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骨 髓 检 查,.,2,学习要点,1.概念 粒/红比值、非红系百分比、骨髓稀释、细胞化学染色、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 2.骨髓检查适应证、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正常骨髓象特征以及骨髓增生程度分级和标准 3.血细胞免疫标记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4.血细胞染色体的常规显带技术种类及其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5.常见细胞化学染色及其临床意义,.,3,一、骨髓常规检查,(一)临床应用 (二)骨髓穿刺术 (三)骨髓片检查 (四)大致正常骨髓象,.,4,(一)临床应用,1.诊断或协助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可以确诊的疾病包括各种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尼曼-匹克病、戈谢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等;协助诊断的包括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淋巴瘤骨髓浸润、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并可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率如疟疾、黑热病等; 2.血液系统疾病的疗效观察及病情判断,通过复查可作出骨髓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改善、复发等意见。,.,5,适应证,1.血象检查中有不明原因的某种血细胞过多或过少,或出现幼稚细胞。 2.不明原因的肝、脾或淋巴结肿大 3.不明原因的发热、紫癜、骨痛、恶病质 4.疑有其他恶性肿瘤有骨髓内转移 5.肾功能异常、血沉明显增加或有异常蛋白血症和异常蛋白尿症 6.血液系统疾病定期复查、化疗后的疗效观察 7.其他:骨髓活检、细胞表面抗原测定、造血干/祖细胞培养、血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及微生物培养、寄生虫学检查(如疟疾、黑热病)等,.,6,禁忌证,1.由于凝血因子严重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血友病 2.妊娠晚期的妇女不宜做骨穿,若高度怀疑恶性病者可行骨髓穿刺,同时应终止妊娠。 3.穿刺部位有炎症或畸形应避开,.,7,(二)标本的采集、制片、染色,1.骨髓穿刺部位选择:骨髓腔中红骨髓丰富;穿刺部位浅表、易定位;应避开重要脏器。常见穿刺部位:髂骨、胸骨、脊突、胫骨粗隆首选穿刺部位:髂后或髂前上棘,.,8,2.骨髓制片注意事项,骨髓易凝(不宜抗凝),取材后应立即涂片,并尽快送检,保证细胞在新鲜状态下染色。 取玻片上骨髓小粒丰富的骨髓液来制片 推片时角度应小一些,速度应慢一些,避免血膜过厚。 推片时应注意保留片尾和边缘,以防大体积细胞丢失。 涂片后应立即扇干,以防细胞皱缩变形。 初诊病人骨髓推片以10张为好,且全部送检同时应送检血片(不少于3张)和简单病历一份。 对于非技术因素而多部位穿刺均抽不出骨髓者即为干抽,常见于骨髓纤维化症,骨髓极度增生或增生极度减低,肿瘤骨髓浸润等,可进行骨髓组织病理检查。,.,9,.,10,3.骨髓取材情况判断,(1)骨髓穿刺取材满意的指征 抽吸骨髓时病人有特殊酸痛感 ; 可见较多骨髓小粒和脂肪滴(与血片区别); 镜检可见大量有核细胞,同时可发现骨髓特有细胞:巨核C、浆C、组织C等 镜检粒细胞杆状核多于分叶核。,.,11,3.骨髓取材情况判断,(2)骨髓稀释 完全稀释:是指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与外周血一样,骨髓成分少或无。肉眼观察,其“骨髓液”较稀、无黄色小粒;推片尾部无骨髓小粒。 部分稀释:指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较多血窦血。 特征包括:骨髓小粒无或少见;有核细胞减少,且分布不匀,明显呈条状分布;骨髓特有细胞少;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和成熟淋巴细胞比例增加。,.,12,4.