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课标古代诗歌逐篇逐句赏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567209 上传时间:2020-01-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课标古代诗歌逐篇逐句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课标古代诗歌逐篇逐句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课标古代诗歌逐篇逐句赏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标古代诗歌逐篇逐句赏析第1首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内容理解:这两句诗点明“观沧海”的地点。炼字: “临”“观”传达出诗人扬鞭跃马、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内容理解:描写海水和山岛,实写沧海之景。炼字: “涌”字既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也写出了诗人对海的惊叹和赞美。表现手法:动静结合。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和洪波一静一动,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魄,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内容理解:前四句借助想象虚写沧海景象。炼字: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表现手法:想象。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展现出水天相接、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景象,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情感: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诗人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及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第2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表达方式:前一句写景,后一句言事。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点明特定暮春时令,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这两句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方式:抒情。修辞手法:拟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陪伴友人的使命,从而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表现手法:想象。这两句诗想象奇特,诗人和友人天各一方,便想象月亮带着自己的同情和怀念,去陪伴友人一直到达贬所。第3首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修辞手法:对偶。运用对偶点题。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路途奔波之意、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炼字:春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是和风、顺风,帆才有悬空的态势;“阔”描绘出了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在空间上给人一种无限的感觉;“悬”写出了海上孤帆行船的景象,突出了大景中小景的形象。修辞手法:对偶。 运用对偶手法,“潮平”对“风正”,“两岸”对“一帆”,“阔”对“悬”,对仗工整,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炼字: “生”“入”二字用拟人修辞,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这两句蕴含着旧事物中已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修辞手法:设问。运用设问修辞,诗人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第4首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表现手法:情景交融。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意象,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动静结合。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相映,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画面描述:运用白描手法,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炼字:“瘦”字非常传神,不仅贴合全诗悲凉的意境,暗含了路途之艰辛,还包含了瘦的不仅是马还包括骑马之人的意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内容理解: “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悲凉气氛,为末句“断肠人”做铺垫。情感: “断肠”二字为全曲之“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第5首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内内容理解:首句设问点题,在两个“期”的一问一答间,将对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思念的急切与愁苦之情尽显。炼字: “涨”字富有动态感,既写巴山之水灌注秋池的自然之景,也流露出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表现诗人深重的绵绵愁思。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前两句中的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实景,这两句的巴山夜雨是对未来的想象,是虚写,反衬了如今孤寂的心情。“何当”紧扣“未有期”,将思归的急切展现得更加有力。“却话”意为回溯追想,即以想象中美好的场景来凸现今日的相思之苦,构思奇巧。第6首木兰诗七下/8乐府诗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内容理解:第一节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写她突然停机叹息,不禁令人奇怪。表现手法:比兴。运用比兴手法,以“唧唧复唧唧”的声音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叙事手法:设置悬念。开篇制造悬念,以木兰无心织布暗示她此时忧思深重。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内容理解:第二节以问答起笔,道出木兰的心事,交代木兰从军的原因。人物形象:木兰从军既显示了对父亲的孝心,又展现了对国家的忠心,彰显了巾帼英雄本色。修辞手法:1.设问。由第一节的悬念引出,在问答中将木兰的故事娓娓道来。2.夸张。“卷卷有爷名”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军情之紧急,出征迫在眉睫。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内容理解:第三节写木兰出征的准备工作和初赴战场的见闻感受。修辞手法: 1.排比。前四句在排比叙事中强烈地烘托出木兰忙忙碌碌准备戎装的情景,真实地刻画出木兰紧张备战的心情。2.夸张。后八句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迫,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气氛。3.反复。后八句以反复的句式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内容理解:第四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修辞手法: 1.夸张。前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身姿。2.对偶。中间两句诗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烘托出战场上雄壮悲凉的气氛,写出战士宿营戒备森严、战地生活的苦寒。3.互文。最后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流露出对战乱人生的感喟,暗示出反战的思想。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内容理解:第五节写木兰还朝辞官。人物形象: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因为木兰有其秘密,即她是女儿身,但也表现了木兰不慕富贵及对家园生活的眷念的形象特点。修辞手法: 1.前两句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2.“策勋”二句运用对偶、夸张的手法写木兰的功劳之大,所得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了她的英勇善战。