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431885 上传时间:2020-01-07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3.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 赫鲁晓夫改革 二 苏联的解体 一 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3月5日 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 终年74岁 斯大林逝世 苏联高层送葬 包括赫鲁晓夫和中国总理周恩来 1 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2 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改革 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3 赫鲁晓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为什么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4 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 其后果是什么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 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斯大林时代 存在严重弊端 改革势在必行 2 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改革 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内容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削减农业税 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资 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等 成绩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使苏联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赫鲁晓夫在农场视察 苏联农业获得丰收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3 赫鲁晓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为什么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原因 改革只是在具体做法上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修补和调整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改革缺乏深思熟虑和反复试验 赫鲁晓夫个人性格存在着独断专横 急于求成的毛病 4 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 其后果是什么 做法 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 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 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 所以 他虽然从经济 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 后果 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1956年在莫斯科红场上的阅兵式上 已经看不到斯大林的头像 体制未变 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 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头疼医头 脚痛医脚 小修小补 缺乏周密的考虑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对斯大林的片面评价 性格上独断专行 缺乏自控力 谈一谈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取得一定成果 但成效甚微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 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如何理解 掘墓人 和 守墓人 掘墓人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守墓人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 感悟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8月12日苏联进行了第一次氢弹爆炸试验 国防建设却硕果累累 1954年6月27日 苏联科学家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 右图为1956年发行的纪念邮票 反应堆 原子能发电站 1957年10月4日 苏联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加加林在苏联 东方一号 宇宙飞船内 人类太空旅行第一人尤里 加加林 1961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赫鲁晓夫 1894 1971 1964年 赫鲁晓夫在党派斗争中下台 1971年9月11日在沉寂中病逝 赫鲁晓夫的墓碑由黑白两色的花岗石交叉组成 代表了他毁誉参半 充满争议的一生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经济改革重点 重工业 勃列日涅夫 1906 1982 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在谈判桌上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戈尔巴乔夫 二 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 原苏共中央总书记 苏联总统 1931年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农民家庭 1952年加入共产党 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 做过多年党务工作 1980年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5年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同年兼任苏联国防会议主席 在职期间 对外推行以 新思维 为核心的政策 对内实行所谓 公开性 民主化 政策 对东欧以及苏联国内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1990年3月当选苏联总统 八一九 事件后 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 1991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12月25日正式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改革背景 经济 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5位下降到居世界第88位民族 问题日益显露 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国际关系 二战 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 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 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 背上沉重的包袱 同时四处伸手 1979年入侵阿富汗 每年花掉几十亿卢布 还使苏联的国际形象大大受损 改革重点 经济改革 结果 没有取得成果 80年代后期 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改革重点 转到政治方面 公开性 多元化 民主化 结果 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 其主要表现 立陶宛宣布独立 八一九 事件 1991年8月19日 副总统亚纳耶夫 中 宣布正在休假的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职责 由他本人代行总统权力 叶利钦的支持者同支持亚纳耶夫的坦克部队士兵搏斗 八一九事件中 支持苏副总统亚纳耶夫的部队在俄罗斯联邦大楼前遇到莫斯科市民的阻挡 八一九事变叶利钦在俄罗斯议会大厦外一辆坦克上的演讲 八一九事变几千名示威者向亚纳耶夫军队公开反对事变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在议会中祝贺挫败 8 19 事件 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 1991年12月25日晚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国家电视台发表声明说 由于当前国内的形势和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建立 他决定停止在苏联总统职位上的活动 他承认 这些年来进行的种种改革 都失败了 国家失去了前途 他强调 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 必须从根本上改变 15个加盟共和国独立 1990年3月 立陶宛首先脱离苏联 宣告独立 接着 格鲁吉亚也宣告独立 1991年8月以后 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乌克兰 白俄罗斯 摩尔多瓦 阿塞拜疆 乌兹别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亚美尼亚 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相继宣告独立 12月下旬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 俄罗斯联邦接管克里姆林宫 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悄然下降 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阿拉木图宣言 独联体扩大为十一国 俄罗斯国旗 左 取代了原苏联国旗 戈氏改革 经济改革未能打开局面 政治改革 以 人道的 民主的的社会主义 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放弃党的领导地位 