染色方法,(1)Wright染色: (2)Wight-Giemsa染色:染液配制:液是将瑞特染粉1g、姬姆萨染粉0.3 g加入到500ml甲醇瓶中配制而成,液为Wright染色中的磷酸盐缓冲液;染色步骤同瑞特染色。 (3)国际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罗曼诺夫斯基染色:染液配制:液由美蓝9.0mg、天青B17.0mg及伊红13.0mg溶解于20ml1:1甘油甲醇中配制而成,液:0.00132M的sorensen磷酸盐缓冲液(pH6.46.8)染色步骤:涂片固定后,上述液用100ml液稀释后,染色10min后冲洗,待检。,.,13,瑞氏染色结果分析,.,14,(三)骨髓检查,1.低倍镜检查 了解骨髓的取材、涂片及染色情况,选择合适的部位用于有核细胞分类计数 判断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选择细胞分布适中的部位进行,以骨髓中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判断 观察巨核细胞分布情况,重点在尾部和边缘 ,并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量 注意观察骨髓片边缘及尾部是否存在体积特大或成堆出现的特殊病理细胞。,.,15,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判断标准,增生程度 有核细胞/成熟红 有核细胞/HP 常见病例 增生极度活跃 1:1 100 各种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 1:10 50-100 白血病及增生贫血 增生活跃 1:20 20-50 正常骨髓,贫血 增生低下 1:50 5-10 再障 增生极度低下 1:200 5 再障* 1020个是空档,检验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如年龄)等进行判断。,.,16,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17,2.油镜检查,(1)观察各细胞系的增生情况,细胞发育情况,细胞大小、形态有无异常,有无异常结构等 (2)骨髓有核细胞分类计数 计数的部位:应选择厚薄合适且均匀、细胞结构清楚、染色好、背景干净的部位进行计数,一般在体尾交界处 计数的秩序:呈“之”字形由尾部向头部推进,以免出现有些视野重复计数的现象 计数的细胞:除巨核细胞、破碎细胞、分裂象以外的其他有核细胞 计数的数目:至少计数200个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以上者最好计数500个;对于增生极度减低者可计数100个,.,18,粒细胞系形态观察,细胞大小、形态,包括有无伪足、内外浆等; 核形态有无变化,如早期阶段核形不规则,成熟阶段核分页过多或不分页; 胞浆有无异常,包括着色异常,颗粒过多或过少,甚至无颗粒,是否有中毒颗粒、黄沙样颗粒、吞噬物、空泡、包涵体等; 核浆发育是否正常,包括胞浆颜色变化,颗粒出现的阶段。,.,19,红细胞系形态观察,细胞大小、形态的变化,如巨幼改变,缺铁改变,幼红细胞结构异常(点彩、豪周小体、卡波环等)。 核形改变:固缩、碎裂、畸形 核浆发育不平衡:核染色质结构与胞浆颜色变化不平行,包括核老浆幼、浆老核幼 成熟红细胞形态、大小、受色有无异常,有无异常结构,.,20,巨核细胞系形态观察,细胞数量(分布)、大小(小巨核、巨幼变)和形态(胞核分叶过多)的改变。 注意血小板数量、大小、形态、分布及颗粒变化。,.,21,3.结果计算,(1)计算各系统细胞总百分比及各阶段细胞百分比 某阶段细胞的百分比=所计该阶段细胞个数/所计骨髓有核细胞总数100 (2)计算粒/红比值(G/E),即各阶段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3)计算各阶段巨核细胞百分比或各阶段巨核细胞的个数。,.,22,4.填写骨髓细胞学检查报告单,(1)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病区、床号、住院号、骨髓涂片号、骨髓穿刺部位、骨髓穿刺时间、临床诊断等。 (2)填写骨髓片取材、制备和染色情况。 (3)填写骨髓报告单中各阶段细胞百分比、粒红比值、计数的有核细胞总数等。 (4)填写文字描述内容(见后) (5)存取典型彩图 (6)填写诊断意见及建议:根据骨髓片、血片及细胞化学染色所见,结合临床及疾病的性质提出诊断意见。