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精准滚动试题二(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583600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精准滚动试题二(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届高考历史精准滚动试题二(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届高考历史精准滚动试题二(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历史精准滚动试题二(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全部答案写在本试卷上。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1.史学家钱穆指出,在封建时代,在内管家称宰,出外作副官称相,照历史传统讲,贵族家庭最重要事在祭祀,祭祀最重要事在宰杀牲牛,象征这一意义,当时替天子诸侯乃及一切贵族公卿管家的都称宰,到了秦、汉统一,宰相不但要管国家政务,还要管及皇帝的家务。据此可知A. 封建社会贵族特别重视祭祀活动B. 秦汉沿袭“国”“家”同治传统C. 宗法制度对古代政治制度影响深远D. 汉代宰相位高权重引起皇家关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在封建时代,贵族家庭最重要事在祭祀”“宰就是掌管杀牛祭祖的”“到了秦汉,宰相不但要管国家政务,还要管及皇帝的家务”,说明宰相是由掌管杀牛祭祖的宰发展而来的,祭祖与宗法制有关,因此反映了宗法制对古代政治制度影响深远,故C正确;材料中的“封建时代”是指推行分封制的时代,而不是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宰相的由来,并没有体现秦汉的“国”“家”同治,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突出汉代宰相的位高权重,只是说明秦汉宰相职能范围的变化,故D项错误。2.据历史记载,秦汉时的农民,五口之家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形态。从当时全国的人口统计看,则一户亦为五人左右。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 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C. 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D. 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秦汉时的农民,五口之家(父母妻子)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形态”和“从当时全国的人口统计看,则一户亦为五人左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信息所处时代特征是小农经济的盛行,小农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故C项正确。这一时期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与材料现象无直接关系,故排除A项。传统的生育观念是“多子多福”,并不是“五口之家”,排除B项。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与材料现象无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点睛:对材料秦汉时的农民,五口之家(父母妻子)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形态”和“从当时全国的人口统计看,则一户亦为五人左右”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材料说明秦汉时期小农经济比较普遍,从而得出正确答案。3.春秋初期大国争霸,“通商惠工”的口号被提出,随后自由商人兴起。大约在战国中期,特别是在秦国商鞅变法时制定了重农与抑商相结合的一套完整政策,重农抑商成为一种基本国策。这一政策转变的目的是A. 调整官商与私商的关系 B. 维护小农经济的基础地位C. 解决政府与商人的矛盾 D. 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战国中期重农抑商成为一种基本国策”和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的目的在于维护小农经济的基础地位,故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调整农商关系而不是调整官商与私商的关系、解决政府与商人的矛盾,故AC项错误。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和“抑商”理念相反,故排除D项。4.“皇帝女儿不愁嫁”这一说法是真的吗?在唐代就有一位文宗皇帝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当时北方大姓士族而遭到拒绝的案例。恼羞成怒的皇帝愤愤地说:“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此处“皇帝女儿也愁嫁”的事实主要说明了A. 皇权政治遭到冲击B. 等级观念根深蒂固C. 门阀政治影响深远D. 上下通婚不被认可【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唐朝时期门阀大族与皇室的婚姻情况,皇帝嫁女遭拒,反映了当时门阀势力强大,对政治影响深远,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皇权政治受冲击,唐朝皇权不断强化,故A项错误;B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故排除B项;皇室与门阀大族都属于上层,不是上下通婚,故D项错误。5.宋初实行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以剥夺原机构及“官”的职权。“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宋初这一措施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有利于皇权的加强C. 减少了大量冗员D. 意在提高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宋朝的官职设置是让官员有官无职,剥夺他们的权力,从而加强皇权,故B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故排除A项;官位仍旧存在,只是官员没实权,故不会减少大量冗员,排除C项;宋朝的做法只会降低行政效率,而不会提高,排除D项。6.宋代在京师、省城、州城乃至县城,往往竖立“科甲功名”牌坊表扬地方在举业上有成就的士人。地方学校的各类建筑物,往往也会在命名时采用科举入仕的著名官宦的姓名,或者以科举神魁星、文昌等命名。上述举措A. 体现出科举制发展到完备程度B. 使科举制成为士人入仕的渠道C. 说明民众参与科举制的广泛性D. 扩大了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力【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做法,推动社会重学之风盛行,扩大了科举的影响力,更多的学子参加科举考试,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发展到完备程度,排除A;隋朝创立科举制后使科举制成为士人入仕的渠道,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参与科举人员的来源广泛,故C项错误。7.元世祖忽必烈诏“诸路管民官理民事,管军官掌兵戎,各有所司,不相统摄”,诸侯如真定史氏、保定张氏等,都一度被削去军权,保留的都是文职。忽必烈此诏旨在A. 保障中央政府集中控制军事大权B. 实行兵民分治以便削减军事力量C. 实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D. 有效地抑制汉地世侯的割据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诸路管民官理民事,管军官掌兵戎,各有所司,不相统摄”“都一度被削去军权”可知,忽必烈此诏旨意在实行军民分治,削弱地方的军事权,故B项正确;“管军官掌兵戎”说明军事并不都由中央控制,只是地方的军权要受中央节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地方分权的信息,故C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强调主旨,故排除D项。8.司马迁认为,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最善者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因势利导,最差的是与民争利。据此判断,司马迁对汉武帝时期实行的财政改革的基本态度是A. 基本肯定B. 基本否定C. 毁誉参半D. 不敢评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的政策,与民争利,在司马迁看来是最差的经济政策,因此司马迁对汉武帝时期实行的财政改革的基本态度是基本否定,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9.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推行了“变造”制度,“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焉”,即把庸调(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所收之布帛,折变成白银等轻货,运到京城国库。由此可知,“变造”制度A. 肯定了白银的货币地位B. 提高了政府赋税标准C.