实行多党制 经济大滑坡 民族分离活动加剧 党内斗争尖锐 公开 1990 8 19 事件 政权性质的根本变化 1991 阿拉木图宣言 苏联解体 历史原因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现实原因 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 外部原因 西方国家的 和平演变 根本原因 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亡于政而非亡于制 赫鲁晓夫 戈尔巴乔夫 勃列日涅夫 总结三夫改革 目的 结果 改革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以最终失败而告终 苏联三次经济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对中国的改革有何借鉴 探究 1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 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帆风顺 必然具有复杂性 曲折性和艰巨性 4 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由列宁创建的 拥有1900万成员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的瓦解 这一现实令世界瞩目和震惊 并引起世人的议论和深思 请同学们想一想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 直接原因 西方的和平演变 外部原因 苏联解体对世界局势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世界 标志着以两极格局和集团对抗为基本特征的旧的国际格局的终结 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社会主义运动 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巨大挫折与打击 同时也说明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客观上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 从苏联到独联体 独联体是独立国家联合体 CommonwealthofIndependentStates CIS 的简称 年 月 日 苏联的三个加盟共和国 白俄罗斯 俄罗斯 乌克兰三国的领导人在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签署了一项关于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 日 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 苏联 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当时的首都阿拉木图会晤 通过了 阿拉木图宣言 和 关于武装力量的议定书 等文件 宣告苏联已不复存在 并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日 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 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苏联正式解体 独联体 独联体没有中央领导机构 不具有国家的性质 不是凌驾于国家之上的实体 它以主权平等为基础 为各成员国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友好 睦邻 和谐 信任 谅解和互利合作关系服务 独联体现有 个成员国 分别是阿塞拜疆 亚美尼亚 白俄罗斯 格鲁吉亚 年 月 日 格鲁吉亚议会通过退出独联体的决议 吉尔吉斯斯坦 摩尔多瓦 哈萨克斯坦 俄罗斯 乌兹别克斯坦 乌克兰 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 独联体的主要机构有国家元首理事会 政府首脑理事会 跨国议会大会 协调协商委员会等 其中 国家元首理事会是独联体的最高机构 独联体总部设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 1991年独联体领导人在阿拉木图举行会晤 2004年9月 独联体国家首脑会议在阿斯塔纳举行 历史启迪 为什么中国和苏联的改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苏联的解体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应不断通过改革来完善 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概况 中国改革苏联改革时间 1979年至今1985年 1991年领导人 邓小平戈尔巴乔夫背景中国刚刚经历十年动乱 经济倒退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所以实行改革苏联在美苏争霸中渐处劣势 为了摆脱困境 所以实行改革方针 中国改革方针 改革 包括经济体制改革 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改革 包括发展民主 加强法制 实现政企分开 精简机构 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 主要指对外开放 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 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中国改革与苏联改革的比较 苏联的改革 1 改革社会主义理论 2 改革经济体制 3 改革政治体制 在公开性 多元化 民主化的思想指导下 放弃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4 调整对外政策 实行对外关系的 新思维 特点 中国通过改革渐进式地完善社会主义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前提下 不断提升综合国力 而且改革先是在沿海一些地区进行试验 降低了全面改革可能带来的风险 苏联进行的是全方位的改革 严重偏离了社会主义 在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时 又把重心转移到政治改革 使问题越来越多 越来越难解决 结果 中国的国力飞速发展 取得了许多的成就 成为世界强国之一 至今还在发展当中 苏联解体 俄罗斯经济几乎崩溃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日本 西欧 美国 苏联 东欧国家 亚非拉 瓦解着两极格局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最终结束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课堂小结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东剧变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经济改革引发经济危机政治改革引发思想混乱 改革最终导致苏东剧变 苏联解体 俄罗斯等原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 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东欧剧变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赫鲁晓夫改革 从三夫改革到苏联解体 说明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它是艰巨 复杂而曲折的 苏联解体是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而非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中国应该学习苏联经济改革的教训 要立足于本国的国情 不断探索和建设适合本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之路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巩固练习 基础知识 能力拓展 延伸探究 1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 将改革的重点首先放在了 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 思想领域 外交政策2 1991年8月19日 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 八 一九事件 下列对此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它试图使苏联摆脱危机 八 一九事件 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 通过政变戈尔巴乔夫强化了国家领导权 没有 八 一九事件 苏联就不会解体 基础知识 B A 3 阅读材料 亲爱的同胞们 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出现的局势 我决定停止行使苏联总统职务 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请回答 戈尔巴乔夫的发言表明了苏联发生了什么变化 苏联发生剧变的实质是什么 苏联发生剧变对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能力拓展 苏联解体 由苏维埃联盟共和国转变为各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争霸的结束 世界两极格局的结束 世界格局开始走向多极化 4 有人认为苏联解体责任主要在戈尔巴乔夫 由于他的无能而导致苏共权力丧失 国家易帜 因此苏联解体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而有人认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苏联的解体早已经注定 是不可避免 你是如何认为的 同时在你研究过程中 能否给同样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改革提出些借鉴的经验教训呢 延伸探究 答题要点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如果苏联能够通过改革改变斯大林模式对生产力的束缚 苏联解体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经验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只有以本国国情为基础 不断进行改革 才能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同时改革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 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