,.,23,骨髓报告文字描述内容,骨髓特征的描写 1、对骨髓取材、涂片、染色情况的评价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和粒红比值 3、详细叙述粒系和红系的增生情况和成熟情况, 细胞形态有无异常,包括成熟红细胞; 4、简单描述淋、单、浆各系基本情况 5、涂片中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分布和形态情况; 6、有无特殊病理细胞和寄生虫,.,24,骨髓报告文字描述内容,血片特征描写 1、白细胞分布情况以及分类结果的评价,有无幼稚细胞、异常结构及形态改变; 2、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结构、受色有否异常,有无有核红; 3、血小板的形态和分布情况; 4、有无特殊病理细胞和血液寄生虫。,.,25,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诊断意见的性质,1.肯定性诊断:骨髓呈特异性变化,临床表现又典型者,如确诊为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疟疾等 2.提示性诊断:骨髓有较特异性改变,但特异性不强,如提示缺铁性贫血、急性白血病亚型等,同时可建议做相应检查 3.符合性诊断:骨髓呈非特异性改变,但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可解释临床者。如符合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同时可建议做进一步检查 4.可疑性诊断:骨髓象有变化或出现少量异常细胞,临床表现不典型,可能为某种疾病的早期、前期或不典型病例,如疑为难治性贫血等,要结合临床,做进一步检查,并动态观察其变化,.,26,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诊断意见的性质,5.排除性诊断:临床怀疑为某种血液病,但骨髓象不支持或骨髓象大致正常,可考虑排除此病,但应注意也可能是疾病早期,骨髓尚未有明显反应 6.形态学描写:骨髓象有些改变,但提不出上述性质诊断意见,可简述涂片形态学检查的主要特点,同时尽可能提出一些建议 7.其他:如果取材不佳,可提出骨髓稀释、骨髓部分稀释的易见如基本正常可做出基本正常骨髓象对于已确诊的病人,治疗后复查骨髓时,应与以前骨髓片进行比较,得出疾病部分缓解、完全缓解、改善、退步、复发等意见,.,27,细胞分类注意事项,(1)细胞形态受涂片、染色的影响较大,分类时应观察全片情况,综合分析。 (2)细胞形态的变化多样,观察细胞时不能凭着一、二个非特征性的特点就轻易地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3)介于两阶段之间的细胞应划为下一阶段 (4)遇有难以确定的细胞,个别可列入分类不明细胞,若有一定数量,则应借助细胞化学染色进行判断。 (5)急性白血病时,各系统原始细胞虽各有特征,但有时极为相似,很难鉴别,这时应注意观察伴随出现的幼稚细胞、成熟细胞,并与其比较,推测原始细胞的归属。,.,28,(三)成人大致正常骨髓象的特点,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比值(24):1 2.粒细胞系统占40%60%,其中原始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5%,中性中幼粒细胞约8%,中性晚幼粒细胞约10%,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约20%,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约12%,嗜酸性粒细胞5%,嗜碱性粒细胞1% 3.红细胞系统占202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原始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29,(三)成人大致正常骨髓象的特点,4.淋巴细胞系统占2025%,单核细胞系统4%,浆细胞系统2%,淋单浆均为成熟阶段细胞,原始阶段罕见,幼稚阶段偶见 5.巨核细胞系统在1.5cm3cm的血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其中原巨不见或偶见,幼巨占0%5%,颗粒巨占10%27%,产板巨占44%60%,裸核型巨核细胞占8%30%。血小板较易见,成堆存在 6.其它细胞如组织细胞、成骨细胞、吞噬细胞等偶见,分裂象细胞少见,不见寄生虫和异常细胞。 7.细胞形态:红细胞、血小板及各种有核细胞形态基本正常,.,30,正常骨髓象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1.