处,使*文风大振,科甲鼎盛)。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支柱型产业来培育。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和项目建设,产业环境稳步向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一)科学规划,全力构建保障机制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市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若干措施*市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意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5)*市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措施,积极营造有利于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全面深化文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完成市、县两级旅游发展委员会设立工作,推进旅游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通过政策引导激励企业投资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引入高科技创意研发文化旅游产品。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目标,将* 年确立为全域旅游启动年,召开高规格的全域旅游启动大会,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区域协调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二)夯实基础,努力提升发展实力强化园区建设,打造发展高地。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园区集聚效应、孵化功能和带动作用。建成文化产业园区 4 家(皇城相府文化旅游区、珏山文化产业园、吉利尔潞绸文化产业园、司徒小镇农业休闲园)。正在建设的园区有 4 家(金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娲皇文化旅游生态创意园、李寨戏曲文化生态园和大阳文化创意产业园)。建立完善文化企业项目库,收集文化企业项目 700 余个。据统计,我市各类文化产业活动法人单位 1087 个,其中,规模以上单位 24个,分别是制造业 3 个,批发和零售业 6 个,服务业 15 个;规模以下单位 1063 个,分别是制造业 68 个,批发和零售业 79 个,服务业 916 个。2015 年,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增加值 19.51 亿元。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标准化建设。“十二五”期间,共建成 A 级景区旅游公路 336 公里,启动了总长 500 公里的太行屋脊全域旅游大通道以及天下公园生态观光走廊建设,完成了全市 8 家 4A 级以上景区旅游咨询服务点建设,新建改建旅游停车场 67 座、旅游厕所 200 余座,累计建设公路旅游标识标牌 1000余块。建成特色旅游乡镇 4 个,特色旅游村 18 个,特色乡村旅游客栈 41 个。目前,全市共有 A 级景区 20 处,星级饭店 18 家,旅行社 45 家。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约 3.6 万人,带动间接从业人员约 18 万人。开发旅游的乡村共有 112个,农家餐馆 898 家,农家宾馆 973 家,床位 20000 余支,旅游商品经营店659 家。*年 1-8 月份,全市商业住宿设施累计接待入境旅游人数 8588 人次,旅游外汇收入 533.34 万美元;累计接待国内旅游人数 3002.45 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 274.33 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 274.66 亿元。(三)精心策划,积极推动产业发展一是注重挖掘地域文化,着力构建*特色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了动漫、潞绸丝麻、古堡、新兴铸造、陶瓷、太行山水等六大业态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格局。二是精心策划,积极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连续举办四届太行山文化旅游节活动,以“一周”(文化艺术周)、一节(围棋文化节)、一月(旅游文化月)、一会(经贸洽谈会)为主要内容,集中打造“太行山”文化品牌。三是注重文化传承,积极发展具有*特色的文化传统项目。全市 62 个非遗传承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大部分已发展成为相对成熟的文化项目,有的保护单位已成为省内外知名企业。这些非遗项目有琉璃烧制技艺、珐华陶瓷制作技艺、高平绣活、潞绸织造技艺、黑陶烧制技艺、布贴画等。特别是我市传统技艺研究所开发出的漆器、银器、铁器、珐华、彩陶瓷、手工玻璃器皿、伏姜等产品,在我省第三届文博会上获得好评。依托现有旅游资源,以突出特色、开发精品为原则,我市初步形成了以皇城相府文化生态旅游区为代表的沁河流域古堡人文景观群、以王莽岭景区为代表的自然山水风光景观群、以炎帝文化旅游区为代表的始祖文化旅游区以及以休闲、观光农业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宣传与营销,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各类展会、国内外交易会广泛推介*文化旅游。积极开拓客源市场,举办市域外多场专场文化旅游推介会,参与“*省旅游发展大会”展示* 形象,推介文化旅游产品。泽州县连续两年开展“秋风古韵畅游泽州”文化旅游节。高平市连续举办“问祖炎帝,寻根高平”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阳城县持续举办“悠然阳城”系列文化旅游节。陵川县持续举办休闲避暑节、金秋红叶节。沁水县成功举办赵树理文化旅游嘉年华活动。通过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推介,展示了*形象,提升了*知名度。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文化旅游产业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一)统筹规划不足,发展理念滞后。一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特色性、前瞻性和创新性不突出。与城乡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专业规划缺乏有机衔接,未形成发挥引导和调节作用的一体化战略规划模式。制约了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的引进和培育。二是体制机制运行不畅。文化及相关部门统筹协调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部分文化企业没有进入文化产业统计范围,产业发展底数不清。户外广告、婚庆、艺术培训等行业监管主体不明。各县(市、区)虽然都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但由于缺乏有效协调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改革强化效应还未显现。三是改革创新力度不强。部分国有企事业单位思想观念落后,市场主体地位不够明确,缺乏市场竞争力。部分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不能实现有效分离,景区之间未形成有效对接,还存在资源整合困难,互相牵制掣肘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景区整体效益的发挥。