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361458 上传时间:2020-01-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地蓝印布创作受张謇文化的 ,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当今人们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 ,为中国印布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在游子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熟悉并且 ,它犹如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 了千里之外的异地。A. 滋润 绚丽多彩 顽固 框定 B. 滋养 绚丽多彩 稳固 锁定C. 滋润 多姿多彩 稳固 框定 D. 滋养 多姿多彩 顽固 锁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选词填空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和语境的理解把握能力。使用什么词一定要结合语境、对象、身份、场合等等。滋养:养育、培养,如滋养身体;养分、养料。如丰富的滋养。滋润:湿润、不干燥,如:滋润的土地;浸润、使湿润,如:雨露滋润禾苗壮。滋养,一般做拟人的修辞,荆楚文化对国画的作用,用“滋养”比较好。/创作风格,一般多用形式多样,故第二空选“多姿多彩”。“绚丽多彩”多用于色彩繁多。/ “顽固”程度重,更能体现故乡的味道在人脑海中根深蒂固。/框定:多指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锁定:使固定不动,紧跟定。此处用锁定,强调难以摆脱。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国即将出台覆盖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覆盖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和各种形式外语学习成果,使我国英语教学和测评“车同轨,量同衡”。B. 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C. 被誉为互联网领域“达沃斯论坛”的“乌镇峰会”,全球网络界的许多领军人物悉数登场,这些互联网大腕的精彩演讲,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D. 各级各类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熟悉网络技术,业务精湛的教师,以便扎实有效地开展网络教育教学工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成分残缺,“学习成果”后加“的评价系统”;B项,主谓搭配不当,删除“问题”或变“成熟”为“解决”;C项,偷换主语,应在“被誉为互联网领域达沃斯论坛的乌镇峰会”前后加上“在上”;3. 阅读下文,选出最接近其意旨的选项( ) 坚信一首诗的沉默比所有的扩音器加起来更清晰,比机枪的口才野炮的雄辩更持久。坚信文字的冰库能冷藏最烫的激情最新鲜的想象。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 余光中青青边愁)A.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B.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C.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D.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可根据选项表达的意旨与余光中青青边愁的意旨是否相同进行判断,C项,都表达了“精神不灭,物质易朽”的主旨。所以选C。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应该把握时间,好好学习。B. 凡事不可能总不成功,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C. 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就像古诗中说的那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D. 为什么写作高手总有写不完的有趣事儿呢?奥秘就在朱熹的诗句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高手往往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词和意境的理解。