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2018届高三历史4月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601407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赤峰市2018届高三历史4月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内蒙古赤峰市2018届高三历史4月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内蒙古赤峰市2018届高三历史4月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赤峰市2018届高三历史4月模拟试题(含解析)1.1.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模式,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这种书写模式A. 造成了历史事实的混乱B. 确立了贵族的世袭特权C. 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要求D. 有利于华夏民族的传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史籍将古帝王及其他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这种宗法体制有利于华夏民族的传承和认同,故D项正确。材料的书写模式有利于华夏民族的传承,不会造成历史事实的混乱,排除A。史书编写模式并不是确立贵族的世袭特权的主要途径,排除B。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先秦史籍重视对华夏史的书写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2.2.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宋代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这一做法有助于A. 强化基层百姓的德行修养B. 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C. 政治权利向社会基层扩展D. 削弱了地方官员的权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招生范围涉及到普通百姓中优秀者,不再局限于官宦子弟,将更多的人纳入到统治集团,同时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由此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唐代到宋代招生政策的变化,官员来源的范围更广,与基层百姓的道德修养变化无关,排除A。政治权利向社会基层扩展表现为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吏或设置机构管理基层,与材料不符,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官权力大小的变化,而是强调唐代到宋代招生政策的变化,排除D。3.3.居民身份结构的比例能够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读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下图),该图反映了A. 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 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C.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 租佃关系开始确立【答案】A【解析】从图中工场工人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工场手工业占有重要地位,A项正确。图中只是反映了商人所占的比例较低,但并不能证明其社会地位较低,排除B。图示信息体现自然经济仍是当时社会的主导经济,没有解体趋势,排除C。租佃关系是随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而确立的,故租佃关系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排除D。点睛:获取图示信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务必清楚掌握“居民身份结构的比例”反映的是其社会状况,结合所学明朝经济发展的史实分析图示即可知道答案。4.4.熊月之认为,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事实上起着准宗教的功能。皇帝无权阅读史官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故帝王将相惧怕史官。这种情况说明了A. 历代帝王十分重视以史为鉴B. 传统人伦思想制约帝王行为C. 后世评说对帝王将相的制约D. 帝王将相功过由史官来决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由于皇帝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担心自己在史书上留下负面形象,加之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这就使得史官对皇帝的评价对于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说明青史留名是制约皇权的力量,故B项正确。“以史为鉴”的意思是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与材料强调皇帝害怕自己出现负面的历史形象二者没有关系,排除A。材料强调古代史官在史书中评价皇帝对于皇权具有限制作用,与儒家伦理制约皇权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D项说法错误,帝王将相功过的评定与个人对历史作用有关,而不是功过由史官来决定,排除。5.5.下表为晚清中央政府不同时期财政收入的估算统计占比(%)表,此表可以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下表1851年前19世纪90年代初20世纪初土地税和贡粮303233盐税5或61313旧关税414新关税02235厘金01514其他收入154A. 中国开始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 清政府的关税主权已经完全丧失C. 外国商品对中国市场的冲击益加深D.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土地税和贡粮等收入基本不变,而新关税和厘金收入激增,主要反映了晚清进出口贸易日益增加,体现了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外国商品对中国市场的冲击日益加深,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是关税,无法体现清政府的关税主权已经完全丧失,排除B。材料反映晚清中央政府不同时期财政收入项目所占比例,与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不符,排除D。6.6.下表反映了晚清有籍可查的驻外公使、领事等外交人才籍贯的分布情况。省籍人数省籍人数广东50江苏28广西1浙江23四川1贵州4山东2八旗16江西3湖北2河北1台湾1福建11安徽16湖南8据此判断,影响晚清外交人才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 沿海与内陆开放程度有别B. 各地教育文化水平的差异C. 清末各省选才政策不一致D. 满洲贵族势力逐步被削弱【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晚清有籍可查的驻外公使、领事等外交人才籍贯分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的驻外公使、领事等外交人才较多,当时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高于内地,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沿海与内陆开放程度影响晚清外交人才区域分布,而不是各地教育文化水平的差异,排除B。在科举制度未被废除之前,各地选才政策一致,排除C。数据中八旗的外交人才为16人,处于较高水平,无法体现满洲贵族势力逐步被削弱,排除D。7.7.1933年4月1日,蒋介石批准成立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最初其主要经营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 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B. 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C. 国民经济建设深入开展D. 