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教学、思维开发、能力培养实现教学目的搞好师生关系汇报材料

上传人:Wea****66 文档编号:4808238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0.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教学、思维开发、能力培养实现教学目的搞好师生关系汇报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知识教学、思维开发、能力培养实现教学目的搞好师生关系汇报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知识教学、思维开发、能力培养实现教学目的搞好师生关系汇报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识教学、思维开发、能力培养实现教学目的搞好师生关系汇报材料(一)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现行的课堂教学,不能说没有目的要求,也不能说背离了目标,但在目的要求的先进性、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等方面,在目标的实现策略和具体操作等方面。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现行的课堂教学,对知识教学、思维开发、能力培养也有比较明确而又全面的目标体系,但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重在对思维品质的培养,重在对一般的学习能力和特殊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对科学的历史与发展、科学与真善美、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科学与个人等科学观的教育,科学与政治、科学与经济、科技兴国等科学意识教育,追求科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名利、善于与人合作、有高度责任心等科学态度教育,客观精神、实证精神等科学精神教育,谦虚谨慎、严谨求实、吃苦耐劳、不断进取、求异创新的科学作风教育,也要有具体的要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需要的满足,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态度的端正,也要渗透到教学的目标要求中,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堂课,乃至每一个环节,这不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二)构建紧密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素质教育要通过学科教育来实现,首要取决于教学内容。构建紧密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是最为迫切、最为关键的一件大事。以往的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过多地考虑了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过分地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严谨性,而忽视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忽视了科学与人、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广泛而又紧密的联系。针对以往教材内容的缺陷,新的国家课程改革意见就明确指出,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内容体系着力强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文明卫生的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结合各门类课程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例如,面对时代的发展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中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数学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落后;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等学习方式的熏陶,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书本知识和运算、推理技能的关注较多而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因此,建立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数学课程内容体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改革意见中就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充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诸如储蓄、债券、保险、股票、住房、旅游,乃至家庭开支等,数学在这些方面的应用必将成为公民的基本素质。再看,自然科学学科与能源和交通、环境和保护、人口与优生优育、营养和健康、资源和生态平衡等诸多方面也都有着直接的关系,都是极其丰富的面向社会和生活的教学内容。(三)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这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的新世纪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的首要任务和核心课题。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真正让所有学生参与教学,不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影响教学质量较深层次问题的有力揭示。但时至今日,一些学校和教师依然囿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束缚,嘴上喊着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仍然不能抛开以往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味地以知识教育灌输学生,给学生加负,加压,加班,加点,学生的书包沉重,心理负担和压力更沉重。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常常有些孩子行为逆反、心理压抑,其结果导致教者失望、学者沮丧;也有一些孩子上进心很强,学习非常用功整天“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除了书本还是书本,即使假日,也是闭门苦读,学得很辛苦,可是其成绩却总是一般,有的甚至被同学嘲笑为“书呆子”,久而久之,变得沉默寡言,离群索居,成了真的“书呆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科学地理解和掌握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也就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在脑疲劳状态下,大脑血管收缩,血液黏稠不畅供氧不足,脑细胞活力下降。人会感到头昏脑涨,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思维等心智活动难以正常发挥,严重影响到智力潜能的开发。这样的情况下迫使学生学习,只能事倍功半,又谈何良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脑疲劳会诱发多种心理疾病,尤其是青少年,长期脑疲劳,导致失去自信,情绪低落,精神忧郁等心智障碍,严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导致学生行为怪异、荒诞,甚至出现严重后果。这方面的事例早已屡见不鲜。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赞成,几乎所有的教学都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虽然我国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偏深偏难偏多,但我国的教改实验和教学实践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的学生不仅能够达到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要求,而且还会学得很好,有些内容还可提前学,提前教。而目前在我国仍存在一定数量的所谓“差生、困难生”,并不在于他们没有这种潜能,而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参与教学的机会少,不能“平等地”像其他学生一样同教师交往。据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在课堂提问、答复、要求和评价这四种交往行为中,选择交往对象时,均在成绩的好坏、地位的高低、角色的不同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教师比较愿意与学生中的干部、地位高者、优等生交往。这种实际情况只会使“差生”越来越差,造成恶性循环。另外,虽然“差生”在记忆、注意、问题解决、知识背景、认知能力等方面与中等生、优等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只要得到教师的有意关注和科学的教育,这种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消除。