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587584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0版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0版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题号一二总分得分分卷I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据此推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B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C “天人合一”“敬德保民” D “天下一家”“家国一体”2.“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因为( )A 封建主的彼此猜疑 B 分封制的固有弊端 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西周分封制”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晋国是姬姓封国 B 晋燕两国可以通婚C 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D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4.香港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中“周代封建”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书中的“封建制度”在我们大陆历史教材的提法是( )A 分封制 B 封建社会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度5.西周时期,各王国都城的道路宽度、城隅高度、城门数量、城邑规模、规划形制等,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得僭越。以规模而论,诸侯只能建立一个国都,其大小亦依爵位高低而定:周王城方九里,公七里,侯五里,男三里。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说明各诸侯国经济实力不平衡 B 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 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 西周时期确定了完备的都城建设规划6.我国自xx年1月l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7.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这位大臣据理力争的主要目的是( )A 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B 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C 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8.电视剧红楼梦中有两位贵族青年兄弟:贾宝玉和贾环。弟弟贾环内心对同父异母的哥哥贾宝玉十分嫉妒,但是表面又对他非常惧怕。按照中国古代的宗法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贾宝玉长相俊美,性格乖巧,深得祖母喜欢 B 贾环性格阴险狭隘C 贾宝玉年纪长于贾环 D 贾宝玉是正室夫人之子9.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 家国同构观念 B 宗法血缘关系C 中央集权意识 D 安土重迁理念10.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B 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C 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内部的稳定和团结D 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11.“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该文表明作者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 )A 使人民脱离了诸侯的统治 B 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 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12.“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 B 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C 丞相制度实行不合时宜 D 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13.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郡县制不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B 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C 二者均有弊无利 D 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14.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A 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 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C 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 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15.从商周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变化的突出特点是( )由贵族政治变为官僚政治 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 血缘政治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A B C D 1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郡国并行制 B 颁布“推恩令” C 设立刺史巡行郡县 D 分封同姓诸侯国17.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为解决这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带来的社会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 )设立中朝 设置节度使 设立通判 实行推恩令A B C D 18.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 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19.北宋政府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其它指定地点,由中央掌管。这一措施的政治作用是( )A 保证京师的财政供应 B 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C 防止农民起义 D 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20.宋太祖削夺地方兵权、财权,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其目的是()A 加强中央集权 B 减轻地方财政开支C 减轻地方军费开支 D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21.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A 设“中朝” B 置枢密院 C 置刺史 D 设内阁22.“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而行之。”材料叙述的是唐代哪一机构职官的职责(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枢密院23.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审举篇中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察举制( )A 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B 其弊端日益突出C 实质上是世官制的延续 D 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24.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由此可见,其与察举制相比( )A 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选官的范围 B 有利于提高儒生的地位C 为庶族地主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D 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25.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 削弱了中央集权 B 激化了社会矛盾C 打破了世袭特权 D 推进了民主政治进程2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 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27.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枢密院、中书省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A 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 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28.中国古代对监察官任职资格有严格要求,不仅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政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宋代就曾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充任御史,明代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御史必得科举出身,否则不选。这些规定的直接意义是( )A 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 B 保证监察官的素质能担当重任C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有利于强化皇权、巩固统治29.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反腐的力度,“既打苍蝇,又打老虎”,我国古代与反腐倡廉相关的制度建设不包括( )A 西汉:刺史制度 B 唐代:御史台 C 宋代:提点刑御史 D 元代:行省制30.“我要用奸臣去监视忠臣,用忠臣去威胁奸臣。”这是在电视剧东方朔中,汉武帝独特的“用人之术”。汉武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 加强封建专制皇权 B 显示用人不拘一格C 鼓励大臣相互牵制 D 表明自己心胸豁达分卷II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31题10分、32题13分、33题17分,共40分) 31.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诸侯王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4分)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论集) 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选拔人才的制度和标准是什么?(4分)(2)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有何进步性?(3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6分) 33.