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内容理解:第六节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的欢乐情景以及木兰恢复女装来见“火伴”的喜剧场面。人物形象:用“开”“坐”“脱”“著”“理”“帖”一系动作描写,写出了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展现出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表现手法: 1.渲染。前六句用排比铺叙的手法,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2.衬托。“火伴皆惊忙”表现出“火伴”的惊诧和赞叹,侧面衬托了木兰在从军时的谨慎和机敏。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修辞手法:比喻。 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对木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第7首登幽州台歌七下/20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内容理解:向前望,望不见古代的贤君;往后看,看不到当今的英主。情感:表现出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表现手法:对比。通过 “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炼字: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罗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一个“独”字,是全诗的诗眼,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情感:诗人以苍茫广阔的北方原野为背景,通过天地之大,展现寂寥之深,孤苦之痛。表达方式:(抒情)直抒胸臆。“独怆然而涕下”直接抒发了作者孤独凄凉的悲苦心境。第8首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修辞手法:以设问统领下文。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炼字: “望”字贯穿全篇,虽然除标题外,未着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未了”写出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山势绵延不尽。手法:先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表现手法:虚实结合。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是实写。修辞手法: “钟”字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生动有力;“割”字用夸张手法,形象贴切地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表现手法:1.动静结合。由静转动,写细望之实景。2.衬托。用“曾云”衬托出山高。炼字: “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情感:诗人抓住泰山层出不穷的云气,以及山谷之中飞翔归巢的鸟儿这两个景物细节,展现了心境的开阔和对泰山奇景的喜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炼字: “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表现手法:对比与衬托。“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以“众山”和泰山做对比,用“众山小”衬托出泰山的高大。情感: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蕴含着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达到俯视一切的哲理。第9首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表现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千寻”正面写塔高,“鸡鸣”就能“见日升”,言“见日升”之早,从侧面用夸张的手法衬托塔高。情感:这两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为下文的感受做铺垫。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方式:抒情。直抒胸臆,表达作者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炼字:诗眼“不畏”,表现出了诗人对当时的保守势力的蔑视,道出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内容理解:写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启迪人们要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决心。第10首游山西村七下/20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内容理解:这两句写出了农家热情好客,以酒肉与友共庆的欢乐场面。炼字: “莫笑”二字,道出了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表现出了憨厚乡民的待客盛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内容理解:这两句既写出山环水绕、花团锦簇的美景,又表现了在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希望的哲理。炼字: “疑”字凝练地表达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又”字则表现了移步之后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内容理解: “春社”是农家祭社祈年的古老节日,村内风尚古朴,表现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情感:既表现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的赞美,也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修辞手法:运用对偶的修辞,写热闹的乡俗民事。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情感:写出了诗人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对重游的期望,表达了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第11首己亥杂诗(其五) 七下/20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内容理解:前两句抒写辞官离京时的心境。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两个画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炼字: “浩荡”一词将无形的离愁有形化、动态化,广阔无边的离愁,将画面无限放大,体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手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写“落花”,实际上是借以表露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志向。修辞手法:运用比喻,作者借“落花”自喻,表现了虽然远离朝堂,但仍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感。第12首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画面描写: “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贴切传神地勾勒出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修辞手法:首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月下秦淮河边朦胧、冷寂的夜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现手法:借古讽今。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晚唐统治者。炼字: “犹唱”二字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第13首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内容理解: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潜在的铺垫。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内容理解: “不复返”包含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寄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感叹。“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而“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这就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更加催生了乡愁。