此外,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端正学习态度,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能力。(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成败,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当前,我国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教师素质低下,对教育教学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十分突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仍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激励每一位教师以全身心的投入去实现自己的教学追求。新的教育观念应该包括素质教育的整体观和整体改革的方法观。整体观即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质量观,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指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而非单一的某一种素质教育;方法观即方法论,整体改革方法观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正确的整体思维观与正确的整体行为观,处理改革的“一与多”的关系、局部与局部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教育教学的整体出发,认真研究教育课题本体结构在全部教育结构中的结构地位及其结构功能作用,对教育课题进行设计与整体实施,实现最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推动全面素质教育的实现。其次,要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师德与观念同样具有对教师教育行为导向的机制作用。正是这一点,决定着师德对实施整体改革、实施对全体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关键性作用。因此,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有开拓意识和创造精神等优良品质。教师的工作态度与能力是决定教育工作成与败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教师自己的工作效果,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与品格。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崇高的精神境界,要有高度的敬业、爱岗精神,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用自身良好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做学生的楷模。另外还要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五)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教师能动性的基础上,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还在于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体系。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模式必须多样化。微观层次上,可以有知识掌握与传授模式,技能形成与训练模式,能力获得与培养模式,行为规范的认同与示范模式,态度改变与教化模式等等;从内容来考虑,可以有概念教学模式,例题教学模式思想方法教学模式等等。宏观层次上,比如说可以有:学习教授模式,发现指导模式,问题解决模式等等。对这些教学模式的理解,不能仅仅认为它是教师的操作步骤,只含有教师行为,而应该这样来认识它:既包括学生的行为,又包括教师的行为;既体现学的规律,又要体现教的规律;更重要的是体现教与学的对立统一规律,充分反映教依赖于学、学受制于教的学与教的有机统一。另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认识教学模式对实施素质教育来说,有其特殊意义。其一,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促使学生个体社会化,使学生的思想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使学生的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使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其二,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组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系统,有其社会学层面,可作社会学分析;其三,教师和学生都是社会成员,虽然进入课堂之后,其角色要发生变化,但作为社会系统的课堂。教师和学生仍将要保持许多原有社会角色特性。所以课堂教学要实现学生个体社会化,就要从社会学层面来看待教学,提倡、重视并建立教学的社会学模式。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也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质量和教育结果是否公平更加关注对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目前的情况下,要解决教育资源的失衡问题,必须实现学校管理水平的均衡、教师队伍的均衡、生源的均衡和政府投入的均衡。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其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获得的发展机会也不相同。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发展史的考察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城市和农村的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旧的社会生产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人的片面发展在资本主义手丁工场中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3机器大工业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首先,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需要。其次,机器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因为机器大工业生产创造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缩短了劳动时间,使工人有物质条件、时间、精力去从事学习发展自己。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机器大工业生产所提供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充分地实现。只有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全体劳动者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才能使他们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马克思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各种素质之问的均衡协调发展。个性即人的品质和风格,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质能力、精神状态、心理倾向及行为特征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的不断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二、“以人为本的涵义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地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他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他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我们需要围绕这种基本含义,进一步从哲学上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第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第二,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第三,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不断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既要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在人和组织的关系上,就是各级组织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中小学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任何教育改革、教学理论的创新与教学观念的改革,首先是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的更新。