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视角下安徽省汽车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上传人:QQ40****828 文档编号:442913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7.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下安徽省汽车产业发展研究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下安徽省汽车产业发展研究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下安徽省汽车产业发展研究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基于产业集群视角下安徽省汽车产业发展研究系 部 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科门类 经济学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年 5 月 23 日装订线基于产业集群视角下安徽省汽车产业发展研究摘 要安徽省汽车产业起步于上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之后走上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并逐步成为国内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安徽省汽车产业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自主品牌优势,已成为安徽省内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安徽省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在全国的汽车行业版图中也占据重要地位。笔者以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为例,简述了产业集群的含义、特点及其在汽车行业的表现,分析了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针对其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调整产品结构抢占高端市场、重视汽车产业链建设、加大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力度、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研发能力等相关应对措施及政策建议,以期提高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关键词:安徽省 汽车产业 产业集群 竞争力ABSTRACTAnhui Province automotive industry started in the last century60 s, to 90time later embarked on a road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he road of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become a domestic automobile industry independent innovation base. After 40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of Anhui province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industrial system and the independent brand, Anhui province has become the pillar industry of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nhui Province in the countrys leading industry,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layout is also occupied the important status. According to the Anhui province automobile industry cluster as an example, introduces the mea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ndustrial cluster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analysed the Anhui province automobile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onstraints and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constraints and problems, put forward to adjust product structure occupy the high-end marke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chain construction, increase asset to recombine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strength, strengthe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impro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and other related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utomobile industry cluster in Anhui province.Keywords: Anhui province Auto industry Industry cluster Competitiveness目 录一、产业集群的含义、特征及其在汽车行业的表现 1(一)产业集群的含义 .1(二)产业集群的特征 .1(三)汽车产业集群在国际汽车行业的表现 .1(四)汽车产业集群在我国汽车产业的表现 .2二、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的特点 