“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意思是“梅花要不是经受住一次次风霜摧折之苦,哪会有素馨沁人的花香”,说出了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因此不符合语境。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5. 阅读下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把它作前进的路标,结合自身实际,灵活运用B. 有人亦步亦趋,只知道生搬硬套,不顾自身的实际C. 生活中不同的人对待成功者的经验态度也不尽相同D. 将成功者足迹视为路标实际上是犯了经验主义错误【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仔细研究漫画,漫画中两个人,一个是沿着足迹的方向在边上快跑,一个是弯腰低头循着足迹,亦步亦趋,据此漫画的理解ABC是合理的,D项中“犯了经验主义错误”不对。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桓字休穆,吴郡吴人也。孙权为将军,桓给事幕府,除余姚长。往遇疫疠,谷食荒贵,桓分部良吏,隐亲医药,飱粥相继,士民感戴之。迁荡寇校尉,授兵二千人,使部伍吴、会二郡,鸠合遗散,期年之间,得万余人。后代周泰为濡须督。黄武元年,魏使大司马曹仁步骑数万向濡须,仁欲以兵袭取州上,伪先扬声,欲东攻羡溪。桓分兵将赴羡溪,既发,卒得仁进军拒濡须七十里。桓遣使追还羡溪兵,兵未到而仁奄至。时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诸将业业,各有惧心,桓喻之曰:“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诸君闻曹仁用兵行师,孰与桓邪?兵法所以称客倍而主人半者,谓俱在平原,无城池之守,又谓士众勇怯齐等故耳。今人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里步涉,人马罢困,桓与诸军,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劳,为主制客,此百战百胜之势也。虽曹丕自来,尚不足忧,况仁等邪!”桓因偃旗鼓,外示虚弱,以诱致仁。仁果遣其子泰攻濡须城,分遣将军常雕督诸葛虔、王双等,乘油船别袭中洲。中洲者,部曲妻子所在也。仁自将万人留橐皋,复为泰等后拒。桓部兵将攻取油船,或别击雕等,桓等身自拒泰,烧营而退,遂枭雕,生虏双,送武昌,临陈斩溺,死者千余。桓性护前,耻为人下,每临敌交战,节度不得自由,辄嗔恚愤激。然轻财贵义,兼以强识,与人一面,数十年不忘,部曲万口,妻子尽识之。爱养吏士,赡护六亲,俸禄产业,皆与共分。及桓疾困,举营忧戚。年六十二,赤乌元年卒。吏士男女,无不号慕。又家无余财,权赐盐五千斛以周丧事。(节选自三国志卷五十六)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兵未到而仁奄至 奄:讨伐B. 又千里步涉,人马罢困 罢:疲劳C. 乘油船别袭中洲 别:另外D. 节度不得自由,辄嗔恚愤激 恚:发怒7. 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与“外示虚弱,以诱致仁”相同的一项是( )A. 仁欲以兵袭取州上B. 兵法所以称客倍而主人半者.C. 以逸待劳D. 权赐盐五千斛以周丧事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往遇疫疠,谷食荒贵,桓分部良吏,隐亲医药。(2)然轻财贵义,兼以强识,与人一面,数十年不忘。9. 面对曹仁大军来犯,朱桓如何分析己方优势鼓励将士?请简要概括。【答案】6. A 7. D 8. (1)到任遇到疫病流行,粮食歉收而昂贵,朱桓分派属下好的官吏,用医药抚恤安慰。(2)但是(朱桓)轻视财物看重德义,加上记忆力很强,和人见一面,数十年不忘。 9. 将帅智勇;士卒以逸待劳;占据城池地形之利。【解析】6. 试题分析:奄:突然,忽然。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7. 试题分析:D项和例句中的“以”是目的连词“来”,其余是介词。A项是介词用。B项“所以”解释为用来的办法。C项,介词“用”。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应翻译为“比”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8.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9. 试题分析: 题干信息是我们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应对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参考译文朱桓,字休穆,吴郡吴县人。孙权为将军,朱桓在他幕府中供职,被任命为余姚县县长。朱桓前往余姚上任正遇上当地瘟疫流行,粮食缺乏价钱昂贵。朱桓分派正直的官吏去各地慰问关心,赠予医药,粥饭供应不断,士人百姓都对他感恩戴德。