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化学 考点一遍过 专题0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4360918 上传时间:2020-01-0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化学 考点一遍过 专题0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年高考化学 考点一遍过 专题0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年高考化学 考点一遍过 专题0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化学 考点一遍过 专题0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1)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要把药品送入试管底部,而不能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块状和大颗粒固体用镊子夹取。(2)取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取用较多的液体用倾倒法,注意试剂瓶上的标签面向手心;向容量瓶、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用玻璃棒引流。2试纸的使用(1)类型及作用(2)使用方法检验溶液:取一小块试纸放在玻璃片或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液体,点在试纸中部,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等pH试纸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检验气体:先用蒸馏水把试纸润湿,用镊子夹取或粘在玻璃棒的一端,然后再放在集气瓶口或导管口处,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3仪器的洗涤(1)方法:使用毛刷,用去污剂和水冲洗。(2)洗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均匀的水膜,既不聚成滴,也不成股流下。(3)常见残留物的洗涤残留物洗涤剂久置石灰水的瓶壁上的白色固体(CaCO3)稀盐酸久置FeCl3溶液的瓶壁上的固体(Fe2O3) 稀盐酸容器壁上附着的油污NaOH溶液或热的纯碱溶液容器壁上附着的硫CS2或热的NaOH溶液容器壁上附着的碘酒精或NaOH溶液容器壁上附着的苯酚酒精或NaOH溶液试管壁上附着的银镜稀硝酸AgCl氨水制氯气时试管中残留的MnO2热的浓盐酸4物质的溶解(1)固体的溶解一般在烧杯中进行,为了加速溶解,常采用研细、搅拌、振荡或加热等措施。(2)液体的稀释一般先用量筒分别量取一定量的溶质和溶剂,然后先后倒入烧杯里搅拌而稀释。但对于浓H2SO4的稀释,一定要将浓H2SO4沿烧杯内壁缓缓倒入水中,并边倒边搅拌。(3)气体的溶解气体溶解的原则:一要考虑充分吸收,二要考虑防止倒吸。对溶解度较小的气体,如:Cl2、CO2等,可用图A所示装置溶解吸收;对溶解度大,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如:NH3、HCl等,可用图B所示装置(防止倒吸)溶解吸收。5装置气密性的检查(1)常用方法方法微热法液差法气压法原理升高装置中气体的温度,使气体膨胀缩小装置中气体的体积,增大压强封闭气体的压强增大,使液滴不能滴下图示具体操作塞紧橡胶塞,将导气管末端伸入盛水的烧杯中,用手捂热(或用酒精灯微热)烧瓶塞紧橡胶塞,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的橡胶管部分,从长颈漏斗向试管中注水塞紧橡胶塞,关闭止水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烧瓶中加水现象说明烧杯中有气泡产生,停止微热,冷却后导气管末端形成一段水柱,且保持一段时间不下降停止加水后,长颈漏斗中的液面高于试管中的液面,且液面差不再改变一段时间后,液滴不能滴下(2)其他方法抽气法或吹气法图A:轻轻向外拉动或向里推动注射器的活塞,一段时间后,活塞能回到原来的位置,表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气压法的拓展)图B:打开弹簧夹,向导管口吹气,如果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上升,且停止吹气后,夹上弹簧夹,长颈漏斗液面保持稳定,则表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液差法的拓展)分段法较复杂的实验装置检验气密性时,可分段检查,方法多是常用方法的组合。如下图装置,可分别关闭K1、K2,分段检查。考向一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8不能”1块状或颗粒状的固体药品不能直接放入竖直放置的试管或其他容器中;防止试管或容器底部被砸破。2用量筒、滴定管量取液体时,不能仰视或俯视液面;防止读数有误差。3不能不检查装置气密性就进行气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防止实验过程中装置漏气而使实验失败。4不能不对可燃性气体验纯就进行点燃或加热实验;防止爆炸。5进行过滤操作时,玻璃棒不能放在单层滤纸处(应放在三层滤纸处);防止玻璃棒戳破滤纸。6加热后的蒸发皿、坩埚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防止热的蒸发皿、坩埚烫坏实验台并引起蒸发皿炸裂。7实验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瓶(K、Na等除外),不能随意丢弃,要放入指定容器内;防止污染原试剂,防止污染环境。8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不能直接将溶液倒入容量瓶中,应该用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流出瓶外。典例1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5.85 g NaCl固体配制100 mL1 mol/L的氯化钠溶液B. 