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581549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受,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明朝之前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只是主流思想的补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B. 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着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C. 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传人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D. 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空物我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或有着一批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孔孟的儒学为主,以老庄的道学为辅,又佐以诸子百家,使到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得到了整体呈现。B. 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C. 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结构谨严。D. 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修辞效果突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共比拟齐飞,语言鲜活,感染力强。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在“艺术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高蹈的精神追求,比如诗歌中的王维山居秋暝。B. 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巾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和实践的理性精神。C. 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D. 清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答案】1. C 2. B 3. A【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扩大范围,原文是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成分得到淡化,而非所有成分都得到淡化。【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项,罗素的话是过渡句,承上启下。证明“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以及证明“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一方面高旷幽远,一方面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章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以偏概全,偷换主语。儒学与道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原文 “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一直”表述有误,原文的陈述主语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而非“中国文化”。C项,原文的意思应是“孔子庄子在艺术上追求精美,生活上追求情理”。D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低俗化”,理解错误,相反,是 “时有抬头的高贵精神”的体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许阳白天的周庄太喧闹,太嘈杂,成了一条拥挤的商业街。就像一个大家闺秀,养在深闺人未识时是那样的贞淑娴静,一旦嫁为了商人妇,便失去了往日的风韵。所以,陈逸飞无不伤感地说,是他害了周庄。黑夜,容易使人寻觅到细雨江南的灵气。到了夜晚,游客们走得差不多了,一家家的店铺都打烊了,周庄洗尽了风尘,褪尽了铅华,才恢复了她天然无雕饰的纯真素颜与本来模样。夜晚的周庄,才是真正的周庄。吮吸着湿润的空气,独自一个人走在周庄的街道上。夜色渐浓,月华如水,在古镇的老屋和石板上肆意倾泻。远处的房子,只能看见黯黯的轮廓,近处的老屋,则如一幅明暗色彩比照的水墨画,被磨得滑滑的石板也泛着幽幽的光。四周静静的,只有自己脚踏石板的声音清脆地传向远方。说是街道,其实宽些的就是小河垂柳依依的堤岸,偶有一两条迟归的小船缓缓驶过,摇碎一片片波光潋影;窄些的是小镇的胡同,两侧房屋几乎伸手可触,“头顶一线天,脚踏青石板”是何等的传神与精辟啊!身处暮色里的周庄,会突然很想回到那不谙世事的孩童时代,一边走一边用手里的树枝划过苍老的墙壁,哼着歌谣,听从远处人家传来的几声犬吠。周庄的灯笼亮起来了。挂成一排的大红灯笼,使夜晚的周庄诗意朦胧。青瓦白墙,一旦配上这串串灯笼,古朴典雅便立刻从骨子里显露而出。灯光辉映着脚下潺潺的流水,盈盈水波又摇荡着夜泊的小船,千年古镇已经从熙熙攘攘中真正回归。豪华恢宏的沈厅安静了,精致典雅的张厅也关上了古老的大门,唯有门前的大红灯笼,在不倦地诉说着江南巨富和世家官宦们曾经的显赫与非凡。吹着细细的晚风,我长时间在双桥边踱步,又在桥上静坐。双桥,这是陈逸飞的双桥。在陈逸飞的笔下,双桥古朴、空灵,你可以感觉得到,她的每一条石缝间都镌刻着几个世纪的古风和遗韵。一幅故乡的回忆,人们才格外注意到了中国还有周庄这样美丽的地方。要是徐志摩能来这里,会不会又有“再别双桥”的另一番韵味与感慨呢?