他被升为荡寇校尉,带兵二千员,让他在吴郡、会稽两地招募。他收集散兵游勇,一年之间,得到一万余人。朱桓后来接替周泰为濡须督。黄武元年(222),魏国派遣大司马曹仁率领步、骑兵数万进军濡须,曹仁打算用兵袭击攻取濡须口水洲上吴军营寨,却先放出消息,说要东往攻打羡溪。朱桓分出部分兵力赶赴羡溪,兵卒已出发,突然得到曹仁已进军至濡须仅离七十里的消息。朱桓赶紧派人去追回去羡溪的部队,部队未赶到曹仁大军已突然杀来。当时朱桓手下以及所率兵卒,在原地者只五千人,诸位将领心中悬悬,各人都很畏惧,朱桓向他们喻解形势,说:“凡遇两军交战对阵,胜负取决于将领,不在兵卒多少。各位听说曹仁用兵作战的才能,与我朱桓相比如何?兵法上所说的客军超过守军一倍的情况,是说双方都处在平原地带,无城池可以据守,又指双方的兵士勇怯状况相同的情况而已。如今敌人既非智勇之将,加之他的士卒都很胆怯,又千里徒步跋涉而来,人疲马惫,而我与各军共据守在高城,南面濒临大江,北面背靠山陵,以逸待劳,作为主人抵制敌人,这是百战百胜的优势。即使曹丕亲自前来,尚不值得忧虑,何况曹仁等人呢?”朱桓因而偃旗息鼓,外表上显示自己兵力薄弱,以此诱骗曹仁前来。曹仁果然派遣他的儿子曹泰攻打濡须城,另分派将军常雕督领诸葛虔、王双等,乘坐油船另外袭击中洲。而中洲是军中将领家属所在的地方。曹仁亲自率领万人留守橐皋,又作为曹泰等人的后盾。朱桓所部兵将攻取油船,或分队攻击常雕等,朱桓等人则亲自前迎抵御曹泰,烧毁曹营后敌军败退,于是斩杀常雕,生擒王双,押送武昌,在战斗中斩死和溺死的敌兵千余人。朱桓性格喜爱护短,耻于落在人后,每次临阵对敌交战,受到节制约束不得自由,他就动辄发怒激愤。然而他轻财好义,且强记能力好,与人见过一面,几十年不会忘记,他的部下万多人,他们的妻小他都认识。他爱惜养护官兵,赡护他们的亲属,俸禄财货,都与他们共同分享。及至朱桓病重,全军忧伤悲戚。朱桓六十二岁时去世。军中官兵及亲属男女,无不痛号思念。他家无积余财产,孙权赐给食盐五千斛以接济丧事。三、古诗词鉴赏。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黄庭坚风裘雪帽别家林,紫燕黄鹂已夏深。三釜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劳生逆旅何休息,病眼看山力不禁。.想见夕阳三径里,乱蝉嘶罢柳阴阴。【注】三径: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以“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1)首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2)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答案】(1)对比,将离家时的装束(风裘雪帽)和现在的景色(紫燕黄鹂)进行对比,表现了时光的流逝,暗含离家已久,思念家乡之意,触景生情,引出下面的人生感慨,也为最后一联的写景抒情埋下伏笔。(2)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隐居的愿望;运用联想和想象(虚写),描写家乡夏日傍晚的景象,表达思乡之情;“三径”运用蒋诩的典故,表达了隐居的愿望;“乱蝉嘶罢柳阴阴”以景结情,表达对家乡的思念、隐居的愿望,含蓄蕴藉,余韵悠长。【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人“别家”时穿着“风裘雪帽”,冬天离家,而现在看到“深夏”的“紫燕黄鹂”,这种对比表现了思乡之情。由于是首联,所起的作用可从触景生情,为后文作铺垫的角度思考。(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表达思乡和归隐的情感容易分析出来,但考生要能够准确地界定抒情方式,依据注释,作者使用了用典抒情,而尾联“乱蝉嘶罢柳阴阴”是写景,可以界定是以景结情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初望淮山黄庭坚古诗词鉴赏。围绕这些要点答题即可。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四、名句名篇默写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_,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不应有恨,_。 (苏轼水调歌头) _,纫秋兰以为佩。 (屈原离骚) _, 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游) _,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 (杜牧阿房宫赋) 大直若屈,_,大辩若讷。 (老子) _,收之桑榆。 (范晔后汉书)【答案】 (1). 峰峦如聚 (2). 何事长向别时圆 (3). 扈江离与辟芷兮 (4).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5). 雕栏玉砌应犹在 (6).