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学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4518821 上传时间:2020-01-08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经济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生态经济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生态经济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 生态经济学 课程学分 2课程学时 36学时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必修考核方式 考查 第一章生态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生态经济学的形成第二节中国生态学的发展第三节生态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第四节生态经济学的目标和研究内容第五节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实施生态经济战略 第一节生态经济学的形成 一 生态经济学的概念生态经济学是研究如何用生态学理论指导经济运行的科学 是经济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 生态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为实现经济 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 生态经济学的形成过程与发展 一 人类的生态经济问题1 人口膨胀2 全球性气候变化3 臭氧层耗竭与破坏4 生物多样性锐减5 土壤退化加速6 森林面积急剧减少 1 人口膨胀 2 全球性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造成显著影响 气温升高 湿地蒸发量增加 湿地破坏 气温进一步升温 湿地碳汇作用减少 温室效应加剧 海平面的上升 地球生态不平衡 3 臭氧层破坏 氟氯氢 紫外线会损伤角膜和眼晶体 引发白内障 眼球晶体变形 据分析 平流层的臭氧减少10 全球白内障的发病率将增加6 8 因白内障而引起失明的人数将增加到10万到15万人 紫外线的增加会诱发巴塞尔皮肤瘤 鳞状皮肤瘤和恶性黑瘤 臭氧浓度下降10 恶性皮肤瘤的发病率将增加26 怒江第一湾 4 土壤退化加速 5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俗名 湟鱼 的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中特有的珍贵鱼类 对维系青海湖流域 水 鱼 鸟 生态链安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上世纪 到 年代的捕捞过度和生境恶化等原因 青海湖裸鲤数量锐减 据统计 目前数量仅为 年前的 年才能长半公斤的青海湖裸鲤 其资源量已经到了最低临界点 年 青海湖裸鲤被中国环境发展国际委员会的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列为濒危物种 1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既是生产力提高的过程 又是生态平衡变化的过程 人类社对各种产品的量 质要求的提高 是生产企业本身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现代化不仅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代化 而且还是生态经济的现代化 二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 1 生态经济学产生的原因 2 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是为人类与大自然和睦相处 持续获得发展服务的 但由于认识和观念的偏颇 反而助长和推动了人类战胜自然 征服自然的期望 仅仅成了人类器官强化的工具 3 生态学与经济学的共同要求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和改造的力量越来越大 致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工作者都希望生态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 经济学家提出经济建设生态化的问题 生态学家则认为生态研究必须经济化 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1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2 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2 生态经济学产生的条件 二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 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生态学是德国动物学家恩斯特 海克尔 E Haeckle 于1866年在其所著的 普通生物形态学 中首先提出来的 认为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有机体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 A G Tansley 于1935年提出来的 生态系统 这一生态学的概念得以确立 生态学成为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2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 生态学和经济学这两个词都来自于希腊文 其词根 eco 在古希腊词是 oikos 意思为 住所 或者 栖息地 从字意上来讲是关于居住环境的科学 所以有人把生态学叫做自然科学 只是在后来的发展中 它们被人为地分割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 其中生态学成为自然科学 经济学则是社会科学 并形成了各自完整的理论体系 但是有许多问题已经不是任何一个单独的学科能够解决的 实际上 oikos 分别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问题与管理 所以 生态学和经济学的融合既是历史的选择 也是现实的选择 20世纪20年代中期 美国科学家麦肯齐 Mekenzie 首次把植物生态学与动物生态学的概念运用到人类群落和社会的研究 提出了 经济生态学 的名词 主张经济分析不能不考虑生态学的过程 真正结合经济社会问题开展生态学研究的 应首推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 卡森 RachelCarsen 她于1962年发表了著名的科普读物 寂静的春天 对美国社会滥用杀虫剂所造成的危害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揭示了近代工业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后期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 鲍尔丁在他的重要论文 一门科学 生态经济学 中首先正式提出了 生态经济学 的概念 