(二) 产业结构不合理,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强。一是总体规模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引领。虽然我市文化旅游企业单位数量在逐步增长,但规模以上企业法人单位数仅有 24 个,文化旅游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小、弱、散”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产业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主要集中在文化服务业。*年,服务业法人单位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 85.65%。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占比过小,发展相对滞后。旅游产业要素发展不完善,与其他产业融合不够。旅游产品种类较少、层次偏低。“游”的项目单一,“购”的产品缺乏特色,“娱”的项目匮乏,景区景点内容单调,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含量明显不足。游客在我市停留时间短,消费少,多数景区的收入主要来自门票。三是经济总量占全市 GDP 比重仍然偏小。2015 年,全市文化产业总值占 GDP 比重为 1.88%,*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旅游企业平均主营业收入 1762 万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虽然旅游总收入逐年上涨,但对财税贡献不大。文化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非常有限。(三) 产业品牌不多,产品营销力度不够。我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处中原经济区,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但本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整理发掘和有效的开发利用。加之文化旅游产业与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移动多媒体等新业态的融合不够,文化旅游新业态发展缓慢,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难以提高。产品的文化创新和创意不足,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塑造文化旅游品牌推动力不大。产品宣传形式内容不够丰富全面,对市场的开拓各自为政,没有打好营销“组合拳”。节庆活动期间“热火朝天”,结束之后“冷锅冷灶”,未能形成市场运作的持续性和延续性。(四) 人才相对匮乏,创新发展受到制约。人才短缺是制约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具体表现在:一是缺乏现代高层次管理、策划、创新及各类服务人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一大批懂策划、能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人才。目前,我市文化旅游企业中经营人才特别是高端复合型经营人才匮乏。二是创意设计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由于发展大环境、企业吸引力、产业链不配套等因素制约,动漫游戏、广告创意、大型演艺等亟需的文化创意人才数量少,难以引进,尚未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三是文化旅游产业研究人才不足。政府、企业、社会都缺乏文化旅游产业研究人才。各类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储备严重不足。这些都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四、几点建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新时代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动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充分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紧密结合*实际,全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统筹规划。要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组织领导,尽快成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构,协调相关部门,明确职责范围,摸清文化旅游产业现状,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建立统筹协调、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良性管理机制。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出台的相关政策,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在文化旅游产业投资、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要高标准高起点统筹规划文化旅游产业,强化与其他相关规划的有机衔接,切实增强规划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加强文化旅游规划实施管理。要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实行“1+N”旅游综合管理新机制。 要完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快速旅游交通网络,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游得快捷方便”,真正实现区域旅游无障碍。要推进旅游集散体系建设,完善市、县、景区三级旅游集散网络,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引导、推介和咨询服务。要完善全市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加快自驾游营地、停车场建设步伐,满足自助游、自驾游等游客需求。要科学合理地制定鼓励奖励办法,充分调动文化旅游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二)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要积极培育一批效益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文化旅游企业,要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尽快成立广电新闻出版集团、影视传媒集团、演艺集团、旅游集团,打造一批文化旅游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要大力培育、引导、扶持小微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提高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要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企业创新生产经营机制,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路子,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建立健全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要注重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调结构、扩消费、增就业、可持续的独特优势,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农业、工业、科技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渗透,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培育新型文化旅游业态,提升文化旅游创意水平和创新价值,增加产品附加值,带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培育产业品牌,加强产品营销。