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 大巧若拙 (8). 失之东隅【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峦”“扈”“芷”“夭阏”“栏”“隅”等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蒙娜丽莎的微笑诺里斯塔夫(1)女孩说,我叫蒙娜丽莎。凯莉便笑了,有种想要接近女孩的冲动。(2)凯莉是一名画家,去拉马拉本是看望男友,却没想到刚踏上这片土地便遇到这样一个女孩,傻傻地朝着你笑,但那张脸上却有很多疤痕,显然与真正的“蒙娜丽莎”扯不上半点关系。(3)“蒙娜丽莎,你家住在哪呀?”凯莉蹲下身子问道。可女孩却不说话了,一双眼大概是被大风刮久了,红通通浸着泪水,勉强才吐出三个字:“杜米斯。”(4)杜米斯经常出现在国内各大报刊上,那是这个地区最大的一座难民营。凯莉的脑海里瞬间出现一幅图画,眼前的女孩躺在一堵烂墙下,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味道,一只苍蝇停在她的脸上,但她却一动不动。(5)女孩一定饿了,凯莉把包里所有的压缩饼干都拿出来,塞在对方手里,想了想,又把脖子上的围巾取下,紧紧地裹在女孩身上,然后满意地点点头,看着女孩幸福的样子,忍不住当场拿出画架,刷刷几笔,一幅凯莉版蒙娜丽莎的微笑便完成了。.(6)“这是我来拉马拉的第一幅作品。”凯莉在男友面前炫耀,但男友却不置可否,不断叮嘱她要小心,拉马拉城的小孩比大人更危险。凯莉认真地点点头,毕竟男友是真正为自己着想的人。但第二天,凯莉便改变了看法,因为在比瑞德街头,她再次看到了蒙娜丽莎,她捧着那条围巾,就像捧着圣物一样,看到凯莉便奔过来说:“真主保佑你。”接着便把围巾交还给凯莉。(7)蒙娜丽莎很丑,但却是一个特别的女孩,望着前面飞奔的背影,凯莉再次陷入沉思,第二幅图瞬间在脑海里成形。这就是收获,一个画家最想要的便是这种灵感。她就地创作,完成以后,随手把围巾套在脖子上,却突然觉得脖颈一阵刺痛。(8)被一滴鲜血染红了的围巾里,竟然包裹着一个尖利的铜钉。太可恶了,早就在报纸上看过报道,艾滋病患者为了报复这个世界,常常把沾满自己血液的钉子放在路边的凳子上,很多行人都平白无辜受害。没想到这样的悲剧竟然降临到自己头上,而且对方还以怨报德,太可恨了。(9)这世界疯了,连小孩都干这种勾当。凯莉气愤地说:“不就杜米斯吗?我偏偏就是要过去把她找出来,蒙娜丽莎,没想到连微笑都是假的。”(10)杜米斯的管理者是个英国人,名叫普雷第,听了凯莉的投诉后,先是一阵惊愕,接着便对身边的人说,把蒙娜丽莎叫过来,太不像话了。(11)可是,蒙娜丽莎没有来,有人向普雷第报告,蒙娜丽莎宁愿不吃饭,死死抓着宿营广场的栏杆不肯过来,手都快打断了。凯莉彻底被激怒了,她对普雷第说,既然她不愿来,我就过去,倒要看看,小小年纪到底是受谁指使干这种丧心病狂的事。(12)在广场,当凯莉站在蒙娜丽莎面前,结果却并没有按着原来的计划走下去。蒙娜丽莎显然刚刚垂死地挣扎过,脸上毫无血色,但看到凯莉,却一下子兴奋起来,“求你,以真主的名义,请您亲手把那颗铜钉交给我吧!”到了这个时候,她还在提要求,凯莉带着愤慨与不屑,问:“凭什么?”(13)接下来,凯莉简直无法理解,蒙娜丽莎竟然弱弱地说:“我想有个妈妈。”还好普雷第,这位谙熟拉马拉文化的慈善服务者解释,在这个地区,铜钉代表母爱,你把铜钉交到她手里,就代表着你对她女儿一般的爱。接着,普雷第还指着铜钉上面的字母“M”说,看,这就是证明。(14)蒙娜丽莎所做的一切,当然不是为了真的要凯莉做母亲,而是想让杜米斯难民营的其他孩子看到凯莉送她铜钉的情景,哪怕这一切都是假的,因为这些年来,大多数孩子都被远方来的白人资助甚至收养了,但蒙娜丽莎却因太丑而变得愈发孤单。(15)她太需要我们的爱了,凯莉拿着手里的第三幅画对男友说,“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抵不过她的真情,我以真主的名义发誓。” (本文有删改)12. 凯莉对蒙娜丽莎的态度,前后有哪些变化?小说描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13. 文章第(8)段为什么要插入报纸报道的内容?14. 赏析文章第(12)段划线句。15. 小说以“蒙娜丽莎的微笑”为题含蓄蕴藉,请简要分析。【答案】12. (1)一开始被蒙娜丽莎的质朴所吸引,想要接近她;后来收到蒙娜丽莎送还围巾,很感动;围上围巾被铜钉刺伤,很愤恨;最后知道真相,由衷赞美。(2)小说通过写凯莉对蒙娜丽莎的态度变化,侧面衬托了蒙娜丽莎的形象;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 13. 揭示了小说的故事背景及社会环境,暗示了主题;引出下文凯莉对蒙娜丽莎的问罪,推进情节;与故事结尾蒙娜丽莎的行为形成对比(衬托),突出了对蒙娜丽莎人性的赞美。 14. 通过神情描写,写蒙娜丽莎因被误解而挨打的凄惨和见到凯莉的兴奋,前后对比,表现了蒙娜丽莎的单纯质朴、对凯莉的信任(对爱的强烈渴望)。 15.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达芬奇的经典画作,以此为题,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暗示了小说的情节和线索。