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精准滚动试题一(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583282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精准滚动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9届高考历史精准滚动试题一(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历史精准滚动试题一(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n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全部答案写在本试卷上。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1.史记殷本纪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这反映了A. 后世姓氏均源自商朝分封制B. 后世分封的诸侯王均取国姓C. 商代某些姓氏与分封制有关D. 商朝的分封制具有血缘色彩【答案】C【解析】“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说明不都是“以国为姓”,而且应该是商代自“契”之后分封但不能说明商代之后出现的姓源自商朝分封制,故排除AB;“其后分封,以国为姓”说明C符合题意;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D。点睛:在选择题里有一类题,是考查考生准确表达的能力的,就是选项中会有若干个说法比较绝对的选项,这种选项一般情况下是违背史实的,只要是看到类似“全”“都”“最”“完全”“彻底”“一切”等类的词汇时,考生需要特别关注,根据所学知识就可以很轻易的判断其对错,如果将错误的直接排除掉,就可以大大减小试题的难度,甚至于排除之后直接就出现了正确答案。这一题就可以据此排除掉ABD,直接出现正确答案了。2.西周铜器铭文中有卿大夫、王之近臣在前王死后,由新王重新任命其继续担任旧职的记载,如师虎簋铭文说“命汝更(续)乃祖考”,善鼎说“今余惟肇申先王命”等等。这说明西周时期A. 宗法制有利于王权的稳定性B. 奴隶主贵族的官爵世代相传C. 世袭制与分封制有一定矛盾D. 权位继承主要遵从先王祖训【答案】B【解析】材料“西周铜器铭文中有卿大夫、王之近臣在前王死后,由新王重新任命其继续担任旧职的记载”反映的是西周时期贵族官职是世袭的,不会因为周王的变化而丧失,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A不正确;分封制下官职和爵位本身就是世袭的,二者并不矛盾,C不正确;D与材料主旨不符。点睛:本题考查了西周政治的相关内容,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分封制下,诸侯和贵族爵位均是世袭的,因此才会出现材料中的新王上任后还得重新任命,以维护保证其爵位的存续。3.秦在并兼六国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强制迁徙的措施。灭赵后,迁赵王于房陵(今湖北房县)。灭齐后,迁齐王建于共(今河南辉县)。秦采取这一做法旨在A. 强化对反势力监视B. 加快军事统一的进程C. 消灭反秦的残余势D. 削地方割据的根基【答案】D【解析】秦在并兼六国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强制迁徙的措施,目的是防止他们叛乱,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故选D。A不是主旨,排除;由“灭赵后”“灭齐后”,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4.下表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的诸侯王,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汉高祖时期西汉初年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藏茶、长沙王吴芮刘邦晚年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澎、长沙王吴芮A. 有效防止割据分裂因素B. 扩大了朝廷直接控制的区域C. 达到了屏藩朝廷的目的D. 形成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答案】D【解析】【详解】表格显示西汉初年刘邦实行大肆分封制度,把同姓王分封到各地做诸侯,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势力大增,开始对抗中央,故D项正确;分封诸侯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增长,故A项错误;分封制度下诸侯权力较大,中央难以实现直接控制地方,故B项错误;分封诸侯并不会有效对中央实行保卫,故C项错误。5.汉书酷吏列传提到的监察官,在申明法纪上,毫不手软,如尹齐为御史,“斩伐不避贵势”。汉书张汤传载,汤为御史大夫,“组豪强并兼之家,舞文巧诋以辅法。”这说明汉代选用监察官的重要条件是A. 敢于向豪强地主挑战B. 必须出身于名门望族C. 具有基层实践的经历D. 谙熟国家的大政方针【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列举的监察官“斩伐不避贵势”说明不避权贵,“组豪强并兼之家”说明敢于向权贵和豪强地主挑战,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论述监察官的出身,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监察官必须有基层经验,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提及监察官对于国家大政方针的熟悉,故D项错误。6.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些农谚A. 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B. 没有科学可信性C. 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D. 源于农民的无知【答案】C【解析】据材料“立春睛一天,农夫不费力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农谚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作用,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并不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故A项错误;农谚有一定的科学可信性,故B项错误;农谚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经验,故D项错误。故选C。7.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数量/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A. 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 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C. 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D. 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答案】【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体现的是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冶铁业是否以生产农具为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官营手工冶铁业是否发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反映铁制农具的问题而未反映出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仅仅是反映农业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8.表出土地点考古发现河北武安县午汲赵城陶器上大多刻有陶工私名,如文牛陶、爱吉等山东齐国临淄故城陶文大多只署明制作者的乡、里、名字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漆器注明了生产者的里名和人名,如钱里大女子湖南长沙湖桥19号楚墓一件漆耳杯,器底漆书有“口里口”字样上表为不同地区发现的战国晚期手工制品署名统计表。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 官营手工业者私造现象严重B. 国家已无力垄断商品生产C. 民间手工业已经普遍存在D. 