要深入发掘本地文化旅游资源,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项目,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发挥项目引领和品牌辐射作用,全面带动一、二、三产业繁荣发展。要围绕我省全面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新品牌定位,深入挖掘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文化内涵,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错位互补,完善文化旅游大产业格局。要通过对资源重新整合,在各个空间板块上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或产业集群,打破 “一枝独秀”的产业格局,在不同区域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吸引物和服务业态。要将娱乐演艺妙融入旅游目的地,大力开发文化标志性旅游纪念品,借力旅游市场,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要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强化宣传营销整体意识,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广泛运用网络、微博、微电影、动漫等新兴媒体,开展创新型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品营销活动。要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各类资金投资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和文化旅游产品研究开发,大力实施自然景观精品、文化旅游名品、休闲度假新品的开发策略。积极培育互动性、娱乐性较强的文化旅游新业态,着力提升文化旅游品质,促进文化旅游产品提档升级,全方位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需求,切实增加文化旅游产业整体收入。(四)注重人才培养,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才。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鼓励具有产业优势的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文化旅游专业人才。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高端人才利用机制,成立专业水平高、构成范围广的文化旅游专业委员会,借用省内外高智力资源,为政府决策及时提供科学依据。要建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健全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要完善文化旅游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对*文化旅游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者以及重大文化成果进行奖励。要建立文化旅游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成立文化旅游人才评价专家委员会,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复合型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篇二*市把发展旅游业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打响“清新福建、绿色* 、快乐武夷 ”品牌,旅游产业取得了新进展。本文围绕*市旅游产业发展成效、优势亮点、制约因素等开展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相关建议。一、产业发展效果显著*市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旅游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境内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各类景点52 处,其中 5A 级旅游景区 1 家,4A 级旅游景区 11 家,3A 级旅游景区 35家,2A 级旅游景区 5 家。省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和特色村 54 个、旅游观光工厂 6 家,其中国家级工农业示范点 2 家,省级观光工厂 2 家。据统计,*年* 市接待旅游总人数 4149.96 万人次,比增 20.6%,实现旅游收入 592.11 亿元,比增 27.7%; 2018 年 1-5 月,*市累计接待旅游总人数 1752.61 万人次,同比增长 21.2%;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 271.12 亿元,增长 31.5%。二、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一)资源构成亮点1.山水林文资源丰富*市地处福建北部,* 脉北段东南侧,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俗称“闽北”,境内有*、杉岭、仙霞岭、鹫峰山四大山脉,组成福建省北部第一大山带。境内千米以上山峰绵亘不断,1300 米以上山峰就有 209 座。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 50 平方千米以上的溪河有 176 条,100 平方千米以上的溪河有 70 条,构成溪河众多、径流量大、流域面广的自然水系。福建省第一大江-闽江,发源于海拔千米以上的*,干支流水力资源丰富,其中建溪,富屯溪和闽江境内河段是闽北水源,水力、水运的大动脉。辖区面积 2.63 万平方公里,占福建省的五分之一,具有中国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征。*国家森林公园、* 将石自然保护区、* 匡山国家森林公园、建瓯万木林、武夷天池国家森林公园等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寺庙(建瓯禅宗光孝寺、建瓯黄华山妈祖景区、建瓯东岳庙、建瓯孔庙),佛教文化石窟(*合掌岩石窟),历史文化古城(建瓯通仙古城门、建瓯五凤楼),名人文化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位理学大儒)、张三丰、郑成功、宋慈、柳永、江淹、黄裳、欧冶子、廖刚、袁枢等。2.红色资源潜力巨大*十个县(市、区)均为中央苏区县,拥有革命遗址、纪念性设施、名人故居、烈士陵园、博物馆和红色景区六类红色旅游资源。2015 年至*年,福建省红色旅游接待游客累计达 4565 万人次,综合总收入达 460 亿元。