小小的周庄,算上双桥在内竟然有十四座桥。不必说那被称为“升官发财桥”的富安桥,也不必再说那已更名为外婆桥的梯云桥,无论哪座桥,看到了桥一定会看到树,看到了树也就看到了头顶的明月与星空。周庄的夜,是美丽的夜,由小桥流水、青瓦白墙与柔柔的月光、红红的灯笼构成。这是一幅出自王摩诘的画卷,这是一种庄禅的意境。周庄的夜,是醉人的夜,就像一位银发的老人,在宁静中释放着积淀经年的安详与悠闲;又像一个恬静的少女,在清风里展现着她的婉丽与娇柔。站在石拱高高的报恩桥上,与周庄拉开一段距离,回望着周庄的座座老屋、点点灯火,思绪在不觉间已经穿越了几多流水的往事,几重渺远的时空。夜深了,降下阵阵凉意,夜凉如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静静地走过一个个老屋,穿过一座座小桥,还是忍不住地回头。我知道,与临走时说还会再来的三毛一样,自己是扔不下身后的那一片风景的。好吧,那就回去,做一个小桥当枕、水面为床的甜甜的梦。(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4.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将白天的周庄新奇巧妙地比作“失去了往日风韵的商人妇”,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流露出作者对白天的周庄的伤感之情。B. 作者写白天的周庄惜墨如金,语言简洁;而写夜晚的周庄则浓墨重彩,精心选取了夜晚的街道、灯笼、小桥来表现周庄本来的特点。C. 文中写周庄的桥表现了周庄的水乡特色,也写出了周庄因桥的形态各异而美丽的特点。D. 本文是一篇哲理色彩较浓的散文,它描写的是周庄的夜景,探讨的却是关于珍惜时光、善待生命这一命题。5. 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简析它们的表达效果。(1)唯有门前的大红灯笼,在不倦地诉说着江南巨富和世家官宦们曾经的显赫与非凡。(2)这是一幅出自王摩诘的画卷,这是一种庄禅的意境。6. 周庄吸引着无数人前往游览,却也因商业“失去了往日的风韵”。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答案】4. B 5. (1)“唯有”突出了“大红灯笼”的独特性以及它对周庄繁华历史的见证。(2)“庄禅的意境”说明周庄的夜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如质朴宁静、与世无争等。 6. 周庄是个美丽的地方,却因为过度的商业开发而变得喧闹、嘈杂,失去了本来的宁静与美丽。这提醒我们:对周庄以及其他人文景点的开发,应该以保护为主,保护其原有的外在景观、人文环境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合理开发。【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本题中,A项,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错,应为“欲扬先抑”。本文开头将白天的周庄比作“失去了往日风韵的商人妇”,这是“抑”,后文写夜晚的周庄这是“扬”。C项,“周庄因桥的形态各异而美丽”错;文中说“无论哪座桥,看到了桥一定会看到树,看到了树也就看到了头顶的明月与星空”“周庄的夜,是美丽的夜,由小桥流水、青瓦白墙与柔柔的月光、红红的灯笼构成”,根据文本来看,周庄之美不止在桥,还有远远近近的屋子、垂柳依依的堤岸等。D项,本文不是一篇哲理性散文,而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没有探讨珍惜时光、善待生命这一命题。【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简析它们的表达效果”,这是考查鉴赏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对加点词语的基本含义有一个了解,然后结合词语所在语境具体分析。“唯有”修饰“大红灯笼”,强调了“大红灯笼”的独特性;“大红灯笼”在不倦地诉说着江南巨富和世家官宦们曾经的显赫与非凡,说明“大红灯笼”默默见证了周庄的繁华历史。“庄禅”会让人想到庄子和禅学,“庄禅的意境”指的是文章描述的宁静、恬淡、与世无争的意境,表明周庄的夜景有着文化意蕴。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6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内容”谈谈对“周庄吸引着无数人前往游览,却也因商业失去了往日的风韵”,这是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周庄“失去了往日的风韵”的原因。从文中来看,第一段写到“白天的周庄太喧闹,太嘈杂,成了一条拥挤的商业街”,可见周庄白天游人众多,吵闹、喧嚣,失去了原有的“贞淑娴静”;到了夜晚,“黑夜,容易使人寻觅到细雨江南的灵气。到了夜晚,游客们走得差不多了,一家家的店铺都打烊了,周庄洗尽了风尘,褪尽了铅华,才恢复了她天然无雕饰的纯真素颜与本来模样”,可见周庄要到夜里才能恢复本真的美,可见对周庄的过度开发导致了其往日风韵的丧失,这就提醒我们要保护好文化景观。考生可围绕这一点展开,联系景点开发现状,阐述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点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即“失去了往日的风韵”这句话,这句话在文章第一段;然后先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周庄“失去往日风韵”的原因,从第一段来看,是说白日周庄的喧嚣吵闹破坏了周庄的娴静之美,从下文来看,夜晚的周庄因游人的离去而恢复了纯真素颜。“看法”,其实就是从文本中悟出的道理,而这些道理只需身临其境的阅读文本就可领悟。比如,从周庄之美在于她的“天然无雕饰的纯真素颜与本来模样”可悟出旅游资源管理要科学规划,确保其能可持续发展;景点的开发要保护其原有的本真特色等。从“联系现实”一语,结合自己思考,便可得出“个人应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过低碳生活”的结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近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意见明确了研学旅行与一般的旅游活动不同,研学旅行是一种学生集体活动,也是教育活动。