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教师角色如何扮演,以及怎样处理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师。应该摈弃落后的学生观,树立全新的学生观,用新的学生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那么,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呢?(一)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在长期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有些老师重智育轻德育,重做事轻做人,重理论轻实践。在这些教师头脑中,学生并非独立的个体,而只是片面的学习机器。以这种观念和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无疑会有很大的缺陷。“马加爵”式的人是教育的悲剧,我们不允许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因此,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是独立的完整个体,这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正确出发点。而学生的素质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缺一不可。我们应该对学生毫不犹豫地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师只要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生观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就会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主动探索精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开拓进取,有所贡献。(三)学生需要尊重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年龄小,不成熟,需要教师严格管教。有的教师总是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要求学生服从自己;有的老师动辄训斥学生、挖苦学生、惩罚学生;有的老师采取高压政策认为这样可以管住学生。这样的师生观只有使师生关系不融洽、有隔阂、师生关系趋于紧张。在专制型教师的教育下,学生的独立人格、进取意识、探索精神以及好奇心和创造力都难得到健康发展。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人格互动的过程,因而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个性。如果学生的认识不足,要悉心引导;如果学生的看法有道理,要尊重支持。这样的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真心爱戴,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师生之间才能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才会身心愉快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四)学生都有潜力传统的观念认为听话、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有的老师深受影响,以是否听话和成绩好坏来评判学生。这样的观念限制了具有独立思考、具有创造潜力的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树立所有学生都值得培养的观念,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内在的潜力,都有向上、向善的内在要求关键在于按照他们在早期表现出的天赋选择适于其发挥才能、天赋的职业。教师不应对学生抱有先人为主的成见,从而把学生定性化,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方面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不同领域内有所专长、有所成就的人。如果我们的教师树立了所有学生都值得培养的意识,那他们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都会有热情和信心,就会想方设法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而教师的热情和努力就会变成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增强民族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目标就完全有可能实现。教师观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一)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专业发展意识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而且具有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并能构建自己的内部世界。只有达到这一水平,人才在完全意义上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对学生学业评价不只是关乎学生的发展,也关乎着自己的发展,关乎着自己的职业幸福感等。新课程下的学生学业评价需要教师有更强的专业意识,要不断地把自己当前的教学与过去相比较并从中找到存在的不足和取得的进步;与其他教师相比较找出存在的差距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几年专业发展的方向;要总结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就,对于自己当前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也要能够做出客观和理性的分析,在规划将来的发展时要着重于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前沿的问题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二)拓展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它关系到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学到什么以及如何学的问题。教师一般都负担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知识领域的教学工作。掌握这一学科或专业领域较全面和坚实的知识。是对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教师的“一碗水”、“一桶水”水平显然不能胜任今天的工作。如英语教师首先必须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具备当代科学与人文的基本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基础,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帮助保持教学的时代性,为评价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视界。其次,教师在教育理论方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掌握学生及其具备的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知晓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规律,能诊断学生英语学习困难和特殊学习的需要。这些知识的储备,有利于教师正确、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再次,教师还具有与教师的职业生活相关的课程、教材与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它直接可以运用于课堂生活,为具体的教育情景提供有效的策略指导。(三)提高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指教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教学与反思的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提高专业能力应做到:第一,提高教学能力;第二,提高教学研究能力。二、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承担着优秀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使命。教师每天都面对新的教育理念的挑战,每时都面对新知识的困扰,每刻都面对新的教学方法的冲击。广大教师确感自己理念的滞后、知识的匮乏、方法的陈旧。这就迫使教师要不断学习。这是教师职后教育现实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教师始终要有一种提高自身学习的紧迫感,面对教学改革千变万化的危机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一)终身学习的意义1终身学习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期望有所改变。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三个方面的挑战。因此教师要走终身学习之路成为学习型的教师。2终身学习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途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应该有最大限度的发展。