红色旅游接待游客人数占福建全省旅游接待总量的 4.8%,*市作为红色旅游重点发展地区,随着红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3.立体交通成型*市布局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多方发力推进交通体系建设。在航空方面,境内有*机场,已开通至厦门、上海、北京、广州、西安、济南、青岛、重庆、香港等 27 条国内和地区航线,航线布局以大中城市为轴心,辐射周边地带,东南形成网络,西北向纵深发展,并设立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在铁路方面,合福高铁是福建省首条能通行 350Km/h 高速动车组的高速铁路,已建成通车。* 市范围内设有* 北站、 *北站、*东站、建瓯西站四个站点。至江西的鹰厦铁路、峰福铁路,以及*市内外南铁路,年货物吞吐量 1000 万吨,客流量 200 万人次,仅次于省城福州。目前“南三龙”铁路已全线铺轨贯通,设*北、*西、三明北、三明、永安南、双洋、漳平西、雁石南、龙岩 9 个车站,计划2018 年 12 月底开通,到时从*到龙岩从 7.1 个小时缩短至 1.5 个小时,到厦门仅需 2.5 个小时。(二)政策助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随着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42 号、 62 号)相继出台,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了最好历史机遇,“一带一路”“、“互联网+”等发展趋势成为* 旅游业的创业创新空间。福建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要“依托福州省会城市、厦门国际门户、武夷新区三大旅游核,强化区域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构建福莆宁山海休闲文化旅游区、厦漳泉滨海文化度假区、闽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区、闽西南客家红色文化旅游区四大旅游片区,形成旅游要素集聚、特色鲜明、合作密切的旅游区域。”武夷新区作为福建省三大旅游核之一,将推动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千亿旅游产业实施意见和关于深化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均将旅游业列为“5+3 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明确了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随着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落实力度的加大,以及*市进入高铁时代,武夷新区加快建设,研学、康养旅游基地的打造等,全市旅游业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三、发展制约因素(一)格局分布失衡在*市旅游中,* 市旅游龙头凸显,从游客量、旅游收入上直观看出:*年,* 市共接待中外游客 1283.11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240.66 亿元,游客量占* 市游客量比例为 30.9%,旅游收入占*市旅游收入比例为 40.6%(如下图所示)。而*年,*市游客量 648.46 万人次,占*市旅游客流量的 15.6%,旅游收入 78.49 亿元,占*市旅游收入的 13.25%;*县旅客量 179.53 万人次,占比4.3%,旅游收入 19.04 亿元,占比 3.2%,其他县市的旅游总收入则更低。可以明显看出,目前*旅游格局失衡,除*市以外的区县市旅游业发展速度较缓,* 市带动作用发挥不足,区域联动较难发挥。(二)景城融合乏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城市产业结构亟待调整。旅游产业衍生的旅游产品较为单一,不能发挥出更多的连带消费效应,效益规模不高;二是城市人气值有待提升。近年来*在福建省旅游城市人气中排行较后,反映出*在旅游吸引、服务设施、接待设施等方面还比较薄弱;三是城市接待设施仍待完善。* 市旅游接待设施业态类型、创意理念应该加强,高星级酒店数量应进一步增加。(三)产品模式单一*景区的数量、种类排在福建省前列,但大多处于初级开发状态,以山水游览和文化遗迹游览等简单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仅限于餐饮、爬山等比较单一的功能,可参与性不强,部分景区旅游起步较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基本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大多数景区的旅游产品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面上,从内容到组织形式基本雷同。如*市,云灵山漂流与江西省 5A 景区大觉山漂流相似;和平古镇的古建筑,*、泰宁等周边县市也有不少;天成奇峡竹筏漂流和*九曲漂流、泰宁上清溪漂流基本同质;花千谷庄园项目的开发与建阳花花世界存在交叉。另外,和自然景区相比,*市的文化精品旅游产品尤其匮乏,与其文化之邦之底蕴不相符。例如武夷茶文化和朱子文化等具有极高品位的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内涵挖掘和文化表现形式不够丰富。(四)专业人才缺乏*市旅游文化、旅游开发、旅游经营、旅游管理人才都较为稀缺,旅游点缺少熟知当地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的导游,或者导游素质偏低,无法把当地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完整的呈现给游客。如*市 A 级景区的管理人员基本非专业,和平古镇、大埠岗樱花小镇、金坑红色旅游、卫闽迷宫小镇均为政府管理,缺少专业管理人才。部分景区位置相对分散,远离城区,年轻人择业畏难,招工难度大,导致从业人员年龄偏大,队伍断层严重,行业队伍建设亟需健全升级。三、进一步发展旅游产业的建议(一)区域联动带全局发展随着大旅游时代的到来,快旅慢游的实现,做强做大龙头,发挥龙头强大带动能力,能推动旅游业全域发展。要在龙头带动下,各区县市明确发展思路、步步为营,全力提升旅游产业、实现旅游崛起。如以武夷新区为龙头,带动大武夷全域崛起的“1+3+6”旅游发展战略模式。发挥*“双世遗”优势,积极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完善“大武夷旅游”联盟合作机制,打响武夷旅游品牌。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出台营销鼓励政策,依托组团大社、强社开展持续宣传营销,联合推广旅游精品线路。加强与知名旅游网站合作,如携程网、去哪儿网、途牛旅游网等,扩大旅游产品在线销售规模,进一步提升大武夷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政策联动带景城融合要加快特色镇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积极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培育多元化旅游产品,重点围绕“百镇千村”行动计划。与相关部门配合,对现有乡村旅游品牌进行提升。持续深化美丽乡村+旅游,着力培育一批农庄、果庄、渔庄和农家乐,推出清新山水型、文化体验型和特色产业型三大乡村游类型。(三)市场联动带产品升级随着旅游观光需求向休闲度假需求转型,自助游散客市场越发突出,人文旅游地位上升,康体养生旅游越来越受关注,高品质旅游需求不断增长,深生态旅游越来越受欢迎,“中国气质、国际品质”越来越受青睐。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扩大有效供给,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差异化开发旅游产品,加快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和差异化旅游产品,力争做到“一县一特色”。