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18 郑伯克段于鄢学案粤教版必修5一、学习目标: 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4、分析作者的褒贬态度。二、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借助相关资料进行翻译。 2、合作学习。三、课文助读1.走近作者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例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左传的作者,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2.背景资料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 3、关于郑伯克段于鄢 (1)、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2)、作为一个标题,一句历史大事记,这标题交代故事的主要人物,故事本身、地点。“郑伯在鄢地打败段”,看似平常但我们若想想,郑伯与段是嫡亲兄弟,“鄢”又不在郑国境内。这些问题,就感到这个故事不是那么简单。 (3)、在课文的第五节后,省了这么一句话:“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这段话解释文章何以用“郑伯克段于鄢”作为标题的原因。 (4)、孔子是一个保守的人,他一生主张克已复礼,要恢复以前的“礼”,要恢复那“伦理”,对当时道德论表的感慨深恶痛绝。左传顺承此意,本文就写了一国君家庭内部的矛盾斗争,再现了当时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不顾伦理道德的情形。 4、春秋笔法:左传收集了大量的古代资料,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东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许多方面的史实。文中对历史的评价,作者或者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态度,或在文笔中曲折地意含褒贬,素称“春秋笔法”。四、【基础知识积累】1、通假字,翻译通假字意义寤生佗邑是命谓之京城大叔大都不过叁国之一姜氏欲之,焉辟害无庸,将自及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遂寘姜氏于城颍永锡尔类2.古今异义请京,使居之可矣,厚将得众3.词类活用故名曰寤生今京不度隧而相见4.一词多义为之请制今京不度,非制也无庸,将自及徒有虚名,乃庸才也公赐之食食舍肉5.文言句式姜氏何厌之有君子何患焉 五、合作探究,梳理文章思路。(一)请按照记叙文的情节结构梳理文章:郑伯克段于鄢是一篇标准的记叙文。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二)郑庄公母子之间的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六、庄公形象讨论。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他到底是是巨奸还是理智明君? 七、事情结束时说“母子和好如初”,这个“如初”到底是什么样一种状态?这是一出家庭悲剧,何必要以喜剧结束? 八、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本文通过记叙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争权夺利,最后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事件。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残酷无情和虚伪卑鄙。作者是借这事讽刺这里面的人都不遵守“礼义”,这才是孔子的本义。庄公治国要治,要仁治要礼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