为了能够达到这种高要求,应将自我的角色定位在“终身学习者角色”。只有透过学习教师才可以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教师才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世界。3教师终身学习累积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现代教育以人为本,教师的责任已不仅仅是“教书”。完成教学任务,更是“用教材教学生”达到学生心智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育生标准的提升要求教师必须从单一的学科教学能力向多元知识储备、多种教育手段运用能力方向发展,成为“复合型”教师:一是较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除了学习并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认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研究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性气质,加强对学生的个案研究以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心智构建。二是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素养。没有对专业学科知识的全面学习和深刻理解就不可能在学科教学中取得理想的绩效。一方面,教师要全面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入了解本学科的教学发展动态及最新理论成果。教师对学科知识理解的越深刻,在日常教学中越能有效驾驭,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理想额外负担就越轻。三是广博的知识视野。完善的专业学科知识结构可以帮助教师胜任本学科教学,而多元知识储备又可为教师的教学和自身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现代学校教育中学校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促使教师加强对其他相关学科的了解扩大边缘学科的把握,提高校本研究过程与方法的驾驭能力重视对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指导作用。“博观而得取,厚积而薄发”。对自己本专业之外的其他学科的适当学习可以拓宽教师的文化思维,可以使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更加自信。4终身学习提高在教学中的探究创新精神教师的终身发展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较低层次,教师能胜任教学,满足学生基本学习需求:第二层次是合格层次,能驾驭教学,能够较好地因材施教,成为教学中的骨干;第三层次是较高层次,能研究教学,追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学生的成长中求得自我发展:第四层次是最高层次,追求自我超越,致力终身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创造自己的教学实绩和构建理论研究特色成为“学者型”的教师。胜任教学是基本功夫,驾驭教学是自我提高,研究教学是发展能力终身学习创造特色则应当是教师矢志以求的成长目标。5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的责任意识职业责任意识是从事职业活动时遵循道德规范和工作规则所表现出来的修养与品德良好的职业责任意识是教师专业精神的核心。教师的职业责任是传承文明,教书育人。教师站在三尺讲台放眼大干世界;对学生培养立足于知识学习的三五年,放眼于人生成长的三五十年。教师的道德引领和文化传播的作用是任何其他行业的职业者所不具备的,因此社会对教师寄寓着厚重的希望,对教师工作的评判和教师形象的塑造也就有着近乎完美的苛刻标准,这也给教师的人格塑造和心理世界的构筑带来极大的影响。许多教师就生活在物质条件的清贫、工作压力的巨大、社会评价标准偏失带来的精神痛苦中:孤傲、清高、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就成了社会有些人头脑中教师形象的代名词,这种偏见的根源在于社会某些方面对教育认知的缺乏和对教师工作的蔑视。6终身学习使教师适应实验新教材的教学在教材更新异常迅速的今天,如果只满足现在所有知识,那是行不通的,迟早会被社会淘汰,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加强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才能因材施教。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但重任主要落在教师身上。时代在变,人也在变,教师必须认清和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的教育需要。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作为一名教师,更应坚持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二)教师终身学习的可行性1教师学习的内容一是学会学习。在当今社会,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比获取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将是每一个人未来生活幸福和愉快的保证。二是通晓自己所教的学科,成为学科专家。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只有接受严格的、高层次的学科教育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应付自如、得心应手。仅仅接受中等教育和最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是不可能全面掌握一门学科的。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全面学习一门学科,包括学科历史、学科结构体系、学科基础理论、学科知识应用以及跨学科知识等。三是学习有关教育的学问。未来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教育专家,必须在学习专业学科的同时掌握其他有关教育的学问。如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技术、管理学等。四是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主要强调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转化与现代教学手段。它包括两类:一是视听技术如广播、电影、影视、录像等;另一类指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是计算机的操作技术。2教师终身学习的途径终身学习可通过两条途径来进行,一是系统教学,二是自学。因为任何一个教育体系,都不可能替代学习者的所有学习,特别是自学。因此,只有学习者把教育系统中的学习与自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起来并在其一生中交替进行,终身学习才能最终实现。3教师终身学习的方法一是参加系统的终身学习。我国很重视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全国各地都实施继续教育的系统工程。教育部明确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定期轮训。教师通过脱产进修、函授、自学考试或网络教育提高学历是适应职业的需要,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所以未来教师的日常工作不再完全是教学生,定期接受继续教育将是其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把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作为“加油站”,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二是参加校本学习。通过校本培训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技巧。三是参加各类成人教育。如函授学习、电大学习、各类自学考试等。四是借助媒体学习。可通过光盘、磁带、电视、上网查询等方法学习外地先进的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三)教师终身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教师,不但要有崇高的师德,还要有深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一缸水是不够的,必须是活水源头”。在知识更新异常迅速的今天如果只满足于目前的知识,那就如逆水行舟,早晚要被社会所淘汰。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拓宽知识视野,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自己不断地研究。加强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社会在发展,知识领域在扩展和更新教材也在更新改革学生的认识水平也具有了更高的起点,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和教学方法对自己所教的科目有十足的信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2教学发展的需要。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积极地获取新知识,但由于受年龄、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再加上新知识的产生速度大于人们学习和掌握它的速度,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原有的学科知识特别是所教学科以外的知识,因不常用被逐渐遗忘。