加强旅游业态培育,建设一批特色小吃街、民俗风情街、名特优产品街、酒吧休闲街等主题消费街区,开发大武夷伴手礼,针对不同季节和不同群体的旅游需求,研发系列主题旅游新产品、新线路。(四)设施联动带基础建设加大力度推进旅游轻轨建设。以*东站为中心,连接*景区和建阳生态城,无缝衔接周边景点;加快*机场迁建项目建设、高速公路建设、铁路建设;推动景区连接线建设,推动“旅游景区最后一公里”景观道路建设,打通各主要交通要道至主要旅游景区之间的旅游通道,完善健全沿线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跟进停车场、服务区等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开展直饮水试点工程,选取武夷新区兴田片区、*风景名胜区及其他有条件的景区开展直接饮用水工程试点,让游客真实体验到“万古山水茶”的魅力。(五)人才联动带管理保障规划旅游人力资源发展,引进专业型、创新型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加强旅游人才教育基地建设。武夷学院应发挥优势,办好旅游教育;建立旅游人才信息库,通过旅游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举办培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培训,开展微笑服务、优秀导游员评选大赛、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培训进修制度,开展系统全面的培训学习、进修制度;强化本土经营,积极吸纳当地群众参与,提升对当地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的本土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组建志愿者服务团队,完善全市及各区县旅游志愿者服务招募和培训机构;加大人才保障力度,通过相关旅游人才从业政策,确保旅游管理人才的稳定就业。(六)全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进旅游厕所革命,积极探索“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旅游厕所商业化运作新模式。所有旅游度假区、A 级景区、旅游商业街区、香居庄园、演艺场所以及休闲集镇、特色村、乡村旅游点的公共厕位总量均按旺季日均游客接待量的 3安排,并达到 2A 级以上厕所标准;推进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多等级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完善 1 个一级* 东站旅游集散中心。推进*北站、建瓯西站、*北站、* 、*5 个已建成旅游集散中心逐步完善旅游集散换乘、旅游信息咨询、票务预订、行程讲解等多种功能;开通旅游直通车,搭建市场化运作平台,开通旅游集散中心与景区之间的“旅游直通车”专线,为散客及自由行游客提供服务。(七)红色联动带绿色发展通过“红+绿+蓝”融合发展盘活红色文化资源,促进革命传统教育与文化休闲旅游有机结合,注重红色文化体验,完善旅游休闲要素,提升红色旅游收入,把红色旅游发展成为*旅游的重点产业、革命老区的富民产业、乡村振兴的美丽产业,把*市打造成为全省红色生态旅游示范地区。挖掘*市、*县、*市、 *县、*县等红色旅游资源,以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 赤石暴动遗址、崇安苏区县等重要红色节点为支撑,依托*脉,深入开发“红色+旅游+山水生态”模式的红色山水度假功能,实现*生态、文化、红色三大维度的整体融合与提升。篇三一、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州将旅游产业列入全州三大主导产业突出培育,出台一系列进位增长的政策措施,举全州之力,统筹推进全州旅游产业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全力打造“美丽中国鲜到延边 ”旅游品牌,旅游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全州 A 级以上旅游景区达到 55 家,其中 5A 级景区 1 个,4A 级景区 12 个。 “十二五 ”期间,全州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实现 15%和 25%的年均增长幅度;入境旅游人次居全省第一,创汇收入居全省第二,旅游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三。*年,全州接待海内外游客 1860 万人次,同比增长 16.6%;旅游总收入 334 亿元,增长 24.8%。(一)旅游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州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首批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延吉、敦化、珲春、安图、和龙被列入国家首批全域旅游创建单位。扎实推进“1+3”旅游综合监管改革。出台了延边州 1+3 旅游综合监管改革实施方案。指导延吉、珲春等 5 县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全州旅游全域化发展。(二)旅游重点项目和通道建设快速发展。以抓项目为中心,发挥旅游大项目集群效应,促进旅游产业升级。全面落实延边州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州共策划储备 93 个旅游项目,以畅通国际国内旅游为主线,深度开发客源市场。依托高铁线路,巩固发展东北市场和京津冀市场;依托航空线路,开发长三角、珠三角客源市场,利用其集散功能与辐射效应,扩大旅游宣传效果;加快开发华中和西南地区旅游航线,培育新兴旅游市场的同时,大力开发东北亚旅游市场。州政府每年划拨 5000 万元航线扶持资金,用于航线培育开发。(三)旅游产业模式实现新突破。夯实“智慧旅游”工程,丰富“延边旅游年卡”功能,实现多领域、跨地区“旅游一卡通”互联互游。创新旅游门票预约制度,建立景区管理、游客统计、实时监控系统平台。推进全域大数据开放共享,激发旅游领域智能化发展的活力。与上海景域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驴妈妈旅游网延边分站”,建立全域旅游智慧化网络,扩大旅游宣传。(四)旅游产品实现多元化发展。一是生态避暑休闲旅游优势凸现。我州连续 3 年获得 “最美中国休闲养生目的地城市”“ 国际游客满意度最高的中国旅游城市”“中国十佳空气品质城市”“中国最佳避暑城市”“中国最美大森林”等殊荣。二是冰雪旅游产业持续发力补短。重点打造冬季冰雪体验、康体养生、体育滑雪、冰雪节庆之旅等新产品,培育冰雪旅游品牌。*年雪季,全州共接待游客 351.5 万人次,同比增长 24.16%, 旅游总收入 53.8 亿元,同比增长 24.25%,实现主要指标大幅“双跨越” 。三是跨境旅游产品特色更为鲜明。开通中朝自驾游产品,与俄滨海边疆区合作组织“友谊之旅中俄跨境自驾活动启动仪式”,推进开通中俄自驾互通。积极探索“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新模式,大力推进“图们江三角洲国际旅游合作区”项目。*年,全州跨境旅游达 46 万人次,同比增长 11.7%,占全省跨境旅游总人次的 90%以上。四是民俗和红色旅游产品不断丰富。近年来,连续举办韦特恩国际自行车旅游节、图们江文化旅游节、和龙金达莱文化旅游节等特色节庆。利用民俗村屯、产业基地、田园风光,发展民俗旅游、体验旅游、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带动乡村游发展。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将红色旅游与生态观光、养生度假游相结合,丰富红色旅游内容。