分液时先将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再将上层液体从下口流出C. 实验室检验氨气的方法是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靠近瓶口或管口,观察试纸是否呈红色D. 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四氯化碳振荡后静置,可将碘萃取到四氯化碳中【答案】D1下列关于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测定结果偏小,该溶液一定呈酸性B中和滴定实验中,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即可使用,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须用待装液润洗后方可使用C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入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能将碘萃取到乙醇中D向含FeCl2杂质的FeCl3溶液中通足量Cl2后,充分加热蒸干,得到纯净的FeCl3固体通关锦囊实验基本操作中的5个“首先”(1)气体制取、气体性质验证等与气体有关的实验首先检查装置气密性。(2)滴定管、容量瓶、分液漏斗等有活塞或瓶塞的玻璃仪器首先检查是否漏水。(3)点燃可燃性气体首先验纯。(4)用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某些气体首先用蒸馏水润湿,但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时不能润湿。(5)用化学方法检验、鉴别固体物质首先取样,溶解制成溶液。考向二 常见装置的气密性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与答题规范装置气密性检查必须在放入药品之前进行。1气密性检查的基本思路使装置内外压强不等,观察气泡或液面变化。2气密性检查的答题规范简答题应注意答题规范,对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可按如下文字进行答题:(1)装置形成封闭体系操作(微热、手捂、热毛巾捂、加水等)描述现象得出结论。(2)微热法检查的关键词是封闭、微热、气泡、水柱。(3)液差(封)法的关键词是封闭、液差。(4)答题时易忽略的几句关键性的文字叙述:将导管末端浸入水中;关闭或者开启某些气体通道的活塞或弹簧夹;加水至“将长颈漏斗下口浸没”。典例1 下列是一些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答案】B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是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操作之一。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仪器在使用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的是_(填序号,下同)。A容量瓶B洗气瓶C分液漏斗 D酸(碱)式滴定管(2)下列关于不进行气密性检查可能导致的后果叙述正确的是_。A收集不到气体 B造成环境污染C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误 D引发爆炸事故(3)为检查如图所示简易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甲、乙两位同学做出以下方案设计。甲同学认为,只要向长颈漏斗中加水,便可检验其气密性是否良好。经检验他的方案可行。则甲同学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是_。乙同学设计的方案:向长颈漏斗中注入一定量的水至浸没长颈漏斗下端。关闭止水夹,用手捂试管中上部,待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打开止水夹让液面回落后,迅速关闭止水夹,松开手,见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低于试管中的液面且不再变化,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乙同学设计方案的原理是_。一般气密性检查的答题模板 (1)解答此类题目必须明确的关键词:微热法检查:封闭、微热、气泡、水柱。液差(封)法检查:封闭、液差。(2)答案必须按“操作现象结论”要点回答:操作:如何形成“密闭体系”,如何“加热”。现象:观察气泡或液面变化,指出相关实验现象。结论:通过什么现象说明气密性良好。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若实验中没有明确试剂用量时,为能观察到明显实验现象,取用试剂越多越好B取用细口瓶里的液体试剂时,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然后标签朝外拿起试剂瓶,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C胶头滴管取完一种试剂后,可直接取用另一种不与其反应的试剂D取用粉末状固体或颗粒状固体时,应用药匙或纸槽;取用块状固体时,应用镊子夹取2从海带灰中提取单质碘过程的操作中不会用到的玻璃仪器是A.烧杯 B.玻璃棒 C.漏斗 D.蒸馏烧瓶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4下列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一定漏气的是5下列实验操作与预期目的或所得结论一致的是A用铂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证明该溶液中一定不含有KB向浓度均为0.1 molL1 的NaCl和NaI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出现黄色沉淀,说明Ksp(AgCl)Ksp(AgI)C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D在乙酸、乙醇与乙酸乙酯的混合物中加入适量饱和烧碱溶液充分混合后分液,可得到较纯净的乙酸乙酯6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储气装置(固定装置已略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打开止水夹a、b,气体从d管导入,储存在下面的集气瓶里B.