这些客观因素导致教师在知识和能力上逐渐欠缺。因此,终身学习是教师补偿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这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又是搞好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3带动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这个“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代教师不仅要转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协助者而且其自身的学习不应该是一次性的学习而应是持续的学习,以扩展知识领域,学习要贯穿于自己整个教育生涯。因为对自己的教学生涯来说,仅靠最初的专业知识无论如何都是不够的。教师务必与知识和教学法的提高保持同步。“活到老学到老”是我国的一句古训。这句话说明了提高和累积专业知识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需要以自身的行为和态度来感化学生成为学习的示范者。三、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被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一)教师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新课改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同时也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教师认为学习只是学生的事,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其实学习对教师来说同样重要。信息化时代,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学会获得信息资源以及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过去我们常常津津乐道于教师“桶水”相对于学生“一杯水”的丰富渊博,现在“一桶水”的容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必须时刻吸纳新知,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成为学生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否则,不仅难以在学生面前维持自己的威望,在专业发展方面也会遭遇重重困难。(二)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做反思型教师反思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新课改要求教师不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反思型教师。孔夫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地学习而不思考,那他就会陷入迷惘困惑。孟子亦云:“思则得也”。新课改要求教师经常思考和反思。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手段和方法教师不能简单地拿来复制粘贴一下就OK了,而要做出科学分析,结合自己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及自身优势,为我所用,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对于当前的课程改革。专家们各执一词,争议纷起。作为教师,不能盲目地迷信专家的权威,坐等专家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不假思索地照搬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而应对之进行认真的研究反思,检验其是否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广大一线教师应该培植自己的“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思考各种教育行为的后果,不断自我修正、调整和更新,加快专业发展与成长。(三)培养和强化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新课改要求教师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以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教师必须通过创造性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会创造的人。这首先要求教师培养起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经常主动地更新观念,学习新知,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新课改的实践中遇到问题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克服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实现的。(四)高度重视教师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新课改要求教师高度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在现实情况下,教师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同时也有合作关系。新时代的社会在竞争加剧的同时更加强调交流与合作,强调双赢和共赢。教师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有多种形式。日常教学之余,教师之间可以相互交换意见,彼此分享经验。同科教师之间可以在一起讨论教学方法。相互合作设计课程。不同学科的教师也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或在相关学科知识方面提供专业帮助等等。新课改还提倡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在这方面教师应该积极主动,为“生”师表。教师应该努力成为师生关系的艺术家,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必要时甚至可以积极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师生双方的情感和精神交流是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同时也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古语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之间乃至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教师灵感的重要来源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五)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课程和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教师的独立思想和创造性发挥受到很大限制,甚至有时成为误人误己的“愚忠”。新课改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开动自己的大脑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工作。新课改原则上为教师创造了广阔的空间,让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奇思妙想,创造出富有个性的课程,由课程的“守成者”变成开发者。教师还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既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和促进者的前提条件。一些教师误以为做研究是专业研究员或大学教授的专利,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高不可攀。其实每一个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人都能进行某方面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对于自己的专业教育教学是天然的研究者。我们应该不断向研究型教师的目标迈进,积极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开展校本教研,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它关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是每个学校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根据各年级、各学科学生的基础和不同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使“向40分钟要质量”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一)抓好教学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语文教学中识字与写字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的培养(一是利用课堂教学,二是多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让他们在读中去体会,去感悟。