汪清东满抗日英烈历史陈列馆、敦化翰章陵园、珲春大荒沟教育基地等项目快速推进,为加快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五)旅游行业诚信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全面提高旅游旺季、黄金周综合接待能力,深入推进全州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和旅行社星级认定工作,加强导游员、领队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保障旅行社及旅游者合法权益,多措并举维护旅游市场秩序。持续加强旅游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百日攻坚等安全生产活动,指导监督旅行社、星级饭店及 A 级景区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进一步提升旅游行业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保障能力。二、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州旅游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受到自然因素、管理体制、政策方面等因素制约,旅游业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一)对旅游产业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尽管我州将旅游产业列入全州三大主导产业突出培育,全州全民发展旅游的气氛还不够浓,合力还不够大,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统一,一些政策和管理措施还不到位,尚未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共识。(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层级不高。我州景区虽然较多,但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龙头景点、知名景点不多。目前景点的规模一般都不大,区域过小,无法让游客产生引人入胜的感觉。而且,开发时缺乏创新,相关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让人感觉景点过于单调,旅游内容过于单一和贫乏,民族文化特色不突出。因此,无法达到让游客在景区内长时间滞留的目的。(三)旅游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由于我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周边国家和地区旅游政策的不确定性对我州的发展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旅游业的打击更为明显。* 年我州的入境游人数较比往年同期明显下降,就是很好的例证。同时,随着通往长白山等旅游热点地区的航线、高速公路、高铁的开通,虽然也给我州带来一定客源,但是游客分流现象十分严重,有些必经我州的游客,现在更多的选择从别的地区辗转进入或是直接到达,因此周边地区交通格局发生的变化,也给我州旅游业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四)冬季旅游产业开发亟待加强。近年来,我州的美食美景已经在国内外打出一定名气,但是冬季仍然是旅游淡季,由于缺乏相关的政策扶持和宏观调控,对冰雪旅游产品的开发仍然有所欠缺,冬季旅游的潜能仍未被开发出来。另外,由于资金匮乏,也导致冬季旅游项目建设滞后。另外,由于冬季旅游的特殊性,我州还存在客源比较窄,客源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五)旅游产品开发滞后。我州的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旅游产品比较单一,仍然以单纯观光型产品为主,而且制作不精良,甚至还有些粗糙,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旅游纪念品层面,没有真正将延边朝鲜族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赋予其中,仅仅能满足游客观光的初级需要,不能满足中高端游客的需求。(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虽然高铁已经开通了,但外地游客反映有些高铁站设计不合理,不方便外地游客坐车。特别是出租车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出租车从业人员素质低,管理混乱。火车站、高铁站、飞机场等地出租车不打表计价、乱要价、拒载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延边形象。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公交线路设置不合理,景点与酒店、景点与景点之间的公交线路较少。宾馆饭店结构性矛盾突出。节假日,宾馆房价涨幅过大,房间数量严重不足,影响了旅客在我州的二次消费,减少了旅游收入。旅游标准化建设滞后。旅游基础设施和功能不完善。三、对策建议(一)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旅游产业发展合力。应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统领我州的支柱产业,提升全州人民幸福指数的富民产业。为此,旅游部门应切实担负起对全州旅游产业的统筹规划、规划指导、资源整合、督促协调等方面的职责,及时研究全州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发展思路、重大项目、政策措施。相关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大旅游观念,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下大力气解决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着力解决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全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形成“全州一盘棋、共同抓旅游”的强大合力。(二)锐意改革创新,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实现旅游与大交通、大文化、大农林、大养生、大网络相融合,努力营造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一是加快实现旅游与大交通相融合。加大海外航线开发力度,加密韩国航线,稳固海参崴、平壤航线,扩大日本大阪航线,培育好台湾航线;拓展国内航线,增加华中、西南地区航线、航点。围绕高铁金达莱号动车组策划和宣传延边旅游产品,开发东北地区、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客源市场。二是加快实现旅游与大文化相融合。依托延边特色文化,推进民俗歌舞、特色饮食、节庆会展等方面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加快延吉帽儿山国家恐龙博物馆、小河龙城子山遗迹、敦化渤海文化园、渤海影视城、和龙渤海中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汪清满天星水墨小镇等项目建设,提升敦化六鼎山文化旅游区、珲春防川景区、中国朝鲜族民俗园、安图长白山历史文化园等产品吸引力。三是加快实现旅游与大农林相融合。以森林旅游促进林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度假旅游,打造“瑞士小镇”“森林人家”“雪乡雪村”;重点开发建设敦化老白山景区、雁鸣湖湿地、亚光湖湿地,安图红石石峰景区,和龙仙峰森林公园,汪清兰家森林公园、珲春三道沟等景区。以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重点开发敦化雁鸣湖镇,珲春敬信镇、龙井东盛涌镇、安图松江镇等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四是加快实现旅游与大养生相融合。