气体被储存在下面的集气瓶里时,c导管也必须安装止水夹C.取用储存在下面集气瓶里的气体时,通过控制止水夹a、b,可将气体顺利排出D.该装置(另取药品)也可作为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7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操作正确的是A选择合适的试剂,用图1所示装置可分别制取少量CO2、NO和O2B除去干燥CO2中混有的少量SO2,可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足量酸性KMnO4溶液、浓硫酸的洗气瓶C洗涤沉淀时(如图2),向漏斗中加适量水,搅拌并滤干D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可将碘萃取到乙醇中8向盛有H2O2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少量浓盐酸,经检验生成的混合气体中只含有O2、Cl2、HCl和水蒸气。将气体通入X溶液(如图),依据观察到的现象,能判断气体中含有Cl2的是选项X溶液现象A稀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B滴有KSCN的FeSO4溶液溶液变为红色C淀粉KI酸性溶液溶液变为蓝色D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9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鉴别NO2和Br2蒸气分别将两种气体通入盛有水的试管中B分离NaNO3和BaSO4的混合物溶解、过滤、蒸发结晶C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2O加入稀硝酸溶液,过滤、洗涤、干燥D比较钠和镁的失电子能力分别将少量钠和镁投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10某探究小组在实验室中用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还含有Fe2O3、SiO2)提取氧化铝的流程如下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图1(1)在实验中需用1 molL1的NaOH溶液480 mL,配制该溶液已有下列仪器:托盘天平(砝码)、胶头滴管、药匙、玻璃棒,还缺少的仪器是_。在灼烧操作中用到下列仪器中的一种,其名称是_。图2(2)操作中的洗涤方法是_。(3)甲同学在实验室中用如图3所示装置制备CO2气体,并通入滤液B中制备Al(OH)3时,结果没有产生预期现象。乙同学分析认为:甲同学通入CO2不足是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之一,你认为乙的分析是否合理?若合理,请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其原因_(若你认为不合理,该空不作答)。丙同学分析认为:甲同学通入的CO2中含有HCl气体,也是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在实验装置中增加盛有_的_可解决这个问题。图3(4)若将操作和操作使用的试剂互换,则操作中的最佳试剂为_,并写出操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1xx新课标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2xx新课标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A. 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B. 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C. 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D. 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3xx江苏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和现象结论A向苯酚浊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浊液变清苯酚的酸性强于H2CO3的酸性B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CCl4,振荡后静置,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紫红色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C向CuSO4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Fe2+的氧化性强于Cu2+的氧化性D向NaCl、NaI的混合稀溶液中滴入少量稀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Ksp(AgCl) Ksp(AgI)4xx新课标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目的操作A取20.00 mL盐酸在50 mL酸式滴定管中装入盐酸,调整初始读数为30.00 mL后,将剩余盐酸放入锥形瓶B清洗碘升华实验所用试管先用酒精清洗,再用水清洗C测定醋酸钠溶液pH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湿润的pH试纸上D配制浓度为0.010的KMnO4溶液称取KMnO4固体0.158 g,放入100 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5xx江苏 