意见还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毫无疑问,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与途径。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当今时代孩子们欠缺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而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广大教育工作者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仅有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完整的教育。当前,无论从教育系统还是从社会系统看,支撑和保障中小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件日益成熟,研学旅行作为综合性育人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承载道德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培养。材料二“研学旅行”需要极力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要统筹好,在课程的设计和内容安排上要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这种高要求就需要校内外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很好的衔接和互补,在教学形式上实现更多的拓展和创新,包括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科技等多种类型活动课程的开发和相应教学方式上的跟进、更新。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两者缺一不可。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应基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进行科学的系统性设计,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注重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要注重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同时还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增强研学旅行计划的适应性。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还需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教学安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意见提出,研学旅行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材料三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保证,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出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好准备,而且是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的准备。首先,学生需审视自身的观念和能力储备的状况,没有前奏的知识,是难以很快进入“研学旅行”学习状态的;二是在教学中寻找“关键事件”,关注关键事件可以将研学旅行活动做得很精彩,有艺术感并能够增加学生的新现念;三是教师要有娴熟的技术和高度的智慧,能够让学生总是处在“旅行”“研学”的热爱和分享状态,让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得到充分激发。研学旅行是一门在路上的课堂,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是提高研学旅行质量的根本保证。研学旅行内涵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这个场所(基地)的选择,根据研学旅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育人目标,在载体的建设与选择上,要注意两点: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广阔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工矿企业和名院校、博物馆和科技馆等场所,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枝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内容,都可以作为让学生亲近自然、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了解国情的载体。另一方面要加强互联互通,形成研学旅行的运营体系。要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研学旅行基地和精品线路,逐步形成互联互通的研络,积极开展关于研学旅行的研究,尽快建立研学旅行基地的准入标准,营运规程和评价体系,发布研学旅行的相关信息和经验介绍,使全国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本文节选自中国教育报)7.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研学旅行是一种学生集体活动,也是教育活动。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与途径。B. 