强化旅游与体育活动紧密融合。举办韦特恩国际自行车旅游节,加强与欧洲国家的交流;利用国家“三亿人上冰雪”政策和延边冰雪资源优势,加快和龙仙峰滑雪场、安图和平滑雪场和敦化老白山雪村建设;利用延边富德足球队开发体育系列旅游产品;办好和龙马拉松赛,谋划游泳赛,促进延边“铁人三项”运动。强化旅游与健康养生紧密结合,发展延边的生态、养生、保健旅游,开发敦化雁鸣湖温泉度假产品,汪清满天星休闲养生产品,龙井天佛指山松茸保健产品,融合人参、鹿茸、林蛙等优质特产,创建中国北药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区。五是加快实现旅游与大网络相融合。加快智慧旅游示范项目建设,发展“互联网+旅游”产业模式。扩大“延边旅游年卡”功能,实现多地区间“旅游卡”互联互游。加快建设全州网上旅游公共信息平台,推动新兴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市场营销、行业管理中的创新应用。扶持智慧旅游企业融合壮大,发展以网上咨询、预订和支付为重点的电子商务,实现数字化管理和网络化经营。(三)壮大市场主体,加快旅游产业化发展。尽管我州目前的 A 级景区、景点数量在全国、全省同类城市中都位居前列,但知名度还偏低,应对照差距,提高站位,开拓视野,按照国际化标准来规划建设现有的知名景区,将其打造成闻名国内、享誉世界的精品景区。鼓励我州旅游企业进行整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体制改革、股份制改造、延伸产业链等途径,着力扶持和提升一批优势明显、带动作用显著、市场竞争力强的旅游骨干企业,努力将其打造成实力雄厚、机制健全、竞争力强的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龙头企业。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各类资金多元投入,鼓励民间资本,特别是返乡创业资本投资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产品的研究开发。千方百计招大商、选好商,加强与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的项目对接,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大型旅游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通过多种合资合作方式参与我州旅游开发和经营。打造特色化的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推动延边旅游由单一的观光游向复合型的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由传统的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四)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交通设施。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快速旅游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完善,在城乡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建立起完善的连接通道,使旅游者的活动畅通无阻。以现有的交通网络体系为依托,重点建设县市旅游集散中心,发展旅游专线交通、异地汽车租赁,完善公交、旅游巴士、出租车有效衔接、互为补充的市县旅游交通服务体系。优化航线,增加航班,提高机场客运吞吐量。加强火车站、高铁站广场交通秩序管理,合理设置出租车候车区域,实行人车分流,方便游客乘车。出台出租车管理办法,规范出租车运营管理。完善宾馆饭店服务体系。围绕全州范围内形成高中低档结合、酒店类型齐全、区域布局合理的旅游酒店接待网络,下大力气提升现有星级酒店、社会宾馆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食宿需求,同时调控节会期间住宿价格,防止短期暴利影响游客来延总量,产生负面效果。完善州、县(市)、景区三级旅游集散网络,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引导、推介和咨询服务。针对当前自驾游显著增加的情况,按照国际标准完善全州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加快自驾车旅游营地、自驾游停车场建设步伐,吸引自驾车游客到延旅游。(五)加大旅游开放力度,积极推动东北亚区域国际旅游开发合作。把握图们江地区开发合作纳入国家“一带一路六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契机,利用好中韩自贸协定,朝鲜建立茂峰国际旅游特区等机遇,搞好跨境旅游项目谋划,推进旅游通道建设,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加快珲春市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跨境旅游试验区“两区”创建,推进和龙市国家跨境旅游合作区创建。推进图们江三角洲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推动中俄自驾游、图们江水上观光旅游项目,加快推进东北亚陆海联运环海邮轮游、图们江出海游项目。篇四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工作要点安排,9 月 21 日,县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农牧工作委员会组织成员、部分县人大代表,深入县旅游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详细了解了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近年来,围绕“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见成效”的总体思路,以促进旅游业发展为目标,全县旅游经济指标呈现出“稳、快、好”的基本特征。仅* 年,全县接待旅游总人数达 300.54 万人次,同比增长 15%,实现旅游收入 15.2 亿元,同比增长 46%。其中茶卡旅游接待人数 195 万人次,同比增长 66.3%,旅游收入 9700 万元,同比增长 90.7%。截至 9 月 30 日,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数 377.21 万人次,同比增长 37.96%,实现旅游收入 23.11 亿元,同比增长 68.4%。其中,茶卡盐湖景区游客接待量为 251.2 万人次,同比增长 38.8%;收入 2.04 亿元,同比 144.6%。(一)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初具规模。目前,已建成了 4A 级景区天空之镜 茶卡盐湖,正在开发和建设 3A 级景区金子海沙漠公园、 2A 级国家森林公园哈里哈图等旅游景点,打造云鹏阳光假日生态园、德都蒙古民族风情园、金泰哇玉生态园、达布逊淖尔民族风情园等 4 个生态园及民族风情园。通往各主要景区、景点的路网基本建成,景区内的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齐全,功能配套,能够基本满足游客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要求,促进了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化。目前,全县已入驻旅行社 3 家;星级旅游饭店 16 家、星级农家乐 10 家;培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 23 家,形成了功能较为齐全的旅游服务体系,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二)召开旅游大会。