4(一)形成了自主品牌汽车产业群 .4(二)整合全球资源 .4(三)进军国际市场 .4(四)带动相关零部件企业发展 .5三、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一)区域市场规模小 .6(二)零部件企业技术相对较弱 .6(三) 产业集聚度不高 6(四) 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高 7四、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8(一)调整产品结构并抢占高端市场 .8(二)重视汽车产业链建设 .8(三)加大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力度 .8(四) 加强自主创新及提高研发能力 9参考文献 .100一、产业集群的含义、特征及其在汽车行业的表现(一)产业集群的含义1990 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这一概念。波特通过对 10 个工业化国家进行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其涵义是: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对于产业集群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众多学者们很早就开始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研究。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的产生是为了获取规模经济的好处;韦伯在他的区位理论中从区位优势这一角度探讨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熊彼特则认为产业集群现象产生的原因与促进创新有关;而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则从企业竞争力角度解释了产业集群现象 1。(二)产业集群的特征国内学者陈雪梅认为产业集群有如下特征:地缘上的临近;企业间地相互依存与联系;资源共享。张金锁等认为产业集群有两个显著特征:积极的企业驱动力和灵敏的经济基础。魏后凯(2003)认为集聚经济、灵活专业化、创新环境、合作竞争和路径依赖是产业集群的显著特征。朱英明等也对产业集群的特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总体来说,考察产业集群的特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每个地理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基本围绕统一产业、或相关产业、或有限的几个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一系列经营活动。第二,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具有某个或某几个显著的产业特征作为联接,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化分工。最常见的是以供应商-客户作为联结模式。产业集群内部还围绕该产业链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服务性机构和组织等。第三,通过产业集群各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连结,通过实现采购本地化,形成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第四,产业内部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型企业,规模并不大,但是整个产业集群却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优势和比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第五,集群产品的销售具有极强的市场渗透力,部分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产业集群和区域专业市场协同发展的局面。 (三)汽车产业集群在国际汽车行业的表现汽车产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既受到内在经济规律的制1约,同时在客观上还要求有特定的外部支撑条件。国内外实践证明,汽车产业有集群发展的自然倾向。尽管对产业集群现象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但纵观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史能够发现,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已经基本固定,且可以用以下语言概括:就是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区域内核心汽车企业主导区域内相关汽车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专业化发展和地域上的合理分布的方法,使得区域内的整个汽车产业集群获得成本、技术、规模经济等竞争优势。在国际汽车工业发展初期,汽车产业集群现象就已存在,它是自然形成的,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汽车产业都是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予以发展的,目前,世界范围内有十大发展成熟的汽车产业集群。美国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通用、福特、克莱斯勒) ;日本东京汽车产业集群(日产) ;日本丰田汽车产业集群(丰田) ;德国斯图加特汽车产业集群(戴姆勒-奔驰) ;德国沃尔夫斯堡汽车产业集群(大众) ;德国吕塞尔海姆汽车产业集群(欧宝) ;意大利都灵汽车产业集群(菲亚特) ;法国巴黎汽车产业集群(标志雪铁龙) ;法国布洛涅比扬古汽车产业集群(雷诺) ;英国伯明翰汽车产业集群(利兰) 3 。作为后起的国家,印度目前正在大力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来提升本国汽车产业的竞争优势。(四)汽车产业集群在我国汽车产业的表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汽车产业已经形成六大集群:以长春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集群区,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集群区,以武汉为代表的中部集群区,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京津集群区,以广东为代表的珠三角集群区,以重庆为代表的西南集群区。