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与统计导论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4497428 上传时间:2020-01-08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4.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调查与统计导论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社会调查与统计导论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社会调查与统计导论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1 个人介绍 董海军 湖南衡南县人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donghj34 2 3 导论 课前的话一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与特点二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体系三 方法基础知识 4 课程相关说明 课程性质 社会学学科的三大支柱之一是社会学 社会工作专业一门重要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对社会科学研究中带有普适性的规律的总结必修课 一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与特点 5 本课程的成绩评定 平时作业 30 期末考试 70 表现 影响到评分 6 平时作业构成 选题 小组 研究设计 小组 变量操作化与问卷设计 小组 访谈练习 个人 统计分析上机作业题 个人 7 教材和参考书 教材 董海军主编 社会调查与统计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年8月版 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风笑天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风笑天 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 第二版 天津人民出版社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 SPSS软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薛薇 卢纹岱 阮桂海等有关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PSS操作的教材 袁方主编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美 艾尔 巴比著 邱泽奇译 社会研究方法 第10版 华夏出版社 2005 8 社会调查研究与社会统计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要注意与 社会统计学 社会统计分析软件SPSS 结合学习 注重社会调查的实践训练 积极参与各种调查活动 与各种科研立项和社会实践项目相结合 注重阅读社会调查报告和实证研究论文中的调查部分 留心学习他人调研论文的方法与结果呈现 平时留意别人对我们的调查及其调查工具 调查技巧 注意分析其优缺点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9 1 要求能够确定研究问题 设计研究方案 2 要求全面掌握二种基本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 实地研究 并搜集资料 3 要求能够熟练地对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4 要求能成功撰写研究报告 5 要求在学习过程中 有针对性地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理论联系实际 经常地进行研究实践 并撰写高质量的研究报告 10 二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体系 11 一 方法论 1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 Methodology 内涵 主要指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也指规范一门学科的原理 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12 2 两种对立的方法论 1 实证主义方法论 研究的客观性 观察 经验概括 定量研究A 孔德 科学起源于观察和归纳神学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 科学或实证的阶段 观察优于想象 13 列宁 形成 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潮流 孔德以 实证主义 命题形成社会科学史上的分水岭 实证的含义 1 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 2 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 3 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 4 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 