今年 7 月,召开全县第四届旅游业发展会议,力争通过“旅游”推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按照*县旅游业发展奖励扶持暂行办法,发放奖励扶持资金 141.08 万元,表彰奖励了旅游工作成绩突出的 32 家企业和 10 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为青海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 5 家“*特色旅游商品购物店”的企业进行授牌;与相关旅游企业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完善奖励政策。(三)加快旅游规划修编进程。严格遵循“规划先行”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做好旅游规划,完成茶卡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茶卡盐湖“天空之镜”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德都蒙古文化风情体验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规划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委托规划设计院编制*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四)加强宣传营销,打造“走出去”战略。一是着力营造安全消费、放心旅游的大好氛围,结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开展了以“文明旅游,理性消费”、“旅游让生活更幸福”等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 2600 余份,展出展板 50 个,悬挂横幅 10 余条。二是以第四届环青海湖(国际)电动车挑战赛、你好,青海-遇见海西、哈雷英雄汇重机嘉年华青海行等赛事活动为契机,多层面展示“大美青海多彩*”的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活动中,共展出展板 10 个,发放宣传折页、星空画册等宣传资料 2100 余份。三是以“青洽会”等重大节点为宣传平台,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在会展中心摆放旅游宣传画册及折页,并在西宁市部分四星、五星级酒店投放大量宣传折页。共投放宣传折页 2 万余份、画册两千余册,进一步扩大* 县对外宣传的辐射面。四是加强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的管理,定期推送旅游信息资源,到目前为止,微信公众号共发布旅游信息 100 余期,累计阅读量达 140 万人(次)。在西宁、门源及民和高铁出站口等热点地段投放户外 LED 屏广告,使宣传的范围及力度不断扩大。五是利用新型电子商务。提高*农牧产品的销售量和品牌知名度,通过招银商品平台,将昆仑翠能量玉、藜麦、盐湖纪念品、柴达木枸杞、蒙藏民族服饰等富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推向全国各地。(五)积极开展“春潮”等专项行动。一是结合“春潮行动”、“旅游提升年”等专项行动,联合县安监局、公安局、消防大队、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开展旅游安全生产和环境整治专项活动,对全县星级宾馆、景区景点等涉旅企业进行专项检查。*年共出动执法人员 130 多人次,对全县涉旅 16 家星级宾馆、9 家星级乡村旅游点、3 家旅行社、3 家景区多次进行了检查。二是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为进一步加强茶卡镇旅游市场监管工作,规范茶卡盐湖景区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组织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旅游局等部门,集中力量加强对茶卡旅游市场秩序的监督管理力度,共出动检查人员 500 余人次,检查宾馆等场所 610 余次,没收鞋套等物品 3100 余双。二、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全县旅游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对景区知名度的宣传力度不足。宣传方面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现有的旅游资源与现实的旅游知名度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未形成以茶卡盐湖-哈里哈图 -都兰湖 -金子海为支撑的*县旅游带宣传氛围。(二)旅游资源与文化融合有待挖掘。部分旅游景区项目内容过于单调,停留在观光层次,旅游产品开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含量明显不足,农牧民参与度低,带动经济效益不明显;以历史人物、历史古迹、历史遗迹等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特色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对人文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三)旅游环境建设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作为旅游活动项目延伸的旅游购物、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游客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项目比较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不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三、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一)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大力整合资源优势。一是强化全县旅游一盘棋、发展大旅游、全域旅游的意识,加大县级层面对全县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促进各景区旅游项目建设、产品开发、营销宣传、服务体系建设等统筹协调、共同推进。二是建立与省州联合、与县县互动和县镇整合的旅游整体营销机制,加大“大美青海多彩*”形象广告宣传和参展促销力度;加强与知名网站媒体的旅游宣传合作,策划加大微博、微信等网络宣传平台,坚持举办枸杞、藜麦、花海等文化旅游节、旅游项目推介会,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展示*的发展魅力、城市品味、文化底蕴,进一步提升全县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二)深入挖掘产业内涵,切实提高百姓收益。一是县政府要强化对打造旅游线路、旅游带的引导工作,进一步扩大旅游产业,提高农牧民参与度和收益。二是加强旅游文化商品的开发,着力培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特色市场,开发盐产品、农产品、民族服饰及装饰品等一批具有*特色、市场前景广阔的旅游商品。三是推进参与式文化旅游项目,鼓励开展民风民俗民乐展示,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三)加大项目投资力度,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坚持以高标准发挥效益为核心,加快旅游发展规划实施进度,按照国家 A 级标准建设,旅游接待新建的宾馆饭店要从星级标准起步,以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加大对乡村生态、农牧业观光旅游等方面的建设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党风建设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