农村革命根据地壮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所给出的地点“鄂豫皖赣四省”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开辟的一系列重要革命根据地所在地,并且材料中所说的农民银行最开始的经营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后来才转变为军事经费调拨,可见工农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蒋介石需要增加军事经费调拨来围剿红军,故D项正确。1937年之前日军的侵略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地区,七七事变之后,日本扩大侵华范围,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军费调拨,围剿红军,与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无关,排除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始于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点睛:抓住材料时间“1933年4月1日”和地点“鄂豫皖赣”等信息,结合材料中农民银行的作用“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联系国共十年对峙的史实即可知道答案。8.8.根据下表内容判断,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召开时间会议类型主要议题和会议成果1961.3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人民公社体制问题;公社规模必须划小1961.8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重点是工业问题,其次是粮食问题;会议通过工业七十条,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1961.10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专门讨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问题A. 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B. 中央着手调整经济管理体制C. 人民公社化造成了严重后果D.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这些会议都是为了解决工农业生产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消极影响,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为了解决经济建设的困境,中央着手调整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正确。表格信息中并没有体现工业化建设的成就,而是强调中央着手调整经济管理体制,排除A。C项说法与1961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的中“重点是工业问题”“会议通过工业七十条,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信息不符,排除。材料反映中央着手调整经济管理体制,以恢复和发展经济,而不是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排除D。9.9.罗马民法大全记载:裁判官说,“如果船员、客店店员、骡马店伙计未将旅客交给他们看管的物品完整无损地返还给旅客,那么,我将赋予这些旅客以诉权对抗船员、客店店员和骡马店伙计。”这反映了罗马法A. 强调诉讼程序B. 关注人身安全C. 重视物权保护D. 倡导公开公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对私有财产是十分重视,体现出对物权的保护,C项正确。材料体现罗马法重视物权保护,与诉讼程序不符,排除A。材料强调罗马法重视物权保护,与关注人身安全不符,排除B。材料强调罗马法重视物权保护,与倡导公开公正不符,排除D。10.10.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A. 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B. 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C. 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D. 激发了法国人极富玄想的探索精神【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牛顿力学体系内容中确立的理性思维模式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发生在14世纪,与牛顿力学体系形成时间不符,排除A。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与牛顿力学体系形成时间不符,排除C。牛顿力学体系对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单指是法国,排除D。点睛:本题以牛顿力学体系为切入点,考查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设问要求“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从牛顿力学体系对启蒙思想的影响方面思考即可知道答案。11.11.“1777年,英军在北美萨拉托加失败,首相诺思向国王乔治三世说明,他完全不适合留在职位上充当战争领导人,但被拒绝了。1781年英军在约克镇投降后,下院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动议,乔治三世被迫允许诺思率内阁成员集体辞职。”这反映当时英国A. 首相尚未成为内阁首脑B. 君主立宪制尚未建立C. 国王拥有至高无上权力D. 责任内阁制逐渐完善【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777年首相诺思向国王请求辞职被拒;1781年国王被迫允许诺思率内阁成员集体辞职;这说明国王的权力进一步被削弱,责任内阁制逐渐完善,故D项正确。1721年,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首相成为内阁的首脑,排除A。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故排除BC。12.12.下表是部分福利国家社会福利支出占国民总产值比例表(单位:%),对下表信息分析最准确的是下表年份法国德国瑞典英国196014.117.115.612.4197026.327.827.419.6198030.926.633.220198534.225.83220.9(资料选编自ACochrance,paringWelfareState,London,1993,P243)A. 福利国家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发展相关B. 反映了西方经济发展处于黄金时期C. 福利国家是自由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D. 马歇尔计划为之实行奠定物质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表中1960年-1985年四个国家社会福利支出占比的变化,结合当时各国的时代背景,可知福利国家发展与各国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相关,故A项正确。西方的黄金时期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初,B项不能整体反映材料,排除。福利国家是在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为调整国家收入分配而采取的措施,不是自由主义发展的产物,排除C。马歇尔计划仅仅是战后对欧洲实行的经济援助,与材料不符,排除D。13.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摘编自张晋藩著中国宪法史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中呈现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曲折的历史原因。【答案】(1)特点: 背景:受西方和苏联宪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目标:始终以实现国家富强为目标;过程:宪法的制定和实践受到重视;过程:宪政的过程充满曲折;作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力量:是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每点。其它言之成理亦可适当给分,总分不得超过(2)原因: 历史因素:缺少妥协精神;(或专制主义的浓厚影响)经济因素:缺乏足够社会力量的支持;(或民族资本主义的不发达)社会因素:统治者在社会危机面前缺乏改革的主动性,从而一再丧失行宪的良机;(或既得利益阶层的阻碍)政治因素:“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或民主集中制原则受到破坏)思想因素;人权意识的淡薄。