这些区域依托各自的区域与区位优势,各自发展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汽车产业。其中,东北老工业集群区以一汽及其合资企业为核心发展轿车、载货车及客车等各类车型,长三角集群区以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等企业为核心重点发展以各类轿车为主的乘用车,中部集群区以东风及其合资企业为核心发展载货车、轿车、客车等商用车和乘用车,京津集群区以北汽和天汽一汽及其合资企业为核心发展各类乘用车和商用车,珠三角集群区围绕广汽本田等合资企业发展成国内中高档轿车的生产基地,西南集群区以长安集团等整车企业为核心重点发展成为中小型乘用车和商用车生产基地。六大产业集群区是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而前三个集群区更是重中之重。初步形成了以长春、上海、十堰、武汉、重庆、广州、北京、柳州、芜湖、合肥等为代表的“汽车城” 。 同时,还有一些地区也正在逐渐形成汽车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首先,在研发方面(以国外汽车在国内的布局为例) ,汽车产业的诞生和发展是各种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和积累的结果,具有技术密集性和研发导向性的特征。日产汽车(中国)设计中心、奥迪(中国)研发中心落户北京,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中国)研发中心落户江苏常熟,通用汽车中国前瞻技术科研中心、大众(中国)研发中心、沃尔沃(中国)研发中心落户上海,本田(中国)研发中心落户广州,福特汽车(中国)2研发及工程中心落户南京,戴姆勒(中国)研发中心在北京奔驰和福建戴姆勒分别设立两个研发中心,长安马自达研发中心也将落户南京市江宁区。其次,在生产方面,就汽车产业而言,在生产要素方面对资金、人才、资源(如:钢铁、玻璃、橡胶等)的需求量大,另外,相关的基础设施以及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也会促进汽车产业在生产上的集聚。例如以上海、江苏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其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交通中心,这些有利条件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必须的生产要素,如:资金、港口、便捷的交通等,此外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云集,为汽车产业提供了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3二、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的特点安徽省汽车产业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目前共有企业 500 多家,拥有规模以上汽车整车及改装车生产企业 38 家,零部件生产企业 800 多家,形成了多品种、全系列的各类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及配套体系,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已经成为国内汽车第一大省。拥有奇瑞、江淮、安凯、昌河、星马、合力等知名品牌,产品涵盖大中轻微客车、重中轻微载货车、轿车、皮卡车、改装车、专用车等全系列车型,已形成年产 130 万辆整车生产能力、较为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2010 年,安徽省汽车整车产销 122.83 万辆,拉动工业总产值迈过 1500 亿元大关,同比增长 44.8%,高于全国汽车业平均增速,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我国汽车整车出口中,安徽汽车出口所占比重约为 1/4,名列全国第一,已成为中国汽车整车出口的主力军。其中,奇瑞汽车海外销售连续 9 年名列全国第一 4。(一)形成了自主品牌汽车产业群 安徽省是目前国内唯一拥有三大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省份,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是以奇瑞汽车和江淮汽车为两翼、联合华菱汽车、星马汽车、合肥昌河汽车、合力叉车、安凯汽车等共同发展模式。安徽闯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为导向的民族汽车工业品牌发展之路。安徽省汽车自主品牌企业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建立了“以我为主、开放合作”的技术创新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的成功道路。江淮汽车拥有的技术专利在国内商用车行业中名列第一,奇瑞获得各项专利 200 多项,在中国汽车行业创造了多项第一,被誉为中国汽车行业的“奇迹” 。(二)整合全球资源作为安徽省汽车产业品牌领头羊的奇瑞汽车除了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外,还从著名跨国公司引进了几十名高精尖海归人才,还有 100 多名来自美、日、德等汽车强国的外籍专家先后加盟奇瑞,促进了奇瑞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步发展。奇瑞汽车还在海外搭建了以 1000 多家经销商为核心的营销服务网络体系,建立了 16 个 KD 工厂。江淮汽车企业建立了以合肥本部的国家级技术中心为核心层、以在意大利和日本设立的设计中心和研发中心为第二层、以国内的产学研合作体为第三层、国内与国际广泛的策略联盟为第四层的自主创新体系,并且已经与十几个国家的相关方面开展合作,除在发动机技术方面与奥地利合作外,还在意大利设立了设计研发中心,在内饰改进方面与日本合作,与法、德、美相关方面在动力匹配、车身总成等环节开展相关合作。(三)进军国际市场安徽省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出口连续多年夺得全国冠军。安徽省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提升自主研发4能力的同时,积极实施国际营销战略,并且从单纯的产品出口进一步提升为在国外地区开辟生产基地和建立营销体系。