官营手工业注重品牌效应【答案】C【解析】【详解】表格中“陶工私名”说明是私人手工业,“乡、里、名字”“里名和人名”“口里口”中的里是古代地方机构,这里明显说明民间手工业的发展较为普遍,故C项正确;材料中表格中史料都是论述的是民间手工业,不是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信息,故A和D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民营手工业发展信息,并不能说明国家已无力垄断商品生产,故B项错误。9.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A. 农业经济相对发达B. 战争导致经济衰落C. 盐铁官营阻碍进程D. 内乱加剧政局动荡【答案】C【解析】农业的发达能够为商业与城市化提供原料和动力而不会使其遭到窒息,故A项错误;汉代的对外战争虽然频繁,但却并没有导致经济的衰退,故B项错误;盐铁官营等经济统制政策对于商业的打击是很致命的,更使得城市化进程被大大延缓,故C项正确;两汉时期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内战,故D项错误。10.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匹夫登庸的道路,即:“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 曰:其唯学乎!”这条道路A. 为官僚政治实现提供途径 B. 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C. 认为治国应实行礼法并施 D. 是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继承【答案】A【解析】“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 曰:其唯学乎!”,意为:我想要出身贫贱却能够富贵,生性愚蠢却能够变得聪明,穷困而变得富有,可以吗? 孟子说:大概只有学习吧!可知,这条路是实现做官的途径,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实现做官的途径,不涉及君主专制,排除B;材料与礼法并施无关,排除C;正名思想即纠正当时社会政治伦理生活中名分等级混乱的现象,明贵贱,别善恶,治纲纪,与材料无关,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 曰:其唯学乎!”,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11.许慎说文解字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由此得出A. 汉字最早起源于鸟兽蹄印B. 文明的形成受益于生活的启迪C. 神话故事揭示了历史真相D. 仓颉造字宣告文明时代的到来【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是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然后创造了文字,由此可知,仓颉造字得益于生活的启迪,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汉字起源于鸟兽蹄印,故A项错误;神话传说和历史真相有很大的差距,故C项错误;仓颉造字是传说,不能作为文明时代到来的标志,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技巧是排除法,解答时把握“排除三原则”,不符合史实的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的选项。本题中的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CD不符合史实,由此定位答案。12.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A. 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 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 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D. 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教授儒家经典,这反映了学校教育独尊儒术的特点,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故D项正确;董仲舒主张罢黜百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这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题干时间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教授儒家经典,不是培养实用人才,故C项错误。故选D。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共计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这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汲取其他学说的成分以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加之汉代通经致仕政策的刺激,于是“专事经学,其风甚笃”。儒学特别注重德治,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当时流传这样的话:“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据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材料二东汉后期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经过玄学挣扎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洗礼,国人在两晋时期突然拥有了少见的思辨能力和兴趣,这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对话奠定了基础。据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重要社会信仰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晋之际儒学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并简析玄学兴起的意义。【答案】【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这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儒学特别注重德治,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等信息,可从受统治集团尊崇,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是知识阶层的安身产命之道;被普通民众认同等方面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重要社会信仰的主要表现即可。(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等信息可从儒学自身活力丧失和影响力下降、社会动荡、佛道思想传播等方面分析原因即可。第二小问,关于玄学兴起的意义,根据材料“国人在两晋时期突然拥有了少见的恩辨能力和兴趣,这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对话奠定了基础。”可从推动了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交流)、解放和开阔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儒学的复兴等方面思考作答。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据不完全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就有5079次。统治阶级为应付灾荒,设置了一些社会保障机构。民间也曾广泛流行着许多自发形成的地区性或行业性的互助团体,它们有的以同一村庄的邻里乡亲为依托,有的以同一姓氏家族为纽带,有的以亲朋好友为网络,有的以同业人员为单位,构成了一个社会互助救济的民间群体。当互助团体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或遭受不可抗拒的灾难时,能及时得到互助团体的救济。摘编自王国奇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初探材料二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第68条规定,社会保险对于一切雇拥劳动者不论他在国家企业、协作社或私人的企业,不论工作时间之久暂,及付给工资的形式如何,都得施及之。社会保险基金用于支付工人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失业、死亡等情况。