老师于永正老师说道:语文教学要少做题,多阅读,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才算提高。还要培养学生对课外书的广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写作方面,在课堂上多做一些小练笔,然后进行指导,从细节着手,写一个小片段,拿出几篇各种类型的文章,尤其应提倡教师写“下水作文”,师生共同交流,找出优点与不足,然后自己再去改。(二)关爱与赏识每一位学生激励与呵护是教学走向成功的因素之一。于永正老师说过:老师进课堂应该准备一千顶“高帽子”。其实,什么样的教育都应当体现出学生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就从学生的细节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理解、尊重和关爱,老师那毫不吝啬的表扬的话语,使学生找到自信,学习起来信心百倍,因为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但成功又都是从自信开始,而自信可能就是从老师的一次不经意的鼓励开始的。(三)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教学方式和手段得到了不断深化和运用。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可以将文字、图表、声音、动画、影像等组合在一起为教学服务。在课堂上运用这种图、文、声、像并茂的场景,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通过知识迁移,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常讲学习要注意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点。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遗忘规律,每周每月都进行复习,这样学生的知识应用会有所改进,学生的信心也能有所增强。(五)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六)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希望争第一,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七)加大后进生转化力度提高班级整体成绩1提高教学成绩,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爱护每一名学生,注重与学生情感交流和沟通。当学生的行为出现偏差时,要多做换位思考,多讲道理,讲究教育的艺术。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学识水平。教师要通过苦练内功博得学生佩服和信任,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有关研究表明凡是师德师能水平高,与学生关系亲密的教师,其教学成绩一般也较高。要将建立正规的师生关系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出发点。要注意一定的师道尊严,保持与学生应有的距离感,不要太疏远也不能太亲近,不要将体罚作为提高教学成绩的主要手段。和学生关系太亲密了,反而不利于对他们提出合理的要求。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不应是对立的。目前形势下,教师在生活、下岗、职称、成绩等的压力下必然会采取各种手段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而体罚是部分教师自以为简捷并在短期有明显效果的教育手段。2提高教学成绩。要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提高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常规教学水平备、教、批、辅、考是教学常规的基本环节。必须牢固树立目标意识、效率意识、学法指导意识、学生参与意识和全员达标意识,不让学生留下知识和能力的夹生饭,保证让学生每一节课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事实证明,凡是工作态度扎实、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课下通过作业、辅导、考试及时反馈、及时补救学生知识缺陷的教师,即使教学水平一般,其教学成绩也较高。.3提高教学成绩,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的培养开始的时候有强制性质,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后,学生就会由他律变成自律。同时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丰富习惯培养的内容把课堂上教师传授的学习方法变成习惯培养的一个方面,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要提倡小学语文教师写“下水作文”不能是只会站在岸边瞎指挥的“旱鸭子”,而要和同学一起写作文,写本次所布置的作文。只是将自己的作文泛读给同学的时间上应注意,有时在布置作文时读,有时在讲评前读,有时在讲评后读。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检验题目是否符合学生实际,二是可以增加和同学的感情培养共同的作文兴趣。4提高教学成绩还要做到“教”与“研”结合有人说“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教师只知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自己的工作埋头苦教,而不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番理性的思考和经验的提升,即使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也只能成为一个“教书匠”,其教学成绩也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教师的研究不同教育理论家的研究是一种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实践、反思,不断寻求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行动研究,不需要通过哪一级的专家鉴定,也不一定非要发表文章、写出论著,只要解决了教学的现实问题,提高了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成绩即可。并不希望教师都成为教育家,但希望每一位教师都成为一名反思者、改进者,“苟日新,日日新”,教师每天的每一堂课、每一次辅导,都要给学生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五、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一)教师职业的责任教师的职业责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的。总的趋势是:社会发达程度越高教师职业的劳动越复杂,所负担的责任就越大,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就越重要。现代教师应该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是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者。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禁止的,而是发展的;不是阶段的,而是连续的。1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面对21世纪国际经济与科技的激烈竞争,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高度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是国家与民族生存的希望。因此,实施素质教育,依据社会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去开发青少年的智慧潜能,培养青少年的精神力量,促进青少年生动活泼健康地成长是教师的首要职责。大家都知道,青少年时代是人生历程的巨变期。这个时期是一个人生命力成长最快、最富有学习可能、个性形成与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本阶段而延续到终身。因此,教师要处处从人的成长与发展的角度去关注青少年通过教育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能力,为他们进入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为此,教师在工作中要使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一定要把全面发展的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提高青少年的全面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使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个人成长打好三方面的基础:第一是打好良好健康成长的基础为他们脑力和体力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使他们长大了能够不断追求事业的成功。第二是打好进一步学习或终生学习的基础。是他们进入社会以后能够不断地自己去获取知识。第三是为他们走向社会打好基础,使他们从小就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在生活中的地位和责任。我们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能充分享用现代社会高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而且能进一步创造出更新更完美的世界来。