研学旅行是基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提出来的,应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进行科学的系统性设计。C. 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研学旅行,这是综合实践育人的必由之路。D.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实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它更多呈现出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涉及到学生和教师两个力面。8. 综合上面三则材料,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当前,许多地区和学校为了规避安全风险,不敢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材料一阐述了研学旅行活动和一般旅游活动的区别,提倡研学旅行的意义。B. 研学旅行应是“研”和“行”的结合。材料二主要阐述如何防止研学旅行中出现“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C. 选择合适的研学旅行场所,建设安全适宜的研学旅行基地,有利于减少风险,有利于实现活动目标。D. 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就是研学旅行,因此就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以提高研学旅行质量,借助于一定载体去实现。E. 研学旅行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载体的建设与选择上,不但要加强互联互通,形成研学旅行的运营体系,而且要充分挖掘地域特色。9. 根据材料,要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应从哪些方面做起?请简要概括【答案】7. C 8. AC 9. 从思想认识方面:要认识到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与途径。从课程安排方面:研学旅行应基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或者“要注重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另一方面要增强研学旅行计划的适应性。”)从出发准备方面:学生要审视自身的观念和能力储备;教师要有娴熟的技术和高度的智慧。从选择载体(基地)方面:选择好载体去实现研学旅行的内涵目标。(或者答“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加强互联互通,形成运营体系”(答出三点就给满分。)【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圈出文中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C项,“学生研学旅行,这是综合实践育人的必由之路”有误;材料一第二段中原句是“研学旅行作为综合性育人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承载道德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培养”,文中说的是“有效途径”,不是“必由之路”。【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综合上面三则材料,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最恰当的”“两项”。B项,“材料二主要阐述如何防止研学旅行中出现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错误;从文中来看,材料二不是主要阐述这个问题,主要是阐述丰富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如何设计。D项,“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就是研学旅行,因此就要”强加因果;从文中来看,“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就是研学旅行”和“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以提高研学旅行质量,借助于一定载体去实现”两者之间并非绝对的因果关系。E项,“不但要加强互联互通,形成研学旅行的运营体系,而且要充分挖掘地域特色”这两点前后颠倒,也不是递进关系。材料三第二段的表述是“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另一方面要加强互联互通,形成研学旅行的运营体系”,这二者之间应是并列关系。【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材料,要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应从哪些方面做起?请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材料一中,“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与途径”,材料二中,“研学旅行需要极力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要统筹好,在课程的设计和内容安排上要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应基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进行科学的系统性设计,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注重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要注重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同时还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增强研学旅行计划的适应性”;材料三中,“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好准备,而且是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的准备。