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画家为小女孩画的三次画像,构成了全文的主体内容,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隐喻了小说的主题。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小说中小女孩的笑容,象征着小姑娘虽身处穷苦却懂得感恩以及强烈渴望得到爱和尊重的真诚,寄寓了作者对小姑娘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她品质的赞美,隐喻了主题。【解析】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小说描述了凯莉三次见到蒙娜丽莎的情景,第一次见到蒙娜丽莎,凯莉有想要接近女孩的冲动。第二次见到蒙娜丽莎,蒙娜丽莎送还她围巾,她认为这个很丑的女孩很特别,令她陷入沉思,并获得创作灵感,心理受到触动。围上围巾被铜钉扎伤之后很气愤,认为这是小女孩在以怨报德。第三次见到蒙娜丽莎,真相大白,赞美蒙娜丽莎的真情。这三次相见,几次心理变化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由感动到愤怒到赞美的变化过程也让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吸引力。随着心理的变化,小说中一个单纯质朴强烈渴望爱的小女孩形象逐渐展现在读者面前。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的能力。报纸上报道的事情确实在社会中存在过,引入这部分内容能揭示社会环境。凯莉知道社会上有这样的事情,所以对蒙娜丽莎在围巾中包裹铜钉刺伤自己才会认为是在以怨报德,引出下文对蒙娜丽莎问罪的情节,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社会上存在这样的报复社会的行为,凯莉以为蒙娜丽莎也是这样的,但后文真相并不是这样的,前后形成对比,突出蒙娜丽莎在困苦中依然强烈渴望爱的淳朴形象。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画线句子重在描绘蒙娜丽莎前后的神情变化,开始脸上毫无血色,见到凯莉后她一下子兴奋起来。这种神情的前后对比展现了蒙娜丽莎对爱的渴望,她渴望能从凯莉那里得到母亲的爱。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标题内涵的能力。分析标题内涵一般从结构线索、形象展示、情节概括、主题揭示、对读者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入手。以达芬奇的名画为题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蒙娜丽莎”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小说里写了凯莉与蒙娜丽莎的三次相遇,凯莉为蒙娜丽莎画了三次画,也命名为蒙娜丽莎的微笑,这是小说的情节也是小说的线索,是对小说主体内容的概括。“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是小说主题的揭示,“微笑”中包含的是小女孩对爱的渴望,看到其他的孩子都有人资助或收养,她强烈渴望也能获得母亲般的爱,对这种爱她充满着真诚的期望。“蒙娜丽莎的微笑”能唤起人们对难民营中饱受苦难孩子的同情,要关注他们的生活,给他们以关爱,这也是小说的另一个主题点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漏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有时也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表明写作得对象。此外还有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形象生动、富有哲理,引人思考等作用。六、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谁是最可怜的人刘再复想想中国历史的沧桑起落,看到一些大人物的升降浮沉,便冒出一个问题自问自答。问的是:“谁是最可怜的人?”答的是:“孔夫子。”被权势者抬的时候、捧的时候已经“可怜得很”,更不用说被打、被骂、被声讨的时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倒霉的是孔夫子。因为拿他做文化革命运动的靶子,就把他判定为“孔家店”总头目、吃人文化的总代表。仅着眼于“五四”,说孔夫子是“最倒霉的人”恐怕没有错,但是如果着眼于整个20世纪乃至今天,则应当用一个更准确的概念,这就是“最可怜的人”。我所定义“最可怜的人”,是任意被揉捏的人。更具体地说,是被任意宰割、定性、编排、驱使的人。不错,最可怜的人并非被打倒、被打败的人,而是像面团一样被任意揉捏的人。孔夫子正是这样的人,时而被捧杀,时而被扼杀,时而被追杀。孔夫子的角色被一再揉捏、一再变形之后,其“功能”也变幻无穷。