2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工作水平不仅取决于教师完成工作角色的任务水平更重要的取决于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热爱,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质量和水平。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热爱学生对教师尊重敬佩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于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从心底发出的对教师的这种神圣感和责任感。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基本保证。为此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要拥有一颗爱心。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要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教师还必须对学生一视同仁,学生对教师的第一要求即是公正。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把评价学生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教师的评价里包括的刺激,会使学生确立一种学好与学坏的意向,所以,教师的评价必须客观公正,要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努力上进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更高的理想与希望,教师决不能把评价作为惩罚。同时,教师还必须把权威建立在长期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主动关心学生,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可亲、可近、可敬、可信任的知心人,才能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3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而且要使他们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师工作的重要职责。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决不能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过去由学生学适应教师的教,让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的观念的转变。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规律,研究学生怎样学,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学法,引导学生探究、总结学习的规律。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实际去操作与观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敢于质疑争论。促进学生动脑、动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还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自学、预习、记忆、分析、思考、解答等等。教师不仅要使学生会学还要使学生乐学,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从“一言堂”、“满堂灌”中解放出来。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还有增强教学艺术的感染力使学生接受教师情感与情绪的表达,接受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4教育信息的开发与应用者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学校不再是封闭的教育场所,教师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要为学生创设有利的信息环境,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环境,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教育信息的开发与应用在现代社会已成为教师的重要职责,为此,教师不但要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状况还要广泛参与社会实践;不但要指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还要指导学生接受和选择各种信息。同时,作为现代教师还必须熟练掌握和应用计算机技术,会使用各种教学软件。如备课软件、课堂教学辅导软件、技能训练软件以及资料库、习题库等。自己要会制作各种课件并把它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去,为学生提供声、像、文字一体的教学环境。教师还应能够在教育信息网络上获取各种所需的信息,将信息及时地提供给学生,同时也能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成果接载到系统中去,以扩大教育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教育的职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能使学生在信息社会中不断成长。5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者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一个的心理活动所组成的,生命的本质就表现在心理上。一个人的价值也是在他的心理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深度决定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就是一种精神力量”。从现代健康观或健全的人格的角度来说,具有健全心理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一些专家认为在奥运赛场上,同一水平的运动员中,身体方面的竞技只有20%,而80%是心理上的挑战。可以看到培养一个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另外,由于学生正处在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而现代社会的转型使学生面临着生活、学习、升学等多种压力,加之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使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必须随时帮助学生,开展心育,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控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这是使学生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因此,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二)教师职业的价值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师职业的价值,就是把人类所建树的一切文明成果,都用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人类文明、治国兴邦、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可能贻害他一辈子。教育工作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全面接触,相互作用的劳动,是一种“做人”与“育人”密切联系,内在统一的劳动。教师职业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教师职业的价值体现在这一职业可以满足作为教师的个体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获取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我们的社会应该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为他们更好地奉献社会和服务社会准备充分的条件。其二,教师职业的价值体现在这一职业对他人、集体、国家、社会和人类的作用与意义上。体现在教师职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精神财富,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在教师职业的这两方面内容中,教师职业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是主要方面,居于首要地位,因为这一方面更能反映教师独特的职业价值。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对人类延续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教师实现文化传递这一职能价值越来越明显。“文化”包含着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即生产技术、政治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等广泛内容,这些内容既是人类创造的辉煌成果。又是人类进步和延续的前提条件,年轻一代如何获取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