5 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14 孔德确认的社会研究方法 首先 观察其次 实验再次 比较法 包括历史法 15 B 马克思 我们把我们的全部叙述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 并且竭力做到的只是概括的表明这些事实 以经验事实为依据 以唯物辩证法为分析手段 在具体的社会过程和社会联系中探求历史发展规律 主张通过直接考察现实的 市民社会 来建立社会理论 C 迪尔凯姆首先制定了社会研究方法的细则 首要的 同时也是最基本的规则是 把社会事实作为事物来看待 16 实证主义方法论 社会研究应该像自然科学研究一样通过具体的 客观的观察 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这种研究过程应该是可以重复的定量研究 17 2 人文主义方法论 人具有特殊性 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存在差别应当发挥研究者的主观性 投入理解 人对人的理解 小学二 二 班男女生的游戏规则 男生告状 女生亲人 女生 谁让你们欺侮我们 定性研究 18 3 两种方法论的融合 A 波谱尔 知识起源于问题自由想象优于经验观察证伪理论假设检验法 试错法 P1TTEEP2 B 库恩 科学发展阶段论前科学阶段 常规科学阶段 科学革命阶段 新的常规科学阶段 19 韦伯理解社会学 既反对实证主义 也反对主观主义社会事实是可理解的事实 必须首先观察行动者的主观思想状态 并依靠研究者的直觉或 理解 对行为的意义作出判断 与实证主义不同由于人的社会行为是有意义 有目的的 因而是有规律的 对这种规律性的行为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 与人文学派不同对人性的理解是每个社会学家的必备素质之一 20 二 研究方式 21 三 具体方法和技术 指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 资料分析方法 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 22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方法论 基本方式 具体方法技术 哲学基础 逻辑 范式 价值 客观性 调查研究 试验研究文献研究 实地研究 问卷法 访问法 观察法 量表法 抽样方法统计分析方法 定性资料分析方法 计算机应用技术 23 四 研究方法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 方法论的影响 1 研究问题的选择 2 研究方式的选择在研究方式和方法论之间形成一种常见模式2 研究方式的影响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方式之间也存在一种内在的配合模式 24 三 研究方法论基础 社会认识论社会学理论与研究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范式 25 一 社会认识论 1 社会认识的定义2 社会认识的类型3 社会认识的特点4 日常获得社会知识的途径 26 1 社会认识的定义 对社会的认识 或以社会为对象的认识 本质上是社会总体的自我认识的实现形式 社会是认识客体 对象 宾词 它区别于对自然和一切非社会客体的认识 或者说是系统中的主体与客体的自我涉及 自我相关 埃舍尔自画像中的反光球 27 2 社会认识的类型 以主客观结构的差别为分类标准 日常的认识方式 科学的认识方式 价值的认识方式 哲学的认识方式 技术的认识方式 艺术的认识方式 宗教的认识方式 主客观不定 突出客观性 突出主观性 主客观综合 社会认识方式 28 1 日常的认识方式 主客观结构的非确定性 日常的认识方式不是专门化的认识方式的结果 也没有确定的模式 其它认识方式都与专门的活动及特定的实践相联系 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否则就难于掌握 而日常的认识方式则不需要 人们只要在社会上生活 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也就具备了这种认识方式 主要包括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 是各种认识方式向日常的认识方式渗透的中介 如艺术人物走进现实生活 计算机名词向日常生活的普及 日常认识方式的功能比其它方式复杂 嗯 一声可以表示非常不同的态度 一个眼神 可以表达很多微妙的意思 29 2 科学的认识方式 主观性与之符合的客观性 科学即是在主体与客体 经验和客观实在明显可分的情况下 认识主体可以不对客体施加明显的影响 而获得关于客体本身的知识 其特点就是通过它所采取的程序 途径 手段和方法尽可能地淡化主观自我 达到客观性的认识 30 3 技术的认识方式 综合主观性的客观性 人们习惯于把科学的职能理解为是认识世界的 技术仅仅是改造世界的手段 是科学的物化 或者是技艺 手段的总和 技术认识的实质是发明 设计和创造出适合人的目的的人工系统 制造出模仿自然物的人造物 31 科学认识与技术认识的区别 A科学认识是关于客观世界自在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 对于主客体关系它是作为客观化了的对象来对待的 而技术认识是依据科学认识但包括主体因素在内的关于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 过程和产物的认识 B科学认识所回答的问题是 客观对象是什么样的 而技术认识所回答的问题是 客观对象应该怎么处理 可处理性 C科学认识所追求的是客观真理性 技术认识所追求的是功能有效性 技术包括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 社会技术不仅包括经济 政治等方面 还包括环境保护 