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 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变造”制度是指将庸调本来应收的实物转换成白银等轻货,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白银的货币地位,而是强调“变造”制度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材料反映政府推行“变造”制度,方便缴纳赋税,没有涉及提高政府赋税标准,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国家财政困难,而是强调唐政府推行“变造”制度,排除D。10.宋代蔡襄说:“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司马光则直言:“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据此可知,宋代A. 商业的兴起瓦解了传统的伦理B. 经济发展冲击了旧的婚俗观念C. 财富成为宋代择偶的首选条件D. 政府对商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答案】B【解析】“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足以证明旧的婚俗观念已经变化,这是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导致的,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商业的兴起并未瓦解传统的伦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明确表明是“首选条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宋代政府对商人的态度也未发生变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1.论语先进篇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冉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这反映出孔子A. 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B. 强调民本为治国之本C. 对弟子教育存在缺陷D. 具有一定的爱民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大意为:季氏比周公还要富有,而冉求还为他搜刮民脂民膏,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冉求为帮助季氏而搜刮百姓的不满,体现孔子教育学生要爱护百姓。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孔子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排除A项;孔子推崇的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强调“克己复礼”,孔子虽具有一定的爱民精神,但并非是民本思想,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反映孔子教育学生的缺陷,而恰恰反映了孔子在教育学生方面很严格,故C项错误。12.右框为王守仁在其著作传习录全书卷一中说的话。这表明A. “心即理”构筑起陆王心学的体系B. 陆王心学没有冲破程朱理学藩篱C. “性即理”成为陆王心学的根基D. 陆王心学承继程朱理学核心理念【答案】【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仍然注重伦理纲常的天理观,没有冲破程朱理学藩篱,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构筑起陆王心学体系,故A项错误;陆王心学的根基仍然是“理”,即封建伦理纲常,故C项错误;陆王心学主张知行合一,与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不同,故D项错误。故选B。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共计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会议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侍郎皆出席。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在唐代,也并无皇帝不经中书、门下而後自颁下诏书之规定,事实上,唐代也确有不经中书、门下而皇帝随便下命令的。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下一种通融性。因此中国皇帝不致如英国国王般被逼上断头台。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摘编自潘润涵筒明世界近代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唐代政事堂和近代英国责任制内阁制度的异同。【答案】【解析】(1)本题依据材料一“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皇权之下的分权、制度设计的程序化、集权与制衡不断完善、本质上仍然是君主专制的统治等方面概括唐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本题依据材料二“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分权与制衡、科学决策提高效率等方面分析比较唐代政事堂和近代英国责任制内阁制度的相同点;再从加强君主专制、责任内阁制逐渐分割国王行政大权等方面分析比较唐代政事堂和近代英国责任制内阁制度的不同点。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孔孟荀到董仲舒,儒学完成了由平民儒学到官方儒学的第一次转型和跨越,自此以下,两千多年间,儒学一直充当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角色。儒学由民间进入宫廷后,借助强大的国家机器,尤其是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使儒学得以广泛传播和普及,并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渗透。然而,官方化儒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儒学发展的同时,也腐蚀着儒学的机体,曲解了儒学的精神,扼杀了儒学的创造力,甚至败坏了儒学的声誉。颜炳罡民间儒学何以可能?材料二元初统治者对文教、科举的不重视,大量的知识分子不能进入仕途,他们或从事底层教育(书院、私塾),或进入底层政治系统,他们将理学的精神渗透在教育理念和地方政治治理中;还有一部分人因无法进入仕途,或选择隐逸著述,或选择创作杂剧糊口度日,他们在信仰上虽然出现危机,但是仍在一定程度上坚持着儒家信仰,理学在他们的作品,诸如诗词、杂剧、元曲中得到体现。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科举恢复,程朱理学的典籍尤其是朱嘉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必备书目。朱军元代理学与社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完成由民间进入宫廷的第一次转型的背景和表现。(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及其成因。【答案】【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以及汉代儒学形成背景回答;第二小问表现从汉代尊儒措施实行以及思想统一措施回答。(2)第一小问现象依据材料二“理学的精神渗透在教育理念和地方政治治理中”“理学在他们的作品,诸如诗词、杂剧、元曲中得到体现”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理学兴起、市民文化繁荣以及儒学思想影响”等角度思考回答。点睛:提取历史材料关键信息需走出的几个误区:一是不能分辨史料信息的正误、真伪。要注意记录者的阶级立场、时代局限,剔除或批判虚伪、错误的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真实的史实或观点。二是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甄别有效或无效信息。必须要对材料反映的信息进行取舍,把无关的、无效的信息删除,保存有价值的信息;或把繁杂的内容加以精炼,选取最能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三是不能深入理解材料信息的本质。要注意系统地、深层次地对材料加以认识和理解,否则难以认清历史的本质。四是不能将材料信息加以迁移、灵活运用。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将所获取的信息做“题内迁移”,进行对比分析。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图1、图别反映了中国古代两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示例一:信息:西汉时期的手工业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大量分布于大运河地区。说明:西汉至唐朝前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手工业大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运河的开通促使大运河沿岸地区手工业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盐、铁等手工业发展迅速,唐代制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发展迅速。说明:汉代盐铁官营;唐代制瓷工艺进步,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解析】【详解】两幅图分别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手工业发展的概况。主要提取图一、图二中各自手工业的分布状况进行比较。说明部分,结合汉唐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的状况、政府的政策、交通等因素进行概括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