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利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以下图片,回答问题。请回答:(1)图一和图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4分)从中看出它们各自采取了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4分)(2)据图三说明元朝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在这种制度下,如何加强对山东的管辖?(2分)(3)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5分)答案解析1.【答案】D【解析】“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体现的是秦朝建立后,建议秦始皇实行分封制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体现的是秦朝建立后,皇权至上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天人合一”“敬德保民”是儒家的思想,与题目中西周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我国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因此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以血缘为纽带的特点,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点,因此可推断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继承西周,呈现出“家国一体”的特点,故D项正确。2.【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有利于扩大疆域巩固统治,但是后来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削弱周天子的权威,所以本题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3.【答案】B【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成王弟叔虞于晋,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封王室召公奭于燕。晋、燕皆为姬姓,根据“同姓不婚”,判断B错误。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可知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答案选A项,B项开始于秦代,C项强调的是社会形态而非某种制度,D项不是某种具体的政治制度而是多种政治制度呈现出的总体特征。5.【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了西周时期分封制下城市规制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这突出反映了分封制严格的等级特征,故选C。A项从材料中无法直接体现,B、D两项不符合史实,分封制的特征是地方分权而非中央集权。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宗法制。珍惜亲情、渴望相聚逗表明对亲情和血缘的珍视,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7.【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实行的目的是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以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8.【答案】D【解析】在宗法制下,正室夫人之子为嫡子,其他诸子即庶子,对嫡子应当是既嫉妒,又畏惧。9.【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放大,家构成了国的基础和支撑,国利用家固有的孝伦理实现对乡村的统治,家和国相辅相成,不可分割,A项符合题意。10.【答案】C【解析】材料描述了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特点的宗法制度,“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表明其起到了维护家庭内部稳定的作用。11.【答案】D【解析】“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指的是人民避免了战国时期的诸侯战乱。在秦朝治理下,人民有了安定的生产环境。12.【答案】B【解析】注意题干中问的是“本质问题”,应该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角度回答。题干材料反映了相权过重威胁皇权,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均不是本质问题,排除;C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13.【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制的弊端在于官员流动大,分封制的弊端(封建之弊)在于官员的世袭。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有利于对地方的统治,两者各有利弊,故A、C两项说法错误。郡县制容易造成皇权专制,分封制实行时期,皇权还没有出现,分封制对王权不利,故D项错误。分封制容易造成地方割据,故B项正确。所以答案选B。14.【答案】A【解析】左图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右图反映的是秦朝的郡县制,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图片信息无从体现行政区划的范围变化、在全国的政治地位以及行政机构设置的繁简问题,排除B、C、D三项。故选A。15.【答案】B【解析】商周是世袭制、分封制,秦朝是郡县制、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所以从商周到秦朝贵族政治变为官僚政治、以王权为中心变成了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权力也大大削弱,但是“血缘政治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16.【答案】B【解析】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导致了“七国之乱”。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时期,颁布了“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所以答案选。17.【答案】D【解析】材料中“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指汉代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为解决这一体制容易带来的地方割据势力问题,采取的措施是推恩令,通过分割王国,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18.【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藩地自己设置文武官吏,赋税由自己分配,并不上缴朝廷,虽然向朝廷称臣,实际上并不是臣。这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选A。B、C两项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材料没有体现。19.【答案】B【解析】从题意可以看出通过这一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20.【答案】A【解析】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一系列措施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21.【答案】A【解析】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君权,削弱相权,选拔近臣和亲信组成决策机构“中朝”,使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故选A。C项是监察地方官员的措施;B是宋代的军事机构;D是明代加强皇权的的措施。22.【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唐代中书省的职责,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23.【答案】B【解析】题干中汉朝末年察举的人才“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可见当时察举制弊端日益突出,正确的是B项;题干中没有体现进步性,排除A项;题干中说的是察举制的弊端,没有说是世官制的延续或者发展成为了九品中正制,排除C、D项。24.【答案】A【解析】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以门第高低作为选官的标准,因此,与察举制相比,九品中正制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选官的范围,故选A项。提高了儒生地位的是汉代的察举制,为庶族地主的崛起创造了条件的是科举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的是秦朝的军功授爵制,因此,B、C、D三项均错误。25.【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不难判断出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的共同点是都打破了世袭特权,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巩固了统治基础,所以答案选C。A、B、D三项说法错误,不属于两者的共同点。26.【答案】D【解析】汉代宰相是首长制是指汉代宰相只有一人,行政决策由宰相一人作出,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是指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宰相职权由三省长官共同行使,故是委员制,宰相职权由一人被分割为三人说明了相权的削弱,而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所以答案选D项。27.【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央政治制度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中央集权制度没有民主化的趋势,中央权力的确是有不断强化的趋势,但地方权力是不断削弱的,而不是中央与地方权力都有日益增大的趋势,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28.【答案】B【解析】由题干中“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充任御史”“御史必得科举出身”等信息可知,统治者非常重视监察官的素质,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29.【答案】D【解析】西汉汉武帝设立刺史,唐代中央设立御史台,宋代设立提点刑御史,它们都是监察制度的体现。元代的行省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故选D。30.【答案】A【解析】注意材料中要求选择的是“根本目的”,封建皇帝采取的任何措施,从根本上来讲都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封建专制皇权。31.【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3分)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3分)(2)演变: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4分)32.【答案】(1)制度:分封制、郡县制。(4分)(2)相同点:都是地方行政制度。(3分)不同点:分封制是贵族政治,用人标准是“血缘关系”,职位世袭;郡县制是官僚政治,用人标准是“德才”;职位由皇帝任免。(6分)33.【答案】(1)西周和西汉前期。(4分)分封制和郡国并行制。(4分)(2)行省制度。(2分)山东归中书省直接管辖。(2分)(3)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维护政治的稳定,国家的安全。(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