鲁迅点破的功能是“敲门砖”,不读孔子的书,怎可进身举人进士状元宰相?但鲁迅看到的是孔子当圣人时的功能,未见到他倒霉而被定为罪人时的功能。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他从“至圣先师”变成“反面教员”,其功能也是反面的。谁把孔子批得最狠,谁才是最坚定忠诚的革命战士。“文革”后期,孔夫子被打到了谷底,真正是被批倒批臭了。没想到三十年后,孔夫子又是一条好汉,孔老二又变成了孔老大和孔老爷子。他再次成为“摩登圣人”(鲁迅语)。这一回,孔夫子是真摩登,他为现代技术、现代手段所揉捏。电台、电视台、电脑网络,从里到外,轰轰烈烈。这回则是捧上了天。孔子被揉捏,首先是权势者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或捧或压或打或拉,但大众与知识人也有责任。什么是大众?大众就是今天需要你的时候,把你捧为偶像,不需要你的时候,则把你踩在脚下,一切均以现时利益为转移。既然以利益为准则,那么对于孔夫子,或供奉,或消费,或叩头,或玩玩,全都无关紧要,有用就好。而大众中的精英,一部分知识人,对孔子并无诚心,名为追随孔子,实则追求功名。鲁迅说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利用即“吃教”,对孔子也是食欲大于敬意。都是用口,讲孔子和吃孔子界限常常分不清楚。总之,孔子虽然重新摩登起来,却仍然很可怜:八十年前五四运动时,他被视为“吃人”文化的总代表,现在变成“被吃”文化的总代表。说了这么多,不是说孔子有问题,而是说对待孔子有问题,孔子确实是个巨大的思想存在,确实是人类社会的重大精神坐标,确实值得我们充分尊重、敬重。但是,二十世纪以来,问题恰恰出在不是真尊敬、真敬重,或者说,恰恰是不给孔子应有的尊严。不管是对待孔子还是对待其他大思想家,第一态度应当是尊重,然后才去理解。在此前提下,再进入思想体系的内里,把握其深层内涵,这样倒可以还原一个可敬的孔子形象。但愿孔夫子在二十一世纪的命运会好一些。16.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17. 联系全文,分析第段的作用。18. 结合上文,具体阐释最后一段作者的“愿望”。【答案】16. 首先提出“孔子是最可怜的人”的论点,然后列举孔子在现代被任意揉捏的情形并分析原因,最后提出希望。 17. 分析了孔子被揉捏过程中除了权势者的责任之外,大众与知识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对前文的论述起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使结构严谨,论述更全面。 18. 给孔子足够的尊重、敬重,给孔子应有的尊严。应客观冷静地看待孔子,避免功利地对待孔子。阅读孔子著作,研究其思想体系,还原孔子形象。【解析】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论证思路的能力,也就是梳理文章结构的能力。梳理文章思路就是弄明白作者在文章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文章是怎样展开的。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 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例如本题,可先答出“孔子是最可怜的人”的论点,然后列举孔子在现代被任意揉捏的情形并分析原因,最后提出希望。【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的答题思路:作者为了证明的观点,首先使用了的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么样的的分析,接着最后。关键要说明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或者先表明本段作者的观点,再看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如果是对比论证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答,最后重申论点(原文基本上有)。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段的作用,解答此题,可根据文段内容与主旨或中心的关系进行概括,然后再从结构上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例如本题,分析了孔子被揉捏过程中除了权势者的责任之外,大众与知识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对前文的论述起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使结构严谨,论述更全面。【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答句子作用分析题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中间,则其句子作用有:过渡,照应(呼应),转折(换)全文内容或思路的转折,总结。