智力开发 行政 法治 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面 D二者虽然都以实践作为检验 但方式不同 技术是检验认识对客体的处理度 看它的实用度 而科学则是检验认识对客体的符合度 32 4 艺术的认识方式 以客观性为内在尺度的主观性 艺术的认识方式是指人通过艺术加工来认识世界的方法 比如一些比喻 这样本来就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因人的艺术把握更显得变幻莫测又可感受可知了 A科学坚持客观性 而艺术认识把客观对象主观化了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B技术认识按照客观规律把人的本质力量客观化 而艺术认识方式把主观性渗透到客观性之中 C科学认识一般是以概念和抽象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 而艺术认识一般是通过形象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33 5 价值的认识方式 以客观性为外在尺度的主观性 价值认识方式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问题的回答 与艺术认识方式不同 艺术认识不能完全脱离生活实在这一客体 必须内在地包含客观性 而价值认识方式可以脱离客观性 因为不管一种价值认识它客观与否 它总是一种价值认识 34 6 宗教的认识方式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异化 宗教的认识方式的特点是主客观的颠倒 虽然唯心主义主义也是主客观颠倒 但它不象宗教那样伴随着偶像崇拜和自我的迷失 宗教认识方式将自然物拟人化 根据关于自己的知识来解释自然 而不是根据自然界的知识来解释自己 虽然现代人也将某些事物拟人化 如讲环境问题时 也讲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但现代人对其比拟的对象已经有了确实的认识 所谓 在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并不是指自然界的一种有意识的 有灵性的精神行为 而是指自然界本身基于各种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的一种反应 35 宗教认识方式的合理性 客观世界 颠倒的客观世界 认识后的客观世界 第一次认识过程 宗教的二次认识过程 认识的方向 36 7 哲学的认识方式 不同认识方式的高度综合 哲学的认识方式没有其它方式的专一方向性 它是从各种认识方式的比较中来认识社会的 它站在更高的高度 37 3 社会认识的特点 1 社会认识系统中主体与客体的自我涉及 自我相关性 2 社会历史的可知性与社会认识的真理性 3 社会价值的多元性与社会评价的多义性 4 文化体系的中介功能与屏障作用 38 1 社会认识系统中主体与客体的自我涉及 自我相关性 社会认识的主体是社会的人 而社会认识的客体是包括社会认识的主体在内的社会 是人们存在 活动和发展于其中的社会 主体和客体之间同质同构 密不可分地自我相关着 不仅如此 人们的社会认识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活动 39 2 社会历史的可知性与社会认识的真理性 学者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方面认为社会历史是不由人类自身控制的 一定的社会事件发生后 就转化为历史 以后对它的认识只能是一种解释 而不同的人就有他自已不同的解释 因此历史认识的真理性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则认为 社会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不是宿命的而是有选择的受着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 而有限的理性无法对知识的增长作出准确的预测 因而对社会未来的预测是不可能的 这样 他们 比如波普 便由对历史决定论和理性普遍性的否定而否定了社会的可知性和社会科学的真理性 40 3 社会价值的多元性与社会评价的多义性 社会价值的多元性直接导致社会评价的多义性 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念主导的人对社会有不同的看法 这也是由社会的异质性决定的 这给社会认识带来困难 41 4 文化体系的中介功能与屏障作用 一定类型的文化特质 既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规定性 也是作为客体的社会规定性 还是所有认识中介和工具的共同规定 文化中介与社会认识结构中的对应两极处于同质同构的自相缠绕状态之中 发挥着沟通 连接 转换 媒介等积极功能 另一方面 文化还不是完全同质和一体的 有着明显的和严格的内部分化 一定性质和类型的文化体系既然把一定的人和社会联系起来 沟通起来 也就必然交他们与别的文化体系侵害开来 隔离起来 在这种意义上 文化体系和文化圈层的差异实际上又成为社会认识的屏蔽和遮障 42 4 日常获得社会知识途径 1 权威 2 传统 3 经验常识 4 大众媒体 5 个人经历 43 1 权威 方便 快捷 成本低正因为我们很少怀疑权威的正确性 这一点刚好被某些群体利用 故权威的东西不一定正确 而且有蓄意说谎的可能例 圣贤 智者 巫师 主教 政治领袖 专家 学者 教授 政府权威知识的意义和局限 自由落体运动 44 2 传统 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知识 适宜于稳定 固定社会 带有约定俗成性 豆面糕 驴打滚 传统和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高人们选择的效率 