(或民主法治观念淡薄;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每点,其它言之成理亦可适当给分,总分不得超过。)启示: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精神;符合人民要求;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等。【解析】试题分析:(1)特点:这一题需要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中呈现的特点”。根据所学可以知道,应该从近现代宪法制定的背景、目标、过程以及结果等方面去思考和寻找有效信息进行概括。由材料一中的“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材料二中的“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可以概括出其背景方面的特点是受西方和苏联宪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根据材料一中的“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可知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由材料二中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可知仍然把富强当作目标;所以可以概括为始终以实现国家富强为目标。由材料二中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等信息可以看出宪法的制定和实践受到重视的特点。由材料一中的“宪法最终沦为废纸”、“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和材料二中的“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等信息可以看出宪政的过程充满曲折的特点。由材料一中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和材料二中的“82年宪法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等信息可以得出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的作用。还可以根据材料一中的“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和材料二中的“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等信息可以得出近现代宪法的制定是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2)这一题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考虑,一个是指历史上不利于近现代宪法制定的传统即历史因素,另一方面是指从分别从近现代出现曲折时的背景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一中的“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和材料二中的“肆意侵犯人权”可以联想到从历史上来讲,中国缺少妥协精神(或专制主义的浓厚影响),这应该是历史传统不利于宪政的发展。从近代中国的发展现实来看,由于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发达,所以会导致相应的阶级力量不够强大,缺乏支持宪政的足够的社会力量;而与此同时,掌握政权的北洋军阀或者其他集团不愿意进行宪政,以维护既得利益,从而导致在近代错失宪政的时机。现代中国出现曲折应该指的是”文革“时期,主要原因主要是政治上,”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导致民主集中制原则受到破坏;思想上,人权意识的淡薄导致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以上都可以成为出现曲折的原因。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同纲领;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文化大革命”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14.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理论和政策只有不断地调整和变化,才能适应变化了的经济形势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以调整或探索为线索,从表7的十二条资料中选择两条或两条以上资料能够提炼出多个主题。请依据自己的理解从表7中提炼出两个主题,将符合这两个主题的资料序号分别挑选出来,每个主题必须涵盖两条或两条以上资料。再结合所学知识,给这两个主题分别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并加以简要阐释。序号资料序号资料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罗斯福新政8混合经济3新经济政策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福利国家”10斯大林模式5大萧条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6国际复兴开发银行12“大跃进”答题示例:主题: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调整相关序号:1、6补充的新资料:布雷顿森林协定简要阐释:略。言之成理即可。【答案】评分要求:所提炼的主题要明确、合理,要与材料相关(源于材料);所填写的相关资料序号和补充的新资料要符合主题;简要阐释,言之成理即可。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以下示例仅做参考,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意,亦可同等得分。答案示例主题序号补充的新资料阐释得分示例一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模式的调整2、4、5、8、11新经济略,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二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7、10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示例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9、12三大改造、国企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即可示例四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6关贸总协定示例五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4、11第三产业的兴起、新经济【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确定主题,结合题目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理论和政策只有不断的调整和变化,才能适应变化了的经济形势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确定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调整为主题。结合题目列出的资料进行归类,可以确定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探索等几个主题。依据示例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注意补充的材料一定准确,典型。如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材料给出的主要是9和12,需要补充的材料要符合这一主题,可以包括建国后的三大改造,也可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材料,主要是在阐释的过程中表明选取这一材料的原因,即回答它对某一阶段经济发展的影响。15.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很多变化: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1954年宪法规定了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为严格控制期。1958年和1959年的户口制度对人口流动作了严格限制。1975年宪法取消了关于迁徙自由的条款。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为半开放期。1984年制定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是对户籍政策的重大调整,人们对户口问题的认识有了新变化。