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写诗人登黄鹤楼眼前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所见的景物,晴空万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了铺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炼字:诗作以“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第14首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情感: “单车”表明出使随从不多,也许并非单人单车,这样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 “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于叙事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修辞手法:比喻。以“征蓬”“归雁”自比,“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是反衬。雁北归旧巢,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炼字: “出”“入”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直”“圆”描绘静态景物相结合,使画面富有变化,意境深远。表达方式: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炼字: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用“大”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长”表现了大漠的无边无际,黄河的杳无尽头;“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大。这两句极富画面感,营造了塞外“苍茫”“空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孤寂的情感。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表现手法:用典。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燕然”运用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燕然”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第15首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内容理解: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远景,从大处落笔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初平”写春水初涨,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炼字:用“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似问非问,使诗歌更富情韵,也彰显了诗人对早春钱塘湖的喜爱之情。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炼字: “乱”“浅”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内容理解: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花迷人眼、草没马蹄的清新画面。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表现手法、情感:直抒胸臆,“最爱”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感情。第16首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内容理解:前两句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修辞手法:三、四句运用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炼字: “心远”一词是本诗的诗眼,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炼字: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见”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心与山融为一体,悠然自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结构: “山气日夕佳”承上启下,点明南山的暮景,并且引出下句。修辞手法:比喻。以飞鸟自喻,借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景象,表达出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内容理解: “真意”就是能够悠闲自在的生活,不在世俗中迷失自我。这两句哲理性的总结给读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第17首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炼字: “破”字写尽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诗人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痛切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修辞手法:拟人。 “溅”字运用拟人手法,把诗人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借花表现出来。“感时”“恨别”都凝聚着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情感: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修辞手法:夸张。“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家书的珍贵,“家书抵万金”与“恨别”相照应,写出了因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音信不至的焦急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内容理解: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不停地挠头叹息,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炼字: “白头”为愁所致, “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忧时、思家之情。第18首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修辞手法: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炼字:一个“压”字形象地描绘出敌兵来势的凶猛,也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品析: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并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内容理解:描写苦战的场面:唐军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虽面对重重困难,但是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现手法:用典。运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提携玉龙”是“提着宝剑”的意思,写将士们捐躯报国的决心。内容理解:这两句是将士们爱国情怀的直接抒发。升华了主题,是全篇的点睛之笔。第19首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内容理解: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只是一般的叙述,但实质上诗人以这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暗含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为后两句的议论做铺垫。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炼字: “锁”形象地写出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照应“便”。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借“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从反面落笔,假设周瑜的失败,认为历史上的英雄的成功需要某种机遇,借史事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含蓄蕴藉。第20首渔家傲八上/24宋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炼字: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舞”字化静为动,既出色地描绘了繁星的闪烁流转,也传神地写出了词人魂魄的昂扬飞动。