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建议毕业论文

上传人:QQ40****828 文档编号:443084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建议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建议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建议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建议摘 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2010 年 1 月成立,由于皖江城市带地区有其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加之皖江示范区是我国首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经济发展示范区,成立两年多以来,皖江示范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实证案指出了皖江示范区自成立以来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现状,又通过大量资料数据分析了皖江示范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的对策建议。关键词:产业转移 现状 问题 建议ABSTRACTWanjiang demonstration zone for industrial transfer set up in January,2010Because Wanjiang Cities Belt has its many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the demonstration zone is Chinas first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a as the theme of “ industry transfer “The demonstration zone has made very good achievements in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since its establishment,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This article points out its present situations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through empirical case and analysi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undertaking the transfer of industries through a lot of data analysis,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 for these problemsKeywords: Industrial transfer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 Suggestion目 录一 、 产 业 转 移 的 内 涵 1二 、 皖 江 示 范 区 的 简 介 及 比 较 优 势 分 析 2(一)皖江示范区简介 .2(二)皖江示范区的比较优势分析 .2三 、 皖 江 示 范 区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的 现 状 4( 一 ) 承 接 数 量 大 幅 增 加 4( 二 ) 承 接 质 量 显 著 提 升 4( 三 ) 承 接 模 式 不 断 创 新 4( 四 ) 与 长 三 角 的 区 域 合 作 不 断 深 化 4四 、 皖 江 城 市 带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面 临 的 问 题 5( 一 ) 产 业 特 色 不 明 显 5( 二 ) 产 业 集 群 效 应 不 明 显 5( 三 ) 缺 少 辐 射 力 强 的 大 城 市 5( 四 ) 示 范 区 与 其 它 一 些 省 份 在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上 存 在 竞 争 5五 、 皖 江 城 市 带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的 建 议 7参 考 文 献 .100随 着 珠 三 角 、 长 三 角 和 环 渤 海 等 沿 海 地 区 要 素 成 本 持 续 上 升 , 传 统 产 业 的 发 展 优势 在 减 弱 , 外 延 型 发 展 方 式 难 以 为 继 , 加 之 受 国 际 金 融 危 机 的 严 重 冲 击 , 加 快 经 济 转型 和 结 构 调 整 刻 不 容 缓 。 而 中 西 部 地 区 基 础 设 施 逐 步 完 善 , 要 素 成 本 优 势 明 显 , 产 业发 展 空 间 相 对 比 较 大 。 在 此 背 景 下 , 加 快 东 部 沿 海 地 区 产 业 向 中 西 部 地 区 转 移 , 形 成更 加 合 理 、 有 效 的 区 域 产 业 分 工 格 局 , 已 成 为 国 家 促 进 区 域 协 调 发 展 的 政 策 取 向 和 重要 任 务 。 而 这 个 历 史 性 的 任 务 , 光 荣 地 落 到 了 安 徽 的 身 上 , 皖 江 示 范 区 的 获 批 给 安徽 带 来 了 梦 寐 以 求 的 宝 贵 机 遇 。一、产业转移的内涵产业转移的定义是企 业 将 产 品 生 产 的 部 分 或 全 部 由 原 生 产 地 转 移 到 其 它 地 区 , 这种 现 象 叫 做 产 业 转 移 。 具 体 地 说 , 产 业 转 移 是 发 生 在 不 同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的 区 域 之 间 的一 种 重 要 的 经 济 现 象 , 是 指 在 市 场 经 济 条 件 下 , 发 达 区 域 的 部 分 企 业 顺 应 区 域 比 较 优势 的 变 化 , 通 过 跨 区 域 直 接 投 资 , 把 部 分 产 业 的 生 产 转 移 到 发 展 中 区 域 , 从 而 在 产 业的 空 间 分 布 上 表 现 出 该 产 业 由 发 达 区 域 向 发 展 中 区 域 转 移 的 现 象 。 产 业 转 移 对 于 区 域经 济 结 构 调 整 及 区 域 间 经 济 关 系 的 优 化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产 业 转 移 有 时 会 扩 展 到 某 类产 品 甚 至 某 类 产 业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如国家政策的调整、劳动力因素、原生产地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等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力因素、土地价格因素与市场因素。而产业转移也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它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我 国 的 产 业 转 移 主 要 是 从 劳 动 密 集型 产 业 、 加 工 制 造 业 和 资 源 型 加 工 业 开 始 , 从 发 达 地 区 向 欠 发 达 地 区 渐 次 推 进 。