首先,学生需;二是在教学中;三是教师要有”。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和筛选的依据,如本题,“要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应从哪些方面做起”,“哪些”说明不止一点,“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给出筛选的依据;然后分析三则材料,概括大概意思,材料一指出研学旅行的内涵和我国现行教育中实践教育的缺失;材料二是阐述丰富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如何设计;材料三是阐述实施研学旅行的具体做法。根据这三则材料,本题的答案主要集中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考生可以圈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杨尚希,弘农人也。父承宾,商、直、淅三州刺史。尚希龆龀而孤。年十一,辞母请受业长安。涿郡卢辩见而异之,令入太学,专精不倦,同辈皆共推伏。周太祖尝亲临释奠,尚希时年十八,令讲孝经,词旨可观。太祖奇之,赐姓普六茹氏,擢为国子博士。仕明、武世,历太学博士、太子宫尹、计部中大夫。宣帝时,令尚希抚慰山东、河北,至相州而帝 崩,与相州总管尉迥发丧于馆。尚希出谓左右曰:“蜀公哭不哀而视不安,将有他计。吾不 去,将及于难。”遂夜中从捷径而遁。迟明,迥方觉,分数十骑自驿路追之,不及,遂归京 师。高祖以尚希宗室之望,又背迥而至,待之甚厚。及迥屯兵武陟,遣尚希督宗室兵三千人 镇潼关。寻授司会中大夫。高祖受禅,拜度支尚书,进爵为公。尚希时见天下州郡过多,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 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 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 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敢陈管见,伏听裁处。”帝览而嘉之,于是遂罢天下诸郡。尚希性弘厚,兼以学业自通,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上时每旦临朝,日侧不倦,尚希 谏曰:“周文王以忧勤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愿陛下举大纲,责成宰辅,繁碎之务,非人 主所宜亲也。”上欢然曰:“公爱我者。”尚希素有足疾,上谓之曰:“蒲州出美酒,足堪养病, 屈公卧治之。”于是出拜蒲州刺史,仍领本州宗团骠骑。尚希在州,甚有惠政,复引瀵水, 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民赖其利。开皇十年卒官,时年五十七。(节选自隋书卷四十六)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 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B. 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 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C. 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 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D. 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 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龆龀”亦作“龆齓”,意为垂髫换齿之时,借指童年。古代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等。B. “释奠”是古代在学校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释奠”属于荀子“天地”“先祖”“君 师”“三礼”中的“君师”之礼。C. “国子博士”即国子监的博士,是古代最高学府里的最高学位。六国时就有博士,秦因之。 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D. “度支尚书”是官名,三国魏文帝设置,即掌管贡赋和税租的首脑。“度支”,即量入为出 之意,到唐代,改称户部。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杨尚希很小时就死了父亲,十一岁就告别母亲外出求学;他刻苦学习,学问优异,受到皇 上的高度重视。B. 杨尚希不仅学问好,而且也有相当的政治敏感,并决策果断,避免了一场人生灾难,还进 一步受到皇上的信任。C. 杨尚希洞察时弊,积极进言献策,皇上不仅嘉奖他,还采纳了他的政治建议,撤消了天下 的所有郡县。D. 杨尚希不仅在政治上为皇上分忧,而且在生活上也为皇上着想,皇上因此对他关爱有加, 很关心他的身体健康。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涿郡卢辩见而异之,令入太学,专精不倦,同辈皆共推伏。(2)尚希性弘厚,兼以学业自通,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答案】10. D 11. C 12. C 13. (1)涿郡人卢辩见了对他感到惊异(觉得他与众不同),让他进入太学就读(学习),杨尚希 专心精研学业(聚精会神、用心专一),不知疲倦,同辈的人(同学)都推崇敬服他。 (2)杨尚希心性(天性)宽宏敦厚(宽大忠厚),加之(加上)自己精通学业,有很好的名 望(声望),被朝廷重视(尊重)。【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本题可用排除法。