他首次提出了 生态经济协调理论 创见性地论述了利用市场机制控制人口和调节消费品的分配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环境污染以及用国民生产总值衡量人类福利的缺陷等 从而标志着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诞生 对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影响最大的是鲍尔丁的关于地球太空船的思想 他在1966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论文 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提出者之二 赫尔曼 戴利 HermanDaly 戴利在1974年曾提出稳态经济的思想 其中已经具有生态经济的含义 他的表述是 稳态经济就是稳定的物质财富 人造物 和稳定的人口 每一种都保持同样的选择 需要低的通量水平 即低的出生率等于低的死亡率 低的物质生产率等于低的折旧率 以使人民长寿和物质存量保持高水平 生态经济学提出者之三 罗伯特 科斯坦塔 他认为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全面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关系的科学 这些关系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众多紧迫问题 如可持续性 酸雨 全球变暖 物种消失 财富分配等 的根源 而现有的学科均不能对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这些关系予以很好的研究 他认为目前人类社会经济亚系统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而且这个亚系统的政策和发展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 所以人类的经济系统必须与生态系统保持相协调 包括它们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以及规模和尺度的相互协调 但是目前的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相对于地球生态系统来说 其规模已经相当大 或者说是已经从一个相对 空的世界 达到一个相对 满的世界 生态经济学中所公认的观点 地球是一个热动力学封闭的和没有物质增长的系统 人类经济系统是地球状态系统的亚系统 这意味着从生态系统中取得的资源经过人类的经济亚系统后又以废弃物的形式返回到生态系统中的这个过程对于整个生物圈来说是有限制的 人类未来的星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星球 在它内部的所有成员 包括其他生物 都可以在以上所提到的限制之内享受着高质量的生活 承认在时间和空间等不同尺度上分析像地球这样的复杂系统 将会有许多不确定性存在 而确定性又是不可逆转的 这就需要我们有事前预防的思想 人类的每一个机构和管理部门的行动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 而且我们制定的政策应该是可以执行的和可以校正的 面对未来许多的不确定条件 应该有充分的知识储备作基础 3 生态经济学的发展 按照各个学派对世界未来的看法 基本上可以分为三派 悲观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罗马俱乐部的研究 该组织公开发表它的第一个研究报告 增长的极限 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丹尼斯 L 米都斯领导下的一个研究小组提出的 他们提出了以零增长为特征的另一种发展思想 增长的极限 预言增长将达到极限 其论点可以归结为 世界可以看作一个系统 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 这个系统到下世纪中期的某个时候就会崩溃 为了防止崩溃 必须立即开始放慢经济增长 以求在一段相对短的时间内达到平衡 人口必须停止膨胀 报告提出并引起世人关注人口 粮食 能源 资源和环境五大问题 观点相近的另一部重要著作 生存的蓝图 是英国著名生态学家爱德华 哥尔德史密斯为首的一些科学家编著的关于开展生态经济研究的世界名著 该书提出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两大系统高度综合的角度 改革所谓 后工业社会 设想 以达到 平衡稳定的社会 这些设想都以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发展预测为依据 他们的观点主要有 人类社会的增长由五种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发展趋势构成 加速发展的工业化 人口剧增 粮食短缺和普遍营养不良 不可再生资源枯竭 以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这五种趋势都是以指数函数增长 人口翻一番的时间由17世纪中期的250年缩短到20世纪70年代的33年 按照70定律 70除以年增长率 就是翻一番的时间 但是地球资源是有限的 所以 这五种趋势的增长是有极限的 如果超过这一极限 人类社会就可能突然地 不可控制地崩溃 科学技术能够解决某些当前的问题 但不可能从分配上经济发展的无限性与地球的有限性的矛盾 科学技术只能推迟 危机点 的来到时间 悲观派为人类社会提出了第二条道路 即人类自我限制增长 其要点 保持人口的动态平衡 让每年的人口出生等于死亡的人口 保持资本拥有量的动态平衡 让每年新增加的投资额等于折旧额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尽可能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排出的污染物数量 如果从1975年起人口不再增长 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减少到1975年的1 4 工业资本从1990年起不再增长 那么未来世界将是一个能够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世界 乐观派与上述观点相对立的是美国的赫尔曼 卡恩和朱利乐 西蒙所著的三本代表作 卡恩在 世界经济的发展 令人兴奋的1978 2000年 和 即将到来的繁荣 这两本书中 认为美国和世界年龄无限繁荣的机会 而西蒙在 最后的资源 中 抨击了罗马俱乐部研究问题的方法 他认为资源没有尽头 生态环境的恶化只是暂时的现象 衡量资源紧缺的最恰当标准是自然资源的劳动成本以及资源相对工资和其他商品的价格 实际上他相信市场机制是能够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 理由是一切资源都是可以替代的 乐观派认为 人口 资源 污染等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而真正属于不确定的问题是 科学技术的实际利弊 美国超工业经济对世界各国的社会 文化和环境影响 即美国在这方面作出榜样 世界各国是否愿意仿效 其他各国相应的发展 包括各国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经济和技术发展动态 其他各国国内外 制度 战略和武器控制问题 全面 细致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争论 派生出一种比较现实的观点 这种观点主张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 追求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 