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596088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国家的民族认同1史料实证2宗法制的破坏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代军功爵制度4秦汉君主权力加强5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选官制度6唐朝政事堂的设立7唐代理性治国8宋代三省六部制的演变9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10明太祖加强对六部的监察11清代君主专制强化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北武汉调研)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D.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化认同感。“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一方面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说明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A项正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代是前后相继的过程,不属于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故B项错误;材料是“祭祀”方面,属于宗族意识,不是政治制度和农耕经济方面,故C、D两项错误。2.(2018广东汕头二模)周幽王宠褒姒,为博一笑,烽火戏诸侯,后来又废黜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申侯大怒,与西夷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举烽火,诸侯未至,幽王被杀。诸侯立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据传世文献史记编译周幽王娶西申女为妻,生平王,又娶褒姒,生伯服。幽王与伯服追赶平王,平王投奔西申。幽王起兵围攻西申。西申联合西戎灭幽王与伯服,周亡。诸侯立幽王之弟余臣为王,是为携惠王。晋文侯立平王,迁都洛阳,后又杀携惠王据出土战国竹简系年 编译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述,由此可认定()A.西申、犬戎联合攻灭西周B.周幽王因失信于诸侯致亡C.周幽王主动兴兵自取灭亡D.携惠王是西周最后一位王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史料实证能力。两则材料都有“申侯与西夷犬戎进攻幽王,周亡”的记录,说明A项比较符合史实。B项只在第一则材料中体现出来,C、D两项只在第二则材料中体现出来,故B、C、D三项可以排除。3.(2018湖北八市联考)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伦理观念中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忠为令德”频繁出现在春秋时期卿大夫口中。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A.周天子的影响力增强B.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C.法家学说影响的扩展D.中央集权政体的形成解析: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破坏。“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宗法血缘关系逐渐被下级对上级的忠代替,并逐渐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B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影响力减弱,A说法错误;材料强调政治伦理、道德规范,应为儒家思想影响的扩展,C排除;秦朝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错误。4.(2018黑龙江哈三中二模)商君书画策中说:秦国之民遇有战事,“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这反映出秦国()A.功利思想盛行B.亲情淡漠C.公民意识浓厚D.军纪严明解析:A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秦国军功爵制度的影响。材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秦国之民对战事的积极态度,二是秦军军纪严明。这些都是由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度带来的,总体上体现出的是浓厚的功利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亲情淡漠”,但这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还是渴望立功受爵、改变地位的愿望,故排除B项;C项中国古代未有“公民”一说,“公民意识”说法错误;D项“军纪严明”不是整个材料的反映。【知识背景】 秦国军功爵制度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度,主要包括两项内容:其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这就是说凡立有军功者,不问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都可以享受爵禄。军功是接受爵禄赏赐的必要条件。其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是取消宗室贵族所享有的世袭特权,他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凭血缘关系,即“属籍”,就可以获得高官厚禄和爵位封邑。军功爵制度一方面增强秦国军队战斗力;另一方面“亲亲尊尊”的原则已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原则所取代,促进了“世卿世禄”制度和宗法制的瓦解。新的军功爵制造就了一批爵禄及身而止,不再传给子孙的新官僚和一批军功地主,所以它不但是新的封建军事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又是新的封建官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5.(2018山西晋城一模)尚书始置于秦,“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法书(掌通章奏),故谓之尚书”。汉武帝废除了原来的禁(帝王所居宫苑)外尚书,在禁中设立由宦官主持的禁中尚书。这表明,秦汉时期()A.中央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B.尚书成为最高行政机构C.宦官集团严重威胁专制皇权D.国家决策权力日趋集中解析:D本题的突破点一是要理解尚书的职能,二是明确尚书的隶属和办公位置的变化。尚书“掌通章奏”,靠近决策权的核心;由禁外少府管理到禁内宦官管理,说明尚书由宰相机构控制到皇帝直接控制的转变,故D项正确。材料与中央行政效率问题无关,故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宦官权力来源于皇权,宦官主持实际上就是由皇帝直接控制,故C项说法错误。6.(2018清华大学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汉代初年,二千石以上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在有市籍的商人之外,家资满10万(文帝时减为4万)可任郎官。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时即可由郎官中选用。这表明汉初()A.商人入仕优化了官僚体制B.世卿世禄体制尚未被打破C.因长期战乱官员严重匮乏D.依政治需要选官形式多样解析:D本题考查汉代选官制度。汉初社会经济亟待恢复,材料表明统治者通过任子、赀选等制度笼络达官富人,以达到巩固、稳定统治的目的,故D项正确。“在有市籍的商人之外”,说明商人被排除在外,故排除A项;世卿世禄制是指根据血缘关系就能为官,与材料信息反映的“二千石以上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不同,因此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联,仅存在这种可能性,材料信息和C项结论不能正确对应。7.(2018河南郑州一模)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解析:A本题考查唐朝中央中枢权力机构的改革。由材料可知,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互相责难,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可见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项正确。三省长官还是各负其责,并没有扩大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要废除三省六部制度,故D项错误。【新知生成】 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理众事,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8.(2018安徽江南十校联考)贞观年间有个铁的规定:“任何官员向皇帝奏事,必须史官相随在旁,不管发表什么言论都记录在案;如果要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此材料可以表明唐朝()A.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B.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受阻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D.史官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解析:A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防止部分不法官员进谗言、陷忠良而约束官员的言行。通过这种议事公开的办法,加强了君臣之间、臣臣之间的相互约束,所以A项解释成立。材料只是对官员奏事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并未阻断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故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无关,故应排除。9.(2018河北衡水二调)宋神宗在元丰年间推行新政,“以尚书令之贰左、右仆射为宰相,而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行侍中之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行中书令之职,而别置侍郎以佐之,则三省互相兼矣”。