有核细胞增生活跃2.各系各阶段细胞所占比例大致正常3.各系各阶段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4.无特殊病理细胞和寄生虫,.,31,小儿骨髓象特征,(1)有核细胞较成人丰富,粒红比值有所降低,特别是新生儿红系活跃,粒红比可达1:1。 (2)婴儿期幼红细胞体积较大,有类似巨幼样的特征。 (3)淋巴细胞比例偏高,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32,二、细胞化学染色,概念:细胞化学染色是一种以形态为基础,运用化学或生物化学技术对血细胞内各种化学成分作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染色要求: (1)在原位显示细胞成分和结构; (2)尽量保持细胞生前成分、结构及酶活性不变。,.,33,细胞化学染色基本过程,1.固定 固定的作用就是保持使细胞结构及化学成份的不变。常用的有甲醛蒸汽固定法和液体(甲醛、乙醇、甲醇、丙酮等)固定法。 2.显示 通过不同化学反应,使被检测的化学物质最终形成稳定的有色沉淀。如偶氮偶联法、普鲁士蓝反应、雪夫反应 。 3.复染 目的在于显示各种细胞特征而便于观察。复染液的颜色应与有色沉淀的颜色有明显的对比度,既能显示细胞结构又能清楚地看出细胞化学染色结果。,.,34,(一)骨髓铁染色,1.原理:细胞外含铁血黄素和幼红细胞内的铁蛋白聚合物与酸性亚铁氰化钾发生普鲁士蓝反应,形成蓝色亚铁氰化铁沉淀,并定位于含铁部位。 4 Fe3+ + 3K4Fe(CN)6 FeFe(CN)63 + 12K+,.,35,2.血细胞的染色反应,骨髓中的贮存铁分为细胞内铁和细胞外铁。 细胞内铁是指存在于中、晚幼红细胞及红细胞胞质中的可染铁,分别称为铁粒幼红细胞、铁粒红细胞。 铁粒幼细胞:经铁染色后胞浆内含有细小蓝色铁颗粒的幼红细胞 铁粒红细胞:经铁染色后胞浆内含有细小蓝色铁颗粒的成熟红细胞 环形铁粒幼细胞:经铁染色后幼红细胞内铁颗粒6颗以上。且环绕核周排列达1/2以上者,.,36,2.血细胞的染色反应,根据细胞内铁颗粒的多少可将铁粒幼细胞分为四型 型: 胞浆内有12个铁颗粒 型: 胞浆内有35个铁颗粒 型: 胞浆内有610个铁颗粒 型: 胞浆内铁颗粒10个,.,37,2.血细胞的染色反应,细胞外铁指存在于骨髓小粒和巨噬细胞中的可染铁。 阳性结果呈弥散性、颗粒状、小珠状或块状蓝色。 根据骨髓小粒中铁的存在方式及量将细胞外铁分为 (-)(+)(+)(+)(+),.,38,3.铁染色参考范围,细胞外铁:主要反映骨髓铁的贮存情况 正常: + + 约2/3人为(+),约1/3人为(+) 细胞内铁:主要反映红细胞内可利用铁量。 正常:铁粒幼达12 44%,以型为主,少数为型。,.,39,4.铁染色临床意义,铁染色临床主要应用于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贫血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指导铁剂治疗。 (1)缺铁性贫血 细胞外铁阴性,细胞内铁阳性率明显下降或为零。经铁剂治疗有效后,其细胞内铁、外铁增多。 (2)铁粒幼细胞贫血 铁粒幼红细胞增多,其中的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增多,占15%以上,细胞外铁也明显增多。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伴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其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占15%以上,细胞外铁也常增加。 (4)其他非缺铁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多次输血后和白血病等,细胞外铁和内铁正常或增加。 (5)感染、肝硬化、慢性肾炎、尿毒症、血色病等,细胞外铁明显增加而铁粒幼红细胞可减少。,.,40,(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是成熟粒细胞特异性颗粒(中性颗粒)中释放的一种酶,其活性与粒细胞的成熟程度和功能有关,正常人只有成熟中性粒细胞(包括杆状核)可见阳性。1.原理(偶氮偶联法)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在PH9.29.8的缓冲液中能水解磷酸萘酚钠,释放出的萘酚与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偶氮染料而沉积于中性粒细胞胞浆中。