1二、皖江示范区的简介及比较优势分析(一)皖江示范区简介皖江示范区全称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10 年 1 月成立,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八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这是我省首个进入到国家级战略层次的经济发展区域,也是我国首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经济发展示范区。示范区的主要任务是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具体区域产业结构布局被划分为“一轴双核两翼”。“一 轴 ”包 括 安 庆 、 池 州 、 铜 陵 、 芜 湖 、 马 鞍 山 5 个 沿 江 城 市 , 这 是 承 接 产 业 转移 的 主 轴 线 。 “双 核 ”指 合 肥 、 芜 湖 , 这 是 我 省 目 前 乃 至 今 后 一 个 时 期 经 济 发 展 最 具 活 力 和 潜力 的 两 大 增 长 极 , 是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的 核 心 区 域 。 “两 翼 ”包 括 滁 州 与 宣 城 , 这 是 承 接 东 部 沿 海 地 区 特 别 是 长 三 角 地 区 产 业 转 移的 前 沿 地 带 。(二)皖江示范区的比较优势分析1、区位优势明显皖江示范区紧邻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区域,以合肥为中心,半径 500 公里范围内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等 7 省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八百里长江穿区而过。示范区是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和第一站,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和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加速推进,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已初步确立。2、区域内资源丰富丰富的资源为皖江示范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撑。淮南是国家亿吨煤炭生产基地,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六安霍邱县的 20 亿吨铁矿资源位居华东地区首位,芜湖拥有丰富的长江岸线资源,仅长江深水岸线就有 31 公里,示范区土地供应相对充足,工业用地价格相对较低,沿海产业转移主要是成本驱动型,大都是需要大量用工、用水、用地、用电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皖江示范区内劳动力、土地、水利、电力等基本生产要素供应充足且价格低廉,具有综合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对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具有很大的吸引力。3、区域内有良好的产业基础目前,皖江示范区已经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拥有马钢、奇瑞、江淮、安庆石化、海螺水泥等国内知名企业。物流业、金融业等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在与长三角经济圈的长期交往中,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合作圈。2与之同时,皖江示范区的承接产业平台也更趋完善,共有 4 个国家级开发区,65 个省级开发区,尤其随着合肥、芜湖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其承接国内外高技术项目的优势更加凸显。3三 、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一)承接数量大幅增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品牌价值不断凸显,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2011 年上半年,皖江示范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28.8 亿美元,增长 52.7,占全省的 74.9。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 2181.7 亿元,增长 62.6,占全省的 72.9。2010 郎溪县开发区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 500 余个,为开发区自 2008 年成立以来招商项目总和的近 3 倍。(二)承接质量显著提升国内知名企业接踵而至,熔盛重工、江西赛维、三安光电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纷纷加大在皖江示范区的投资力度。美国联合包裹公司、纳威司达公司、卡特彼勒公司等一批境外全球 500 强公司以及行业领军企业,纷纷落户皖江示范区。此外,皖江示范区实施了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在投资强度、节能降耗、产业政策等方面严格把关,浙江仙桥集团拟在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 10 亿元建设聚乙烯项目,江苏一家不锈钢生产企业计划在芜湖投资 30 亿元,柳州一家企业想在合肥投资 2 亿元建设日化项目,皆以污染较重、能耗较高、产业政策不符合国家要求,而被拒之门外。(三)承接模式不断创新滁州、宣城等市与江苏、上海在开展园区合作上不断探索,取得明显成效。郎溪县先后采用“飞地经济”形式,与江苏常州武进区、上海松江区以及浙江海宁等地政府加强对接合作,整体承接了无锡四个乡镇的产业转移,形成了朗溪无锡工业园。投资 150亿的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和投资 40 亿的常州武进区华东科技园,也将整体搬迁至郎溪。合肥京东方项目、芜湖三安光电两大投资超百亿元的重大项目引领了集群式产业转移,未来将建成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奇瑞汽车等一批创新型企业通过自己掌握关键技术的溢出效应,吸引了大批配套企业入驻。(四)与长三角的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我省已与长三角两省一市主要领导达成共识,联动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与皖江示范区规划,合力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等。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政府还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三省一市将通过出台政策、搭建平台、提供服务等,积极引导和推进各类市场主体有序开展产业转移,努力构建长三角地区合理分工的产业体系,标准着安徽在融入长三角的进程中迈出了新的步伐。此外,长三角地区作为安徽引进资金的主要来源地的地位进一步凸显,2010 年前 11 个月,长三角地区企业来安徽投资 1000 万元以上项目 12214个,总投资 14170 亿元,实际到位资金 31478 亿,增长 48.7,占全省 1000 万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的 57.7。