奇瑞汽车在海外搭建了以 1000 多家经销商为核心的营销服务体系网络,建立了 16 个 KD 工厂。江淮汽车国际业务理念由简单的“整车贸易”转变为“营销服务” ,并且也已经在俄罗斯、埃及、摩洛哥和伊朗等国建立了 10家 KD 工厂。江淮汽车在以同悦系列轿车为主的乘用车领域,成功开发了智利、秘鲁和阿尔及利亚等 30 余个重点市场。作为中国驰名商标且被誉为中国叉车市场第一品牌的“合力”叉车在国际市场“叫响” ,成功进入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华菱重卡也以翻番的速度,在海外市场创造出中国重卡的“星马现象” 5。(四)带动相关零部件企业发展在整车企业高速发展的带动下,安徽省汽车产业中零部件业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汽车零部件制造方面,安徽省一大批优势企业在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发展与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和智能化等高新技术基础上,初步达到了生产的专业化与规模化。并且涌现了能够参与国内国际分工与协作的零部件制造群,也涌现出众多国内知名品牌,有些还融入了世界汽车产业全球供应链体系。例如安庆帝伯格公司(活塞环) ,芜湖 VOD 公司和芜湖仪表厂(汽车仪表) ,宁国中鼎公司(减震橡胶、密封件) ,黄山汽车电器厂(组合开关) ,蚌埠滤清器厂(燃油、机油、及空气旋装滤清器) ,合肥佳通轮胎,合肥江南机械公司(轿车门铰链键)等等。5三、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区域市场规模小安徽省汽车业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安徽省汽车市场的规模依然偏小。截至 2010 年,全国汽车保有量为 7801.83 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为5938.71 万辆,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为 58.23 辆。2010 年北京千人汽车保有量为 229.33辆,千人汽车保有量在 40 辆以下的省市 8 个,比上年 12 个减少 4 个;8 省市分别为重庆、湖北、安徽、贵州、甘肃、广西、湖南、江西;减少的 4 省市均有 3 个跨越 40 辆(海南、四川、河南) ,而陕西千人汽车保有量已步入 50 辆阵营 5。安徽地区的汽车保有量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还很少。这说明安徽省汽车消费市场规模还很小,本地对汽车的需求还不旺盛。安徽省人口较多,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相对于发达省份安徽省是一个欠发达省份,安徽省整体城市化水平偏低,人均消费汽车数不大。(二)零部件企业技术相对较弱安徽省汽车零部件产品跟其他省份以及国外水平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首先,零部件企业大多数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独立开发的能力,主要依靠主机厂的产品图纸生产,同时又缺乏系统的检验设备和手段,产品的可靠性差,难以满足汽车产品更新换代的需要,技术发展缓慢 6。其次,生产配套率低,再次,零部件产值较低,虽然安徽零部件产业已经出现一批规模企业,但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整车产业的发展,安徽省零部件产业占整个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的规模不足 40%,仅仅达到 30%,还未形成整体上的规模经济,据统计,国际汽车产业中约 70%的产值来自于配套企业创造的,而安徽省虽然算是一个汽车产业较发达的省份,可是其零部件产业却是个例外。最后,虽然很多企业也添了很多很好的设备,但是相关设备不完备,不系统,只是一些点上的有些很好的突破。在产品开发技术的许多细节上还有局限性,对新技术的了解出现盲区,一些企业表现出盲目的或者过度自信。(三) 产业集聚度不高安徽省汽车产业网点布局集中度不强,较零散。整车企业有合肥江淮、芜湖奇瑞等,改装车有合肥市、芜湖市、滁州市、马鞍山市、阜阳市和亳州市等中心,汽车零部件由合肥市、芜湖市、安庆市、蚌埠市、马鞍山市、宣城市、滁州市、巢湖市、六安市、淮南市等中心形成了合肥、芜湖、蚌埠、安庆、宁国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五个零部件产业集群,也涌现出了合肥的车桥、座椅、锻件,安庆的发动机燃烧系统、悬挂系统,芜湖的发动机、真空助力器、仪表和蚌埠的三滤件等一批破富有特色的产业。但零部件企业行业布局较分散,生产规模小,经营品种较单一,小而分散的竞争格局6并没有改变,同国外汽车同行业相比,安徽省汽车产业集中度还很低,远没有达到汽车工业应有的规模经济水平。(四) 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高在 40 多年的发展中,安徽省汽车产业主要发展轻型货车、轻型客车与重型货车,汽车产业产品门类齐全,有卡车、客车、轿车、改装车等车型,各类配件厂商也应有尽有,但缺少强势的核心竞争企业。以奇瑞为代表的安徽汽车虽然获得专利数量在全国位居榜首,但其中发明专利数量为数不多,这说明突破点主要在提高生产质量和工艺创新方面,还需要加强自主研发能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偏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安徽省虽然有奇瑞这样“中国化”的先锋企业,它在技术自主研发上做了很大努力,在发动机及其他相关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与国际汽车企业相竞争的技术资本,但是从安徽省汽车产业整体上看,安徽省汽车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形成极强的自主研发能力,与国外汽车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在产品更新换代、相关技术引进方面投入资金缺乏,相当多的车型,特别是大型豪华客车、轿车等都是引进产品,自主研发能力及研发水平都很低。7四、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一)调整产品结构并抢占高端市场安徽省汽车产品,特别是整车产品主要以中型车、轻型车、微型车为主,其市场需求对象主要是低中端用户。随着低中端用户市场竞争的加剧,安徽省汽车产业急需寻找新的活力增长点。