,.,41,2. NAP染色结果,NAP存在于中性成熟粒细胞中,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有色的颗粒状或弥散状沉淀。 计数1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根据细胞胞浆颜色深浅及颗粒分布情况判定为:(-)、(+)、(+)、(+)、(+),分别计0、1、2、3、4分。 100个细胞中阳性细胞总数即为阳性率,100个细胞中阳性细胞的分数总和即为积分。 3.参考范围 NAP的积分值为14113分,.,42,(-) (+) (+) (+) (+),嗜酸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A B C D,.,43,3. NAP临床意义,有些生理性因素可使酶活性发生改变,如应激状态、经前期、妊娠期、新生儿等可使NAP活性增加。临床常应用于下列疾病的鉴别:NAP NAP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粒、单、红)类白血病反应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增高)再障 PNH 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恶组真性RBC增多症 继发性RBC增多症细菌性感染 病毒性感染阻塞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44,(三)过氧化物酶( POX )染色,复方联苯胺法原理:细胞中的髓过氧化物酶能分解过氧化氢,释放新生态氧,新生态氧能将四甲基联苯胺氧化成联苯胺蓝,联苯胺蓝自动脱氧呈棕色四甲基苯醌二胺。若加入亚硝基铁氰化钠,则与联苯胺蓝形成稳定的蓝色颗粒,并定位于过氧化物酶所在部位。 二氨基联苯胺法原理:血细胞内的POX,在H2O2存在的情况下,氧化二氨基联苯胺,形成金黄色不溶性沉淀,定位于POX酶所在的活性部位。,.,45,过氧化物酶染色操作,1、取1毫升0.1%TMB溶液,加10微升亚硝基铁氰化钠饱和溶液混匀; 2、于新鲜干燥的血片(骨髓片)上滴加0.5mlTMB混合溶液,1min后再加稀过氧化氢溶液0.7ml,混匀,染色6min。 3、倾去染液,待干,再以瑞氏染液复染1520min, 水洗,干后镜检。,.,46,过氧化物酶染色结果,复方联苯胺法 细胞浆内出现蓝色或蓝黑色颗粒即为阳性,根据蓝色颗粒的粗细、深浅及分布情况可划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强阳性:颗粒粗而深染,充满胞浆 阳性: 颗粒较粗,弥散分布 弱阳性:颗粒细小,稀疏分布,阴性 弱阳性 阳性 强阳性,.,47,二氨基联苯胺法 细胞浆内出现金黄色颗粒即为阳性,过氧化物酶染色结果,.,48,过氧化物酶染色临床意义,髓过氧化物酶主要存在于原始阶段以下的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胞浆内,其含量随着细胞的成熟而逐渐增加,粒细胞系反应较强,单核细胞系反应较弱,而淋巴细胞、浆细胞、巨核细胞、红细胞系均为阴性。嗜碱粒细胞呈阴性,嗜酸粒细胞呈强阳性。,.,49,过氧化物酶染色临床意义 过氧化物酶染色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鉴别急性髓细胞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同时还有助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分型。 M2、M3反应强,M1、M5反应弱,特别有助于M3与M5的鉴别。,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50,过氧化物酶染色质量保证,1、过氧化物酶染色要求标本一定要新鲜,骨髓片与血片均可。 2、过氧化氢容易失效,可将其滴于血膜上,观察有无气泡产生来判断。 3、过氧化氢浓度应适宜,过高会抑制酶的作用。 4、配制TMB的乙醇浓度应掌握在8588%为好,过高会使蛋白迅速凝固,影响染液渗入。 5、染液PH以5.5为好。 6、细胞化学染色不是为识别单个细胞,更不能以单个细胞的反应来解释结果,而应根据全片的整体情况来分析。,.,51,(四)苏丹黑B染色法,原理苏丹黑B是一种较强的脂溶性染料,易溶于细胞中的脂质成分中去,从而显示细胞中的脂质所在。 临床意义苏丹黑B染色的结果及临床应用与过氧化物酶染色基本一致,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因其与细胞中的脂质结合而不受涂片新鲜程度的影响。