4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皖江示范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产业特色不明显区域之间的各种经济联系是以产业转移为载体,以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为基础。皖江城市带的部分地区的主导产业大体相似,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竞争多与协作。目前,合肥、滁州、芜湖都同时将家电业作为自己的主导产业;芜湖、宣称、马鞍山三市也都在大量生产水泥;合肥与芜湖两市都在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和动漫产业,产业同构不仅加剧了区域间的无序竞争,形成新的重复建设,而且阻碍了产业集群化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二)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目前,皖江城市带仍处于由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转化过程中,很多产业部门还未得到有效发展,部分产业配套能力严重不足,一些产业集群、企业集群的态势还处在成长阶段,尚未形成经济带和块状区,集聚效应不够明显。即使某些企业转移过来,由于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套企业,一些当地的产品或原料又常常达不到转移企业的要求,企业所需的零配件仍要到东部地区或国外采购,因此,中间产品外购成本过高,这也使得转移来的企业难以在此植根。(三)缺少辐射力强的大城市合肥是示范区内最大的城市,在示范区内的各市 GDP 总量排名中位列第一位,遥遥领先第二名的芜湖,但放之全国各个城市中进行排名,作为示范区内乃至安徽省最大城市的合肥地位却很尴尬,2009 年合肥的 GDP 为 2100 亿元,在全国仅排第 42 位,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不及武汉、长沙和郑州,仅排第四,并且排名第三的郑州的 GDP 的总量是合肥近 1.5 倍;2010 年合肥的 GDP 为 2700 亿元,虽然排名上升了,在全国也仅排第38 位,在中部六省省会中依然不及武汉、长沙与郑州,位列第四,而且与排名第三的郑州的 GDP 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依然地位很尴尬。而作为示范区内也是安徽省第二大城市的芜湖,在示范区内的地位仅次于合肥,经济总量第二,综合实力也只仅次于合肥,但把它放在全国之中进行比较,它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更是尴尬,2009 年芜湖的 GDP 总量为 902 亿,位列全国第 108 位;2010 年芜湖的 GDP 为 1109 亿,位列全国第 104 位。示范区内目前还没有一个经济大城市,自身缺少大城市的带动, 缺少核心城市的辐射力,加之合肥位于示范区的北边对沿江城市群的辐射能力更小。(四)示范区与其它一些省份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存在竞争中西部地区普遍都有承接产业转移的迫切需要,且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其中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经济区,以南昌为核心的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及以重庆和成都为核心的成5渝经济区。它们都是国家级的经济区。地位均为国家战略,2009 年 12 月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获批;2011 年 5 月,成渝经济区获批;2011 年 9 月,中原经济区获批;而皖江示范区是 2010 年 1 月获批;这四个经济发展区域获批时间相近,三个位于中部,一个位于西部,都有各自的优势,虽然皖江示范区是国家批准旨在承接东部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的经济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最好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但这并不能保证东部产业一定会选择皖江示范区,而不会考虑转移到中西部的其他经济发展区域,所以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相互之间存在竞争将在所难免,而中西部之间的竞争将会消弱皖江示范区对外来投资者的吸引力。6五、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建议(一)打造特色产业浙江经济发达,一个成功的经验就是注重“块状经济”的发展,即所谓的“一镇一业” ,而不是千孔一面,千篇一律,如何彰显皖江城市带的比较优势,打造各市的特色产业,实行错位发展,发挥产业协同效应,避免产业雷同或低水平竞争,是皖江城市带在承接转移时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为此沿江 5 个城市可发挥其沿江岸线这一优质资源,承接和发展高耗能、高耗水的现代大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如安庆建设石化与轻纺产业基地,铜陵,池州建设有色金属产业基地,马鞍山和芜湖建设汽车基地和精品钢基地等,作为皖江城市带双核的合肥与芜湖,则可以提升其产业集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增强其产业辐射力和服务功能,如合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芜湖主要建设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创新型城市;滁州与宣城作为两翼毗邻长三角,民营经济活跃,矿产和农产品丰富,可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如滁州可建设盐化工和硅产业基地,宣城可建设机械制造和畜禽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等。 (二)培养产业集群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一个新趋势,即从单个企业的零星迁移,发展为集群式整体性转移,2009 年国际投资报告也表明,国际投资开始向产业集群方向转移,良好的地区产业配套能力是增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第三投资环境” ,产业综合配套能力越强,对产业转移的吸引力越大,承接产业转移的效果就越好。因此,皖江城市带各市需要立足自身的产业特点,根据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变化,与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相衔接,及时有效的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为产业集群的培养创造条件。如当涂的博塑刀具、合肥的家电产业等,可通过降低成本促进产业集群;凤阳的新型建材、东至的化工企业等,可通过比较优势吸纳产业集群。(三)打造中心城市,形成产业集聚的核心地带我省沿江城市密集,区位优越,但缺乏经济实力强的大城市,单个城市力量小,形成不了强有力的极核点,在当今以城市引领区域发展的时代,这种状况对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无疑不利。