美国科学家莱斯特 R 布朗的 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 和罗马俱乐部总裁奥雷利奥 佩西晚年所著的 未来的一百页 就属于这种观点 第二节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发展 中国的生态经济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1980年8月 经济学家许涤新发起召开首次生态经济座谈会 揭开了中国创建生态经济学的序幕 1981年11月 云南省生态经济学会成立 1982年11月 在南昌召开全国第一次生态经济科学讨论会 1984年2月 在北京召开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大会 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到会并讲话 强调了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观点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1985年6月 云南省生态经济学会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本 生态经济 杂志 中国生态经济研究成果 许涤新 生态经济学 刘思华 理论生态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 迟维韵 生态经济理论与方法 姜学民 徐志辉 生态经济学通论 王全新等 生态经济学原理 马世俊 生态经济学 王干梅 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 马传栋 生态经济学 姜学民等 农业生态经济学 马传栋 城市生态经济学 陈予群 城市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 中国生态经济研究成果 丁举贵 何乃维 农业生态经济学 樊万选 生态经济学统计研究 孙鸿良 生态农业的理论与方法 庄翠玲等 中国乡镇生态经济学 马传栋 资源生态经济学 王松霈 生态经济学 程国栋 徐中民 张志强 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应用 布朗 生态经济 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 翻译 第三节生态经济学学科性质 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交叉 渗透 有机结合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 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边缘学科 当然 生态经济学并不是生态学 经济学或者其他相关学科的简单叠加 这些学科相互融合和渗透 成为一门新的独立的学科 因此不能简单地说生态经济学是哪一门学科的分支学科 它既不属于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也不属于经济学的分支 而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姜学民 1984 综合性 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多层次 多序列的综合结构体系 它既研究生态系统和技术系统 也研究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 特别是系统之间的综合 对基础理论研究强调综合生态学 经济学 系统学 伦理学 技术学等各种学科 在政策和战略方面 强调以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为基础 将各种生态经济学的研究予以结合 同时融合各国的政治体制 人们的风俗习惯以及对未来的预测等 对生态经济学研究成果的评价 必须联系其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综合考虑其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整体性 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性 是指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有机统一整体 由于这一点 生态经济学反对用孤立的 片面的观点去看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 而要求从整体上看待生态经济问题 第一 生态经济学强调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学统一起来研究第二 生态经济学强调系统内的各子系统统一第三 生态经济学强调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整体性 战略性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要从长远的观点来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及其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人类社会要想持续 稳定 协调地发展 必须有正确 全面的持续发展战略 即在发展中积极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既要推进人类发展 又要促进自然和谐 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种发展战略就是生态经济发展战略 而这一战略的核心就是协调生态经济基本矛盾 实用性 第四节生态经济学的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关于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虽然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但国内外学者对此有一个基本共识 即认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是生态经济系统 主要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和地球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它是从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结合上 以生态学原理 经济学理论为基础 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 围绕着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发展的关系这个主题 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经济系统 生态经济学的目标 形成良好 和谐的生态经济系统 进而实现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是社会效益的整体最优化 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 永久发展提供理论和应用策略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经济运行过程与生态系统的稳定 