仔细观察句子,可发现: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句式一样,吏卒人倍、租调岁减句式一样,排除AC。“所谓”前面的“觅”是动词,和“所谓”构不成句式,没意义,所以选B,原文标点是: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 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C“是古代最高学府里的最高学位”错,“博士”是古代学官名。【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C“撤消了天下的所有郡县”错。【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注意关键字词,(1)异 :意动用法,以为异;专精:聚精会神、用心专一;推伏:推崇敬服。(2)弘厚:宽宏敦厚;兼:兼有、加上;雅望:美好的声望。参考译文: 杨尚希是弘农人。父名承宾,历任商、直、淅三州刺史。杨尚希童年丧父。十一岁时,辞别母亲请求到长安就学。涿郡人卢辩见了对他感到惊异,让他进入太学就读,杨尚希专心精研学业,不知疲倦,同辈的人(同学)都推崇敬服他。周太祖宇文泰曾亲自到太学奠祭先圣先 师,杨尚希当时十八岁,令他讲论论语,言语意义都可观。太祖视为奇才,赐姓普六茹氏,提拔任国子博士。任官于明帝、武帝之朝,历任太学博士、太子宫尹、计部中大夫。宣帝时,派杨尚希安抚慰问山东、河北,到相州时宣帝驾崩,他跟相州总管尉迥在官署发布丧 讯准备祭仪。杨尚希出来对随从人员说:“蜀公哭泣不哀伤而且眼神不安定,将会有别的图 谋。我不离开,将遭受灾难。”就连夜从小道逃跑。天大亮后,尉迥才发觉,派几十人骑马 从官道追赶,未能追上,杨尚希于是就回到京城。隋高祖杨坚因为杨尚希是宗室素有声望,又能背弃尉迥返回京城,于是待他很优厚。等到尉迥在武陟屯驻兵马时,高祖就派杨尚希督 率宗室兵马三千人镇守潼关。不久任命他为司会中大夫。 高祖接受北周禅位登基后,授任杨尚希为度支尚书,升爵位为公。杨尚希当时看到天下设置 的州郡太多,就上表说:“从秦统一天下,废除诸侯设置郡守,由汉代、魏朝到晋代,国家 郡邑设置多次更改。我看当今郡县数量,比古时成倍增多,有的地方不满百里地,(却)几 个县并列(同时)设置;有的地方户数不到一千,(却)由两个郡分开管辖。备员充数的僚 佐太多,资财耗费一天天增多,下吏走卒人数倍增,租税调赋逐年减少。清廉能干的优秀人 才,百中无一,动辄需要数万,到何处寻觅?正是所说的民众少官员多,十只羊九个人放牧。 正是所谓琴可以改弦更张,瑟不应胶柱而鼓的道理。现在要保存重要的郡县去除虚设的郡县, 合并小郡成为大州,国家就不用虚耗仓粮官帛,推选举荐就容易得到贤能的人才,斗胆陈述 一孔之见,恭听圣断裁处。”皇帝看了奏表赞美嘉奖他,于是就废除了天下诸郡原有的设置。 杨尚希心性宽宏敦厚,加之自己精通学业,有很好的名望,被朝廷重视。皇上当时每天清晨 临朝,到日过中天也不倦怠,杨尚希进谏说:“周文王因为忧国勤政而折损寿命,武王因为 安闲快乐而延年益寿。希望陛下条举朝政大纲,责求宰相去完成。繁杂琐碎的事务,不是君 主所应亲自处理的。”皇上高兴地说:“您真是关爱我的人啊。”杨尚希向来有脚病,皇上对 他说:“蒲州出产美酒,足以养病,委屈您轻松治理蒲州。”于是杨尚希调出京城担任蒲州刺 史,兼任本州宗团骠骑。杨尚希在蒲州,有很多惠民的政事,又引来瀵水,修立堤坝防洪, 开垦稻田几千顷,百姓依靠这些得到好处。开皇十年杨尚希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七岁。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石潭记中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_,_。(2)岳阳楼记中借草木茂盛描写春天晴明的句子是_,_。(3)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_,_”,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喻新事物不断涌现,其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富含哲理的句子是_ ,_。(5)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早春花草美景的句子是_ ,_。(6)雁门太守行中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情形的句子是_,_。【答案】 (1). (1)俶尔远逝, (2). 往来翕忽 (3). (2)岸芷汀兰, (4). 郁郁青青 (5). (3)力尽不知热, (6). 但惜夏日长。 (7). (4)沉舟侧畔千帆过, (8). 病树前头万木春。 (9). (5)乱花渐欲迷人眼, (10). 浅草才能没马蹄。 (11). (6)黑云压城城欲摧, (12). 甲光向日金鳞开【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俶”“汀”“惜”“没”“摧”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尹潜感怀 陈与义胡儿又看绕淮春, 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 放臣迷路感烟津。【注】尹潜,即周莘,是陈与义的诗友。此诗写于“靖康之变”后两年,当时金兵南下,连陷三州,诗人避乱襄汉,转徙湘湖,且与主战派力主定都南京。宇县:指天下。 “白羽”,指白羽扇,魏晋间人(如谢艾、顾荣)常持白羽扇指挥三军。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 在首联中,诗人运用想象再现了金人南犯的情景,但诗人感叹犹有人舍身为国,因而觉得十分欣慰。B. 颔联中“翠华”是皇帝仪仗队中用翠鸟羽毛为饰的旗,用来指皇帝,“周宇县”写出皇帝在战乱中的辗转之态。C. 诗人用“风尘”指战乱,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往,来往风尘共白头”中 “风尘”之意相同。D. 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兵乱,下句叹行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形成一定的因果关 系,工整精巧,一气呵成。E. 尾联中“共说”一词表明诗人与尹潜都主张定都金陵,诗人认为金陵呈现的“龙虎气”是天子之气。16. 