因为传统和文化通常是由在过去生活条件和人们的认识能力的限定下的理性选择沉积而成的 或者说 原始的理性选择习惯化为文化和传统 例 父子 师生关系 春节 秦叔宝和尉迟恭 45 3 经验常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知识 一般是重复性现象的知识 例 地方性知识 保藏食品个人经验的片面性 咬过一口的苹果 46 4 大众传媒 新闻调查不足在于有时为了迎合其传播对象的口味或为统治阶级利用 可能会误导其传播对象 例 文革时期的大众传媒 低俗庸俗化倾向 47 5 个人经历 容易把偶然的事件当做某种规律 普遍化 例 个人偏见 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48 获得社会知识的科学方法神秘 依靠经验观察和逻辑推理科学程序是核心 建立假设 操作化 经验观测 得出结论如何判断研究结论的 真理性 科学是通过方法论的共同规则所确定的逻辑标准与经验标准来判断的 逻辑的演绎与归纳 概念的定义 指标的建立 抽样 测量 49 A 社会学理论的组成1 概念2 概念的关系3 假设 二 社会学理论与研究 50 1 概念 1 符号 名词 所指 如阶层 学校 整合 等 2 定义 能指 给社会事物 客观事物 分派符号 一般是文字符号为主观 或贴上标签的过程 约定俗成 3 概念的抽象程度不同 如范式 内卷化等高度抽象概念 4 概念的预设 做为前提所接受下来的东西 认为不证自明的 Assumption 51 具体事物 符号 社会定义 斜塔 社会定义 客观存在 主观构建 概念的形成 52 5 概念的构造方法a类型学的方法 分类 把一些简单的概念聚合到一起 形成一个复杂的概念 b理想类型的方法 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 53 a类型学的方法 奇数 偶数 既存事物或概念 新构造的概念 54 法治社会 等级制 人治社会 家庭制 b理想类型的方法 将社会现象极端化 抽象化而形成新的概念 55 2 概念的关系 1 相关关系A因果关系B共变关系 2 虚无关系 56 变量Z 变量X 变量Y 概念的关系 共变关系 因果关系 57 3 假设 1 形式 条件式 如果A 则B 如 高的受教育程度倾向于低的生育率 差异式 A不同 B也不同 或 A不同 B相同 如 年龄不同的人 生活方式也不同 或 年龄不同的人 生活方式上没有差异 函数式 A是B的函数 A f B 2 分类 虚无假设与研究假设 58 B 社会学理论的类型 1 按理论的建构方向分 a 归纳 b 演绎 c 假设检验法2 按所观察社会现象的层次看a 宏观理论 b 中观理论 c 微观理论3 从解释的方法看a 因果解释理论 b 结构性解释理论 c 诠释性解释理论4 从抽象程度看a 经验概括理论 b 中程理论 c 主题理论 d 范式理论 59 1 按理论的建构方向分 a 归纳 从有限事物的观察推广到无限事物缺点 1 只是从现有各现象的观察入手 同样的经验事实可能归纳出不同的理论 且不能证明哪种理论更正确 外在效度低 2 通过有限的事物得出一个普通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 理论评判 简单 但解释力低b 演绎 从一般结论推演出具体的事实或判断 内在效度低 c 假设检验法 60 2 按所观察社会现象的层次分 宏观理论 社会整体 文化中观理论 社会组织 社会运动微观理论 个人 互动 61 3 按解释的方法分 a 因果解释理论 b 结构性解释理论 c 诠释性解释理论 62 a 因果解释理论 1 寻找因果解释的步骤从时间上看 因必然先于果具有相关性关系虚假因果关系排除 63 2 好的因果解释应该具备的内容 能够陈述出概念的因果关系能够说明因果关系的作用机制 64 3 寻找因果关系的方法 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法共变法剩余法 65 a 求同法 f X1X2X3 Yf X1X4X5 Yf X1X6X7 Y 初步结论 X1为Y的原因 66 b 求异法 f X1X2X3 Yf X2X3 初步结论 X1为Y的原因 67 c 求同求异法 f X1X2X3 Yf X1X4X5 Yf X1X6X7 Yf X2X3 f X4X5 f X6X7 初步结论 X1为Y的原因 68 d 共变法 1982年X1 住房条件差X2X3Y 劳动积极性低1985年X1 住房条件一般X2X3Y 劳动积极性一般1988年X1 住房条件好X2X3Y 劳动积极性高 初步结论 X1为Y的原因 69 e 剩余法 总入学率减少17 儿童失学率增长3 校外就学率增长5 适龄儿童 出生率下降 70 b 结构性解释理论 1 功能理论 2 网络理论 71 c 诠释性解释理论 以日常经验为依据 将社会现实当成人们经由互动而构造的不断变动的意义系统 主观性大 诠释者情感投入较大 容易出现立场 偏执 故事 小偷在鸡舍偷了只鸡 逃跑时撞翻了鸡舍里的灯 鸡舍着火了 鸡回头看见燃起的大火 明白了 小偷救了它 当小偷用谷喂它 它觉得小偷关心它 当小偷东躲西藏把它藏在怀里时它觉得小偷爱它 有一天 它看见小偷挥起了屠刀 它觉得小偷一定是要自杀 所以用身体挡住了小偷 它幸福地死去了 72 4 按抽象程度分 1 经验概括 如霍曼斯的价值命题 2 中程理论 与经验层次及抽象层次都有较好的结合 与宏观理论相比 它的范围较小 解释社会现象的横断面 3 主题理论 就解释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的理论 纵向解释社会现象 4 范式理论 社会学四种范式 73 三 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范式 74 A 社会事实范式 75 B 社会行为范式 76 C 社会批判范式 77 D 社会释义范式 78 具体参考阅读 周晓虹 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及整合的可能性 社会学研究 2002年第5期 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