协调 共进关系的理论 以及涉及资源的有效 节约和循环利用 污染的减少及消除 经济效益好 生态系统又得到不断优化的各项策略和措施 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主要差异 传统经济学的目标是实现企业或个人最大化 而不考虑企业或个人以外的社会利益是否得到维护和发展 也不考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在此谋求利益过程中的好坏变化 更不考虑还能给子孙后代留有什么发展资源和环境空间 单纯的以GDP来衡量 生态经济学的目标是要谋求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发展 同时提高 甚至三个效益最大化 生态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理念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活 繁衍等行为过程中 物质循环利用 没有废物造成环境污染的原理 莱斯特布朗2001年5月创办地球政策研究所并担任所长 11月 出版了 生态经济 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 哈佛大学教授 两次普利策奖得主威尔逊称赞此书 一出版就成为经典 第五节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实施生态经济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由来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是对人类几千年发展经验教训的反思 特别是对工业革命以来发展道路的总结 1972年6月在瑞典首都斯穗哥尔摩召开了有114个国家代表参加的人类环境大会 这次会议通过了著名的 人类环境宣言 也称 斯德哥尔摩宣言 它标志着人类开始正视环境问题 1980年 由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出版了 世界自然保护搜略 为了可持续发晨的生存资源保护 一书 该书第一次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术语提出 1983年12月 联合国授权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 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负贵制定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期环境政策 以及将对环境的关心变为在发展中国家问进行广泛合作的方法 1987年2月该委员会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八次委员会上通过了一份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 即布伦特兰报告 该报告首次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是能够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1991年 国际自然联合会等3家机构又联合推出了一份题为 关心地球 一项持续生存的战略 的报告 该报告从保护环境和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角度 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主要原则和行动做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1992年巴西里约地球问题首脑会议上 国际社会通过了 21世纪议程 这是第一份可持续发展全球行动计划 专题 中国可持续发展回顾 一 人口新中国成立60年来 中国的人口发展状况出现了多次起伏变化 最终实现了低生育水平总体保持稳定的重大突破 过程如下 1 20世纪50 60年代属于快速增长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人口由1950年的5 52亿 增长到1970年的8 3亿 总和生育率年均逾5 89 每10年增加1 4亿人 2 70年代属于惯性增长阶段 由8 3亿增长到1980年的9 87亿 由于国家推行 晚稀少 的计划生育政策并在城乡普遍提供免费的计划生育服务 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0年的25 95 下降到1980年的11 87 总和生育率年均降至4 09 创造了中外人口控制史上的奇迹 但由于巨大的人口出生惯性 导致10年增长了1 6亿 该阶段中国占世界人口比重为22 48 属历史最高 3 80 90年代属于缓慢增长阶段 由9 87亿增长到2000年的12 67亿 每10年增加1 4亿 此阶段中国实行约束性计划生育政策 总和生育率年均降至2 18 1993年更是实现2 1的更替水平以下 并至今一直维持这一水平之下 处于 低生育 阶段 该阶段中国占世界人口比重降至21 35 4 2001年以来属于较低生育增长阶段 由12 67亿增长到2007年的13 21亿 8年增加0 54亿人 总和生育率降至1 72 占世界人口比重20 09 为历史最低 该阶段人口和计生工作从以前的 暴风骤雨 和风细雨 实现了到 春风化雨 的转变 计划生育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九五 和 十五 控制目标顺利实现 故又叫 优质服务和奖励扶助计划生育 阶段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阶段 中国控制人口工作持续发展 二 资源1 改革前30年 资源无偿使用和资源保护工作起步阶段 20世纪50 60年代 是资源无偿使用时期 这一阶段 公有制为基础确立起的自然资源全民所有的形式 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方式 决定了国家可以无偿占有和使用各种资源 可以无偿拨付给企业和组织 因而生产中没有资源成本意识 存在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现象 尽管在资源保护方面也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 但总体上人们强调 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力量 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之中 缺乏对资源的有价性 有限性 系统性以及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等认知 资源保护意识淡漠 2 70年代末 21世纪初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和管理体系阶段 1978 1982年两部宪法和1979年中国首部环境保护法的颁布实施 使中国资源管理迈出市场化和法制化的步伐 之后 中国政府制定了关于海洋 文物 森林 草原 土地 矿产 渔业 野生动物 矿产资源 水土等管理和保护法规 刑法 中还专节设立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等条款 进行了由资源绝对公有 无偿授予到有偿转让的资源产权改革 管理体制上由计划逐步向市场转变 3 2004年至今 形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资源保护和管理体系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