这有助于()A.裁汰官吏冗员B.促进科学决策C.推动政务统一D.规范行政流程解析:C本题考查宋代三省制的演变和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以“三省互相兼”的方式,可以减少相互间的制约与扯皮,在尚书令协调下推动政务的统一,故答案为C项。A、D两项材料没有反映,故排除;这种方式与原来三省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相比,决策的科学性应该有所下降,故B项错误。10.“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解析:C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变化趋势,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B项错误;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是中国古代人治社会皇权缺乏制约的必然结果,因此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11.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样做的目的是()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C.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解析:D明太祖时内阁并未形成,故A项错误;限制内府和六部集权于皇帝只会增加皇帝的行政负担,故B项错误。内府和六部本无矛盾,明太祖的制度设计让其相互牵制,才滋生了矛盾,并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从限制内府,到利用内府牵制六部可知,明太祖意在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D项正确。12.宋仁宗对谏官张升说,你很孤单,没有朋友,要注意说话方寸。张升明知年老仁宗儿子都夭折了,却回敬皇帝道:臣不孤单,妻儿俱全;陛下才孤单,只有宫女相伴。仁宗没怪罪张升。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大学士曹振镛总结的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士大夫“脾气”变化表明()A.儒学思想渐趋衰微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官场风气世俗化 D.经济文化没有协调发展解析:B清代儒学思想依然是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官员实际相当于皇帝的奴仆,故B项正确;题干中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并不是世俗化的表现,故C项错误;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与士大夫“脾气”变化并无关联,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 37分)13.(2018广东汕头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清入关后,即以宗主视天下,同时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清王朝接受并发展了“大一统”思想。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清朝对“大一统”思想及其正统论的总结,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清朝奠定了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基础。这个统一是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实现的,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完成的。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在清朝“大一统”政治格局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升华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近代,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边疆危机、民族危机,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在反帝反封建的血与火的斗争中,中华各民族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对立者,其整体性更加突出,各族人民由自发联合走向自觉联合,中华民族由一个自在的整体升华为一个自觉的整体。“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凝聚民族、维护统一、保卫边疆的强大精神力量。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族”发展为一个自觉整体的历史原因。(13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可知清朝统治者因其少数民族身份对华夷之辨比较忌讳,所以“剔除华夷之辨”;又因为清政府建立起“大一统”帝国,出于对边疆地区、对全国统治的需要,对大一统思想又进行改造发展。根据材料“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可知,这种改造即推崇君主专制;推重大一统政权;构建政权承绪(延续)的正统论;确立“大一统”的历史评判标准等。根据材料“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清朝对大一统思想及其正统论的总结,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可从这种发展对政府统治,对政府边疆统治、国家统一,对民族关系,对人民控制等方面总结“影响”。第(2)问可从古代文化即“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方面回答;可从古代政治中“大一统政权的建立与发展”“民族的融合”等角度回答。根据材料“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边疆危机、民族危机,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可从近代史的现实背景出发作答。答案:(1)发展:剔除华夷之辨;推崇君主专制;推重大一统政权;构建政权承绪(延续)的正统论;确立“大一统”的历史评判标准。(每点2分,任意3点,共6分)影响: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每点2分,任意3点,共6分)(2)原因:文化因素:发端于先秦的大一统思想影响深远;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任答1点得4分)政治条件: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大一统政权;清朝奠定近代中国领土疆域;长期的民族交融;清代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任答2点得 4分)直接原因:近代列强入侵,各族人民共御外侮;近代民族危机深重,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积极传播“中华民族”观念。(答1点得3分,答2点得5分)14.(2018河北衡水二调)宰相是中国古代辅政首脑的统称,它上承皇帝制度下启官僚制度,是古代行政体制的枢纽。宰相及宰相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山西甘肃江苏湖北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西汉114712117-唐6349672144272010541-两宋208284-821981514明79284-1571961012材料二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数目统计表(部分)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及数目(后者用括号表示)西汉咸阳(4)、沛县(7)唐朝长安(28)、咸阳(7)、秦安(12)、陇西(6)、闻喜(8)、苏州(6)、安平(7)、洛阳(12)、荥阳(6)两宋开封(7)、杞县(3)、安次(3)、寿县(4)、衙县(3)明晋江(6)、余姚(3)、湖州(3)注:材料一、二表中宰相包括秦汉丞相、相国、三公,唐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大学士。以上两则材料均据陈国生论我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整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2分)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的内容,可得出以下信息即“汉代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唐代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地区”“宋代分布较为均衡,并有逐渐南移趋势”,将之根据地域、时间等整合可成答案“宋代以前集中,主要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由材料二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数目统计表的内容可知,宰相主要集中在咸阳、沛县、长安、洛阳、陇西、开封等地,将这些地区归类,可知这些地区要么为政治中心,要么曾为帝王之乡,可知答案。第二小问根据西汉、唐、两宋、明的社会特征,结合地域的变化,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思考,如经济重心南移;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的影响;政治和军事中心变化及其影响分析即可。答案:特点:宋代以前集中,主要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历代帝乡所在地,政治中心区附近分布密集。(4分)成因: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文化教育发展;唐以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导致世家大族垄断选举,科举制的实行使选官范围扩大,宰相籍贯分布均匀化;政治和军事中心为人物行政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政治中心倍受统治阶级重视,所以帝乡多宰相,宰相籍贯分布在政治中心区尤为密集。(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