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内容理解: “归”字在无形中缩短了仙凡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就好像词人本是仙子降凡,只是由于不堪人世污浊,才重返纯洁的天庭仙界。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写作手法:用典。 “路长嗟日暮”化用离骚诗意 “路长”谓人生之路漫长修远,“日暮”指夕阳西下,喻人至暮年。这两句把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痛苦经历,以及空有才华却遭逢不幸表述出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写作手法:用典。 “风鹏”“九万里”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以喻腾飞之志。词人以述梦的特殊方式,倾吐心中之块垒,同时又展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第21首浣溪沙北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表现手法:对比。“新”“旧”对比,表现了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怅惘情怀。“几时回”三字,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却又知难返的心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表现手法:对比。 “去”和“来”对比,表达了词人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内容理解: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被阻止,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炼字: “独”字突出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感,准确而传神地总结了全词的情调。“徘徊”强调了作者伤感惆怅的情绪。第22首关雎八下/12诗经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内容理解: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表现手法:起兴。首句起兴,即以雎鸠和鸣的美好景象起兴,和第二句的意义关联,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相合,浑然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内容理解:用采摘荇菜起兴,写男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表现手法:比兴。首句仍是采用比兴的手法,即以采摘荇菜的勉力与艰辛,来引出下文中男子对心上女子并不顺遂的追求过程。炼字: “寤寐”强调了男子对心上人的思念和爱慕之情日以继夜,无法停止,突出了思念之深,痛苦之深,情感之真。两个“悠哉”,反复叠唱,突出了绵绵不尽的忧思之情,刻画出深陷情感旋涡中的男子的痛苦与快乐并存的生动情态。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内容理解:用采摘荇菜起兴,写男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表现手法: 1.首句、五句依然采用起兴的手法,用摘得荇菜的情景,引出男子对心上女子的追求陷入幻想的情态。2.想象。男子并非真的娶到了心上人,“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均是饱受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美好设想。第23首蒹葭八下/12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内容理解: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和环境;三、四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地点,可见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五、六句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七、八句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主人公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痴如醉的形象跃然纸上。表现手法:比兴。以蒹葭起兴,描绘出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渲染了凄清落寞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惆怅之情。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内容理解: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通过摇曳的芦苇、叶子上的露珠,浩渺的河水,进一步写出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怅惘心情。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内容理解:描述了主人公的追寻之路困难重重,刻画出其急切的心情。炼字: “苍苍”“萋萋”“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变化与茂盛鲜明的样子,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说明追寻时间之久。第24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内容理解:写景起兴,点出送别地点和友人去向。炼字: “辅”字形象地写出三秦大地拱卫着京城的雄伟景象,意境开阔,奠定了全诗豪壮的情感基调。诗人着一“望”字,即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充满深情厚谊。修辞手法:夸张。远在千里之外的蜀地如何能够望到?诗人用夸张的修辞,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营造出雄奇的意境,传递出浓厚的友情。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内容理解:从写别离之景,转为写别离之情,表达对友人的宽慰和劝勉。情感:用相同的宦游处境宽慰友人,从而劝勉他切莫悲凉和孤独。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内容理解: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这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情感:既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谊,也表现了诗人乐观旷达的胸襟。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内容理解:诗人以豪迈之语相送,劝慰杜少府不要为离别伤心落泪,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第25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内容理解:秋风破屋图。开篇写了秋风破屋的凄凉情景,表现出痛惜之情。炼字: “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与“卷”“飞”“渡”“洒”“挂”“沉”等动词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破屋图,渲染了凄苦的氛围,衬托出诗人焦灼、痛苦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表达方式:前两句是叙事,后三句是描写。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内容理解:群童抱茅图。接着写了群童明抢茅草与诗人无力阻止的情态。炼字: “老无力”“呼不得”“倚杖”等词语写出了诗人的老态,反映了诗人穷困潦倒的现实处境,为后文中的悲惨遭遇埋下伏笔。表达方式:叙事(记叙)。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内容理解:屋破漏雨图。“丧乱”指安史之乱,此为国愁;屋破偏逢连夜雨的苦况,此为家恨,诗人在国愁家恨、风雨飘摇中苦苦挣扎。表达方式:前六句是景物描写,后两句是抒情。通过描写天有不测风云的阴沉黑暗的景象,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蓄势。修辞手法:比喻。把多年的旧被比作冷铁,把突降的夜雨比作乱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家庭境况的不如意以及秋雨的连绵细密。表现手法:烘托。饱蘸浓墨,渲染屋破又连遭夜雨的苦况,从而烘托出雨夜凄凉无比的气氛和诗人难堪至极的心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内容理解:遥想广厦图。写广厦存寒士的人生理想,把推己及人升华到舍己为人,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达方式:(抒情)直抒胸臆。前三句写出了诗人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的博大胸怀。