其敏感度高于过氧化物酶法,但特异性较过氧化物酶法低。,.,52,(五)过碘酸-雪夫染色(糖原染色),原理 过碘酸是种氧化剂,能使含有乙二醇基(-CHOH-CHOH)的多糖类物质氧化,形成二醛基(-CHO-CHO)。醛基与雪夫试剂中的无色品红结合变成紫红色化合物,沉积于含有多糖类的细胞内。该反应称为过碘酸-雪夫反应(PAS),又称糖原染色。,.,53,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1.粒细胞系统 分化差的原始粒细胞呈阴性,分化好的原始粒细胞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并随着细胞的成熟而逐渐增强,阳性呈弥散性、细颗粒状;嗜碱性粒细胞中的嗜碱性颗粒呈阳性,而颗粒之间的胞质不着色;嗜酸性粒细胞中的嗜酸性颗粒不着色,而颗粒之间的胞质呈红色。 2.红细胞系统 有核红细胞及红细胞均呈阴性。 3.单核细胞系统 分化差的原始单核细胞呈阴性,其他阴性或阳性,阳性多数呈细颗粒状。 4.淋巴细胞少数呈阳性,阳性率常小于20,阳性呈粗颗粒状或块状。 5.巨核细胞系统 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呈阳性,呈颗粒状或块状。,.,54,E F G H,A B C D,E淋巴细胞呈颗粒状阳性,F淋巴细胞呈粗颗粒状阳性,G单核细胞颗粒状阳性,H有核红细胞呈阴性,A中性粒细胞呈弥散状阳性,B中性幼稚粒细胞呈弥散、颗粒状阳性,C嗜酸性粒细胞的颗粒呈阴性,D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呈阳性。,.,55,糖原染色临床意义,临床上可用于(1)鉴别 红白血病、 MDS幼红细胞 阳性巨幼贫、再障幼红细胞 阴性(2)鉴别 急粒白血病细胞 阴性急淋白血病细胞 阳性急单白血病细胞 极弱阳/阴性(3)鉴别 弋谢细胞 强阳性 尼曼一匹克细胞 阴性,.,56,(六)特异性酯酶染色(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原理 粒细胞内的特异性酯酶能水解氯乙酸AS-D萘酚,产生的AS-D萘酚与重氮盐坚牢紫酱GBC偶联,生成不溶性红色沉淀,并定位于胞浆中。粒细胞酯酶 GBC氯乙酸ASD萘酚 AS-D萘酚 红色沉淀,.,57,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特异性酯酶主要分布于中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胞浆内,阳性反应呈红宝石颗粒状。 1.粒细胞系统 分化差的原始粒细胞呈阴性,分化好的原始粒细胞以下各阶段均呈阳性,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呈阴性。 2.单核细胞系统 个别细胞呈弱阳性,其他呈阴性。 3.其他细胞 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巨核细胞、有核红细胞、血小板等均呈阴性,肥大细胞阳性。,中性粒细胞呈强阳性 幼稚粒细胞呈强阳性 原始细胞呈阳性 淋巴细胞呈阴性,.,58,特异性酯酶染色临床意义,临床上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的鉴别急粒 急单 急淋 急性粒-单白血病阳性 阴性 阴性 部分细胞呈阳性,.,59,(七)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非特异性酯酶包括有-醋酸萘酚酯酶(-NAE)、-丁酸萘酚酯酶(-NBE) 、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 原理:细胞中的萘酚酯酶能水解各种萘酚酯,生成的萘酚与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有色沉淀,定位于细胞质内酶所在的部位。 上述萘酚酯酶可存在于单核细胞、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中,都属非特异性的酯酶。单核细胞系统的阳性可被氟化钠抑制,所以需同时做氟化钠抑制试验。,.,60,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1.正常单核系 分化差的原始单核细胞呈阴性外,各阶段均呈阳性,可被氟化钠所抑制。 2.粒系和淋巴系细胞含量少,呈弱阳性或阴性,阳性不被氟化钠抑制 。 3.