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 AC 16. 此诗表达了诗人深挚的忧国之思、沉痛 的流亡之苦和报国无门的愤懑。首联和颔联,表达了面对金兵的多次入侵,无人 力挽狂澜的痛心;在皇室衰微、国家多难时对 “匡扶社稷”的英豪的期盼之情。 颈联表达了在战乱中四处漂泊的孤独,尾联 谈及国无定都的现状,表达了被贬谪放逐的无奈和对朝廷前途命运的担忧。【解析】【1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但诗人感叹犹有人舍身为国”分析错误,“为国有人”指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犹为国有人”一句,是诗人为救国无人发出的叹息,表明了作者的忧国之情,并非欣慰。C项,戴诗中的风尘指尘事、平庸的事。【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作答时要结合诗歌的注解,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然后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因为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首先从注解看,这是一首因巨大历史事件而引发无限感慨的政治抒情诗,“此诗写于靖康之变后两年,当时金兵南下,连陷三州,诗人避乱襄汉,转徙湘湖,且与主战派力主定都南京”。起句用虚实相济的手法,高度概括地叙述了三年来金兵两次大规模的进攻,次句用“叹息”二字表出忧国之意,接以“犹为国有人”,则语带愤激。三四句以问句组联,语气突兀、感情激越而又对仗工整。诗人大声疾呼:岂可使皇帝到处流亡,谁能指挥三军澄清宇内呢?第五句是说五年中天翻地覆,变乱相仍。“万里”句则叙个人奔走江湖,饱经忧患,幸而获全性命。“见在身”意为现时存在的躯体。意思是说,现时的转徙流离,正由于五年的无穷事变。两句表达了一种因果关系,忧愤之情溢于言表。尾联是说自己在烟津迷路之上,感到金陵有帝王气,应定都于此。面对国无定都的现状,诗人表达对被贬谪放逐的无奈和对朝廷前途命运的担忧。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一带一路”不仅为陆路和海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启了机遇之窗,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而且推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B. 浙江出台的xx高考招生录取方案遵循以“学生本位”为原则,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在扩大考生选择权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考生风险,维护考生利益。C. 新能源空铁列车具有平稳舒适安全性高,节能环保噪音低,占地少适应性强,景象美观视野开阔,是一种现代化新型交通工具。D.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语序不当。“不仅为陆路和海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启了而且推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应改为“不仅推动了陆路和海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为当地开启了” B项,句式杂糅,“遵循以学生本位为原则”将“遵循的原则”和“以为原则”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了,可改为“遵循学生本位的原则”或“以学生本位为原则”。C项,成分残缺,可在“视野开阔”后加“等特点”。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B“遵循的原则”和“以为原则”两个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有人误将贵阳目前的经济总量与一线城市同日而语,是因为在过去的一年里,贵阳奇迹般地创造出五个“中国第一”,大有弯道超越的势头。在对待利比亚的局势的态度上,英国又一次紧跟美国顺风吹火,这纯系英美关系的惯性使然,尤其显示了它们当前特别需要相互借重的一面。王校长的一席话果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与会的人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河西走廊曾是佛教东传的要道,这里还留存着大量的石窟群,大小石窟俯拾即是,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随着计算机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写手逐渐作为一个职业发展起来。一时间网络平台的文坛泥沙俱下,多数作品难称文学之名。微信朋友圈中有少数人常把一些不经之谈当作新闻来分享,对某些言论不加分辨就转发到朋友圈中,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同日而语:指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相比较。(多用于否定句)用在此处不恰当;顺风吹火:比喻乘便行事,并不费力;抛砖引玉:谦敬错位,这是谦辞,不可用于别人;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捡取,到处都是,比喻多而易得。适用于形容地上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特别多;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者事物混杂在一起;不经之谈: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B.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C. 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D. 