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和现象实验结论A向苯酚溶液中滴加少量浓溴水、振荡,无白色沉淀苯酚浓度小B向久置的Na2SO3溶液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部分沉淀溶解部分Na2SO3被氧化C向20%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H2SO4,加热;再加入银氨溶液;未出现银镜蔗糖未水解D向某黄色溶液中加入淀粉KI溶液,溶液呈蓝色溶液中含Br26xx北京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A冷水浸泡B加热煎制C箅渣取液D灌装保存7xx海南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A过滤操作中,漏斗的尖端应接触烧杯内壁B从滴瓶中取用试剂时,滴管的尖嘴可以接触试管内壁C滴定接近终点时,滴定管的尖嘴可以接触锥形瓶内壁D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时,导流用玻璃棒可以接触容量瓶内壁8xx全国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D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29xx全国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实验操作A配制稀硫酸先将浓硫酸加入烧杯中,后倒入蒸馏水B排水法收集KMnO4分解产生的O2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C浓盐酸与MnO2反应制备纯净Cl2气体产物先通过浓硫酸,后通过饱和食盐水DCCl4萃取碘水中的I2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层,后从上口倒出水层变式拓展1【答案】B2【答案】(1)B(2)ABCD (3)关闭止水夹,通过长颈漏斗向试管中加水至一定量后,发现长颈漏斗中的液面高于试管中的液面,停止加水,液面差保持不变,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乙同学的操作是在装置不漏气的情况下,试管上部空间中的气压小于大气压,故有“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低于试管中的液面且不再变化”的现象 考点冲关1【答案】D【解析】实验要节约试剂,应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试剂,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没有说明试剂用量,一般取液体12 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即可,故A错误;取用试剂时,试剂瓶上的标签应正对着手心,以免腐蚀标签,故B错误;取用完一种试剂后,再用该胶头滴管去取用另一种试剂时会造成试剂污染,违背了试剂取用的保纯性原则,故C错误。2【答案】D【解析】由从海带灰中提取单质碘的实验流程可知,操作是将难溶物和含碘离子的溶液分离,即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所以不会用到的玻璃仪器是蒸馏烧瓶,故选D。3【答案】B【解析】A项有两处错误,一是称量时应左物右码,二是NaOH应放在玻璃容器中称量,多放在烧杯中称量;B项配制100 mL盐酸正确;C错,缺少酒精灯;D错,用CaCO3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CO2不用排水法收集。4【答案】D【解析】检查装置气密性要形成一密闭体系且现象明显。5【答案】B【解析】未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焰色,无法检验出溶液中是否含有K,A错误;先出现AgI沉淀,说明Ksp(AgCl)Ksp(AgI),B正确;可能有Ag、等,C错误;乙酸乙酯在烧碱溶液中能水解,D错误。6【答案】B 7【答案】B【解析】NO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A错误;SO2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SO,而CO2可用浓硫酸干燥,B正确;洗涤沉淀的方法是向过滤器中加入适量水浸没沉淀,待水滤干,重复23次即可,C错误;由于乙醇与水可以任意比混溶,所以乙醇不能作为从水中萃取有机物的萃取剂,这里可以选用苯、CCl4等有机溶剂,D错误。8【答案】D【解析】含氯化氢也可生成白色沉淀,不能判断是否含有氯气,A不选;氧气可氧化亚铁离子,溶液变为红色,不能判断是否含有氯气,B不选;氧气可氧化碘化钾,溶液变蓝,不能判断是否含氯气,C不选;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可知一定含氯气,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具有酸性和漂白性,D可选。9【答案】C【解析】NO2与水反应生成无色物质,Br2溶于水呈橙色,可以鉴别,A项错误;NaNO3易溶于水,BaSO4难溶于水,采用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可以将NaNO3和BaSO4的混合物分离,B项错误;铜和Cu2O都能与稀硝酸反应,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项正确;分别将少量钠和镁投入到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反应剧烈的是钠,反应不明显的是镁,利用此反应可以比较钠和镁的失电子能力,D项错误。10【答案】(1)500 mL容量瓶、烧杯坩埚(2)向过滤器中加入蒸馏水,使水刚好没过沉淀物,等水自然流尽,重复操作23次(3)合理,2OHCO2=H2O饱和NaHCO3溶液洗气瓶(4)氨气或氨水HNH3H2O=H2O、Al33NH3H2O=Al(OH)33【解析】(1)配制NaOH溶液时,应先将一定质量的NaOH溶解在烧杯中,另外容量瓶的规格是一定的,应选用500 mL的容量瓶。灼烧Al(OH)3应该使用坩埚。(3)因上一步的操作中加入了过量的NaOH溶液,若通入的CO2不足,则发生反应:CO22OH=H2O,不能生成Al(OH)3沉淀。将混合气体通入饱和NaHCO3溶液,既可以除去其中的HCl,又能减少CO2的溶解。(4)若将操作和操作使用的试剂互换,则滤液B为铝盐以及过量的酸,因Al(OH)3能够溶解在强碱溶液中,故可以用氨气或氨水制取Al(OH)3。