其他细胞 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呈阳性,少数有核红细胞呈弱阳性,都不被氟化钠抑制。,.,61,非特异性酯酶染色临床意义,临床上可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 (1)急单白血病(M5)细胞呈阳性,粒-单细胞白血病(M4)部分细胞呈阳性,可被氟化钠抑制 (2)急粒白血病(主要是M3)早幼粒呈阳性,不被氟化钠抑制 (3)急淋白血病细胞呈阴性,.,62,(八)酯酶双染色,【原理】 在同一张涂片上进行两种酯酶染色的方法称为酯酶双染色。多数采用一种特异性酯酶加一种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反应的原理基本上同各自的染色原理,同一张涂片上的细胞要分别在两种不同的基质液中作用一定时间,最后复染,显微镜观察。 【临床意义】 酯酶双染色可同时观察两种不同或同一种白血病细胞的两种酯酶染色结果,因此在鉴别白血病细胞类型方面优于单项染色,临床上主要用于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尤其是M4C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63,(九)酸性磷酸酶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原理:利用酸性磷酸酶能在酸性环境(PH5.0)下水解磷酸萘酚AS-BI,释出的萘酚AS-BI与重氮盐偶联,在酶所在区域形成红色沉淀。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是在酸性磷酸酶染色的基质中加入L-酒石酸,以同样方法进行染色,观察染色结果。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浆细胞、巨噬细胞均呈阳性。 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诊断毛细胞白血病,毛细胞常呈强阳性,且阳性不被L-酒石酸抑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细胞时也可呈阳性,但可被L-酒石酸抑制。,.,64,(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是利用已知的抗体与细胞抗原特异性结合,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在抗体上的显示剂显示一定的颜色,并借助显微镜或电镜进行观察,以达到对组织、细胞结构中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定位分析的目的。 目前,血液病检查常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有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和及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三种方法。,.,65,细胞化学染色小结,1.急性白血病鉴别染色方法 急淋ALL 急粒 M1M2a 早粒M3 粒单M4 急单M5 过氧化物酶染色 - +/- + -+ -/+ 苏丹B染色 - +/- + -+ -/+ 特异性酯酶染色 - +/- + -+ - 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 - - -+ + (加氟化钠抑制) 不抑制 不抑制 不抑制 部分抑制 抑制糖原染色 + (粗颗粒) + (弥散) + (弥散) + (细颗粒) + (细颗粒),.,66,细胞化学染色小结,2.糖原染色 巨幼贫(-)与红白血病(+),再障(-)与MDS (+) 3.碱性磷酸酶染色 慢粒()与类白(),PNH()与再障() 4.酸性磷酸酶染色 诊断多毛细胞白血病(阳性被L-酒石酸抑制) 5.铁染色 鉴别缺铁()和铁粒幼贫血(),.,67,思考题,1.低倍镜观察骨髓片可检查哪些方面? 2.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如何判断,正常骨髓象的增生程度如何? 3.请描述正常成人骨髓象特点。 4.骨髓报告的诊断意见有哪几种情况,如何进行选择? 5.什么是血细胞化学染色,有何临床价值? 6.何谓细胞外铁,细胞内铁,铁粒幼细胞,铁粒红细胞,环形铁粒幼细胞。铁染色有何临床意义? 7.如何利用细胞化学染色鉴别急性白血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