情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品析:末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第26首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内容理解: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制炭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人物形象:后两句勾画出一个长期遭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老人形象。表达方式:描写。诗人运用外貌描写,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体弱,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劳动艰辛。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修辞手法:设问。前两句一问一答,表现了这位劳动者生活的困苦,反映了深重的民间疾苦。表达方式:心理描写。老人不顾衣单,却情愿天气更加寒冷些,看似违反情理的心理细节,表现了老人在这车炭上寄托了全部希望,为下文控诉宫使对老人的巧取豪夺埋下伏笔。炼字:诗人用“可怜”二字,展现了卖炭老人生活的贫困、愿望的卑微,倾注了自己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表现手法:1.对比。以“一尺雪”与上文“衣正单”作对比,突出老人境遇的艰难。2.衬托。“辗冰辙”既从正面写出了天寒地冻的环境,表现出了卖炭翁的辛苦,又从侧面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勤劳。炼字: “牛困人饥”说明路途遥远,卖炭翁谋生不易;“泥中歇”表现出老人的疲累和处境的艰难。以上内容,都为下文写宫使的出现做好了铺垫。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表达方式:描写。1.外貌描写。用“翩翩”形容宫使到来的情态,表现出他们趾高气扬、得意忘形的丑态,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2.动作描写。用“把”“称”“叱”“牵”几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表现手法:对比。“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作对比,表现出宫使掠夺的残酷。表达方式:心理描写。“惜不得”写出了老人在炭被夺走后,心中可惜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第27首相见欢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炼字:“独”字勾勒出词人内心的寂寞孤独。“锁”住的不仅是满园秋色,也是词人思乡的情、亡国的恨,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形象化。表现手法:这两句情景交融,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反映出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国破后内心愁苦不能倾诉的孤寂、凄婉之情。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现手法:含蓄抒情。以“丝”比喻“离愁”,欲剪却“不断”,要理却“还乱”,词人通过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将愁苦的感情具体化,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的万般无奈。炼字: “别是”极言这不是一般的感受,而是亡国之君的离愁别绪。 “一般滋味”自是复杂的离愁别恨,是难言的亡国之愁。第28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九上/13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内容理解: “巴”“楚”表明诗人被贬外任的地点,“二十三年”表明诗人被贬时间之长。炼字:一个“凄凉”,一个“弃”,把诗人长年被贬偏远之地,寂寞地虚度年华的那份苦水委婉地倒了出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表现手法:用典。运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闻笛赋”典出晋人思旧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旧居,听见邻人吹笛,因而写了思旧赋,这个典故表现了诗人对老友故去、物是人非的感伤;“烂柯人”典出述异记,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过了上百年,这个典故表现了诗人恍如隔世的内心感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修辞手法:比喻。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HT表现手法:对比。“沉舟”与“千帆过”,“病树”与“万木春”分别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一对比虽暗含诗人身世的凄苦,却充满了昂扬的精神,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胸襟。内容:此联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扣题理解:点明酬赠题意,表现出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第29首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手法:反衬(以乐景衬哀情)。“金”“清”“玉”“珍”的盛宴在面前,本该开怀,诗人却推开酒杯,放下筷子,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反衬了诗人“心茫然”的苦闷抑郁。炼字: “停”“投”“拔”“顾”四个动词非常传神,与“金”“清”“玉”“珍”的盛宴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地显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表现手法:象征。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蕴含着无限的悲慨,具有比兴的意味。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现手法:用典。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表达方式:间接抒情。借用典故抒发了仍想有所作为的雄心壮志。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情感: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表达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重章叠唱,直接表达内心感受,三字的短句更有利于抒发内心澎湃的情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手法:用典。“长风破浪”: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个典故表现了李白在沉郁中振起,重新鼓起了沧海扬帆的勇气。情感:抒发自己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表现了诗人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乐观积极心态和自强不息的豪情壮志。第30首水调歌头北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内容理解:开篇设问,破空而来,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不知”两句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表面上是赞美月夜,也有不知当今朝廷上情况如何的含意。情感:表现了作者对明月的赞美之情和对“天上”生活的向往之情。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炼字: “恐”字把作者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达出来。“弄”字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情感: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中,展示了作者心理的矛盾和情感的波澜起伏,表现了他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豁达心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炼字: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作者的忧伤。情感: “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表达方式:前两句写景,与第三句情景交融;后两句抒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内容理解:前三句蕴含哲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也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这两句蕴含了对亲人团聚的美好愿望。情感:这五句阐明人生不会完美的感悟,告诫人们要有豁达胸襟。“共婵娟”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第31首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炼字:两个“难”字连用,更显别离的沉痛与相见的不易。