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要克服和防止“三重三轻”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452656 上传时间:2018-11-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要克服和防止“三重三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要克服和防止“三重三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要克服和防止“三重三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要克服和防止“三重三轻”近几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居高不下,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高居世界第一。道路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不仅给成千上万个家庭带来了深重灾难,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频发,在一定程度上还造成了不良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如何切实加强交通安全管理,有效预防和遏制交通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频发的势头,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道路交通安全是一项流动性大、涉及面广、管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压降交通事故,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理性地思考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用系统工程的原理指导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积极探索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当前要克服和防止“三重三轻”: 一、重运输企业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管理,轻全社会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的教育和安全意识提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一部分公民特别是农村人口对现行的交通法规不甚了解,不自觉地违反交通法律法规;二是部分公民知.道交通法规的有关规定,但缺乏执行交通法规自觉性而有意违背法规;三是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对违章行为制止不力,对骑自行车、三轮车等非机动车违章管理时紧时松,对行人违章管理的不到位,使一些遵守交通规章不坚定的公民产生动摇而加入到违章行列。从特大交通事故发生的情况看,不少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与公民特别是农村人口安全意识淡薄,为了节省乘车费用,搭乘手扶拖拉机、机动三轮车、小型货车及单位自备车等非客运工具有关,这些车辆大多超载、车辆技术性能和稳定性能差,不符合客运条件,驾驶员技术素质低。因此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是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交通安全的普法广度和深度尚需进一步加强。 二、重驾驶人员的安全教育,轻车主安全教育。现在,运输企业驾驶人员安全教育的制度比较健全。对非特殊情况而未参加学习的还有明确内部管理制度和经济处罚措施,但相比之下,对车主的安全教育却抓得不紧,也不够扎实。驾驶人员作为车辆的直接操作者,对安全行车固然起着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驾驶人员作为打工者的一簇,在现行经营模.式下,其收入的多少,是由受雇用的车主决定的。车主的安全意识,对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影响很大,驾驶员的许多不安全行为也与车主关系很大。车主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常常授意驾驶员多拉快跑,超速超载,甚至疲劳驾驶。有的客运车辆为了赶在其他车辆前面多带客,把公路当成赛车场,存在着重大事故隐患。因此,在加强对驾驶人员安全教育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强化对车主的安全教育,对因授意或强行要求驾驶员违章操作而造成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车主也应一并追究法律责任。三、重证件审验,轻过程控制。企业为保证驾驶人员的技术素质,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了企业的应聘条件,不仅规定了驾龄,还规定了安全行车里程标准,但在实际考核录用驾驶人员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达到目的。现在驾驶员供过于求,有的长期未找到驾驶工作,有的驾一段时间,停一段时间,最终企业一般皆以取得驾证的“证龄”代替“驾龄” 。二是实际安全行车里程更难考核,特别是多次变换工作场所的。三是事故情况不全。只要不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一般什么证明都能出。这对目前法规上有特殊要求的,从事客运和危险货物运.输的驾驶员的选用来说就打了个折扣。一些企业虽然针对驾驶员队伍中一部分人多次发生事故的情况,建立了“黑名单”制度,即对经常违规和发生事故的驾驶员将其辞退出本公司,并通知所属单位都不得再行录用,但往往是此家辞退后到彼处重操旧业,事故依旧,对压降全社会的事故总量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只是实现了事故可能性的转移。因此,一方面应当实现“黑名单”资源的社会共享,让事故易发多发的驾驶员,无人聘用,使其从退出驾驶员职业,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对驾驶员从业适应性检查,包括速度估计、复杂反应判断、处置判断、动体视力、夜间视力、视野、深度视觉和注意力检查等,对达不到要求,易引发事故的,从培训核发驾证之初,就将其拒之驾驶职业门外,对已取得驾驶职业资格的劝说其退出驾驶队伍,收回驾照。与此同时,企业要加强对车辆技术状况的维修管理和例保检查,杜绝带病上路,并加强对车辆运输过程的检查和动态管理。还要加强始发站超载、危险品上车等安全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