1931年劳动法实施一年以后,由于有些条文规定不符合当时解放区的实际情况,给根据地造成了很大危害,出现了许多私人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师傅不愿带徒传艺等现象,影响了根据地的生产、运输和市场供应。1933年10月15日,重新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就上述情况做了一定的修改,主要是对某些过高要求做了适当地降低。摘编自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具体表现,分析中国古代注重社会保障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共苏区社会保障政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答案】 (1)具体表现:设置保障机构,开展政府救济;成立民间互助团体,发展民间互助。 原因:民本思想的影响;自然灾害严重;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封建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宗法观念的影响。 (2)特点:以立法的形式强制实行; 覆盖面广,保障范围全面, 旨在维护工农(劳动者) 的利益;初期有些政策偏“左”,脱离实际。 原则:政府主导和民间互助相结合;维护劳动者权益;坚持公平原则;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一“设置了-一些社会保障机构。民间也曾广泛流行着许多自发形成的地区性或行业性的互助团体”从而归纳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表现。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归纳,同时要突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2)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华苏維埃共和国劳动法”“对于一-切雇佣劳动者不论他在国家企业、协作社成私人的企业,不论工作时同之久暂,及付给工资的形式如何,都得施及之”“支付工人年老、患病、伤残、生育、火业、死亡等情况”“对某些过高要求做了适当地降低”,可以归纳为:以立法的形式强制实行;覆盖面广,保障范围全面;旨在维护工农(劳动者)的利益初期有些政策偏“左”,脱离实际。第二小问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结合材料和所学从政府主导和民间互助相结合、维护劳动者权益;坚持公平原则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等角度思考回答。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准确提炼出材料蕴含的一个观点。如: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等现象,不利于调动个人、地方发展的主动性。中央集权制度促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等。示例1:观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或“中央集权制度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论述: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综上,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要求:论据与史实引用应围绕自己提炼的观点组织。能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状况、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诸侯国的实践、韩非子的理论等多角度论述,至少3个方面,每个层面。论证充分,语言表述清楚,非单纯的知识点的罗列。示例2:观点: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论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内外朝制度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刺史制度的实施则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科举制度则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进一步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派文官担任地方最高长官,把地方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适应了对辽阔疆域管辖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明朝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中央集权发展达到顶峰。要求:论据与史实引用应围绕自己提炼的观点组织。论述能从纵向发展角度说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不必拘泥于全部答出所列出的几个朝代,能够任意时期(其中必须包含隋唐时期)即可,但是答出的三个时期要能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论证充分,每一个时期的论述应能说明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非单纯的罗列史实。示例3:观点: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等现象,不利于调动个人、地方发展的主动性。(或答“权力过分集中易导致暴政和腐败”亦可。)论述: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形成皇权专制,导致暴政现象,如秦末暴政,隋末暴政。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权力者身边的人欺下瞒上、贪污腐败,且极力扩充势力范围,成为社会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如历史上的党争、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等。思想上,中央集权强调思想控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力,如焚书坑儒、八股取士、文字狱等,导致人们思想僵化,社会文化的发展受到抑制,创新乏力。经济上,中央集权的高度加强导致地方主动性的丧失,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的发展适合本地方的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论据与史实引用应围绕自己提炼的观点组织。论述能从不同的方面,如政治上、思想上等,说明权力过分集中导致的危害。史论结合,不同的方面都能举出历史上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论点。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可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的角度提炼观点,结合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从经济(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情况(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思想(法家思想)、商鞅变法的影响等角度论述说明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也可结合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总结其总体趋势,相应提炼观点。结合汉朝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选官任官制度等相关史实论述说明。另外也可结合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提炼观点,结合秦朝到明清时期的相关史实论述说明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影响(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形成皇权专制,导致暴政现象;思想上,中央集权强调思想控制,钳制了人们思想,压抑了人们创造力;经济上,中央集权的高度加强导致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丧失,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的发展适合本地方的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