为此,可以利用原有基础,进一步通过体制创新,跨越式地建设形成一到两个大城市,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扩大辐射力,形成带动力,十分必要,对此,一要抓住巢湖市拆分的契机,加快合肥区域性大城市建设;二要加快芜湖马鞍山同城化步伐,使之融为一体;三要加快沿江城市一体化步伐,使各市在基础设施、管理、要素流动与配置等方面减少运输,交易和行政管理等成本;四要尽快通过行政区的调整,实现跨江发展。7要跳出市区做大合肥,形成中心市区与外围县域地区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以垂直扩散为主,加强产业联系,通过产业在更大范围内的布局,提升和增强各县的经济实力,改善其发展条件,提升经济一体化程度,缩小核心与外围的差距,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从而优化产业布局,发挥整体优势,增强合肥的整体实力和辐射力,形成一个包括市区和周边县域在内的“大合肥”,为合肥经济的进一步扩张奠定基础。(四)加 强 交 通 运 输 基 础 设 施 的 建 设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是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最 重 要 的 保 障 之 一 , 它 将 有 助 于 消除产业转移的瓶颈与障碍,政府部门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1、 加 快铁路建设步伐以快速客运铁路和城际铁路建设为重点,加快区域对外通道,尤其是东向通道,区域内快速通道及重要枢纽客运设施建设,构建与东部地区一体化布局的快速客运铁路网,加快合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形成多种客运方式相衔接的城市快速客运体系。2、完善外通内畅的公路网络以加强示范区与周边地区互连互通为重点,继续加快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快现有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加强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完善公路路网结构,以促进皖江南北两岸城市联动为重点,加强跨江通道和疏港道路建设,以示范区内部沟通为重点,加密、改造、升级干线公路,加快农村公路和连接重要景区的旅游交通公路建设。(五)加大对示范区的宣传力度政府部门应主动推介示范区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应通过电视、互联网、广播等媒体以多种方式向外宣传,扩大示范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招商引资活动中应打好“资源牌” 、 “特色牌” 、“优势牌”,要善于“借势造势” 、“借力用力”,吸引媒体聚焦,吸引更多战略投资者,吸引国内外目光。同时,要加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及海内外商会,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联系。省内媒体要加大对示范区的推介,特别是安徽卫视晚间安徽新闻节目。示范区的城市也应积极打造城市广告,把它们投放到东部地区的权威报刊上,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舆论宣传努力扩大示范区的影响与塑造示范区的良好形象。( 六 ) 加 快 产 业 园区建设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加快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政府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强化管理,同时推进现有开发园区转型升级,规划建设产业承接集中区,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实现园区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同时完善园区配套设施,为产业转移提供公共服务平台。(七)政府要解放思想和改善产业承接软环境81、解放思想政府部门要冲破一切影响发展的思想束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于冒险,敢于负责任,抢抓先机,着眼长远。促进和鼓励一切市场主体想干事、干成事、做大事;还要注意区域文化方面的融入,安徽的重儒轻商、重仕轻商思想过重,可以借助推动全面创业活动的机会,培育和发展重工、重商,敢于冒险、鼓励创新的创业文化。要借鉴沿海地区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体制创新方面的好做法,大力消除与沿海地区的政策差异。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在招商引资、行政审批、激励机制等方面积极试行与沿海地区相同的政策,并逐步推广,努力消除与沿海地区政策上的差距。2、改善产业承接软环境在政务环境方面,政府要转变政府职能,切实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规范办事行为,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在市场环境方面,要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在法治环境方面,主要是建立公开透明的政策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信用环境方面,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健全信用考核制度,奖励守信者,惩治失信人。只有真正做到用优良环境吸引客商,留在客商,在全社会营造“招商” 、“亲商” 、“爱商” 、“安商” 、“富商”的浓厚氛围,才能使皖江城市带真正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热土。9参考文献1 叶飞文.中国经济区的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436.2 孙自铎,陆勤毅.安徽经济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5760.3 秦柳.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对策J.北方经济,2011,(17).4 聂勇.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企业发展建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5 聂勇.政府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建议J.安徽科技,2011,(8).6 江梦君,张玉.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1,(19).7 黄国勤.探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1213.8 沈惊宏.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皖江示范区通达性分析J.经济地理,2011,(11)9 范恒山.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813.10 Michael.Industrial TransferM.Beijing:Renmin univesity of China,2011:1921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