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的探究能力和提出自己的见解的探究能力。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歌颂、赞扬、弘扬什么。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揭示什么人生道理。对什么现象的反思。表达了什么情感。例如本题,可从尊重孔子,客观公正的对待孔子和还原孔子形象的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不脱离文本,能联系自身实际阐述即可。【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七、作文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虽然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泰戈尔)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答案】至少努力过.至少努力过,这样就已足够了。题记说起骆驼祥子,大家都会在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个形象吧:高高的个子,黝黑的皮肤,宽宽的肩膀,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以及脸上永远不变的笑容。这就是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祥子来自农村,来到北京后,选择了拉洋车。他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以免受车老板的盘剥。他一次又一次的计划着,但梦想终究敌不过现实,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经历了三起三落,祥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变成了麻木、潦倒、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他与命运的抗争终以惨败告终。看完这个故事的同学必都有很多感触,或是那个社会太残酷了,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压榨着老实、坚忍,如同骆驼一样的人,使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自甘坠落。或是为祥子凄惨的结局打抱不平,好人为什么不能有好报?或是为什么祥子不能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坚持了,或许他就能有另一个人生,有另一个结局。或是祥子太无能了,这些挫折算得了什么,如果一个真正伟大的人一定不会轻言放弃等等。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祥子如果是一个真真正正有血有肉的人,一定希望我们看到的是他的成功,看到他年轻时的热血沸腾,看到他有过一个梦想,看到他为这个梦想努力过、奋斗过、快乐过!这是每个人的共性。看这个故事之前,我一直是一个注重结果的人,情绪受结果波动,我在乎分数,也只在乎分数,我只会临时抱佛脚,但成绩依旧是可喜的。但那次月考后,我彻底失败了,由全班前几名退到前几十名。从天堂掉入地狱说的就是我那时的感受吧。说实话,我对那次考试是挺有信心的,但结果还是出乎我的意料。我不敢相信,但又不敢不相信那确是我的成绩,我的分数,我的结果。不过,看完那个故事的我已蜕变成一个全新的我,我开始享受过程,享受努力,并享受着成长!至少,努力过,这样就足够了。【解析】试题分析:材料阐释:虽然天空没有留下鸟飞过的痕迹,但鸟儿已经在空中飞过(亦即做过、努力过),尽管它的行为不为人知,不为人闻,不为人见。参考立意角度:既然努力过,何需留痕;贵在用心做,何需留名;为低调做事(实干、默默奉献、淡泊名利)者点赞;努力做好自己(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无怨无悔;只要努力(付出)过,不必计较结果;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过;一味(过于)追求结果(痕迹、名利),就会丧失自己点睛:这篇作文材料是泰戈尔的一句名言,重点是考查考生对这句名言的理解和感悟。理解和感悟要阳光,要积极向上。如:生活,也许就象泰戈尔说的: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飞过。做人不必太在乎实际的东西,不要过分的把自己置于别人的眼神之下,即使别人不知道又怎样?只要自己努力过,奋斗过,那么也就无悔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