从最近若干年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状况以及发展前景来看,高档大型客车、重型载货汽车、中高档轿车这些高端产品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而载货车产销也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高端汽车产品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为应对这一形势的变化,安徽省汽车产业需要适时调整产品结构,抢占高端市场。(二)重视汽车产业链建设汽车服务环节虽然处在汽车价值链的末端,但它是汽车产业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因此延伸安徽省汽车产业价值链就应该重视汽车服务环节的建设。具体说来,首先是要提高企业的售后服务质量与水平:既要增加维修等服务方面的投入,又要处理好厂商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二是要积极拓展汽车旅馆、汽车俱乐部、汽车博览、汽车运动等方面的建设,努力营造安徽良好的汽车文化底蕴。重点发展汽车用发动机、汽车变速箱、车桥、汽车电子产品以及汽车轮胎、门铰、汽车座椅、汽车内饰件、汽车橡胶件、汽车蓄电池、汽车灯具、汽车模具及汽车车轮等产品,争取上述汽车零部件产品进入全国领先或先进行列。加强产业链接,对机械、电子、钢铁、化工等传统工业进行整合、改造与提升,引导其与汽车产业联动,逐步形成适应汽车产业的零部件配套工业体系,提高汽车产业的本省本地零部件配套率。注重推进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与汽车产业的融合,提升汽车电子产品与技术的科技含量。实施汽车产业链招商,牢牢抓住跨国公司汽车产业转移的契机,积极推进与国内与国际汽车大集团大企业的合资与合作,重点加强汽车关键零部件和汽车电子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三)加大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力度安徽省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通过联合重组和调整,培育 1 个具有 100万辆产销规模的大型汽车整车制造企业集团,24 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集团,57 个汽车产业集群。汽车整车领域,以合肥市、芜湖市和马鞍山市为主,加快发展整车产业,进一步提高整车集中度,带动辐射汽车零部件的发展。汽车改装车领域,依托现有合肥市、芜湖市、滁州市、马鞍山市、阜阳市和亳州市的现有改装厂,进一步推动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汽车零部件领域,以合肥市、芜湖市、安庆市、蚌埠市、马鞍山市、宣城市、滁8州市、巢湖市、六安市、淮南市为重点,建设发展合肥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芜湖市汽车零部件及汽车电子产业园产业集群、蚌埠市滤清器产业集群、安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全椒县汽车发动机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四) 加强自主创新及提高研发能力安徽省汽车产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不十分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强。安徽汽车产业在研发方面能力较弱,整体技术创新水平较低下。因此,需要构建技术创新平台,依托技术优势,集成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力,构筑一个具有雄厚的创新实力、运作机制良好的创新平台以支持安徽省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以及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大对关键零部件、基础原材料等的研发生产,推动零部件企业提高省内配套率的同时,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对能扩大省内配套又能出口的零部件产品,优先发展。对能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劳动密集、技术含量较高的县级汽车零部件企业,扶持发展。加强汽车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加快建立适应汽车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资源配置体系,培养、引进高水平研究开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加强经营管理、技术研发、财务管理等人员的培训,建设汽车产业人才队伍,充分积蓄汽车产业发展后劲。9参考文献1 胡宇辰.产业集群支持体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6.2 丰宝生,荣兆梓.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研究以大唐袜业集群为例J.安徽大学,2005:5.3 沙杨.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简析J.中国经济,2009:86.4 安徽省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统计年鉴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4-26.5 徐晨华.出口-资源整合-安徽汽车工业突围J.2004, (11):22-25.6 何乃斌.中国汽车企业竞争力现状与对策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3-4.7 胡安生,冯夏勇.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04, (12):1-8.8 傅为忠,唐莹.提升安徽省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2008:16-17.9 张金明,史明瑛.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可能性研究J.经济纵横,2007, (1):21-23. 10 胡中杰.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20-23.11 Porter,M.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