2010年5月,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全国各省区市都已研究制定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25个省区市发布了居住证实施办法,2016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2%。实施居民身份证“三项制度”以来,办理异地居民身份证500余万张,2016年又有1435万的无户口人员登记上了户口。(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和趋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答案】(1)背景:旧的户籍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限制了人口的迁移;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趋势:对农业户口转非农业户口的限制逐渐放宽。(2)影响: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新时期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有利于人口之间的迁徒和流动,实现城乡居民的公平,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析】(1)结合设问中的20世纪80年代,联系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城市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旧户籍制度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即可得出答案。关于趋势,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农业户口转非农业户口的限制逐渐放宽方面回答即可。(2)关于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对农村、对城市、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得出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等方面的答案。点睛:本题引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材料,设置三个问题,涉及改革“背景”“趋势”“影响”等,难度相对简单。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关键信息“984年制定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是对户籍政策的重大调整,人们对户口问题的认识有了新变化”等,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概括归纳即可。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 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16.16.【历史一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从20世纪初美国政府把目光从美洲转向了世界,美国国内就产生了孤立主义思潮。他们认为美国地大物博,与欧亚远隔重洋,是个世外桃源,提出了“坚守美洲堡垒”,反对插手世界事务。在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袭击下,美国公众主要关注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普遍对国际事务不感兴趣,孤立主义势力趁机崛起。面对孤立主义的阻挠,罗斯福因势利导,对欧洲政治事务采取中立和“不干涉”政策,让英法顶在第一线应付德意的威胁。当德国正式迈出扩张步伐时,罗斯福政府同样认为希特勒的侵略目标只限于德意志人居住区,因此没有作出积极的反应,直到德波战争爆发后,才逐渐同法西斯相对抗。整理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篇(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前美国奉行孤立主义的原因及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带来的影响。【答案】(1)原因:美国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美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受经济危机的束缚;没有直接受到德意法西斯的威胁。表现:对外采取中立和“不干涉”政策。(2)影响:避免了第一线应付德意的威胁,为罗斯福开展新政赢得了时间;助长德意的侵略,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珍珠港事件是美国长期实行孤立主义政策的恶果。【解析】(1)根据材料一“美国地大物博,与欧亚远隔重洋,是个世外桃源”、“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袭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地理环境、经济危机、思想传统等方面概括二战前美国奉行孤立主义的原因。(2)关于影响,根据材料“让英法顶在第一线应付德意的威胁”“罗斯福政府同样认为希特勒的侵略目标只限于德意志人居住区,因此没有作出积极的反应,直到德波战争爆发后,才逐渐同法西斯相对抗”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美国、对德意和美国参加二战原因等方面思考作答。17.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丁拱辰(18001875),福建晋江人,清代著名军火科学家,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学习掌握外国先进军事技术的爱国科学家。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在火炮方面的差距巨大,清军火炮由于冶金、铸造及火药配制工艺落后,致使射程短、精度低、射速慢,而且炮架和瞄准具不完善,甚至有些火炮竟无瞄准具,只靠士兵凭经验发射,其结果可想而知。道光三十一年(1841年),丁拱辰在广州研究西洋火炮,将其“加表之法”移入中国火炮,使命中率大大提高。他借鉴西洋方法,制成滑车架,使火炮可上下左右转动,便于炮手操作,加快了战时的反应速度。此外,他还改进了火炮铸造技术,在不影响火炮威力的前提下缩短了炮管。他结合自己的经验,整理西洋资料,著成演炮图说。整理自清代回族科学家丁拱辰研究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丁拱辰撰写演炮图说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丁拱辰军事科技研究的特点及其意义。【答案】(1)原因:封建社会晚期以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认识到与西方军事技术的差距;御侮、抵抗侵略,摆脱危机。(2)特点:对西洋武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新;注重对军事理论的归纳整理。意义:引进了西方近代科技,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廷的作战效能;顺应了“西学东渐”的发展趋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解析】(1)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中英两国在火炮方面的差距巨大,清军火炮由于冶金、铸造及火药配制工艺落后,致使射程短、精度低、射速慢,而且炮架和瞄准具不完善,甚至有些火炮竟无瞄准具,只靠士兵凭经验发射”可知是封建社会晚期以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根据材料“道光三十一年(1841年),丁拱辰在广州研究西洋火炮”可从与鸦片战争方面作答;根据材料“他还改进了火炮铸造技术,在不影响火炮威力的前提下缩短了炮管。他结合自己经验,整理西洋资料,著成演炮图说”可知是积极从事军事科技的研究。(2)关于丁拱辰军事科技研究的特点,根据材料“将其加表之法移入中国火炮他借鉴西洋方法他还改进了火炮铸造技术他结合自己经验,整理西洋资料,著成演炮图说”可知特点是重视对仿造西洋新式火炮、改铸传统火器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引进与创新。关于意义,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引进西方近代科技、提高清军武器作战效能、推动思想解放等方面思考作答。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考查丁拱辰军事科技研究的原因、特点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将其加表之法移入中国火炮他借鉴西洋方法他还改进了火炮铸造技术他结合自己经验,整理西洋资料,著成演炮图说”等,提取有效信息,紧扣设问“原因”“特点”“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