第一个“难”指相会困难,第二个“难”是别离心境的痛苦难堪,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深沉和缠绵。表现手法:情景交融。“东风”点明了时节,“百花”是受到摧残的美的事物,这两个景物写出春光将尽的特点,与主人公悲怀难遣之情紧密融合,此景此情渲染别离的悲凉气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修辞手法:双关。“丝”与“思”谐音双关,含蓄地写出了主人公的相思之情。表现手法:象征。以象征的手法写出主人公的痴情苦意以及至死不悔的爱情追求。先以蚕丝象征情思,再以蜡烛比喻相思之泪,最后用“方”“始”二字使痴情之意尽显,主人公对感情生死不渝,而思念的痛苦也终生相随。内容理解:这两句诗是经典名句,后人常用来表示忠贞不贰的执着和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内容理解:颈联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但愁”“应觉”这两个词将双方的担心、怜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云鬓改”“夜吟”是说因为相思的痛苦折磨,容颜渐渐消瘦,夜晚辗转不能成眠。炼字: “寒”字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情感:这两句通过描述对方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充分体现了恋人之间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内容理解: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表现手法:用典。借“蓬山”“青鸟”神话故事进一步表达相互关切之情。意思是对方居住不远,希望有人前去传递书信。透露出无法经常见面,只能靠书信传情的无奈。第32首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炼字: “异”字统领下文景物的描写,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景色的不同,渲染了边境环境孤寂荒凉的特点。表现手法:衬托、借物抒情。首句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发自戍边将士的内心,以大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衬托出边地的荒凉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内容理解: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千嶂里”点出处在崇山峻岭之中的孤城,“长烟落日孤城闭”表面写夕阳西下孤城紧闭之景,实写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表现手法:动静结合。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手法:对比。这两句是全词核心,正面揭示自己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一杯”与“万里”对比悬殊,诉尽杯酒难消之乡愁。表现手法:用典。“燕然未勒”化用窦宪北伐击败匈奴后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表明战争未胜,军事不利,归乡无从谈起。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内容理解: “羌管”发出的是凄切之声,加上大地上铺满的秋霜,从听觉和视觉方面加重了征人的愁思。“人不寐”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当然“不寐”的人也包括其他将士。情感: “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用悲怆的情调表达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思乡忧国的情怀,以及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第33首江城子密州出猎九下/12北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内容理解: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苏轼时年四十,却自称“老夫”,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炼字:一个“聊”字,表现了作者欲为国尽力而不得的激愤之情。一个 “狂”字笼罩全篇,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一个“卷”字,极言打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以及出猎场面的壮观,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表现手法:用典。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要亲自挽弓射虎,这里运用孙权单枪匹马搏斗猛虎的典故,突出了作者的豪情,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现手法:衬托。以“鬓微霜”的“何妨”衬托 “少年狂”,表现出作者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表现手法:用典。后两句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以魏尚自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受到皇帝任用的愿望。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情感: “天狼”喻指西夏,“射天狼”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为国立功的决心,抒发了词人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形象: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渴望立功报国的英雄形象。第34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内容理解: “醉里”点明酒醉之中,“挑灯看剑”写动作,表现词人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梦回”这里指回到梦中,“吹角连营”表现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描绘了一幅词人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人物形象:首句刻画的是一位落魄英雄的形象。两个物“灯”与“剑”,两个动作“挑”与“看”,而总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炼字: “醉”“挑”“看”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意境:“八百里”“五十弦”与“吹角连营”相照应,这些大气磅礴的意象,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表现手法:烘托。“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衬托出军容的威严和气氛的肃穆。“点兵”二字透出战斗即将开始,“秋”点明了季节,烘托了出征前肃杀的气氛,隐含词人仍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人物形象: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刻画了一个杀敌报国、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情感:“天下事”在这里指收复北方的国家大事。表现了词人渴望率师北伐、统一南北的美好愿望,也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表现手法:对比、虚实结合。“可怜白发生”和首句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了词人已两鬓染霜,理想难以实现,充满了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第35首满江红九下/12清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内容理解:点明写作时间是中秋佳节。“又”字体现出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修辞手法:引用。后两句词人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情感:中秋佳节本应家人团聚,而词人却寓居客栈,不免有“人比黄花瘦”的感叹。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的生活, 而今冲破束缚,又不免有获得自由的喜悦之情。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表现手法:用典。第一句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的事。内容:后三句写词人过着贵妇生活,但对这样的生活,并不留恋,反而加以蔑视。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形象:这四句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展现了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