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失陪”一词应是自己不能陪别人时的客套语。C项,“寒舍”是称自己家的谦辞,不能用于别人家。D项,“千金”用于称对方的女儿,不能用于自己的孩子。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台风具有强大破坏力,是自然灾害的一种,但_。台风送来了淡水资源,大大缓解了全球水荒。一次直径不算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30亿吨降水。另外,_,赤道地区气候炎热,若不是台风驱散这些热量,热带会更热,寒带会更冷,温带也会从地球上消失。一句话,_。【答案】 (1). 也能给人类带来好处 (2). 台风还能调节地球冷暖 (3). 台风有弊也有利【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空注意后文“可带来30亿吨降水”,第空注意后面的“驱散这些热量”,第空注意前文“一句话”即对前文的总结。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 另外两处问题。生活是一门学问。一般青少年很少有人懂得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因为只有成年了才会懂得生活的真谛。懂得生活真谛需要有丰富多样的生活经历,有了生活经历,就一定会有生活体验和认识,进而也就会懂得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不是成年了就会懂得生活真谛。_。_。【答案】 (1). 有生活经历不见得就会有生活体验和认识。 (2). 有了生活体验和认识也不见得就会懂得生活的真正意义。【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有了生活经历,就一定会有生活体验和认识”,这一说法过于绝对化,“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和认识”并不能划绝对的等号;“进而也就会懂得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有了生活体验和认识并不一定就会懂得生活的真正意义,说法过于绝对。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周国平说:“我们看见利益,却看不见真理;看见万物,却看不见美;看见世界,却看不见上帝。我们的日子是满的,生命却是空的;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要求:自拟题目;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例文:满与空清空你的杯子,它才能被再次装满。 李小龙“满”即学识、技艺之满,李小龙一生习武,以此充盈自己的功夫人生,谓之“满”;“空”即心境之空,纵身居上位,亦求知若海,虚心若愚,谓之“空”。李小龙以其“满、空”哲学与其功夫融为一体,终呈现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功夫。Z,X,X,K充实自我而放空心境,便能画出胸中的成竹。著名绘画大师黄宾虹一生的大突破多发生于其隐居时期,青年时代已在画坛略有薄名的他不止于流俗,拒绝酒席上的推杯问盏,亦拒绝酒席下的钱画交易。于青山绿水之间心静心清,精心作画以充实画风。终促成“池阳湖画风之变”,蜚声画坛。黄先生的成功源自他对自身画艺的充实,以“板凳安坐十年岭”的坚持坚守来填满自己的绘画人生,终致心中所愿与眼前的山光水色步步契合。他的成功亦源自他对自身画艺的不断充实,绘画艺之精湛已少人能及,他仍能保持孩童的心境来打量这个世界。充实自我而从未止步不前,这一满一空之间,黄突红完成了华丽转身,于画坛留下那专属于他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博采众长而不汲名利,便能绘鸿鹄于笔下句篇。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师之一的是,他竟毫无半张文凭。他人问及,他便领首一笑:“如何让我逐文凭?若我专注于学位的攻读,终其一生,可能只能看到一个课题,而我愿看得更为宽广。”先生学识着实渊博,通文史,精通回国语言。他所延展的学识,已生根发芽,光荫后人。博采众长而吞吐万象,是陈寅恪的“求满”,不断用各种新知来装点自己的人生花园。不戚戚于宝贵,亦不汲汲于名利,这是寅恪先生的“求空”。不断在生命的明镜灵台前与灵魂促膝而谈,由于肚有墨水,而面常有谦恭之色。求满而不求空,此人必狂妄自大,不知山外更有山,人外更有人。回首历史画卷,孔孟、胡适这些可爱的老人已渐入历史深处,但他们身上的满与空,却仍能让我们细斟慢酌。充实自我,放空心境,如此人生,岂不美好如斯?【解析】试题分析:“满与空”这个题目属于关系型作文题,同时它还是一个哲理性的话题。“满与空”可以是物理属性上的两种状态,如客人到家,给对方斟酒须要“满杯”;逛商场看到心仪的商品,但摸摸口袋却囊中羞涩,空空如也。也可以是人心灵深处的两种状况,结合提示语我们至少可以这样理解:“满”可以指物质欲望太甚、日程安排太满等等,“空”可以指心中没有真善美的滋养,生命很空洞、苦涩,过分追逐外界而忘记自我的存在,完全投入到物欲谋求中,忘记心中忽视对道德律的敬畏等等。点睛:关系型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我们认为,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3.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这个话题,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再如“名师与高徒”,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4.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再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本题主要要学生阐明“欲望”和“理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理性,欲望就会泛滥,导致“事息人亡”的恶果;没有“欲望”的理性,只能使事物“就地打转”,止步不前。此题应分析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