直通高考1【答案】D 2【答案】B【解析】A锌粒与加入的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置换出单质铜,形成锌铜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选项A正确。B用盐酸滴定碳酸氢钠溶液,滴定终点时,碳酸氢钠应该完全反应转化为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此时溶液应该显酸性(二氧化碳在水中形成碳酸),应该选择酸变色的甲基橙为指示剂,选项B错误。C用铂丝蘸取盐溶液在火焰上灼烧,进行焰色反应,火焰为黄色,说明该盐溶液中一定有Na+,选项C正确。D蒸馏时,为保证加热的过程中液体不会从烧瓶内溢出,一般要求液体的体积不超过烧瓶体积的三分之二,选项D正确。点睛:本题选项B涉及的是滴定过程中指示剂的选择。一般来说,应该尽量选择的变色点与滴定终点相近,高中介绍的指示剂主要是酚酞(变色范围为pH=810)和甲基橙(变色范围为pH=3.14.4)。本题中因为滴定终点的时候溶液一定为酸性(二氧化碳饱和溶液pH约为5.6),所以应该选择甲基橙为指示剂。对于其他滴定,强酸强碱的滴定,两种指示剂都可以;强酸滴定弱碱,因为滴定终点为强酸弱碱盐,溶液显酸性,所以应该使用甲基橙为指示剂;强碱滴定弱酸,因为滴定终点为强碱弱酸盐,溶液显碱性,所以应该使用酚酞为指示剂。3【答案】B【解析】分析:A项,苯酚的酸性弱于碳酸;B项,CCl4将I2从碘水中萃取出来,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C项,Fe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Cu2+的氧化性强于Fe2+;D项,向NaCl、NaI的混合液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黄色沉淀,NaCl、NaI的浓度未知,不能说明AgCl、AgI溶度积的大小。A项,向苯酚浊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浊液变清,发生反应+Na2CO3+NaHCO3,酸性:H2CO3HCO3-,A项错误;B项,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CCl4,振荡后静置,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紫红色,说明CCl4将I2从碘水中萃取出来,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B项正确;C项,向CuSO4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发生的反应为Fe+Cu2+=Fe2+Cu,根据同一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氧化性Cu2+Fe2+,C项错误;D项,向NaCl、NaI的混合稀溶液中滴入少量稀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说明先达到AgI的溶度积,但由于NaCl、NaI的浓度未知,不能说明AgCl、AgI溶度积的大小,D项错误;答案选B。点睛:本题考查苯酚与碳酸酸性强弱的探究、萃取的原理、氧化性强弱的判断、沉淀的生成。易错选D项,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忽视NaCl、NaI的浓度未知,思维不严谨。4【答案】B 5【答案】B【解析】A向苯酚溶液中加少量的浓溴水,生成的三溴苯酚可以溶解在过量的苯酚溶液中,所以无白色沉淀,A错误;B沉淀部分溶解,说明还有一部分不溶解,不溶解的一定是硫酸钡,溶解的是亚硫酸钡,所以亚硫酸钠只有部分被氧化,B正确;C银镜反应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的,本实验中没有加入碱中和做催化剂的稀硫酸,所以无法发生银镜反应,从而无法证明蔗糖是否水解,C错误;D溶液变蓝,说明有碘生成或本来就有碘分子。能把碘离子氧化为碘的黄色溶液除了可能是溴水外,还可能是含其他氧化剂(如Fe3+)的溶液;当然黄色溶液也可能是稀的碘水,所以D错误。【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苯酚与浓溴水反应的性质实验、亚硫酸钠变质程度定性探究实验、蔗糖水解程度的定性检验实验及未知溶液的定性探究实验,A实验还考查了学生对相似相溶原理的认识。4个实验中,实验现象都是正确的。A、C两实验都是课本上的重要实验,因操作不正确导致实验结论不正确。D实验只是实验结论错误,要求学生能知道有多种相似的溶液具有相似的性质。解题时要首先分析实验操作所蕴含的实验原理及可能的干扰因素,然后明确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实验现象推理形成实验结论,思维要发散开,要考虑到多种可能性结论。6【答案】C【解析】A、冷水浸泡属于物质的溶解,A错误;B、加热煎制属于加热,B错误;C、箅渣取液属于过滤操作,C正确;D、灌装保存是液体转移,D错误。答案选C。7【答案】B 8【答案】C【解析】A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是乙酸乙酯,该物质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而未反应的乙醇和乙酸都易溶于水,所以分离互不相溶的两层液体物质要用分液漏斗,错误;BNO的密度与空气接近,且能与氧气反应生成NO2,NO不能溶于水,所以应该用排水法收集,错误;C氯化铁是强酸弱碱盐,在溶液中铁离子易发生水解,消耗水电离产生的氢氧根离子产生难溶性的氢氧化铁,使溶液显酸性,因此配制氯化铁溶液时,为了抑制盐的水解,应该先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然后再加水稀释到相应的浓度,正确;D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时,由于HCl极易溶于水,而氯气与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NaCl,由于c(Cl)比较大,氯气的溶解度很小,故只能除去氯气中的HCl杂质,但不能除去其中的水蒸气,因此不能得到纯净的Cl2,错误。9【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